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閱讀筆記、兩則好書金句、一個激發思考的問題。讓我們透過閱讀,啟動充滿活力的一個星期!
.
一篇閱讀筆記
《創造力的修行》讀後心得: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五個啟發
最近我讀到一本「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書」,那就是《創造力的修行》。我是在出國去韓國家庭旅遊時讀的,在飛機上、高鐵上、飯店的早晨,讀到愛不釋手,讀這本書的過程真是一種絕妙的享受。
《創造力的修行》的作者是一位傳奇唱片製作人里克・魯賓(Rick Rubin),他在幕後推動了聯合公園、愛黛兒、紅髮艾德…等知名的國際巨星。他不會任何樂器,也不懂如何使用錄音控台,卻能贏得八座葛萊美獎。他寫這本書談如何創造偉大的藝術。
這本書對我有強烈共鳴,因為我自認為是一個藝術家。我喜歡創作,從無到有地做出新東西,寫下我的想法,架設我想看到的網站。我希望把那些「我想看到的東西」創造出來。因此,我同時是一個作家,也是網站設計師,更是影音說書人。
當我選擇以創作者的身份自居,我覺得生活中的挑戰都是可以克服和解決的。我會看到很多「尚未被解決的問題」和「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因此想要打造產品和服務來解決它們。這就是一種創造力。所以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封情書,有點像作者直接在對著我說話。
由於作者本身是製作音樂出身,他的寫作風格充滿詩意,又帶有一點哲學和靈性的氣息。他寫的不是那種學術或充滿條理的文字,而是流露一種充滿藝術氣息的洞察。有些地方可能需要重複讀個幾次,但整體來說,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這本書才三百多頁,我隨手就畫了五十多個重點,可見其內容有多麼觸動我。它談到藝術和創作的本質,如何面對靈感、別人眼光,談創作者經常遇到的大小困難。無論你是任何形式的創作者,我相信這本書會帶你許多充滿啟發性的想法。
此外,作者的寫作對象雖然主要是藝術創作者,但我認為它也適合所有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無論你是不是這麼認為。在這次分享中,我挑選其中五個特別有感觸的部分來分享。
繼續閱讀全文,或用 Podcast 收聽這集說書。
.
兩則好書金句
1.
《高效原力》提到對於別人評價的恐懼感,常常會嚇得我們不敢繼續前進。作者提醒我們,別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看得太重要,但是要把自己的心情看得很重要。
「我們外貌或行為表現的許多細節,實際上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受到對方的關注。」
.
2.
《與成功有約》讓我回想起一個道理:要成為優秀的傾聽者,得展現充分的「同理心」,表達渴望「瞭解對方」的態度,營造出彼此「信任」的氛圍,透過傾聽去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
「大多數人在傾聽時不是為了瞭解,而是為了回應。」
.
一個激發思考的問題
你十年後想變成什麼樣的人?
最近和朋友聚餐,閒聊起彼此近況。我分享了自己全職經營自媒體這三年的點滴,話題輕鬆愉快。突然之間,朋友拋給我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你十年後想變成什麼樣的人?」
這問題讓我愣了一下。我深思了片刻,微笑著篤定地回答:「我想成為朋友之間最好約出來的人。」朋友先是驚訝地看著我,似乎在期待著更「偉大」的答案,但很快,他懂了。
隨著年紀增長,事業越做越好,家庭的責任越來越重,我們總是發現,和知心好友見一面變得異常困難。時間被會議、責任、緊急事務填滿,連最簡單的聚會都像奢侈的夢想。
我想要的卻剛好相反。我嚮往能夠隨時抽出時間和重要的人相聚的生活,而不是被不必要的人際關係、人情壓力束縛。
或許,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應該從「忙碌到沒時間喘息」轉變為「自由到可以為重要的人留出時間」。
成功不是被事情追著跑,而是徹底自由,隨心所欲陪伴那些真正重要的人。
.
希望你從這週的閱讀分享帶走一些好東西。祝你有個美好的一週!
.
習慣追蹤失敗的五個原因:談我心目中習慣養成的最好方法
習慣追蹤不等於成功養成習慣!如何讓「打勾」變得更有意義?
談到習慣養成,我們通常會想到用「習慣追蹤」的方式,每天記錄自己有沒有完成某件事情,來確認習慣的執行情況。我們可能會選擇一些「習慣追蹤 App」,或者用手寫「打勾」的方式記錄。
可是,我自己遇到的問題是這樣子的。我知道習慣追蹤是很有效的,因為它可以固定地提醒我們,讓我們保持責任感,而且給我們打勾勾的動力。
看到數字累積起來,讓我們知道自己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執行了幾次習慣,也是一個系統化的進度,有一個小小的成就感。
但是,有很多研究和討論發現習慣追蹤不一定有效。像我自己也用過很多款習慣追蹤 App,我發現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些 App 提供了很多「功能」,讓我可以設定提醒時間、習慣類別、打勾功能、里程碑數字…等。但是我認為只有「功能」其實是不夠用的。
尤其是我用過很多款 App,都在功能上有差異化,但這些功能最後還是讓我覺得有一種「疏遠」。
因為它終究還是一個 App,只是讓我有打勾和數字的功能而已。它跟我真的想要建立起來的習慣,比如持續早睡、慢跑、健康飲食或閱讀,其實關聯性不高。有時候會覺得懶得開啟 App,反正打勾而已嘛,一段時間沒打勾好像也不會怎樣,看著數字累積也沒什麼感覺。
習慣追蹤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認為更好的解決方法是什麼呢?
歡迎繼續前往閱讀全文(4500字 ),我會接著談:習慣追蹤的五個潛在問題、我的習慣追蹤經驗告訴我的事、如何打造習慣養成的陪伴感。
文章的最後,會有一份我最近在開發的「習慣充電站 App」的「新問卷」。
如果你曾經填寫過上一份問卷,還是希望你能填寫這一份,裡面有更多 App 介面和功能的畫面,讓你更清楚這款 App 未來的模樣。
我知道你很忙,所以這份問卷精簡明瞭,只要五分鐘就可以完成。但你的回饋,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它會成為我們改進功能、設計出更好用的「21 天習慣陪跑」計劃的方向。
完成問券填答者,將有機會獲得超商 1000 元(限量 1 份),200 元電子禮券(限量 5 份)。邀請你回饋意見,一起參與「習慣充電站」的設計過程,與我一起打造一個更有效、充滿陪伴感的習慣養成體驗吧!
立刻填寫問卷:https://www.surveycake.com/s/pggl0
.
瓦基
閱讀前哨站站長和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書籍作者
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和化輸入為輸出課程講師
.
【贊助】轉型再成長─策略架構與執行力
有一次跟繼承家中產業的朋友聊天,我才發現身為企業經營二代的他,其實相當不容易。
我自己創立閱讀前哨站,所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從無到有」,以及怎麼把公司「帶入正軌」穩健運行。
然而對於二代經營者,所面臨的是,要怎麼讓公司「轉型」、「再成長」以及如何跟老員工相處。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老牌企業交由二代管理以後,有的經過改變,成功的轉型再創佳績。
然而有的則是以平庸的方式收場,無法做出新的突破。
台大國際企業名譽教授「李吉仁」,任教 25 期間教過 2000 名以上 EMBA 與 MBA 學生,現在開設了一堂線上課程「轉型再成長」,幫助領導人建立企業轉型成長的能力!
這堂課提供了最完整架構,從策略、組織、人才領導和文化這四大層面來分析,再根據各個組織層面相互連動的關係,提出一套企業轉型所需要的策略架構以及執行力。
透過顧問級的引導、跨產業的交流,以及李老師每個月帶領的社群小聚,你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成長。不再只是單打獨鬥,而是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12/31 前購買課程加書籍享 66 折優惠,結帳輸入專屬優惠碼 「 WAKI350」,可以再折抵 350 元,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前往課程頁面參考看看。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2,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