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釋放》讀後心得:喚醒內心潛藏的修復力 1

你感到哀傷的時候,會哭出來嗎?你感到恐懼的時候,會說出來嗎?還是你已經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緒,或者強迫自己只能正向思考,不允許任何一絲的負面情緒呢?我想介紹給你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幫我們看見靈魂深處的真實感受,擺脫頭腦控制,走出情緒慣性,修復身心傷害。


這本書在說什麼?

當下的釋放》的作者是劉素珍女士,過去十多年來帶領超過 300 多場關於氣功、靜心和身心靈釋放的工作坊課程。她在書中提到自己二十多歲的時候,身邊最親近的父母和姐姐在三個月內相繼過世,她還被很多家醫院同時診斷出來日不多的絶症。經過整整六天五夜的痛哭和煎熬,她頓悟了跟自己的念頭和情緒相處的方式,整個人脫胎換骨,對生命的態度也從此改觀。

她把這些領悟和經驗整理成了一套容易執行的方法,稱為「釋放練習」。如同這本書的副標題「解身體的痛,療心裡的傷」,作者教的釋放練習,就是幫我們看到自己的思考模式跟態度在製造的痛苦,然後釋放身體的糾結和內在的苦惱,讓自己重新感受到身心靈的自由和輕鬆。

這本書的前半段是觀念的啟發,讓我們理解釋放和一般常聽到的正面思考或宣洩情緒有什麼不同。中間的篇章談認識自己和接納自己的情緒,透過面對、覺知和清理的三個步驟,去發現和釋放那些糾纏我們已久的心理障礙。最後則是處理各種情緒的釋放練習,像是愧疚、認同、憤怒和恐懼…等情緒。

以下分享我對書中方法的心得和重點摘錄。

《當下的釋放》讀後心得:喚醒內心潛藏的修復力
Photo by Mikhail Nilov on Pexels.com

我對釋放練習的體會

釋放練習」是一種認識自己的過程,我們不要壓抑情緒,而是把這些感受透過「釋放句」說出來(例如:釋放悲傷的能量、釋放恐懼的能量)。我們不要去對抗和消滅負面情緒,而是讓所有情緒跟自己同時存在,然後一層一層釋放出來,最後看清楚這些乍看真實的感受,其實都是由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虛幻產物。

我自己試著照書中的練習句子緩緩念出這些釋放句,去釋放我在寫作和寫書上面遇到的壓力和恐懼。在唸出句子的同時,我會感覺到胸腔震動,身體彷彿有能量的流動,體溫逐漸變熱,毛細孔漸漸張開。理性的腦袋告訴我,這是因為聽覺的刺激和說話的共振現象;感性的腦袋告訴我,這些情緒就是我真實感受的一部份,我看見造成這些情緒的源頭,但我也不會覺得難為情。

這個現象讓我想到自己在早上做瑜珈的時候,喜歡放 YouTube 的學影片(Boho Beautiful Yoga)邊看邊做。跟安靜地做瑜珈不一樣,影片的老師會用緩慢的引導話語,帶領我做每一個動作。在耳邊有聲音的指引,真的會讓當下的心情更沉浸、更安穩。就像「釋放練習」強調講出釋放句(或聽老師念)的方法,透過聽覺的刺激讓我們沐浴在當下的身心感受,獲得全然的釋放。

如果你有興趣聽一次釋放練習的範例,YouTube 上面有作者親自錄製的解說音檔(YouTube: awaking love)。


不要強迫自己正向思考

作者建議我們不要強迫自己「往好的地方想」,因為正向思考是停留在意識表層,而且比較像在逃避痛苦。例如當我們在哀傷的時候,如果強迫告訴自己不要哀傷,一定要放下,要感謝傷害我的人。這一刻,哀傷的確會不見,但沒多久後又跑出來,換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呈現(可能是憤怒)。

問題就出在我們沒有看出哀傷的根源,只能表面笑得很開朗,但真實的情緒仍藏在靈魂深處。因為不懂得怎麼面對、不知道怎麼跨過這個障礙,只好靠正面思考去壓抑、去逃避。我最近同時在讀另一本《正面思考的假象》書中也有提到類似觀念,太過度的正面思考反而對自己是一種「弊大於利」的欺騙。

正面思考像是一種天真的錯覺,我們以為繞過了這個情緒就沒事了,可是卻沒有去面對真實的自己。得失心不要太重,不要認為事情一定會變好,或者事情總是在變糟。而是接受「所有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因為無論發生什麼,時間拉長來看,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跟自己的負面情緒同在

作者說她在聽到自己來日不多的噩耗時,心裡想的都是「我的兒子怎麼辦」「我的金錢怎麼辦」「我的伴侶怎麼辦」。她才驚覺,自己都已經要死了,心裡想的全都是別人,卻不想想自己。都在最後關頭,她想的還是要讓別人更多、更好。此時的她對外在虛幻的執著,反而遠大於對自己內心的關懷。

在這個面臨死亡威脅的關頭,她用「同在」的方法,讓她自己看清楚絕對的真實。「同在」不是要直接消滅和解決痛苦的負面情緒,而是看到「這個痛苦是我的頭腦創造出來的,它是虛幻的。」真正的同在不是對抗它和消滅它,而是知道它是虛幻的。也就是單純面對自己,再醜陋也好、再不堪也無所謂。只有當我們跟最真實的自己同在,才能用更具生命力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我認為同在就是接受事情最真實的樣貌,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好事情,都有它的原因。所有我們的當下,就是最好的我們,不會再更好了。所有我們周遭的狀態,都是最幸福的模樣,不會再更幸福了。

活在當下,就是與當下自己的一切「同在」,勇敢釋放我們感受到的一切能量。


發洩和釋放是截然不同的

發洩和釋放在字面上聽起來,好像都是把情緒表達出來,但他們有微妙的差異。

發洩」是很生氣的時候就一直罵人,很難過的時候就一直哭,發洩是停留在原本受傷的劇本裡面。這個劇本裡面有希望、有恐懼、有想要、有不要:這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希望那個人那樣對我!

釋放」則是讓我們跟受傷的劇本保持距離,我們跟自己產生情緒的念頭是有距離的。當我釋放的時候,會用「同在」的心態,也就是沒有希望和沒有恐懼的狀態。沒有希望事情變成這樣,也沒有害怕事情變成那樣。

發洩的頭腦活在「過去」和「未來」。釋放的頭腦活在「當下」。

我認為釋放就是一種「無所求」和沒有「得失心」的態度,而是接受當下最好的安排。我們不是真的委屈,只是事情不如我們的期待。難道我不能希望事情變好嗎?如同我之前寫過「沒有希望是一件好事」的感悟,我們只要放下對於希望的執著,跟當下的情緒同在就可以了。抱持希望是用來指引下一步行動的方向,而不是當下情緒的枷鎖。

擁有樂觀的希望是用來對行動微調,而不該成為痛苦的元凶。

photo of woman raising both hands
Photo by Daniel Reche on Pexels.com

後記:跟自己的心靈相處

在讀這本書釋放練習的時候,我也回想起另一套轉念的方法,兩者有一個明顯的區別。

轉念的力量》比較像是運用腦袋的「理性思考」,透過明確的提問去挖掘自己真正的想法,然後讓理性的腦袋自動想出轉換之後的念頭。《當下的釋放》則是釋放心靈情緒的「感性思考」,相信所有的情緒都有存在的理由,不刻意壓抑和逃避,而是視它們為活力的來源。釋放就是把這種活力復原成其他的狀態,例如熱情和喜悅。

但是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是我們內心的思考模式跟態度,在製造出這些念頭和情緒。」如同古羅馬皇帝 Marcus Aurelius 在《沉思錄》的洞見:「能壓垮人的從來不是外在事物,而是內心感受。」我們想要抱持什麼樣的念頭,想要擁有什麼樣的感受,都是我們自身的「選擇」。

我覺得學習釋放或轉念,並不是要我們成為自己心靈的控制大師,而是成為自己心靈的夥伴。釋放認為情緒的活力是可以轉換的,轉念認為念頭的方向是可以轉換的,而我認為我們的心靈是需要被陪伴的。我們傾聽、接受、說出、面對自己的心靈感受,這份對自己的關懷和同理,自然會引導我們做出最好的選擇。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當下的釋放》抽獎贈書活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4 則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按讚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