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複利》讀後心得:獻給知識工作者的山珍海味 1

你聽過「知識變現」嗎?你覺得這四個字代表什麼意思?該怎麼做才能夠將自己的知識變現?這四個字會讓我們有一個錯覺,好像只要動動腦袋,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識變成白花花的鈔票。然而,「知識」和「變現」之間的距離真的這麼近嗎?這件事情是每一個人都有辦法達成的嗎?


這本書在說什麼?

知識複利》的作者是「職涯實驗室」的創辦人何則文,以及知識變現專家高永祺。在這本書中,他們詳細說明了「知識如何成為力量」的完整過程,讓我們知道以知識為基礎的前提之下,運用商業思維的法則,進行內容創作,達成知識變現。

這本書會談到知識複利的定義和重要性,說明了在後疫情年代這股不容忽視的發展趨勢。對我們個人而言,累積知識複利可以打造專家形象的個人品牌,還可以依據你投入的知識領域,打造對應的產品和服務。書中將知識變現的起步、規劃、執行和檢視等環節,拆解成具體好懂的策略。

作者們還邀請了 13 位知識專家親自點評各個章節,讓書中的理論跟點評人的觀點產生前後呼應,我們也可以從點評人的角度,發現更多深刻的觀察和體悟。如果你想要發揮自己擁有的知識,打造更具影響力和獲利能力的人生,推薦給你這本兼具策略藍圖和實戰故事的書。

red and white nescafe ceramic mug
瓦基跟兩位作者碰面

跟兩位作者的交流

在這書本正式出版之後,我在職涯實驗室跟兩位作者碰了面,除了向他們兩位拿親簽版之外,也一起暢談了知識複利的一些深層想法。我很感謝他們邀請我對這本書寫了一篇點評(收錄在最後一章:解決問題的法則),也很驚喜我的個人故事被放在這本書裡。

則文問了我一個問題:「已經擁有這樣百萬流量的各種自媒體,有沒有考慮組成團隊再擴大?」我的回答是:「我之所以會從台積電離職,是因為想要追求更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以及從事自己的興趣愛好,所以會比較傾向維持一人公司,過自己理想的生活。」或許,這正是知識複利帶來的好處。

你不用像電商一樣無時無刻都在追逐更高的營業額,而是致力於提高知識的單位價值。你不用像網紅或主流媒體一樣為了流量和博取眼球而傷透腦筋,而是持續累積自己的知識能量。你更不用像零售業者擔心客戶不上門,而是用自己的知識來服務精準的受眾。打造知識複利帶給生活的好處,就是當別人在追求有一波、沒一波的成長,你反而從容地醞釀複利的發酵。

關於成為專家和達人的路上,有些人會有一種「不甘心」的心態,另一位作者永祺和我分享了他的導師林宜儒曾說過的一句話,精準描述了這種心理現象:「我的報酬,比不上我的才華。我的專業,沒有被人看見。」而彌補這種不甘心的最佳方法,就是透過知識變現的管道,把這種不甘心轉換成:社交貨幣(名)和金錢貨幣(利)。

永祺問我是否經歷過這種不甘心的感受,我回答是幾乎沒有,因為我深知要在這條路上能走得遠,本來就是「給出的多,拿到的少」。而更多的「得到」是來自於樂為人師的成就感。如同他們在書中提到的,專家分享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就是為了讓人們掌握有哪些基本知識需要學習,有那些問題要優先解決,減少他們明明可以避開的冤枉路。每一次的知識傳遞,如果能幫周遭的人站在更高的出發點,就是最大的得到,也是最好的欣慰。

以下分享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後,回頭思考和寫下的三個重點。


1.知識複利的本質

我在回顧這本書的內容時,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們聽過知識複利,但好像都沒有聽過『勞力複利』對吧?」為什麼會這樣呢?一般人的工作是以勞力去換取薪酬,即使是坐辦公室的工作,也同樣是付出腦袋的勞動的時間,換取當下對等的報酬。可是當我們年齡增長,腦袋變得不再靈光,我們透過勞力獲取的價值就會一直遞減。

然而,知識卻是一種會隨著時間遞增的資產。書中提到知識複利的本質就是:「讓過去的你,幫助未來的你。」透過我們過去的知識積累,幫助自己的未來成長得更快,有更多元的變現機會。知識複利,是一種跟時間做朋友的遊戲,這個遊戲是打造一個會隨著時間成長的長期「系統」,而不是迫切地追逐立即回報的短期「目標」。

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網路可以說是完全放大了知識的本質。網路的傳播無遠弗屆,知識獲得了放大。網路的儲存容量近乎無限大,知識獲得了累積。網路的存續時間近乎永久,知識獲得了保留。網路促進了所有人事物的連結,知識與世界產生更緊密的集合。如果你只把知識當成是自己腦袋裡的寶藏,而從來沒有發表在網路上、從來沒有公開分享出來,你將無法發揮知識複利的全部威力。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知識力突破天際,但還是感到:「我的報酬,比不上我的才華。我的專業,沒有被人看見。」或許你真的很有料,但是還沒有掌握知識跟網路之間的整合訣竅。知識複利的本質,需要透過正確的工具才會被加倍放大。

man holding mug in front of laptop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2.知識複利的本質不變,但是型態會改變

如果我們想要創造自己的知識複利,必須瞭解什麼東西是不變的,什麼東西是會改變的。

知識複利的本質是「不變」的,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的自己。如同書中一再提到的「知識就是力量」,而知識要轉變成力量,中間還必須透過「行動」。當你持之以恆地透過行動,把知識轉化成對別人有幫助的產品和服務,並且結合網路的力量讓這個影響力持續擴大,你就能實現知識變現,獲得內在的成就感還有外在的名和利。知識經由行動來發揮力量,這個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那麼會「改變」的是什麼呢?是知識複利的型態。書中提到兩種切入的角度。第一種是「取得」知識複利的方法,例如吸收資訊的方法、作筆記的方法、累積和儲存知識的方法(和工具)。第二種是「傳遞」知識複利的方法,尤其是透過數位媒介,例如部落格文章、YouTube 影片、線上和直播課程。

因此,知識複利的型態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如果有更強大的數位工具,你就可以用來提升自己「取得知識」的效率。如果有更有效的傳播媒介,你就可以用來提升自己「傳遞知識」的管道。

不變的,是對知識持續採取行動。會改變的,是與時俱進的工具和手段。


3.要產生知識複利,而不是知識複損

一般我們提到知識的「累積」,可能會覺得知識是可以被儲存起來、堆積起來的,好像只要把知識放在倉庫裡,它就會自動增值一樣,這是一個錯誤的迷思。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我覺得很有意思,如果用了錯誤的方式對待知識,反而會產生負面的效應,也就是「知識複損」。

最常見的知識複損,是在散落各地的筆記本和檔案夾裡面,儲存了一堆分散的知識筆記,卻缺乏了彼此的連結。或是把還沒讀的書籍和網路文章丟到待讀清單裡面,然後就以為自己懂了。或是買了一堆線上課程但都沒看,卻以為自己的知識又增長了。也可能是在零散的社群平台上面發表了很多文章,卻缺乏系統性的整理和呈現,最後連自己都忘了自己寫過哪些東西。這些狀況,會導致你無法讓知識發揮複利的效果。

因此,作者提到知識複損有三個特徵:(1) 重複紀錄而缺乏連結、(2) 要用的時候卻找不到、(3) 找到之後卻看不懂。一般人累積知識的方法是「數量」的累積,而忘了建立知識連結的「品質」的重要。我們之所以要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就是為了在未來面對新問題時,不要從頭來過,而是從豐富的知識庫出發。這個知識庫,需要我們自己花時間去打造。

我最近也正在優化自己的筆記系統,試著實踐「卡片盒筆記法」這套新的方式,讓我曾經寫過的筆記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用。如同我在〈建立卡片盒筆記之間「連結」的七的方法〉這篇文章寫下,如果你想要「保存最棒的想法、組織自己學到的知識、產生更多的洞見」,抄寫筆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經驗和想法鑲嵌到筆記裡面、建立起不同筆記之間的連結,才能創造出擁有自己特色的洞見。

打造一個讓知識能夠產生複利成長的系統,而不是放任知識隨著時間複損。

white notes beside a pencil on brown wooden surface
Photo by Tirachard Kumtanom on Pexels.com

後記:實踐你腦中的知識

我覺得《知識複利》是一本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是一頓猶如山珍海味的大餐。書中有豐富的步驟和策略,以及來自不同領域專家的精彩點評。如果你對知識變現感興趣,甚至已經在這條路上,這本書可以提供你更全面的視野,幫你檢視和調整自己的執行計畫,成為一個更優秀的知識工作者。

但如果你對於「知識工作者」或「個人品牌」是一種霧裡看花的感覺,或者你完全沒有進行過任何的知識創作,只想要從最基本的初階技巧開始學,那麼這本書對你可能會太過於豐富,甚至有可能會消化不良。如果你讀完這本書後感到有一點「資訊超載」,倒也不必太擔心,因為這些內容是值得沉澱一段時間後再回頭品味的,畢竟這都是作者和點評者們累積好幾年的最濃縮版精華。

最後,總結一下我讀完書中 13 位專家點評故事的一段想法。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不是把「知識」當成是停留在腦中的理論,而是透過實際的行動去「實踐」到生活當中。真正造成知識複利效應的,不是你的腦袋動得多快、也不是你的知識有多豐富,而是你的行動有多勤勞、你的毅力有多持久。享受知識複利的人,他們不是思想家,而是行動家。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延伸閱讀


《知識複利》抽獎贈書活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2 則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按讚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