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讀後心得:施比受更有福,是成就卓越的硬道理 1

讓我們來思考這個問題:「在職場上面有三種人,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給予者』總是樂於分享;『索取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互利者』為了可預期的好處而付出相等的代價。長遠來看,誰,會爬到成就金字塔的最頂端?誰,又會淪落到最底端?」正確的答案可能會讓你感到驚訝。


這本書在說什麼?

給予》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他十四歲時曾經想成為跳水選手,但他發現比起追逐個人的比賽成就,他更喜歡幫助別人達成目標。因此他全心投入心理學的領域,透過科學的和實務的結合,幫助人們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動機。

根據他的觀察和研究,在商場和職場上表現「最好」和「最差」的,並不是「索取者」(taker),也不是「互利者」(matcher)。真正帶領個人和組織走向長遠成功的卓越人士,往往是「給予者」。但是,在組織裡面表現最墊底、顯得精疲力竭的,也往往是「給予者」(giver)。他透過這本書詳細探討,這個現象背後的差異到底是什麼?

在這本書中,他透過眾多實驗和案例證明「給予者最有力量」,那些樂於奉獻的給予者可以有非凡的成就,因為他們善用四種人際互動的技巧:經營人脈、團隊合作、辨別人才、影響他人。但是給予者也必須避免自己變得精疲力竭,或成為別人眼中的濫好人和墊腳石。書中提供給我們詳細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