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讀後重點整理 1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最近寫的兩本書,都是關於全球型的議題。《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談的是預防傳染病和強化公共衛生系統的方法,《如何避免氣候災難》談的是政府、企業和人民攜手合作來打造淨零碳排的未來世界。

今天分享的這本《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就是由比爾.蓋茲親筆撰寫,在 2019 的新冠疫情中,他和前妻創立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積極推動和捐助防疫相關的措施。蓋茲也和整個團隊的智囊團持續討論更好的預防方法,透過這本書他檢討了以前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現在的進展如何,以及未來還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蓋茲從伊波拉病毒事件之後就愈來愈關注流行病的議題,他曾在 2015 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文章,指出人類的防範是多麼不足,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準備。他也在 TED 演講裡,藉由 1918 年造成全球 3000 萬人死亡的流感作為演講的結尾,大聲疾呼關於下一場大流行病,人類還沒準備好。在新冠疫情之後,他更致力於將這個先見之明轉化為實質的行動。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讀後重點整理

失控的流行病就像失控的大火

為什麼感染病會爆發成全球性的大流行?

蓋茲用「火災」來做譬喻。全球就像是一棟大型的建築物,裡面裝著不夠靈敏的煙霧偵測器,偵測器之間也沒有互相連線。如果廚房失火了,可能要等火勢蔓延到客廳,才會有夠多的人聽到警報,然後報警和找消防隊。最危險的是,如果這個警報器每一百年才會響一次,我們就很容易掉以輕心,忽略了火災真正的風險。

他提到我們花了很多金費投資在消防部門、設備和法規的制定,所有大小型的組織都會舉行消防演習,消防員有定期的訓練,但是我們卻沒有針對流行病的預防方法,進行足夠的投資和建設。所以他的建議是我們應該將預防流行病,視為防災、甚至國防(降低生化武器攻擊所造成的傷害)等級的重點。

火災天天都在發生,其實傳染病也是。根據書中資料,像是鼠疫和霍亂還沒被完全根絕,伊波拉病毒也仍然在少數地區存在,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還會接獲 200 起以上的傳染病爆發通報。只是隨著國際旅行愈來愈頻繁、都市化的程度不斷提高,流行病的散播速度和出現頻率只會愈來愈高,我們必須要建構有效的流行病預防措施,以避免再次爆發成難以收拾的全球大火。


成立專責單位來處理流行病

在許多好萊塢電影裡面,常看到當大型災難發生時,全世界似乎已準備周全。當有人開始出現症狀,美國總統立即聽取相關的簡報,誇張的電腦動畫模型展示著疾病如何蔓延全球。專家團隊接到等待已久的來電,馬上展開行動。他們穿著防護衣,帶著昂貴的儀器,搭乘直升機前去評估情況。他們著手採集樣本,衝到實驗室去製造解藥,最後完成拯救人類的使命。

但是對於流行病而言,真實世界裡面沒有這樣的團隊。

因此蓋茲的建議是,成立一個全球性的專責單位:「全球流行病因應與動員」(Global Epidemic Response and Mobilization,簡稱 GERM)小組。在這個團隊裡,流行病學家會觀測可疑的疾病源,追蹤和分享數據,並且給予政府適度的建議。這個團隊的專責工作就是「幫助人類在因應下一次疫病爆發前,準備得更加周全」。

如同消防部門有全職消防員,他指出 GERM 大約需要 3000 名全職員工,由來自各個領域的人員組成,包括流行病學、基因學、藥物與疫苗研發、外交、數位通訊…等專家。這個應變小組應該由 WHO 管理,因為只有 WHO 才有足夠的國際聲望。其中有些員工必須駐點在世界各個角落,他們應該要全職支薪,定期演練,準備好在下一次疫病威脅出現時,啟動協調一致的因應措施。

在書中蓋茲說明了其預算、運作和面對真實情況時的實務操作。


因應流行病的三個準備

除了 GERM 小組的快速應變任務之外,各國政府和機構可以從三個面向提升流行病的預防,分別是:監測、治療和疫苗。

建立有效的疾病監測系統。讓監測和通報流程順暢,讓醫療人員有必要的工具和訓練,七天內偵測到疫病爆發,快速通報後馬上展開調查,用這個標準衡量防疫工作的進展。擴大對成人和兒童死因的研究,觀察是否有潛在的威脅。政府和投資人要支持能夠短時間篩檢大量人口的技術,並且投入資源研究電腦模型,為疾病提供更精準的分析和資訊。

迅速找到治療方法。就算有了疫苗,仍需好的治療。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接種疫苗,而且有些接種過疫苗的人還是會遭突破性感染。如果很不幸地,出現疫苗無法預防的突變,在調整出對應的疫苗前,手邊最好還是能有一些可用的療法。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

為製造疫苗做好準備。蓋茲認為在未來,要擴大投入廣效疫苗的開發,像是用 mRNA 技術生產的疫苗可以對付同病原的不同變異株。另外,也要開發單劑且有完整保護力的疫苗,不需要一直施打追加劑、可以提供終身保護的疫苗。開發不需要冷藏運送的疫苗,這對低收入國家的疫苗運輸會更加友善。最後是開發藥錠或鼻噴劑吸入的疫苗,這會讓民眾更容易自行服用或使用。

蓋茲呼籲各國政府和機構要投資更好的醫療工具,提升診斷、治療和疫苗的技術,並且要有足夠的產能在六個月內生產足夠全球施打的劑量。


常規演習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火災、地震、國防有進行常規的演習和演練。可是對預防流行病卻沒有。

蓋茲認為 GERM 團隊必須跟每個國家合作,舉行「常規性的演習」,來確認一旦疾病開始在區域爆發,是否有足夠的診斷能量和流暢的通報機制。他提到過去曾有一個很好的演習典範,是越南在 2018 年舉行的疫病爆發全面性演習,目的就在於檢視公共衛生系統是否能夠及時發現到有傳播疑慮的病原體。他評價這場演習巨細靡遺,縝密的安排令他大為佩服。

越南的主辦單位請了四名演員來扮演感染者、家屬,以及跟感染者接觸過的人,演員先拿到劇本,上面有醫務人員需要知道的重要資訊。這次演習讓越南發現了一些缺失之處,而演習重點就是從中發現漏洞,更重要的是把這些缺口補起來。

各國政府需要將流行病列為一種演習,並擁有定期測試、驗證和更新的機制,盡可能透過流程的優化,把疾病的爆發限制在局部地區。我覺得這個建議對我很有啟發,或許透過這種抽樣式的演練,才能找出真正實戰的時候缺失的環節。我們面對大型災害是如此,對於流行病何嘗不是如此?

man sight on white microscope

後記:不要掉以輕心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用一個很全面的角度,帶我認識預防流行病的各個環節,還有在未來能夠持續改善和值得投入的項目。對於個人讀者而言,這本書會幫我們檢視自己,面對防疫的時候採取哪種態度,判斷自己該支持哪種政策,選擇投入時間或資源在哪個環節。

蓋茲在書中總結的時候提醒,我們不能太掉以輕心,也不要被經驗誤導。他說:「不要以為下一場大流行病帶來的威脅會跟新冠病毒一模一樣。下一場疫情也許不再是對老年人威脅很大、對年輕人還好,也許一樣會透過病毒停留在物體表面或人類糞便傳播,也許更具傳染性、更容易人傳人,也許致死率更高,最糟的情況是更容易傳染、致死率更高。」

根據歷史上發生的流行病紀錄,如果下一次的流行病致死率更高、傳染速度更快,那麼帶來的破壞性可能足以導致許多社會或文明的崩解。這本書趁這次我們的記憶還清晰在目,提醒各國政府和民眾要提高預防意識。書中還有提到生化武器攻擊的危險性,如果不提早做好預防,恐怕在面對被惡意製造出來的生化武器時,我們的勝算只會變得更加渺茫。

如同流行病學家賴瑞.布萊恩(Larry Brilliant)說過一句令人難忘的話:「疫情爆發無可避免,但是否演變為大流行卻是我們的選擇。」雖然疾病本來就會在生物體之間傳染,但我們可以不要讓它演變成全球性的大流行。這本書是一個起點,展示了政府、企業和個人在公共衛生體系上面值得努力的方向。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抽獎贈書活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