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就是一直來》心得:讓靈感源源不絕的六個方法 1

不論你是已經成功、還是正在起步、或是陷入瓶頸的創作者,你可能都會面臨一樣的問題:如何保持源源不斷的創意?無論是好日子還是壞日子,你都必須持續走在自己的創作步調上,並使用可以讓你自己充滿活力的創作法則。


這本書在說什麼?

點子就是一直來》的作者是作家兼畫家 Austin Kleon,在《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報紙都看得到他的作品,這本書是他的「點子三部曲」中的第三本。我之前曾分享過他的前兩本書《點子都是偷來的》和《點子就要秀出來》的讀書心得。三本都讀完之後,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推薦給所有創作者的系列書籍。

在前兩本書中,Austin 告訴我們如何找到創意的靈感,以及如何讓別人看見自己創作的作品。在第三本書中,他總共整理出十個建議,談的是如何保持源源不絕的點子,讓創作者可以在這條路上走得長長久久。一旦創作者掌握了自己的創作步調,穩步前行,點子才會一直來。

這本書維持作者一貫的風格:幽默逗趣的形容方式,畫龍點睛的引用,還有充滿詼諧和巧思的塗鴉插圖。接下來跟你分享我摘錄出來的六個重點,以及我自己的延伸想法。

《點子就是一直來》心得:讓靈感源源不絕的六個方法
Austin Kleon 的點子三部曲

1.創意不是一個名詞

許多人以為創意是一個名詞,例如某個人擁有「畫家」的頭銜,你就會以為他很有創意。

作者想提醒我們的是,如果你太把「頭銜」當一回事,你會覺得自己必須以某種「與頭銜相稱」的方式工作,而不是以「與真正工作內容相稱」的方式工作。太執著於頭銜,也可能會限縮你覺得自己可以做的工作種類。

例如說,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位「畫家」,那假設你想嘗試寫作的話怎麼辦?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位「導演」,那假設你想嘗試雕塑的話怎麼辦?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位「作家」,那假設你想嘗試主持廣播節目該怎麼辦?

我自己身為創作者,也曾經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擾。朋友問我,我現在做的是什麼工作?是 Podcaster 嗎?是部落客嗎?還是網紅?我後來發現,我無法用單一個名詞來定義自己的創作者生活,至今我仍然不知道自己的頭銜是什麼。用動詞來看自己的生活反而比較容易,我閱讀、我寫作、我錄音、我說書,至於頭銜是什麼,我反而沒有這麼在乎。

如同作者所說的,工作頭銜其實不是為了你自己,而是給別人看的。讓別人去煩惱他們自己的頭銜問題。忘掉名詞,做動詞。


2.重點不是作息,而是持續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行為,我自己也曾經做過。那就是去參考其他創作者的日常作息,然後學他們的作息,然後期待自己也會變得很有創意。

作者引用了《創作者的日常生活》這本書的內容,書中記載了 161 位創作者的日常生活作息:包括他們何時起床、何時工作、吃些什麼、喝些什麼、如何拖延的。這本書可以說是人類行為的大蒐集。向是卡夫卡是等家人都睡了才開始在深夜裡揮筆疾書。普拉絲是趁小孩起床前,在早上創作。巴爾札克一天要喝 50 杯咖啡。哥德要聞爛蘋果。史坦貝克則是在開始寫東西之前,要先削好 12 支鉛筆。

我之前也曾經看過村上春樹的作息,像是每天跑步跑多久、什麼時候吃東西、晚上幾點睡覺。加上其他創作者,我大約也研究了超過 10 位創作者的生活作息。到頭來發現的是,每個人的日常作息都不一樣,而且有些作息在我們看來簡直是「怪癖」。可是,這些傑出創作者的共通點歸納起來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都「持續地創作」。這些人的作息會改變、習慣也會改變,可是創作的持續性不變。

世界上並沒有完美、普世通用的生活作息,只有最適合我們自己的作息。創作的重點從來都不是作息,而是持續。


3.清理垃圾資訊

作者接下來的這段建議,對於文字創作者來說,我覺得格外重要,那就是記得「清理垃圾資訊」。

什麼是垃圾資訊呢?例如演算法自動推薦給你的每日新聞,大部分充滿了爭議性的話題、羶腥色的內容,為的只是博取你的注意力。如果你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手機推播的新聞全部看完,幾乎就等於是把焦慮跟混亂邀請到自己的生活裡來。

美國作家 Thomas Merton 曾經評論清理垃圾訊息的重要性:「我們這個世代最需要做的,就是清理在我們心靈與情緒裡的那一大堆垃圾,這些垃圾塞滿了我們的心,讓政治與社交生活變成大眾集體的一種病態。如果不清理這些垃圾,我們就無法開始看見,而除非我們能夠看見,否則我們是無法思考的。」當我們被垃圾資訊淹沒,就很難擁有清晰的思考了。

我們的腦袋每天能處理的資訊是有限的,留意自己吸收資訊的品質,不要被劣質的資訊站滿了腦袋。一旦劣質的資訊占了上風,靈感就會漸漸離你遠去。

woman in brown scoop neck long sleeved blouse painting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4.抗拒把所有創作變現的衝動

作者提到有些創作者會遇到一個問題:他們太想把自己創作的任何一丁點東西都拿來賺錢。

結果會導致每一次的創作,都只朝著「能不能變現」去思考,長久下來,反而會落入思緒枯竭的窘境。作者認為至少要保有少少一部份的自己,對市場說「」,禁止進入。這小小的一部份是你一定要保留給自己的。

我想到個人品牌教練于為暢曾經提過,他經營的付費制電子報是每日更新寄送,一週寄出七封信。平日的信件是寫給付費成員看的「乾貨」,但每逢週末的信,他就只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透過這種搭配方式,他保留了一部份的自由創作空間給自己,一方面可以讓讀者看到不同角度的他,另一方面則保護了身為創作者天馬行空的發言權。

另外,如果想要保有最大的創作自由,請把經常性的費用降到最低。擁有創作自由的生活,不是依據你的收入多少過生活,而是要低於你的收入過生活。

保留一部份的創作變現,保留一部份的創作自由。


5.不要只為名利,而是做禮物

許多創作者除了想透過創作變現的「」之外,也會希望透過創作獲得「」。

作者引用了美國小說家 John Green 的一段忠告:「不要因為想要賺錢而去創作,這樣你永遠都不會賺到夠多的錢。也不要因為想要出名而創作,因為你永遠都不會覺得自己夠有名。」他繼續說道:「為他人製作禮物,而且要很用心去做這些禮物,心懷期盼這些人會注意到,並且喜歡這些禮物。」

這個觀點跟《九宮格寫作術》的作者山口拓朗的建議是完全一致的,山口拓朗認為「一篇文章就等於是給閱讀者的一份禮物」。當我們在撰寫文章的時候,記得讓整體的內容對讀者來說「有幫助」、「讀了覺得開心」、「獲得成長機會」、「讓人生更豐富」。畢竟,有誰不喜歡收到一份別出心裁的禮物呢?

把自己的創作當成是一項禮物,而不是一個待價而沽的商品。


6.創意工作並不是線性的

對許多人來說,創作好像是一個從無到有、從 A 到 B 的線性行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作者認為,創意工作不是一直線從 A 到 B,創意工作比較像是一個迴圈,或是一種螺旋型的進程。因為每一個作品和案子結束以後,你都會往回到一個新的起始點。不論你多麼成功,或多麼有成就,你永遠都不會真正「抵達」終點。我覺得這個描述非常傳神,特別是對於我自己的寫作過程來說,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最近我一直使用「卡片盒筆記法」來寫作,它並不會限制我應該在寫作的某個階段「一定」得做什麼。相反的,每一則卡片筆記都可以被視為「分散的任務」,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被完成,而且還透過彼此相連的筆記,提供給我立即的回饋。這也是我前陣子寫〈建立卡片盒筆記之間「連結」的七的方法〉這篇文章的原因,透過一些「提示問題」,我可以在不同的筆記之間遨遊,當我要寫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有需多的素材可以隨手取用。

這種寫作的方式也被稱為「循環」(circular)架構,而非傳統的「線性」(linear)架構。當你採取這種方法來寫作,你就會發現問題不再是「找不到主題好寫」,而是「有好多主題可以寫」,而我該挑選哪一個。你會發現寫每一則筆記的時候,腦袋迸出新的想法,跟其他看似無關的筆記之間建立連結。

更有趣的是,當我們透過先寫筆記、再去寫作,就等於先從線性的文章裡面萃取出有用的資訊,然後把不同的筆記拿來混合、攪拌,產生新的樣貌,然後再把它組合成線性的文章輸出。這時候,寫文章就變成了一種全然的樂趣(上面的三段話,就是我從某一張卡片筆記擷取出來,微調上下文之後放進來的)。

創作應該是循環式的,你曾經創作過的東西就組成了一個你的創作元宇宙,每當你想要創作一個新東西,記得在自己的元宇宙裡面遨遊一趟,你會找到截然不同的全新樂趣。

slide at a playground
Photo by Grant Criddle on Pexels.com

後記:寫給創作者的情書

整體而言,雖然《點子就是一直來》這本書仍然給我許多收穫,可是相較於前面兩本來說,我認為第三本遜色不少。如果前兩本我給五顆星,這一本我只會給 3.5 顆星。內容的紮實度或許也可以從我的讀書心得標題看出端倪,前兩篇的標題分別是〈《點子都是偷來的》心得:讓寫作充滿創意的九種方式〉和〈《點子就要秀出來》讀後心得:公開分享的七個訣竅〉。

話雖如此,我仍然會大力推薦這三本書,做為一套完整的系列書,對於任何領域的創作者都會很有幫助。這個系列就像是作者寫給創作者的情書,告訴我們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也不要太拘泥於一些常規。另一方面,作者又給予我們許多信心和打氣,讓我們知道即使作品不完美也沒關係,重點是持之以恆,展現自己的熱情和創造力,繼續為自己和這個世界創作出更有活力的作品。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