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或許就是看懂誰在胡說八道。哲學家 John Alexander Smith 曾對牛津大學的新生演講說道:「各位將來在求學過程中學到的,沒有一樣對你將來有用,只除了:若你勤勉認真,在智識上你將能發現誰在亂說話,我個人認為,這就算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也算得上是最主要的。」而辨識數據的能力,是需要被教育的。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在 LINE 或 Facebook 看到別人傳來的圖片或貼文,內容的文字和數據非常聳動,可是你一眼就識破那是假訊息?或者,你看完某則訊息之後覺得有異狀,透過可靠的工具和搜尋方式查找一番之後,確認了這是一則假新聞?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辨認、質疑和查證這些資訊?有些人卻毫無招架之力,成了假訊息的幫兇?
我認為,人隨著年紀增加,跟著增強的是偏見和概括,而不是識讀力。識讀的能力和年紀沒有絕對的正相關,而是和我們如何質疑、分析、判斷資訊的真偽和來源有關。可是,卻似乎從來都沒有人教過我們該怎麼做?
現在,終於有兩位專家將「反駁鬼扯」這門華盛頓大學的熱門課程的內容出版成書。
《數據的假象》作者是演化生物學家卡爾.T.伯格斯特姆(Carl T. Bergstrom)和資訊學家杰文.D.威斯特(Jevin D. West),他們透過這本書教我們如何識破數據假象。我們必須學會在不實或誤導資訊充斥的當今社會,如何提高對假數據的防禦能力,還有學會辨別數據的真偽、查證數據的來源。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每個現代公民——每個暴露在大量資訊和數據的人——的人生必修課。

數字是鬼扯消息的最佳載具
人們對文字和數字有不同的感受。文字是主觀的,我們知道有人會利用文字扭曲真相、模糊事實。數字就顯得客觀許多,意味著精準度,代表科學手法。但實際上,數字卻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操弄。
很諷刺的是,懷疑論者會說自己「只想看數據資料」,或強調大家要「讓量測值替自己說話」。很多人都喜歡說「數據資料不會騙人」,但這種說法才真正潛藏危險。數字或量測值即便正確,有人還是可能利用它編織鬼扯。我們要記得,往往誤導人們的也是數據資料。
例如有一家飲料公司推出一款即溶式的熱巧克力,包裝上面標示著「99.9% 不含咖啡因」,你覺得睡前喝下這杯熱巧克力,你還睡得著嗎?有趣的是,星巴克的滴濾式濃咖啡,咖啡因含量大約佔總重的 0.075%,它也能稱自己是 99.9% 不含咖啡因。
看到一個簡單數字,往往不代表全貌。你可以進一步探詢,它的分母是什麼?它的數量級可以跟誰比較?它在時間尺度拉長之後會變成怎樣?小心那些沒有任何根據的主張,尤其是簡單的數字和統計數據特別容易被傳播開來,這些數據資料往往罔顧脈絡背景。
當心濫用數學的表示方式
「濫用數學」指的是那些「看起來」很像是數學公式的表達方式,但是背後卻缺乏邏輯的一致性和實際數學的嚴格要求。小至「成功」或「快樂」的公式,大至「醫學中心品質方程式」都有這種濫用數學的情形。
例如作者就舉知名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提出的快樂方程式:H = S + C + V(快樂 = 先天的快樂趨向 + 個人的環境條件 + 自主控制的生活方面)。這個公式看起來真有這麼一回事,可是卻完全禁不起考驗。這三個項目的單位是什麼?為什麼可以彼此相加?
用數學公式呈現說法,其實是濫用數學的手法美化自己的論述。因為數學公式總是給人一種「可信度」很高的錯覺。作者認為,如果 Seligman 主張「快樂是由先天快樂趨向、環境條件,以及個人能自主控制的生活方面等三者組成的函數」,這樣還比較洽當。但直接聲稱快樂是這三者的數學總合,就是濫用數學。
數據資料視覺化的隱憂
「數據資料視覺化」在最近十分流行,而且聽起來好像很客觀。可是我們必須留意,圖表的設計者對於圖表傳達的內容有很大的掌控權。就算使用的數據資料都是正確,還是有相當大的操弄空間。這些刻意呈現出來的圖表,很可能誤導我們去相信某一些相關性,或者刻意放大了群體之間的微小差異。
就是社群媒體上互動數最高的貼文型態之一:圖文圖表懶人包,就屬於一種用數據資料視覺化說故事的呈現方式。這種呈現方式讓人一眼秒懂,理論上應該是很好的方式啊?可是在有心人士或團體的操弄下,懶人包呈現出來的資訊往往會失真,或者刻意強調了某些意識形態的訊息。
我們可以試著找答案:圖表圖文的資料來源是什麼?來源可信或有特定立場嗎?這份懶人包是由誰(或團體)製作的?愈是沒有附上資料來源的數據,愈是要豎起懷疑的心。因為背後意圖愈是不安好心的圖文,就愈不希望你自己去查證資料來源。
當人們只透過懶人包去認識世界的同時,也漸漸失去了自己識讀數據的能力。

後記:何時忽視、何時認真
我相當享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作者們巧妙地融合了辨別數據的知識和幽默,也用很多實際的範例來解說背後的觀念。《數據的假象》書中描述的假新聞、不實資訊和扭曲數據,有點像是社會愈趨極端和人們愈不講理的「因」,而另一本書《反智》就是這個現象導致的「果」。如果要對這個議題有全貌性的瞭解,這兩本書搭配服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閱讀這兩本書之後,給我帶來了諸多收穫,但如果要說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那就是「資料來源很重要」。我統整我過去數個月以來,自己吸收資訊的做法如下:
- 沒有任何來源的:直接忽視。
- 有附上來源,我沒興趣的內容:直接忽視。
- 有附上來源,我有興趣的的內容,不可靠的來源:直接忽視。
- 有附上來源,我有興趣的的內容,陌生的來源:先查核來源,若查不到就忽視。
- 有附上來源,我有興趣的的內容,可靠的來源:閱讀內容。
我發現,不曾因為忽視了「缺乏來源」或「不可靠來源」的資訊,而對自己造成傷害的。而我相信未來也不會有。或許,辨識數據的能力並不是要我們查核每一則資訊(誰有那時間?),而是懂得什麼時候忽略(不要助長假資訊),什麼時候認真(看有可靠來源的資訊)。
最後,我很喜歡譯者沈聿德在譯者後記寫下的這段話:「對立,不見得出於惡意,而是辨識鬼扯的能力不足;分裂,不見得是刻意使然,而是意外助長錯誤訊息散播的結果。」若我們想降低對立、減少分裂,靠的不是心靈喊話和好言相勸,而是讓更多人一起培養辨識數據和資訊的能力。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反智》讀後心得:找回人類最重要的批判思考能力
- 《拯救手機腦》讀後心得:現代人必讀的手機使用指南
- 《雜訊》讀後心得:決策判斷的隱形缺陷和解決方法
- 《思考外包的陷阱》心得重點: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
- 《失控的群體思維》我們為什麼這麼容易受別人影響?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這本書跟「真確」的內容類似嗎?
不類似,是完全不同的主題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