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讀後心得:如何拯救被手機餵養的世代? 1

很多人說現在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和過去的世代完全不同。

他們對壓力的適應力比較低,在人際互動上也顯得更不自在。許多雇主抱怨,新世代的年輕人比較難承受批評、容易焦慮,而許多家長則感到困惑,自己的孩子為什麼總是對現實世界提不起勁,卻能在虛擬世界裡沉浸好幾個小時。

這種改變並不只是我們的感覺,而是真實發生在全球各地的趨勢。

想要知道他們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不同嗎?時間必須倒轉回 2010 年,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開始興盛的那個時候。

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新書《失控的焦慮世代》裡指出,這些科技是如何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童年,導致青少年焦慮、憂鬱、社交能力下降的問題。同時,他也給出對應的建議,期待家長、學校、政府和科技公司可以採取更好的方式來幫助孩童成長。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本書,看看被稱為「焦慮世代」的青少年,他們成長過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這本書主要的論點是什麼?

作者整理和分析大量的研究發現,從 2010 年左右開始,也就是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全面滲透年輕族群的時候,青少年的焦慮、憂鬱、自殘甚至自殺的數據就開始飆升。這不是巧合,而是一場我們正在見證的「人類童年被重新改造」的過程。

在手機和社群媒體還沒出現的年代,過去的童年充滿了實體的探索和社交。我們會在下課的時間跟朋友聊天、打鬧,放學之後後跑去找鄰居玩,甚至自己探索社區公園裡的每一個角落。但現在的孩子呢?

朋友不再是放學後見面,而是透過 Instagram 之類的社交軟體來「保持聯繫」。

操場上和遊樂場的奔跑、摔倒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沙發上滑抖音、刷社群媒體。

甚至連和朋友吵架、和好這種社交技能,都變成了「已讀不回」和「封鎖對方」。

這些改變的影響,正在一點一滴侵蝕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不只是孩子沉浸在虛擬世界的問題而已,家長教導孩子的方法也出現問題。

隨著社群媒體出現,各種新聞消息 24 小時全年無休的轟炸家長,全世界的事故意外佔據了家長的注意力,讓人世界充滿風險和威脅。相較於以前資訊流通沒有那麼發達,家長可能覺得世界相對平靜,但現在卻覺得世界危險重重,好像出門就會遇到意外。

這導致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感降低,花更多心力保護孩子,限制他們的活動,在養育過程中採取更多防禦模式,這反而損害了孩子應該得到的成長和發展。

所以作者才寫這句話:「導致焦慮世代的主因:過度保護在實體世界普遍存在,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就是在這種失衡的狀態之下,在手機世代長大的孩子,他們的成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傷害。

brown wooden playground surrounded by green trees during daytime

人類的童年應該做甚麼?

人類的童年與其他動物截然不同。孩童的大腦在五歲時已經達到成人尺寸的 90%,但仍需很長時間才能完全發育。這種「緩慢成長」的現象是為了適應文化學習。他們學習在自己文化中「成功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

作者指出,一個健康的童年成長,必須具備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個是「自由自在的玩耍」。

自由自在的玩耍對於發展「社交技能」和「身體技能」同樣重要。在玩耍時,他們學會與他人建立連結、一起行動。他們偶爾會輸掉遊戲、會摔倒、會遭遇挫折,但他們也會學到如何重新站起來,如何克服挑戰。

第二個是「調整節奏與他人同步活動」。

在跟別人一起玩耍的時候,他們樂於調整自己的節奏,與他人同步,像是一起玩遊戲、唱歌、跳舞。他們學會將人際關係和群體凝聚在一起,培養出更完整的社交技能。

第三個是「進行社會學習」。

作者指出,人類孩童在學習過程中有兩個主要機制。第一個是「從眾偏見」,鼓勵他們模仿最常見的那些行為。第二個是「聲望偏見」,鼓勵他們模仿最有成就和聲望的人。

這三個因素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類,但是隨著手機和社群媒體的出現,這三件事情變得很不一樣。


手機世代的童年反而在做甚麼?

現在的小孩子,生活幾乎離不開手機和社群媒體。但是作者認為:「從以玩耍為主的童年變成以手機為主的童年,這種童年大重塑已經是一場災難性的挫敗。」

為什麼呢?

首先,他們的「自由玩耍被螢幕時間取代」。

過去,孩童在戶外奔跑、探索,現在則花大量時間沉浸在社群媒體與線上遊戲中。原本應該發展的肢體協調與社交能力,逐漸被虛擬世界,實際的互動減少。許多研究也指出,孩童的玩耍時間、跟朋友的相處時間,跟以前相比都已經大幅降低。

其次,他們的「與他人同步活動變成線上跟風」。

在過去,孩子們透過遊戲、舞蹈、音樂與夥伴建立合作的默契,現在則是參與 TikTok 挑戰或追隨社群媒體的潮流。他們的互動常常透過限時動態或訊息交流,總是在擔心別人「不回」自己的訊息,或者焦慮別人「即將」發表什麼訊息。

朋友之間的互動變成不再是基於真實情感,而是為了迎合社群媒體的演算法,這讓孩子更容易受制於演算法的影響。如同作者所說:「這就是社群媒體的巨大諷刺:你越是沉浸其中,你就越孤獨和沮喪。」沉浸在社群媒體的孩童,孤獨和沮喪感都來到史上最高峰。

最後,他們的「學習對象從家庭變成網紅」。

以往孩童模仿的對象是身邊的長輩、兄長或社區中的典範,現在則是 YouTube、Instagram 上的網紅。這些網紅的價值觀「不一定」適合孩子,但因為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機制,他們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學習對象,甚至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與價值觀。

以人氣聲望為主的社群媒體平台,會破壞孩童的「社會學習」機制,把他們的時間、注意力和模仿行為轉向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人,但這些人卻不一定能真正指導他們或幫助他們邁向成功。孩童因此忽略了身邊那些真正值得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失控的焦慮世代》讀後心得:如何拯救被手機餵養的世代?

手機對孩童造成的傷害

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會對孩童造成四種嚴重傷害,徹底改變他們的身心狀態。

首先,手機剝奪了孩子們的社交機會。

數據顯示,美國青少年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後,與朋友面對面相處的時間大幅減少。這導致他們的人際關係受損,社交能力下降。

其次,睡眠的品質和時長大幅下降。

科學家觀察到,這在各開發國家普遍存在。睡眠不足會引發憂鬱症、焦慮、易怒、認知能力缺陷、學習成績下降,以及導致意外事故增加的問題。

接著,注意力變得碎片化。

專注是成功的重要特質,但智慧型手機卻是注意力的剋星。每天幾百則的通知和簡訊、消息和社群媒體的干擾,使孩子們難以專注思考,一直被干擾打斷。

最後,手機導致上癮現象。

許多社群媒體設計讓人上癮,就連成年人都很難抗拒了,更何況是未成年的孩童。一旦突然禁用,他們會出現焦慮、煩躁、失眠和情緒低落的上癮戒斷症狀。

講到這邊,你就可以知道當這四種傷害「同時」作用在青少年身上的時候,造成的傷害有多大。所以,作者才會給出這個結論:「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對孩童造成的傷害是根本性的,影響了社交、情感和心智等多種能力的發展。」

這種傷害,是會跟著孩童一輩子的。


宗教活動與社群媒體的對比

書裡面也提到,社群媒體鼓勵人們採取的行為,與全球宗教和哲學長期累積的智慧背道而馳。他舉宗教活動來做一個鮮明的對比。

首先,宗教的神聖對比社群媒體的世俗。宗教活動具有凝聚力,關注更廣大的領域或神聖目標;相反地,社群媒體的虛擬空間缺乏結構化,完全是世俗狀態,只關注自我意識狀態。因此,宗教活動常讓人滿足,而虛擬空間則常令人感到毫無意義。

其次,宗教儀式需要有意義的身體動作,像是同步的儀式動作,宗教場合營造出的群聚感;而虛擬空間不需人類在場,大多數活動是非同步的。此外,許多宗教活動鼓勵靜止、安靜或冥想,以寧靜心態體悟神聖;但社群媒體充斥著通知、簡訊和干擾,使人心靈支離破碎。

再來,宗教強調自我超越,此時大腦活動減少、變得更寧靜;而社群媒體則將注意力集中於自我的行為舉止、自我品牌和社會地位,這使得自我超越變得更困難。

還有,作者提到:「大多數宗教勸我們減少批判,但社群媒體卻鼓勵我們對他人指指點點。宗教教導我們要慢點憤怒、快點寬恕,社群媒體卻鼓勵我們反其道而行。」

最後,大部分人內心渴望追求意義、連結和靈性的昇華。宗教提供這些意義,在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而手機生活以瑣碎、低俗內容填補空缺,形成對比。

因此,我們應慎選接觸的內容和使用的東西,社群媒體影響的不只是孩童,也影響我們成年人。


成長過程與工作階段的反思

回顧我自己的成長過程,感觸良多。在我那個年代,算是很幸運的。我開始讀大學的時候,PTT、網路論壇和微軟的 MSN 聊天軟體才剛開始流行。從那時候起,我才大量接觸這些東西。

在此之前,國中和高中的生活中,我接觸的網路和電玩遊戲只是虛擬世界的一部分。電玩遊戲裡可以聊天,但沒有太多社群互動或非同步交流。那時候簡訊也不發達,要找朋友基本上還是透過打電話、約出去打籃球,或者約去網咖打電動。

當時的活動大多是同步的,自由自在地到處玩耍。玩電腦遊戲只是其中一種形式,無論在同一空間或不同空間,都能與朋友一起玩,有著社群的力量。

可能也算是幸運吧,我並不是手機成長的年代。如果晚出生十年,我的思考方式、大腦運作可能完全不同。

我讀完這本書有很多收穫。雖然我們成年人不需要像孩童一樣天天處於學習或探索階段,但很多情況下,我們對成年社會或狀態不滿意或不開心,有很大原因是懷念童年的無憂無慮、充滿挑戰和驚喜的生活。

現在職場環境漸漸向虛擬世界靠攏,工作上很多時候不需身體參與,就可以透過網路和線上交流完成工作。大部分工作是寫 email、傳訊息、開群組討論,這些都是非同步的活動,不需身體實際參與。儘管有時會開線上會議、當面討論,但大部分的工作還是非同步的。

進退社群的門檻也是如此,我們對一個群組不滿意可以封鎖或退出,不再想花心力經營或修復人際關係。因此成年人在人際關係經營上的動機相對降低,但仍需知道如何彌補與親近人的關係。

再來,我們可以思考如何自由自在地玩耍。在工作中找到一些方式,自由自在地玩耍,不像工作一樣有強烈的獎勵和懲罰的因素。如果我們能創造一個自由自在玩耍的地方,又剛好可以賺錢,那就是更好的選擇。

例如我在台積電工作時斜槓做自媒體,就是因為覺得做自媒體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玩耍。我愛寫什麼就寫什麼,不太在乎互動數或按讚數,只在乎自己愛寫什麼、愛看什麼,喜歡研究什麼,把網站改成什麼樣子,那就是自由自在的玩耍。

我時常有一個感觸:最快樂的成年人,往往活得最像小孩子。

person in red sweater holding babys hand

後記:我們都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的後半部提供了具體建議,針對老師、家長、學校、政府和科技公司應該採取的行動。例如,延後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年齡,減少他們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恢復真實社交和戶外活動,甚至制定無手機的時間安排。

這些建議我不會在這裡詳細說明。為什麼呢?我更鼓勵你親自去讀這本書。書中內容紮實,有憑有據,有研究和分析,讓你了解現象的成因。閱讀後半段的建議時,你會有自己的思考,明白這些建議背後的證據和原因,能夠做出自己的判斷。

所以,不要盲目接受任何建議,而是經過完整思考後再做決定。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它值得一讀。然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角色,在生活中採取適當行動,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童年。

作為說書人,我感到責任重大。我相信透過閱讀這種靜態活動來學習,可以改變人生。我希望利用我的聲望和流量,透過社群媒體提高閱讀的能見度,讓閱讀更容易被接受,提高孩子的興趣。

我期許自己在孩子的社會學習中盡一點微薄之力,讓他們在學習階段能看到這樣的頻道和學習方式,發現閱讀的樂趣和價值,進一步產生興趣去學習和模仿。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心力,讓下一代能夠更健康快樂地長大。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隨時取消訂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Waki 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和《化輸入為輸出》課程講師,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中。

下一篇讀什麼?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4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
World_Inn…
訪客
World_Inn…
2025-02-20 2:23 下午

Ep426 手機焦慮那集的17分後面,不就是在講 Yoasobi ,
YOASOBI團名的由來原本是指「在夜晚玩耍(夜遊び)」,因為兩名團員各自都有音樂工作,所以將原本的工作定義為「早上活動」、這個音樂組合(YOASOBI)則是「晚上活動」。
Soga soga

網路十年過來人
訪客
網路十年過來人
2025-02-15 2:23 下午

我認為比起禁止孩子去玩手機,更重要的是家長、社會,甚至是政府,應該多加宣導戶外活動的樂趣,讓小孩覺得比起手機,戶外活動更能帶給他們快樂,如今這卻成為了理想。
現今的社會中,大多數的家庭及政府甚至是社群選擇用限制,不讓孩子去玩手機,你認為孩子會自己覺得出去玩是種選擇嗎?實際上他們可能選擇發呆,等待下個可以玩手機的時間到來,甚至因為朋友覺得他不常在網路與其聯絡,漸漸的疏遠他,這都是現在一直在發生的,這才是如今的現實。
這樣的現實將導致惡性循環,對於個人、家庭、社會都不是好事,如果有別的選擇,如果家人願意規劃更多的戶外活動,也許我不會選擇手機,甚至是社群,我面對過總總的限制,沒有網路,沒有手機,不能玩電腦,正是這些限制,導致我長達好幾年沉浸在社群中,因為我成年了,他們不再能限制了,十年後的我,終於發現了一切是個錯誤,但我已浪費十年了,期望看到這邊的你,你可以選擇有很多網友,像我一樣活在網路世界,也可以選擇不多的現實朋友,到處體會現實帶給你的樂趣,去爬爬山吹吹風看看海體會大自然,那會是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