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前學過的「筆記」和「寫作」方法,很可能都是「錯」的。
讀書心得怎麼寫?如果你想整理讀書心得、摘錄筆記重點、寫出摘要短文,你也許遇過以下這些問題。
你讀過一本書後,有些內容記不清楚?你想更牢固地記住書中的重點,卻不知道該如何做筆記?也許你在做筆記時,猶豫著到底是該畫線標記,還是抄錄原文?你已經寫了一堆筆記,卻不知道如何整理和分享,無論是長篇心得還是短篇感想,都感到有些吃力?如果你有這些問題,這篇教學文章會幫你解決這些困惑。
(註:這篇教學文章也有 YouTube 影片版,如果你喜歡用影音方式學習,歡迎前往頻道收看)
寫好讀書筆記的訣竅
首先,我要分享的是寫筆記的訣竅。
這些訣竅是我在過去的五年多來,撰寫將近 400 篇讀書心得,逐漸累積下來的實戰經驗。我幾乎每天都會做筆記,因為我每天都在閱讀。經過不斷的實踐,我總結出三個筆記小訣竅,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個訣竅是「筆記方法要簡單好上手」。
做筆記的方法必須非常「簡單」,讓你能自然地運用,不需要想得過於複雜。簡單、好上手的方法是筆記成功的關鍵。避免一切會把筆記搞得很複雜的方法。
第二個訣竅是「不要仰賴靈感,而是對既有資訊做出討論」。
當你讀完一本書,想要做筆記時,不要指望靈感完成筆記。通常情況下,你無法在看完書後馬上靈光一現,把所有想法都記下來。因此,你可以先對已讀的內容進行「討論」,然後用自己的話語將這些討論過程記錄下來。
第三個訣竅是「筆記 = 複習 + 學習 + 寫作」。
做筆記不只一種文字記錄,這個過程同時也是「複習」、「學習」和「寫作」的過程。當你在做筆記時,你就是在複習這些內容,從中學到更多,也是順手在撰寫文章。
接下來,我想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來說明這些技巧。假設你剛讀完一本書,並且在書中貼了一些「重點標籤」,假設一本書可能有 20 ~ 30 張標籤,那麼你該如何將這些內容整理成筆記呢?
筆記方法一:節錄評論法
第一個筆記方法是「節錄評論法」。我建議你使用任何你習慣的「筆記軟體」,將書中每個你貼了標籤的段落或句子的「原文」記錄下來,並在旁邊標註「頁數」。(我最愛用的筆記軟體是 Heptabase,延伸閱讀:Heptabase 是更好的筆記軟體嗎?其實我們都問錯了問題)
首先,先將這些標籤的重點逐一寫下來,這本身就是一個「複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某些標籤所標記的內容在重新閱讀時已經「不再那麼重要」,或者這些內容已經在後面的書籍內容中得到了解答。這時,你可以撕掉這些標籤,不必再抄寫那些內容。
這個過程其實是第一步的篩選,只有那些「對你真正有意義」的內容才需要被你記錄下來。如果你發現某些內容不再重要,就可以完全忽略它們。
當你將這些內容記錄下來後,我建議你在每段文字下方寫下自己的「一段話」或「粗略的想法」。這些想法可以是對原文的評論,或者是你針對書中某個小故事的感想。你可以思考作者的觀點是否正確,並用自己的話來重新表達這些觀點。這樣一來,你就能以條列式的方式將這些內容摘錄下來,讓筆記更具個人色彩和實用價值。

接下來,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節錄評論法」來做筆記。
以《元宇宙》這本書為例,在第 56 頁和第 189 頁的內容中,書中提到元宇宙可以透過數位技術來傳遞「差異化的體驗」。書中還提到了一個韓國的紀錄片,描述了一位母親在虛擬世界中與已故的女兒重逢,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時光。這是一個虛擬與真實融合的感人故事。當我讀到這裡時,我會記錄下這些重點,並回顧當時這個故事帶給我的感動。(註:元宇宙的維基百科定義)
然後,我會在這個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我寫道:「這就像是利用人工智慧將現實世界中已經不存在的人物重新呈現出來。影片中,母親戴上具有實體觸感的手套,彷彿真的可以觸摸到她的女兒,並與她交流。這樣的體驗沉浸感極高,真的讓人感受到科技的奇蹟。」我評論的這個段落,書中描述的影片非常感人,當母親看到女兒的那一刻,她立刻流下了眼淚。
這樣的筆記方式,讓我在發表評論或撰寫心得時,如果有遺忘或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快速翻回去確認頁面,再次複習內容,然後再度補充或修正我的評論。
總結來說,在使用節錄評論法做筆記的時候,我會條列式地列出「頁數」、「原文內容」,並在底下撰寫我的「評論與想法」。這樣的筆記就是一種複習工具,也是幫你整理思路的神兵利器。
筆記方法二:一問一答法
接下來,我要分享第二個筆記方法「一問一答法」。當你讀完一本書或看完一篇文章後,你可以嘗試自己回答幾個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整理思緒。
首先,你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會想讀這本書?為什麼這本書吸引了你?這是能夠幫助你回顧閱讀動機的重要問題。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說明這本書的重點,你會怎麼說?這句話應該能夠總結書中最核心的精神,讓人一聽就明白這本書的精華所在。
第三個問題則是:讀完這本書後,你會想到生活中哪個人?你覺得這本書適合推薦給誰?這個問題不僅能幫助你思考書的適用性,也能讓你更深入地考慮書的影響力。
我之所以把「一問一答法」放在「節錄評論法」的後面,是有原因的。因為你已經透過節錄評論法的步驟,對書中的內容做了一次回顧和複習,並寫下了許多自己的想法。當你接著進行「一問一答」時,你的大腦裡已經有足夠的素材,可以更容易地回答這些問題,並想起剛剛讀過的那些內容。這樣,你會發現回答這些問題變得更加輕鬆自然。
接著,我用實際的例子來示範這個方法。同樣舉《元宇宙》這本書為例。

首先,問自己:「為什麼會想讀這本書?」
例如,當時我之所以想讀《元宇宙》這本書,是因為聽說 Facebook 改名為 Meta,而 Meta 背後的目的就是打造元宇宙。這讓我非常好奇:「為什麼這麼大的公司要改名?元宇宙到底是什麼?背後有什麼商機?」這些問題驅使我深入探討這個主題。
接著,問自己:「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你會怎麼說?」
同樣以《元宇宙》為例,我對這本書做出的一句話總結是:「元宇宙的變革將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對我們的經濟、產業和社會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最後,問自己:「你會推薦這本書給誰?」
像是我在筆記中就寫下這段話:「這本書非常適合對元宇宙還感到陌生的人,或者是那些正在尋找商機的商人和投資者。這本書是元宇宙的入門指南,涵蓋了元宇宙的來龍去脈以及各種新奇的應用。」
這種「一問一答」的做筆記方式,能幫助你更容易整理和總結一本書的內容,並且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對這本書進行了更深一層的複習和理解。這也讓後續的筆記和寫作變得更加輕鬆和流暢。
顛覆傳統觀念的筆記思維
學會這兩種筆記方法後,你會發現,這種筆記方式顛覆了我們過去對筆記的傳統觀念。以下我用「舊」與「新」的對比方式,來清楚解釋以下三種思維轉換。

第一種舊的思維是「先思考、後記錄」。
做筆記通常被認為是你必須先將內容思考得非常透徹後,再開始動筆記錄。傳統觀念強調,你要在頭腦中先理清思路,然後再將內容寫下來。這是一個「先思考,後記錄」的過程。
新的思維是「先紀錄、後思考」。
相反地,新的筆記方式則強調「先記錄,後思考」。你應該輕鬆且自然地先把原文記錄下來,無需過度思考。在書寫或打字的過程中,思考自然就會隨之發生。當你開始寫下那些原文節錄、重點或故事時,你的大腦會自然而然地重新理解並消化這些內容。這種方式讓筆記成為一個自然的思維過程,而不是一個事先規劃的步驟。
第二種舊的思維是「重複閱讀和抄寫」。
在傳統觀念中,做筆記的重點是要不斷重複閱讀,並詳細抄寫所有重要內容,筆記越詳細越好。這種方式似乎讓你記得更多、更深。然而這是一種巨大的誤解,這麼做並不會加深記憶。
新的思維是「用自己的話重新闡述」。
新的筆記方式認為,重點不在於重複抄寫,而是在於用自己的話去闡述記錄的內容。當你用自己的話去表達時,你會重新消化這些知識,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個過程讓你用自己的邏輯、立場和風格去理解內容,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所以,新的思維告訴我們,記得用自己的話來解釋和表達所學到的知識。
第三種舊的思維是「單純紀錄知識的本身」,
傳統上,做筆記的目的是要忠實記錄知識的本身,保持知識的原貌,不可偏離主題。這種想法常常會讓人覺得綁手綁腳的,覺得做筆記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新的思維是「發展和自己有關的想法」。
新的筆記方式認為,筆記的真正效用是為了發展與自己相關的想法。筆記不只是記錄知識,它應該幫助你擴展思考,並將這些想法與你的生活、工作、以及與親朋好友的互動結合起來。所以,新的思維強調的是,透過筆記來發展和擴展自己的想法,而不只是局限於記錄知識本身。
這就是顛覆傳統筆記觀念的思維轉變——從「記錄」到「理解」再到「應用」。當你掌握了這種新的筆記方法後,你會發現筆記不再只是為了記憶,而是一種幫助深度學習和自我成長的工具。
寫筆記就等於在寫作
在這裡,我想對我在前面提到的「節錄評論法」和「一問一答法」做個快速總結。
這些筆記方法強調的是「簡單好上手」,你應該能夠輕鬆地開始寫作,無需依賴靈感。你只需要針對已有的資訊,對現有的內容進行討論,然後記錄下來。
在做筆記的過程中,你同時在進行複習和學習。更有趣的是,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寫作的本身。寫筆記就等於在寫作,這就是我即將分享的下一個重點:如何寫出一篇簡短的讀書心得文章。
顛覆傳統觀念的寫作思維
在談這個重點之前,我必須先分享一個觀念:「寫作從來不是從一張空白紙開始的。」
很多人誤以為寫作就是開啟一個空白檔案,然後開始打字,但事實並非如此。從空白開始寫作並不容易,很多時候你可能會突然不知道該寫什麼,或者寫到一半就卡住了。

傳統觀念可能告訴我們,寫作應該「由上而下」,先確定文章主題,然後寫出大綱,把所有要點列好,然後依照順序慢慢填充內容。這種方式看似正確,但實際操作起來,常常會遇到困難。
我認為更自然、更輕鬆的寫作方法應該是「由下而上」的。你可以先做筆記,記錄想法,這就是我們前面練習過的內容。你可以先針對書本的內容做出結論,再進行評論。這些步驟是輕而易舉的,你可以先做筆記,寫下自己的想法。
接著,當你寫了很多想法和內容後,你會發現某些規律或分類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你會發現,原來你寫的這麼多東西可以歸納成「這幾個重點」,而這些重點會自然形成「某一個主題」。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無需特意去尋找或訂立主題。
相較之下,傳統「由上而下」的寫作方式會要求你先訂立一個主題,然後寫出大綱,但往往在實際操作中,你會發現有些部分並不熟悉,或者無法寫下去,結果導致卡關。
「由下而上」的方法則是先從自己的想法開始,隨著筆記的書寫,自然整理出分類,然後收斂成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往往是你「真正感興趣」並且能夠「輕鬆寫作」的東西。因此,兩種寫作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總結一句話:「寫作其實都是從一則筆記開始的。」這也就是前面我們要先練習寫筆記的原因:筆記 = 複習 + 學習 + 寫作。當你在寫筆記的時候,你其實就已經在進行寫作了。所以,寫作並不是從一張白紙開始,而是從一則筆記開始。
寫作方法:萬能寫作框架
那麼,要如何整合寫好的筆記,變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萬能寫作框架」,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寫作工具,無論你想要寫什麼內容或分享什麼想法,只要將內容分成三個部分來處理即可。
首先,第一步是寫「觀點」。
所謂的觀點,就是你從書中或其他內容中獲得的主要收穫。例如,這本書在講什麼?你從中學到了什麼?這就是觀點的核心。
接著,第二步是寫「案例」。
這部分是用來支持你的觀點的,你可以引用書中的某個故事或例子來證明你所說的觀點。為什麼你會有這個收穫?是因為書中有一個讓你印象深刻的故事或案例嗎?把這些具體的例子寫下來,來佐證你的觀點。
最後,第三步是對前面兩個部分進行「總結」。
這可能是一段話,用來總結你的想法。你也可以在這部分說明這本書適合推薦給誰,這樣做就完成了一個完整的總結。

這個「萬能寫作框架」非常基本,但同時也非常有效。無論你要寫什麼文章內容,這個框架都能派上用場。只要按這個框架去寫,讀者就會覺得你寫得既有邏輯又有順序,顯得很聰明。其實,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寫作流程,按照這個順序來寫,自然會顯得有條不紊。
前面我們提到過「節錄評論法」的練習,你可以將這些內容寫入你的數位筆記檔案中,然後根據這個框架來拆解。
例如,節錄評論法中的故事和你的評論,可以直接放到「案例」部分。如果你在原文中記錄到一個特別有共鳴的金句,可以將它寫到「總結」中,這樣在結尾時引用金句,會讓人覺得這篇文章非常有深度。
我們之前也提到了「一問一答法」,你可以將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的回答放在「觀點」部分,直接告訴讀者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你的收穫。最後,推薦這本書給誰的答案,可以放在「總結」部分。
你會發現,你現在只是把「已經寫好的筆記」進行排列組合,再添加一些連接詞或用來串聯前後關係的語句,這樣就能將它們串成一篇流暢的短篇文章了。
撰寫讀書心得的操作示範
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我同樣舉《元宇宙》這本書的讀書心得來當範例,示範操作給你看。
首先,我會把「為什麼想讀這本書的原因」寫在觀點部分,接著,我會總結這本書的內容,告訴讀者這本書講了什麼,以及我的收穫。
然後,我會在案例部分加入一個「具體的故事或例子」,比如書中提到韓國的某段紀錄片,這段影片講述了母親與已故女兒在虛擬世界中重逢的故事。我會在原文的基礎上,添加我的個人感觸,例如「元宇宙的技術能讓人類突破感官、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這句話原本沒有出現在筆記中,但是在我的寫作過程中,靈感就自然浮現出來了。
最後,我會在總結中寫下「這本書適合推薦給誰」。如此一來,這樣一篇 200 到 300 字的短篇文章,就從前面「已經寫過的筆記」當中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再度呼應到「寫筆記的過程就是在寫作」的觀念,這時候的寫作,你就像是一家出版社的「總編輯」,你只是將現有的筆記素材重新排列,再稍作修飾,最終形成一篇讀者能夠吸收和消化的內容。這種心得文章能讓讀者清楚了解你讀了什麼,以及從中學到了什麼。

顛覆傳統觀念的寫作思維
同樣地,我們來看一下這種寫作方法會帶來什麼好處。
舊的寫作思維告訴我們,寫作和筆記是兩回事,寫作就是從一張空白紙開始,而筆記只是為了記錄素材。這樣的思維往往讓人覺得寫作是遙不可及的,需要靈感和文采,沒有靈感時就無法寫作。
但新的寫作思維告訴我們,做筆記的本身就是寫作。當你開始做筆記,你就在進行寫作。當你後來開始寫文章,你其實只是把筆記中的內容調整和編排而已。新的寫作方式從下而上進行,先從筆記開始,再將想法分類和整理,最終形成主題。這樣的寫作方式更加自然和輕鬆,因為你寫的是你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並且有充足的素材來支持你。
寫作,是不是變得沒有那麼可怕了呢?對吧?
如果你身邊也有朋友正在學(或正想學)如何做讀書筆記、寫出讀書心得文章,歡迎分享這篇文章給對方參考,對方一定會很感謝你的。
加入免費課程輕鬆學會整套方法
如果你想要學會整理讀書心得、摘錄筆記重點、寫出摘要短文,最重要的是「持續練習」。我特別製作了一堂免費電子信課程《化輸入為輸出的五堂課》,讓你跟著「系統性的教學」,透過六封 Email,在總共五週的時間裡面,帶著你一步一步學會將「資訊」轉化為「觀點」的方法。
課程信裡會有「手把手的示範步驟」,透過輸入→處理→輸出的流程,有條理地撰寫筆記,精準提煉出重點,將資訊轉化為個人洞見。我還會分享給你「其他學員的練習成果」,別擔心自己想不到怎麼寫,有超過 300 位學員的練習成果提供給你參考,不怕沒有靈感。

這套「化輸入為輸出」的方法,會教你從知識吸收、知識內化,一路到產出短文的整段流程。小至寫出一篇讀書心得(在這五週的練習中就會做到)、數位資訊的重點摘要(如網路文章、演講、YouTube/Podcast 內容)、提升學習成效,大至經營自媒體的內容創作和產出,都會有所幫助。靈感並非憑空而來,只要掌握正確的技巧,人人都可以言之有物,高效輸出。
掌握這套方法,將由內而外優化你的人生。對內,有條理地做筆記,精進思考方式;對外,清楚表達個人的思想與能力,有助於行銷自我,提升職場形象,讓別人更深度認識你的內涵。
想要跟著步驟就能輕鬆學會嗎?前往《化輸入為輸出的五堂課》頁面加入這堂免費的電子信課程,今天就獲取你的第一封歡迎信吧!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 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12個法則和重點整理
- 【實踐心得】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兩年後,我的改變和具體收穫
- 《巨人的筆記》讀後心得:現代人必學筆記術的四個導讀重點
-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日本第一書評家的5個秘訣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2,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