《那些努力的事,就該成為故事》讀後心得與作者訪談 1

這次我很榮幸邀請到了一位特別的嘉賓,他是行銷文案專家和暢銷作家林育聖老師,他最近推出了一本令人感動的新書《那些努力的事,就該成為故事》。這本書收錄了 52 封療癒人心的電子信,特別為那些在職場拼搏、疲憊不堪的人們所寫。透過他細膩的文字和深刻的體悟,為讀者帶來溫暖與陪伴。

育聖經營過一個有 70 多個萬粉絲的 Facebook 粉專「每天來點負能量」,我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知道育聖的,他寫的貼文都會讓人會心一笑,有很多吐槽和自嘲的那種笑點,有看過的朋友應該都還有印象。但是後來這個粉專停止更新了,育聖轉換重心到自己的公司「文案的美」,而且開始經營電子報,每個禮拜寫一封電子信給訂閱者。今天要聊的這本書有點像是電子報的超級精選輯。


這本書的電子報起源

你覺得「收到一封信是什麼感覺?」不是帳單、廣告或通知之類的制式信,而可能是情書、家書,或是一個遠方朋友寄予的問候。對林育聖來說,與遠方的人成為信友,是一種老派的浪漫。這本書就是集結了 52 封讓人深感共鳴的電子信,並且全新改寫。有些信是鼓勵,有些是提醒,有些則幫我們出個鬼點子,有些則是溫暖的陪伴和閒話家常。

我首先問育聖老師:「你過去這幾年經營電子報,你覺得跟其他公司的電子報最大的差異是什麼?為什麼想把這些內容整理成這本新書?」(我內心的 OS:育聖的電子報有一個很鮮明的特色,表面上讀者是訂閱「文案的美公司電子信」,收到的卻是像朋友跟朋友之間的親切對談。)

他認為他的電子報跟其他公司的最大差異在於,大部分的電子報都是想要宣傳、推銷或賣東西,但他的電子報卻沒有什麼宣傳,而是像朋友之間的分享般的親切對談。他認為這是因為他的電子報沒有圖片,而是全部都是純文字,讓人們可以慢下來,享受閱讀的樂趣。他想把這些內容整理成這本新書,是因為他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看到這些文字,並且能夠感受到他所想要傳達的訊息。


育聖最喜歡的一封電子信

在這本書中,總共有 52 封精選的電子信,我問了育聖他最喜歡的一封信是哪一封?能否分享一下其中的故事以及為什麼它有特別的意義?

育聖的回答是:「我目前發的電子信大概有接近 190 幾封了,要挑出 52 封信的確是蠻困難的一件事情。很多信友曾經跟我說:「哎呀,好希望收到實體的信。」言下之意就是這些信都很棒,還有一些信友會自己把信件印出來的。他們期待能不能有機會變成實體的信。

所以,那時候我才跟出版社討論到,好像可以變成一本實體的信封書的概念。那我們這次的設計也是以這樣子為主。那裡面呢,就有我心目中的排行榜一定要放進去的。在挑選這 52 封信的時候,我從 180 幾封之中就已經有最喜歡的前三名在其中了。我之前在信件裡面曾經說到,第一名被收錄在書中的,就是《善良不是選擇》的那一封信。我稍微說明一下它的背景。

大家都一定都聽過一句話,就是「善良是選擇」。那是來自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所說過的話。善良是選擇這個話,我那時候看到的時候呢,一感覺到的是:天哪,太可怕了吧。那不是說這句話是錯的,而是這句話會讓人家走向一個我們所說的「好心做壞事」的一個境界,這是我很怕的一件事情。

那時候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去解釋這個,直到我在 2021 年,那一年的聖誕節的時候,發了一篇臉書貼文,我就寫到這件事情。因為那一年算是我的人生低谷期間,遇到了非常多的事情,包括親人過世,包括個人的公司狀態等等,非常多複雜的事情。

然後在聖誕節的時候,我就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當我面對非常多「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我們一定可以選擇復仇,一定可以選擇報復,一定可以選擇我要生氣…等等之類的。就是這麼多選擇之中,我們都可以選擇很激進的方式去做。但是最後呢,我選擇把它放下,選擇讓它過去,選擇用一篇簡單的貼文收拾這個心情。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選擇這種溫柔的方式,選擇這種息事寧人的方式,是比較好的嗎?或許不是,可是那個不是選擇,那就是我的個性。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呢,我就是會這麼做,面對別人對我不好,我就是會這麼選擇,面對別人誤會我,我就是會這麼選擇,我就是會這樣的一個個性的人。

所以我就體悟到一件事情,善良它不是選擇,它是個性,它是技能,它是屬於你這一個人的故事跟特質。它不是一個選 A 選 B 的事情,而是不管重來幾次,你都會這麼選的事情。所以我後來在那一個禮拜,我就寫出了《善良不是選擇》這封信。寫出之後呢,也收到了非常多的迴響,那個迴響也是回信率中的前五名之一。

大家都跟我說,就是這封信讓他覺得他的人生過得有點辛苦,可是又不願意改變,找到了一個安放之處。因為我們生活周遭都會有這樣的人,就是他雖然嘴上說著「啊我再也不要對人好了」,就好像談戀愛一樣,我失戀了,我再也不要愛人了,結果下次還是愛人了。我被背叛過後,我再也不要相信人了,但是下一次還是很輕易地「又」相信別人了。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學會的選擇,而是它根本就是你的個性,你就是一個這麼溫柔善良的人。可是這世界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承接住你的溫柔善良,我們還是會受傷,但是不代表我們不會學習,而是我們不會因為學習之後就不再善良。

我覺得這封信一直都是我最喜歡,也最推薦大家,如果收到書的話,你可以先看這個,我覺得你會受到非常多的幫助。」善良是一種對他人的關懷和尊重,是一種對自己的責任和承諾。他認為,善良不應該只是一個表面的行為,而應該是一種內在的信念和價值觀。

我們的眼光,不再只是看著自己所缺少的,而是看見別人的缺,並發覺自己可以給。

第 5 封信《別人的委屈,恰好等於自己被虧待的心》

原以為很普通卻引起熱烈迴響的信

我跟育聖問道:「在書中的 52 封電子信裡面,有沒有哪一封是你原本覺得「很普通」的信,可是發出去之後「竟然」獲得熱烈迴響的?這封信在講什麼?」

育聖的回答是:「有時候這跟商業寫文案一樣,很認真寫的但效果「還好」,隨便寫的卻突然「很好」。我們會開始分析,找答案解釋,不然跟客戶交代不過去。而寫電子報也常常會這樣子。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信,是書裡的《休息也是工作》。

我原本只想寫一個下不了班的心情。現在很多人要嘛做個人品牌,要嘛做社群經營。做社群經營的人都知道,下班後若有留言、私訊、訊息,還是會處理,更不用說現在的公關事件,不知道何時會發生對吧?

下不了班,下班後還像在工作。我以前在公司上班時也經營社群,下班後會回粉絲的留言。因為我喜歡互動,無論是公司品牌的粉絲還是個人臉書的朋友,我都喜歡跟他們互動。所以我不覺得下班後做這些事是工作。若跟朋友說我下班也回留言、發訊息、發貼文,他們會說我好辛苦,但我並不覺得。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覺得很有趣。

因此,我寫下了《休息也是工作》這封信。裡面提到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的問題。我認為不需要平衡,只要把休息排進行事曆中就好。例如,下週六日和小孩出去玩,今晚 9 點到 10 點陪小孩玩,明天陪太太去買菜。我把這些安排都排進了行事曆。

如果不把休息時間排進行事曆,休息就會被擺在後面。我先把家人的時間放在前面,但休息也是工作。這封信發出去後,收到很多回信,大家說終於知道為什麼我無法放鬆。我一直覺得自己好像沒下班,但也不覺得應該下班。那封信幫他們找到答案,他們很享受工作,因此工作成為他們的生活。在工作時,他們感到自然且放鬆,並不認為自己在加班。當然,忽略家人是一回事,但他們很享受這樣的情境。

我覺得,若你也有類似的狀況,那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如果你覺得有些累,你可以將你認為的休息時間排進行程表,這樣就可以了。我對這封信感到意外,它成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事情。」

休息也是工作,要把休息當工作一樣,排進行程裡。把日子過得愜意自在,讓別人知道自己行有所餘。

第 17 封信《休息也是工作》
《那些努力的事,就該成為故事》讀後心得與作者訪談

收過印象最深刻的回信

我問育聖:「你寫了這麼多封信給讀者,我猜一定有很多人給你回信。讓你印象最深刻的「回信」是哪一封?原本你寫的信在說什麼?讀者的回饋又是什麼?」

讓我印象深刻的信友,就是跟我通信的朋友。他幾乎每一封信都會回,高達九成的信。我寄信給他,他大概隔四五天就會回我信。所以我寄了 100 多封給他,他也回了 100 多封信給我。而且他內容還不是兩三句哦,我寫大概兩三千字,他回的信最少也都有一千字。而且持續到現在依然沒有中斷。我就覺得哇,這人的毅力也是蠻厲害的。

剩下的有些大概有四五個信友,他沒有到百分之百,但他有八成左右也會跟我分享他這封信。他想到了什麼事情,然後他的過去經驗等等的這個,是很常頻率的回信都會被我記得。

還有兩封比較特別的信,有一個伙伴每次換工作都會寫信跟我說。他換工作的那個禮拜就回信跟我說他換了什麼工作,然後最近如何,然後他這工作都要什麼之類的。而且他回的內容幾乎跟信件沒有關係,就是跟我報告他工作的進度。我的信件陪他走也不錯。

還有一封信是一個在西班牙的信友,他就跟我分享他西班牙的風景、菜色、日常等等。然後還說他喜歡我的信,如果哪一天我家裡有到西班牙去的話,一定要去那邊找他。我就哦,好像多一個旅遊景點了。

我覺得這些都是一些很棒也是當初寫信的時候沒有想到但很棒的一個回饋。就是好像聽起來跟那個信的內容本身沒關係,就單純想要跟你聊、想要分享給你。就他們看到信的時候覺得說,這封信好像我最近的生活。但如果我只是回信說「好有道理」,這種就很像臉書回文的感覺。所以他們就會帶入更多東西,越寫就會就越廣,聽起來真的很酷。

這些信友給我的回饋真的讓我印象深刻。他們的回信持續而有內容,不僅仔細閱讀我的信件,還願意分享他們的想法、經驗和生活。其中一位特別的信友,每次換工作都會告訴我,並報告他的工作進度。還有一位在西班牙的朋友,分享當地的風景、飲食和日常生活,並表示如果我有機會去西班牙,一定要找他見面。

這些回饋讓我感到驚喜,因為它們與信件的主題可能並無直接關聯,而是單純想要跟我聊天、分享他們的生活。他們覺得這些信件與他們最近的生活相關,並且帶來了更多的討論和交流。這種互動讓我感到很酷,讓這些信件不只是文字的交流,更是彼此之間的連結。」

如果足夠知道自己,那就容易獲得知己。如果擁有很多知己,那我們在乎的事,就會有很多人與我們一起在乎。

第 13 封信《職場不是交朋友,而是認識知己的地方》

平常怎麼挖掘引起共鳴的故事

我提到,書本的介紹文有一個關鍵字「寫給還沒下班的人的信」,我自己覺得以前在公司「還沒下班」的那種感覺就是會有一點委屈、心很累、不知道還要加班多久。此外,我覺得這個關鍵字很有趣,因為我自己在以前在公司還沒下班的時候,通常是晚上八點或九點,會感到一點委屈和心累,也不知道要加班多久。

因此我就問育聖,像他書中有很多與我們生活非常共鳴的故事,因為我自己感覺我的觀察力可能還不夠敏銳。那麼他是怎麼樣抓到這些在平常生活中比較難留意到的細節,或者說怎麼樣講出一些能引發共鳴的事情的?平常有寫日記或筆記的習慣嗎?

他的回答是:「我的做法偏向於對人的觀察,而不是知識內容的部分。我經常思考別人為什麼寫某段內容。我觀察的習慣是看到別人沒有說出口的話。例如,有些人在臉書上進行「凡爾賽式的炫耀」,像是說:「哎,今天好煩哦,出書還要簽好多名哦」。我知道這種炫耀背後的話一定不是指真的煩惱,而是想表達自己受歡迎等等的想法。現在社群媒體上有很多類似的內容。

因此,我經常從一個一個觀察中去推敲,去思考他為什麼這樣說,他沒有說出口的話是什麼。這實際上也是文案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寫文案時,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表達消費者沒有說出口的話。當他們抱怨或者說產品的 CP 值很高時,我們要想一下,他們是否覺得產品太貴或者他們所講的 CP 值高其實指的是廉價等等。這些沒有說出口的話才是我們的切入點,也是我們能夠很好抓住的角度。從廣告訓練中,我已經習慣這種思考方式。

現在在閱讀文字時,我也經常思考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話。我試圖理解為什麼他們要說這句話,以及他們沒有說這句話的原因,或許他們有一些顧忌而不敢說出來。透過這些沒有說出口的話和他們的顧忌,我一層一層地推敲,就可以抓住一些人們不敢說或者難以表達的東西。

當我將這些寫出來時,人們會說「哇,你好敢講」或者「哇,你幫我理清了我沒有想透的事情」,他們會感到共鳴。所以平常我不太寫日記或筆記,因為對我來說,我的靈感來源非常多,所以我更傾向於等到寫作的時刻才開始篩選我的靈感。例如,某些想法可能太瑣碎只能寫成 500 字,而某些想法可能存在風險,暫時不適合寫出來。我會在找到最適合寫作的主題後才進行選擇,可以寫出超過 2000 字的文章。

所以我不是特別去記住某些事情,相反地,我需要清除一些雜訊,才能專注於我想寫的內容上。」

聽完育聖的回答之後,我覺得他是我很羨慕的一種寫作者,與我是不同類型的。我感覺他具備一種靈感或想法的時候,可能已經在腦海中快速處理過,就可以輕鬆表達出來。而我則相反,如果沒有將想法寫在紙上或電腦中,我的大腦就會一片空白、一片漿糊。因此,我更傾向於做筆記,喜歡將我的想法都寫在筆記上,然後翻閱它們,與過去的筆記進行對照,甚至進行搜索,才能有一些想法,知道自己現在要寫什麼東西。所以我覺得我們大腦的運作偏好好像有些不同。

美好只需要提醒,不需要被討論,那容易變成炫耀。而挫折需要分享,更需要討論,好讓我們從中學習。

第 11 封信《危機是很好的東西》
five birds flying on the sea

關於如何用 AI 輔助自己寫作

我看育聖最近也分享過一些關於 ChatGPT 的 AI 應用。我自己很好奇的是,他的文字有豐富的個人故事,會讓人感到溫暖和安慰,那麼他還會用 AI 輔助自己寫作嗎?如果聽眾想要開始寫作,發表自己的生活故事,或每周寫一封電子報,他們可以如何運用 AI?可不可以舉一個實際範例?

育聖的回答是:「我會使用 AI 輔助寫作,但這不是我在「個人寫作」時的做法。個人寫作對我來說有所差異,因為我相信,無論我寫的內容是好是壞,它都是我想說的話。

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就像跑步一樣。如果我今天去跑步,卻裝上自動跑步機,那就很奇怪,對吧?因為跑步是為了我個人的身體健康,是我自己在運動。對於寫作,我認為它是我自己的邏輯、整理和情感的表達,因此不需要特別的輔助或他人的幫助。

然而,在商業上,效率是很重要的,所以透過 AI 輔助是非常有幫助的。這就是我個人寫作不使用 AI 的原因,但我建議在商業領域多多使用。

在個人寫作方面,你可以自由地寫下讓自己開心的內容,沒有東西可寫時,不要勉強去寫。如果你用 AI 強行寫作,結果可能會顯得很生硬。但如果你從事商業工作,需要寫週報或其他內容,那麼一定要使用 AI 輔助,提高效率,不要將太多時間花費在思考上。

總體而言,我建議使用 AI 時不要像請寫作顧問或文案專家那樣,反而可以像與朋友聊天一樣,因為 AI(ChatGPT)在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上表現得特別好。通過與它聊天的方式,你可以引發更多生活靈感的想法。你可以告訴它你看到了什麼東西,但不知道它代表什麼,然後進一步追問,它會給你一些建議,你可以再深入探討。這樣的方式可以激發你的思考。

至於整理標題或內容結構,我建議不要使用 AI,因為標題是吸引讀者注意的第一句話,最好由你自己寫。內容結構則應根據你想要傳達的角度,用你自己的思維去撰寫。然而,你完全可以透過 AI 來激發更多的靈感,這是我認為個人寫作最值得使用的方式。」

我覺得這個回答給了我一個收獲。我們進行「個人寫作」的原因、把想法寫下來的目的,在於幫助我們自己釐清思路、表達自己以及真實情感的需要。這樣的寫作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為了思考而寫,而不是商業上為了某個成果而寫。雖然有 AI 輔助工具可能更有效率,但如果目的是表達和思考,真正親手寫出來才符合這個目的。我們不應該把手段變成目的,而是寫作過程的本身就是目的。

好的故事,讓別人也感染這份喜悅,給他們一天的歡笑與力量。壞的故事,讓人警惕、學習,給他們明天過更好的自信和能量。

第 52 封信《你努力的事,就應該成為故事》

關於業配文案的訣竅

我跟育聖坦承,我自認自己還是一個文案苦手,經常拿捏不到業配文案的比例,有時候會寫得「太業」,有時候又寫得「太不業」。而身為文案專家的育聖,會如何平衡廣告文案的商業目的和個人創作風格?

育聖的回答是:「我這邊有兩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用你最自然的口吻撰寫」就是不需要刻意平衡。因為你越在意平衡,寫作就會變得生硬。廠商要求寫入特定內容,例如項目1、2、3、4,只為了迎合他們的要求,寫作就會變得不自然。平常與他人分享推薦時,你也不會這樣寫對吧?

因此務必用最自然的口吻撰寫,不必在意是否符合行業慣例。你只需表達自己喜歡產品並想向他人推薦,格式和風格都可以與你原本的寫作風格一致,沒有關係。我認為這才是最好的業配文。如果是自媒體或個人品牌,應該用最自然的口吻介紹產品,不必受到廠商的束縛。如果廠商需要這些特定內容,代表他們不理解自媒體宣傳的意義。自媒體宣傳的目的是透過你的角色,向他人推薦產品的最大優點。

第二個建議是「隱惡揚善」,用自己的口吻自然地說,不要太在意。有時候沒寫到一些缺點也沒關係,與廠商好好溝通,他們會尊重你的意見。真的存在一些小缺點的地方,我們就不強調它們,因為那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更在意產品的優點。這是撰寫業配文最重要的一點。我之所以撰寫業配文,是因為產品具有值得推薦的優點。當然,每個產品都有缺點部分,但這些缺點不是我推薦該產品的原因。

舉例來說,就像去餐廳用餐一樣,我們都知道美味的東西往往價格昂貴,但我們在享受美食的時候不會說「這好貴,但很好吃」,這樣的說法很無聊。我們可以專心享受美食的美味,等到有人問起價格時再提,這樣才會更自然。

這就是撰寫業配文最重要的一點。希望這些建議能對寫業配文的伙伴們有所幫助。」

person holding on red pen while writing on book

後記:從書信中找到溫暖的力量

我認為,這是一本溫暖的小品,隨意翻到哪一頁都能感受到作者親切的陪伴。在這本書總共 52 封溫暖真摯的書信當中,能幫我們度過不好過的時刻,從負能量中找到往前走的勇氣。這本書也伴隨著很多人生意義的省思,從生活的細節當中找尋自我,重燃熱情、勇敢拚搏和期待未來。

如果你對於行銷文案或育聖的電子報有興趣的話,可以前往「文案的美」網站訂閱費電子報,每週收到來自育聖親筆撰寫的溫暖電子信。如果你想擁有這本《那些努力的事,就該成為故事》電子報精選輯,歡迎前往各大網路或實體書店購書珍藏。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