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閱讀筆記、兩則好書金句、一個激發思考的問題。讓我們透過閱讀,啟動充滿活力的一個星期!
.
一篇閱讀筆記
《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讀後心得與三個重點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問題到底是出在哪裡?一天的時間該怎麼分配最好?如何不把工作帶回家?既然事情永遠沒有忙完的一天,那麼學會管理時間、管理自己、管理心情就是最重要的課題。如果橫豎都要忙,不如學會更聰明地忙。
自從我開始經營閱讀前哨站以來,最常被讀者問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做時間管理」。當我在整理自己的經驗時,我也對其他人的時間管理方法感到好奇。我最好奇的,是有養小孩的人。由於身邊許多朋友都結婚生子了,從大家的閒聊當中都可以知道一旦有小孩子之後,時間有多麼不夠用。
而在我心目中,同為閱讀推廣人的林怡辰老師無疑是一位時間管理的超級達人。她同時是三個小孩的媽媽、身兼國小學校的事務、擔任演講講師、是專欄作家和出過兩本書的作者,她還幫婆家的葡萄園擔任行銷小編,也經常在部落格和臉書粉專發表文章。這讓我很難不懷疑,她一天是不是有 48 個小時可以用啊?
剛好最近她將時間管理這門課題整理成書,寫出了第三本書《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書中涵蓋了三個主要的元素:心態、概念和工具。我很好奇她用什麼角度看待時間,又用什麼角度去詮釋我們對時間的應用方式。以下分享三個令我最有共鳴的重點。
《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兩本
.
兩則好書金句
1.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這本書給我的深刻啟發:聰明與否的分野,不在於智商的高低,而是懂得用成長心態去學習新事物,一步一腳印走下去。
「走得慢沒關係,走對路比較重要。」
.
2.
《創造對話》作者認為理想的對話可以跟人交心、消弭對立,失敗的對話則會造成衝突、橫生誤解。但如同華頓商學院心理學家 Adam Grant 所說:
「爭論不是某一方獲得勝利,而是兩個人都獲得新的發現。」
.
一個激發思考的問題
你如何界定「成功」?你又如何界定「失敗」?
如果我們認定一個遙遠的獎牌或 KPI 才是成功,那是否代表我們現在的每一天都是「沒有那麼成功」的狀態?
我認為這種觀念完全錯誤。
其實我們的每一天都是成功,但每一天也都充滿失敗。
成功的是「過去」點點滴滴的進步,累積成了現在的我們,就是我們「現在」最好的樣貌了。而失敗的是「現在」的我們還有很多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正等著我們持續學習和精進,去實現那個理想中的「未來」的我們。
成功和失敗,只是我們看待它們的時間角度不同罷了。
真正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直到很久、很久以後的這段「漫長時間」裡面,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在當下、充滿活力地持續學習、建立連結和發揮影響力。
.
【好文分享】寫了 25 篇閱讀心得後,我學到的三件事
最近讀到一篇很棒的部落格文章〈寫了 25 篇閱讀心得後,我學到的三件事〉,出自於曾經寫過〈化輸入為輸出課程心得〉的課程學員 Ruby 之手。她總結了過去三年書寫了 25 篇閱讀心得文章後得出來的學習,希望與同樣有志於閱讀心得寫作的人交流,或如果是正要開始的讀者,也願能有收穫。
以下節錄三段很有意思的體悟,如果你對於撰寫讀書心得感興趣,歡迎繼續前往閱讀全文:
「對我來說,寫閱讀心得是想要讓學習對自己真正產生改變,因此需要輸出、實踐。寫閱讀心得正是完整這個輸入與輸出循環很好的總結方式。《認知覺醒》裡有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就算是已經陳腔濫調的知識或是熱門書籍,只要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沈澱,就等於是畫上屬於自己的軌跡。並不是為了被看見或是流量,而是當你全心投入這件對你來說很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這些外在獎賞都會變成附屬的結果回饋到自己身上。」
「我認為真正厲害的閱讀心得,是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別人看了你的讀後感,產生了「我也想要自己去買書一探究竟」的想法和行動,進而把別人的知識引進了他的世界中。因為體悟、想法只有自己生成和經歷過才能刻畫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所以我也願意去把書裡的文字徹底了解。」
「寫了三年,我還是很享受做這件事情,特別是寫作的過程。在專注力稀缺、不缺乏內容的網路時代,生產品質長文是重要的優勢之一,也是建立觀眾和信任極好的方式。這代表你能抵抗快速變動的社群誘惑,耐心消化一本書,並試著讓外部資訊和自己的能力經驗產生連結,變成別人帶不走的能力。」
.
瓦基
《閱讀前哨站》和《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啾音好書》主編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52,000+ 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二和五準時收到:1 篇閱讀筆記和有聲說書、2 則好書金句、1 個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