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讀後心得:時間管理必讀經典書、我的實踐與調整 1

如果你問我:「把所有時間管理書籍丟掉,只能留一本,你會留哪一本?」

我的答案是 David Allen 寫的《搞定!》。

這本是我的時間管理啟蒙之書,也是我認為對所有想學時間管理的人,最經典必讀的一本書。


這本書在說什麼?

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的作者是企業管理顧問大衛.艾倫(David Allen),他專門輔導高階經理人提高工作效率。我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時間管理觀念被完全顛覆。以往我總以為時間管理就是把行程安排得滿滿的、設法壓榨出每分每秒的效率,

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啟發是:真正的重點不在「管理時間」,而在於管理我們對事物的「注意力」與「承諾」。這本書的核心理論是打造一個讓大腦「心如止水」的生產力系統。當水面平靜的時候,你才能看到清澈的底部,不會被繁雜的事情所干擾。

大腦的功能在於思考和創造,而不是用來記憶所有事情。當我們試圖在腦中記住一連串待辦事項時,有限的心智能力很快就被佔據,以致無法專注當下真正該做的事情。我自己過去常常因為害怕遺漏某件事而不停反覆提醒自己,但結果反而是增加焦慮,難以靜下心來完成手上的任務。

所以作者建議我們:「應該將待辦事項從大腦移出來,存放到可信任的外部系統中。」這本書,就是跟你介紹如何打造和使用這套系統。

如同英文書名「Getting Things Done」的意思是「把事情搞定」,簡稱 GTD。接下來的介紹我就會用 GTD 來代表這套時間管理系統。我猜很多朋友可能已經聽過或用過 GTD。

所以,在接下來分享的前半段,我會先簡單介紹 GTD 的概念和步驟,讓還不熟悉的朋友清楚認識。在後半段,我會分享我的親身經驗,以及在 2025 年數位工具這麼發達的現在,我們可以針對 GTD 做出哪些調整和改善。

brown analog clock

什麼是 GTD 系統?

GTD 系統將我們處理事務的流程,明確劃分為五個步驟,每一步都有特定目的:

一、捕捉(Capture)

首先要全面收集所有分散在腦海中的想法、任務和尚未完成的事項。

無論是工作專案、生活瑣事,或是一閃而過的靈感,都將它們捕捉下來,放入一個「收件匣」(Inbox)中。這個收件匣可以是筆記本、記事 App,或任何方便蒐集事項的工具。重點是「不要再依賴記憶力」,而是把至些事情紀錄到「大腦外面的系統」,你才能開始掌握全局。

二、理清(Clarify)

定期從收件匣取出每一個事項進行釐清和處理。

重點在於判斷每件事的性質並確定下一步行動。問自己:「這件事能不能執行?如果能,下一步要做什麼?」

如果一項事項不到兩分鐘就能完成,遵循「兩分鐘法則」立刻做掉它;如果需要他人協助,就委派出去;如果目前不必或無法馬上處理,就先擱置在日後的待辦清單中。

你在釐清每一個事項的時候,「千萬不要」將事項又丟回收件匣。原則是,你第一次處理這個事項時,就要馬上決定下一步,避免拖延讓大腦一直掛念著它。

三、整理(Organize)

在決定好每件事的後續處理方式後,依照性質歸納到適當的清單或場所。

例如,把需要很多步驟才能完成的事情放入「專案清單」,將具體的行動事項記錄在「下一步行動清單」,無法馬上執行的事項放入「將來清單」,等待他人回覆的事項放進「等待清單」。

同時,如果某件事有特定的截止日期或必須當天處理,就放入行事曆。透過這樣的分類整理,我們能清楚知道所有代辦事項的位置,不同類型的任務各自在哪裡進行。

四、回顧(Reflect)

定期檢視和更新整個系統,確保它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我自己通常每週會撥出固定時間進行「每週回顧」,清空收件匣、更新各個清單的內容,並確認所有事項都有被適當安排。

回顧的同時也是反思的機會:檢視目前的任務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標與優先順序,有沒有新的事項需要加入,或者某些計畫是否需要調整。

透過持續的回顧,GTD 系統才能長久運作,讓我們對自己的承諾充滿信心。

五、執行(Engage)

根據當下的情況付諸行動。

由於前面步驟已經把該想的都想過、該安排的都安排好了,在執行階段我們可以更心無旁騖地專注做事情。作者提到可以用幾個判斷依據來決定此刻該做哪件事,包括當前的情境、可用時間長短、自己的精力狀態,以及事情的輕重緩急。

簡單來說,當我們有了完整的清單後,就能根據現實狀況從中挑選最合適的任務來執行,把這些任務逐漸完成,幫助我們把該做的事一件件確實「搞定」。

《搞定》讀後心得:時間管理必讀經典書、我的實踐與調整

瓦基的親身經驗與啟發

在理解 GTD 的理論之後,我嘗試將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中,過程中收穫良多。

還記得我好幾年前在台積電上班,同時經營說書的部落格與 Podcast。除了要面對上班時忙碌的本業,還要兼顧下班的自媒體創作興趣,我經常感到分身乏術:一方面工作專案進度要追蹤,另一方面還有讀書心得要撰寫,很多事情一直在腦中打轉。

在徹底落實 GTD 之前,我經常在下班的路上,腦海中還反覆思索:「在工作上,今天有沒有漏掉什麼重要的事?」這種揹著一堆待辦事項上床睡覺的感覺,讓人無法真正放鬆休息。

自從開始實踐 GTD 方法後,我感覺到最大的改變,就是我變得「很安心」。當我把所有事情都記錄進收件匣並整理成清單之後,我就可以把注意力從「記住事情」轉移到「做好事情」上。

舉例來說,白天碰到工作上被交辦的任務,我會立即寫進筆記本,固定在午休之後和下班之前,去理清和安排到對應的工作清單中。如此一來,下班時間我反而更能專注寫作或錄製節目,因為我心裡知道那些工作事項已經被妥善安排,不會無故跳出來干擾我的思緒。

當然,剛開始建立這套系統時也遇到一些挑戰。例如,一開始我常忘記定期清空筆記本的事項,結果任務越堆越多,最後很難收拾。

我逐漸養成每天處理收件匣、每週回顧的習慣,慢慢體會到 GTD 的精髓在於「完全信任這套系統」。只要你信任這套系統很可靠,就再也不必害怕自己的大腦遺漏重要的事情。

這種掌控感讓我在面對繁忙生活時,依然能保持鎮定,更有條理地一步步完成目標。我也更深刻體會到作者所提倡的觀念:「你的大腦應該被用來發想點子,而不是儲存點子。」

對我而言,GTD 帶來的不只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我領悟到生產力並不是盲目地做更多事情,而是「確保自己在做對的事情」。透過不斷整理思緒和實現對自己的承諾,我更清楚什麼事情對我是最重要的。

這種持續自我省思的過程,讓我在幾年前勇敢地調整職涯方向,全心投入我真正熱愛的事物。可以說,GTD 幫助我打好了時間管理的基礎,讓我有信心追尋理想生活,同時也激發我將這份收穫分享給更多人。

green ceramic statue of a man

GTD 如何適應數位環境的改變

這本書已經出版 20 多年了,但是隨著科技進步,GTD 的原則雖然歷久彌新,但執行方式可以隨著新的數位工具來升級。

再加上這 20 年來的工作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雲端協作平台、智慧型手機 App、人工智慧助手層出不窮。我也不斷調整自己的系統,善用這些新工具來提升效率。以下是我在 2025 年運用的幾項關鍵數位工具,以及它們如何與 GTD 結合:

一、設置收件匣,隨手記錄

準備一個屬於你的「收件匣」來集中管理所有待辦事務。可以是一個紙本筆記本、一個手機記事 App,或筆記軟體裡的一個頁面。重點是無論何時,只要想到「有件事要做」,就立刻記在收件匣中,而不是放在腦中忘東忘西。

以前我在台積電工作時,公司內部不能使用私人手機,所以我選擇用紙本筆記本作為收件匣。現在,我已經離開台積電,我就選擇用 Heptabase 筆記軟體裡面的「日記」功能來當收件匣。

每一天都是一個獨立的日記頁面,我在電腦桌前,可以把事情快速丟進去。在外面出差通勤的時候,也可以用 Heptabase 的手機 App 快速紀錄。所以我會很安心,無論是什麼情境,我都有一個地方可以統一收納「所有」的零碎事項。

二、每天定期處理收件匣

這個步驟最常被忽略,那就是要養成「定期清空」收件匣的習慣。

我自己每天早上工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空收件匣」和「規劃當天的優先任務」。我會打開 Heptabase 的日記和 Email 軟體互相對照,把所有的行政事務和雜事,歸類到當天的「下午時段」去執行,「早上時段」保留給我最重要的工作:閱讀、寫作、構思商業策略。

早上的時間,我絕對不會把「兩分鐘能立即完成的事」處理掉,因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陷阱。當你以為很多小事情只要花兩分鐘,聽起來很短,但是如果有十幾件小事情累積起來,你就要花一兩個小時去處理。所以,我堅持把「小事情」全部丟到下午才做,早上一定要留給重要的事情。

另外兩個「定期清空」的時間,就是午休之後,還有下班之前。在白天的工作時間,可能會持續收到很多新進的需求和任務,透過另外這兩個時間進行清空,就能保持穩定的節奏去面對挑戰。

如同作者所說:「只要在對的時間檢視充裕的正確事項,通常每天只需要花短短幾秒鐘,就能順利完成檢視步驟。」我們要記得在正確的時間,做有效的檢視和處理。

《搞定》讀後心得:時間管理必讀經典書、我的實踐與調整 2
Heptabase 的日記功能,用來捕捉想法和規劃待辦事項

三、建立並維護清單系統

我們依據 GTD 原則,為不同類型的事項建立對應的清單。

我在經營公司使用的專案管理系統,是建立在 Notion 這套軟體上面。除了經營公司所需要的一切資訊和管理頁面之外,裡面也有我的「專案清單」,方便我自己和團隊成員都能一起看到。

以內容創作為例,我建立了一個專案看板來管理每篇文章從構思到發布的流程。此外,它方便整個團隊線上協作,即時共享最新資訊,免去以往反覆傳送文件的麻煩。

另外,只要是「跟工作不相關」的清單,例如「等待清單」和「將來清單」,我都是放在 Heptabase 裡面整理,因為這兩種清單比較隨興,用筆記軟體整理起來也比較沒壓力。我甚至還有買書清單和追劇清單,把我碰到有未來想看的東西都先丟進去,不要記在腦子裡。

書中有一句話很有意思:「熟悉清單到可以忘掉清單,這樣更能搞定事情。」建立清單的目的,就是把資訊從大腦中移動出來,節省大腦的認知負擔,讓我們在做重要事情的時候更有效率。

有了清單系統,你就能一目了然掌握手上所有的事項,知道哪些正在進行、哪些延後處理,下一步重點是什麼。此外,對於有特定日期或期限的事項,記得標註在行事曆上,以免錯過時機。

《搞定》讀後心得:時間管理必讀經典書、我的實踐與調整 3
Notion 是我用來管理公司大小事的「專案管理與協作」平台

四、關於整理和回顧的提醒

在這個時代,有一件事情很難避免,就是很多人都習慣用「即時通訊軟體」來進行溝通,例如台灣人最常使用的 LINE 通訊軟體。

我雖然透過 LINE 和團隊、朋友聯繫,但為了效率,我刻意將 LINE 的用途限制為「簡短即時的訊息交流」,像是確認開會時間、快速提問、快速回報狀態。如果討論內容比較「長」或涉及「很多個任務」,我會改用 Notion 等協作工具撰寫詳細的長篇說明,再將連結分享給對方。

如此一來,重要資訊不會淹沒在冗長的對話串中,也方便日後查找。我們的 LINE 對話因此保持精簡清楚,不會被大量資訊淹沒。

我還有一個習慣是,如果我在外通勤移動時,無法專注進行「整理」和「回顧」的步驟的時候,我會避免自己把 LINE 訊息變成「已讀」。

因為,當你不小心「已讀」一個重要訊息,又無法即時處理的時候,這股壓力就會累積在心上。你會一直惦記著它,直到終於可以專心辦公的時候才能解除。如果你帶著很多這種壓力在身上,你就會覺得腦袋像一團糨糊,很難有清晰的思考,也很難專注在當下的事情。

所以,任何跟團隊和工作合作對象的 LINE 訊息,我只有在電腦桌前才會閱讀,或者是我在外面咖啡廳有一段長時間的專注時間,我才會「點開」這些訊息,進行下一步的整理。

這個道理就很像作者所說的:「要不就把事情全記在腦內,要不就全部拋諸腦外。若卡在不進不出之間,兩邊都會靠不住。」所以不要把自己當成一個「隨時」都要處理事情的人,有很多的干擾,在第一時間就不應該進入你的腦袋裡面。

black iphone 4 on gray textile

五、循序漸進持續優化

最後請記得,如果你想開始用 GTD,不要企圖一次就把「所有」步驟和工具都實行得完美。

如果真的要我挑出最重要的兩件事,你可以先從「記錄所有事」和「每日定期處理」這兩個習慣開始,等駕輕就熟後,再加入每週回顧或新的工具。

任何手機最基本的「記事本」或「提醒事項」功能,都可以當成你的收件匣系統,重點是盡量使用「一個」收件匣就好,否則太多個收件匣的情況下,到最後你一定會亂掉。

再來是「每日定期處理」的習慣養成,你必須刻意安排一些固定時段,靜下心來 10 ~ 30 分鐘,清空收件匣裡面的所有事項,重新確認事情的優先順序。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你可以隨著實際需求調整出適合自己的系統。只要持之以恆地優化,一段時間後你一定會驚訝於自己的改變,真正體會到井井有條的從容和自在。

a hand holding a piece of paper

後記:一套經過改良的系統化行為

在寫下這些心得時,我不禁再次感謝當初遇見《搞定!》這本書的自己。GTD 的理念與方法,幫我在腦中建構了一套井然有序的運作系統,讓我在面對生活與工作的繁雜挑戰時,始終能保持從容。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GTD 不只提升了我的效率,更改變了我看待時間與工作的態度。我學會將心中無形的壓力轉化為具體的清單和行動方案,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掌控感。

我由衷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改善時間管理、減輕壓力的讀者。無論你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GTD 能幫助你理清頭緒、聚焦當下。當然,工具只是輔助,真正關鍵在於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心態。

只不過還有一個提醒,這本書的繁體中文翻譯讀起來不太順暢。由於我五年多前第一次讀的是英文版的,所以比較沒有這種困擾。但我最近重新中文版的來讀,真的覺得不太滿意。要買中文版的朋友稍微留意一下就好,儘管如此,你還是能從裡面學到很紮實的心態和方法。

時間管理和自我成長一樣,是一條持續優化的道路。剛開始實踐 GTD 時,別給自己太大壓力,一步一步調整就好。當你感受到大腦變得「更清醒」、事情變得「更可控」的時候,那份輕鬆與成就感會告訴你,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如同作者所說:「提高生產力與減輕壓力其實不需要什麼新技巧,只需要應用一套經過改良的系統化行為。」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也期待你能開啟屬於自己的 GTD 之旅,把重要的事情一件一件「搞定」,過上更從容充實的生活。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隨時取消訂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Waki 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和《化輸入為輸出》課程講師,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中。

下一篇讀什麼?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