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的假象》讀後心得:現代公民的人生必修課 1

數位時代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或許就是看懂誰在胡說八道。哲學家 John Alexander Smith 曾對牛津大學的新生演講說道:「各位將來在求學過程中學到的,沒有一樣對你將來有用,只除了:若你勤勉認真,在智識上你將能發現誰在亂說話,我個人認為,這就算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也算得上是最主要的。」而辨識數據的能力,是需要被教育的。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在 LINE 或 Facebook 看到別人傳來的圖片或貼文,內容的文字和數據非常聳動,可是你一眼就識破那是假訊息?或者,你看完某則訊息之後覺得有異狀,透過可靠的工具和搜尋方式查找一番之後,確認了這是一則假新聞?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辨認、質疑和查證這些資訊?有些人卻毫無招架之力,成了假訊息的幫兇?

我認為,人隨著年紀增加,跟著增強的是偏見和概括,而不是識讀力。識讀的能力和年紀沒有絕對的正相關,而是和我們如何質疑、分析、判斷資訊的真偽和來源有關。可是,卻似乎從來都沒有人教過我們該怎麼做?

現在,終於有兩位專家將「反駁鬼扯」這門華盛頓大學的熱門課程的內容出版成書。

數據的假象》作者是演化生物學家卡爾.T.伯格斯特姆(Carl T. Bergstrom)和資訊學家杰文.D.威斯特(Jevin D. West),他們透過這本書教我們如何識破數據假象。我們必須學會在不實或誤導資訊充斥的當今社會,如何提高對假數據的防禦能力,還有學會辨別數據的真偽、查證數據的來源。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每個現代公民——每個暴露在大量資訊和數據的人——的人生必修課。

《數據的假象》讀後心得:現代公民的人生必修課
Photo by Lukas on Pexels.com

數字是鬼扯消息的最佳載具

人們對文字和數字有不同的感受。文字是主觀的,我們知道有人會利用文字扭曲真相、模糊事實。數字就顯得客觀許多,意味著精準度,代表科學手法。但實際上,數字卻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操弄。

很諷刺的是,懷疑論者會說自己「只想看數據資料」,或強調大家要「讓量測值替自己說話」。很多人都喜歡說「數據資料不會騙人」,但這種說法才真正潛藏危險。數字或量測值即便正確,有人還是可能利用它編織鬼扯。我們要記得,往往誤導人們的也是數據資料。

例如有一家飲料公司推出一款即溶式的熱巧克力,包裝上面標示著「99.9% 不含咖啡因」,你覺得睡前喝下這杯熱巧克力,你還睡得著嗎?有趣的是,星巴克的滴濾式濃咖啡,咖啡因含量大約佔總重的 0.075%,它也能稱自己是 99.9% 不含咖啡因。

看到一個簡單數字,往往不代表全貌。你可以進一步探詢,它的分母是什麼?它的數量級可以跟誰比較?它在時間尺度拉長之後會變成怎樣?小心那些沒有任何根據的主張,尤其是簡單的數字和統計數據特別容易被傳播開來,這些數據資料往往罔顧脈絡背景。


當心濫用數學的表示方式

濫用數學」指的是那些「看起來」很像是數學公式的表達方式,但是背後卻缺乏邏輯的一致性和實際數學的嚴格要求。小至「成功」或「快樂」的公式,大至「醫學中心品質方程式」都有這種濫用數學的情形。

例如作者就舉知名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提出的快樂方程式:H = S + C + V(快樂 = 先天的快樂趨向 + 個人的環境條件 + 自主控制的生活方面)。這個公式看起來真有這麼一回事,可是卻完全禁不起考驗。這三個項目的單位是什麼?為什麼可以彼此相加?

用數學公式呈現說法,其實是濫用數學的手法美化自己的論述。因為數學公式總是給人一種「可信度」很高的錯覺。作者認為,如果 Seligman 主張「快樂是由先天快樂趨向、環境條件,以及個人能自主控制的生活方面等三者組成的函數」,這樣還比較洽當。但直接聲稱快樂是這三者的數學總合,就是濫用數學。


數據資料視覺化的隱憂

數據資料視覺化」在最近十分流行,而且聽起來好像很客觀。可是我們必須留意,圖表的設計者對於圖表傳達的內容有很大的掌控權。就算使用的數據資料都是正確,還是有相當大的操弄空間。這些刻意呈現出來的圖表,很可能誤導我們去相信某一些相關性,或者刻意放大了群體之間的微小差異。

就是社群媒體上互動數最高的貼文型態之一:圖文圖表懶人包,就屬於一種用數據資料視覺化說故事的呈現方式。這種呈現方式讓人一眼秒懂,理論上應該是很好的方式啊?可是在有心人士或團體的操弄下,懶人包呈現出來的資訊往往會失真,或者刻意強調了某些意識形態的訊息。

我們可以試著找答案:圖表圖文的資料來源是什麼?來源可信或有特定立場嗎?這份懶人包是由誰(或團體)製作的?愈是沒有附上資料來源的數據,愈是要豎起懷疑的心。因為背後意圖愈是不安好心的圖文,就愈不希望你自己去查證資料來源。

當人們只透過懶人包去認識世界的同時,也漸漸失去了自己識讀數據的能力。

white printer paper on white table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com

後記:何時忽視、何時認真

我相當享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作者們巧妙地融合了辨別數據的知識和幽默,也用很多實際的範例來解說背後的觀念。《數據的假象》書中描述的假新聞、不實資訊和扭曲數據,有點像是社會愈趨極端和人們愈不講理的「」,而另一本書《反智》就是這個現象導致的「」。如果要對這個議題有全貌性的瞭解,這兩本書搭配服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閱讀這兩本書之後,給我帶來了諸多收穫,但如果要說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那就是「資料來源很重要」。我統整我過去數個月以來,自己吸收資訊的做法如下:

  1. 沒有任何來源的:直接忽視
  2. 有附上來源,我沒興趣的內容:直接忽視
  3. 有附上來源,我有興趣的的內容,不可靠的來源:直接忽視
  4. 有附上來源,我有興趣的的內容,陌生的來源:先查核來源,若查不到就忽視。
  5. 有附上來源,我有興趣的的內容,可靠的來源:閱讀內容

我發現,不曾因為忽視了「缺乏來源」或「不可靠來源」的資訊,而對自己造成傷害的。而我相信未來也不會有。或許,辨識數據的能力並不是要我們查核每一則資訊(誰有那時間?),而是懂得什麼時候忽略(不要助長假資訊),什麼時候認真(看有可靠來源的資訊)。

最後,我很喜歡譯者沈聿德在譯者後記寫下的這段話:「對立,不見得出於惡意,而是辨識鬼扯的能力不足;分裂,不見得是刻意使然,而是意外助長錯誤訊息散播的結果。」若我們想降低對立、減少分裂,靠的不是心靈喊話和好言相勸,而是讓更多人一起培養辨識數據和資訊的能力。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數據的假象》抽獎贈書活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2 則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按讚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