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分享的讀書筆記是小學生寒假作業的程度,那麼這次要跟你分享的這本《牧羊人讀書筆記》,大概就是大學研究生論文等級的程度。曾有讀者向我推薦這本書的時候說:「讀了這種讀書筆記,才知道什麼是超級高手寫的讀書筆記。」今天就跟大家分享這本精彩的讀書筆記集。
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牧羊人讀書筆記》的作者是經濟學家和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他曾於 2016~2019 年擔任中華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大使,派駐瑞士日內瓦的三年期間廣讀超過 300 本書,並且為每本書寫下百餘字到八千字不等的書評,還將文字寄給 WTO 駐團的所有同仁一起賞析。
這本書裡集結了 25 篇作者精彩的讀書筆記,涵蓋思想、歷史、經濟、政治、貿易、生物、科技和中國研究等廣泛的主題。讓我最感震撼的是,作者對每本書中的要旨和脈絡掌握得相當清楚,還可以將日常生活的議題和學術理論連結起來。
全書讀來充滿了批判性思考,以及針對時局的討論和批評。再加上,作者給予的褒貶評價都非常直接,完全不拐彎抹角,沒有什麼客套話或語帶保留,讀來十分過癮。如果你也有寫讀書筆記的習慣,這本書可以提升你對讀書筆記的認知,讀完會有一種打通任督二脈的暢快感!

讀書是否該帶有目的?
作者在說明「外交官的涵養與應變」時,探討「讀書是否該帶有目的」這個問題。
外交官不只是應對進退、談吐作答之類的互動。更深層的是有布局主題、有戰略方向的對談。他必須對自己國家和交涉對象國家之間的關係有深刻的瞭解,也必須有對於世界正經歷史局勢的豐富背景知識。
作者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有用」而讀,至少事前不知道有什麼用;但是我們越是不執著於其應用,就越能自然而然地找到應用的方向。不帶有特定目的讀書,就自然而然能夠孕育涵養。 而涵養,能夠幫助我們看到「問題背後的問題」,進而讓我們做出更好的應變。
在書中,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中美的 5G 通訊之爭,為什麼美國處心積慮要處理中國的「華為」?我們可以從讀「小說」去嗅出一些蛛絲馬跡。
在《Ghost Fleet》這部描寫未來美中軍事戰爭的小說裡面,劇情牽涉了電子偵測、飛彈導引、衛星偵察的科技戰。其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就是中國在開戰之前十幾年,已經透過各種外包機會,將間諜晶片植入美國的衛星、通訊等各種電子設備。導致戰爭開打時,美國的作戰系統瞬間被癱瘓,只有挨打的份。這對於理解美中之間針對「華為」和 5G 的激烈鬥爭就很大的幫助。
在真實世界裡,2017 年習近平赴香港參加「香港回歸二十週年」慶典,當局為了因應愈來愈激烈的民主自由抗爭行動,採取了許多防衛措施。在習近平訪港期間,香港所有的無人機都無法升空。對,它們「同時」無法起飛。無人機必備的網路通訊和 GPS 定位功能,需要經過無數個基地台和網路分享器,只要癱瘓其中一個關鍵環節,無人機就飛不起來了。這種功能在平常時候不會被啟用,但是到了關鍵的時刻呢?這也難怪其他國家對華為的基礎通訊設備有這麼強烈的反彈。
對我自己特別有感觸的是,除了我平常喜歡讀的商管類型書籍,有一些深刻的人生觀,往往是在閱讀「小說」之後得到意想不到啟發。像是讀完《人生複本》和《呼吸》之後,對於人生的重大「抉擇」,會試著從不同的「時間」和「平行時空」的維度去思考。讀完《月亮與六便士》之後,對於現實和夢想的看法,反而從「二元對立」演變成「相輔相成」。
如果是為了培養全面性的「涵養」,讀書就不要追求特定目的而讀。
批判性思考的實例
我覺得讀這本書的時候,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他在評論書籍的時候,不會被作者「牽著鼻子走」,而是能看到作者「沒說出口的」的事情,甚至能針對書籍的盲點、瑕疵做出點評。沒有一定底蘊的讀者,是很難做到這點的。書中有許多地方看得到這種批判性思考的影子,令我相當折服。
例如作者評《推力》這本書裡觀點過於窄、淺、簡化,表面上是透過行為經濟學的方法去引導「不理性」的人,背後的思想是以父母親的心態去指導已成年的人。這種表面上談人們選擇的「自由」,實則透過精心設計的手法「引導」行為,兩者之間實在大相逕庭。作者也在《推力》的章節,評論了現在許多過於窄化、簡化的學說,很難跟真正的「通識」類型著作相提並論。
作者也批評另一本廣受討論的《窮人的經濟學》,則是有研究倫理上的瑕疵,書中的研究方式把窮人隨機分組(領到真的鐵質 vs. 假的鐵質、分派到適任老師 vs. 不適任老師)。這本書的研究橫跨世界多國、大大小小的鄉鎮,雖然採樣廣泛,可是這種研究結果非常難被其他學者重複、也很難被其他人複製,更難以驗證或駁斥這本書的研究結果。退一步來想,《窮人的經濟學》這本書雖然讀來過癮,卻很難以被科學的角度再次檢驗。《經濟學人》雜誌也指出這本書的研究野心太小、無關大局,甚至在專文寫道:「經濟學家根本解決不了貧窮問題;也正因為他們解不了貧窮問題,所以他們才有那麼多『貧窮研究』可以做!」
書中有更多關於不同書籍和議題的批判與討論,包含了兩岸地緣政治的重新思考、稅制改革和經濟學說的關聯、中國的政治與國際貿易的脈絡。作者對這些困難的議題做出的精采論述,讓我見識到一位充滿閱讀涵養的讀者,是如何做出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並且帶有社會和人文關懷的批判性思考。
讀書卻不加思考,如同吃東西不經消化。
英國政治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產業政策和自由貿易
作者對於產業政策和自由貿易有著獨到的看法。
他將「產業政策」譬喻為內功,是對國內制定產業策略、厚植產業實力、提高技術能量的做法。內功底蘊深厚的人,會讓只學的淺薄外功的人討不到便宜。但是,要練成內功非常不容易。
他將「自由貿易」譬喻成外功,是跟其他國家談自由化、國際化、以及簽訂貿易協定。外功的招式清楚明白,只要找到突破點,就可以快速攻入對手破綻。但是,如果內功不紮實,反而會落得傷筋錯骨。
一個國家要練成絕世武功,必須內外兼修。以紐西蘭為例,他們針對奇異果做出精密的品種篩選,培養出甜美又快熟的果子,然後修正育種並且大量種植。這是累積深厚的內功。接著,他們跟各國廣簽 FTA,把奇異果等農畜產品大量輸出。這是透過外功破敵。
反觀台灣有許多政府官員極力推崇貿易的「國際化」和「自由化」,認為只要「尊重市場機能、開放市場經濟就會好」。但是在台灣和各國平均關稅已經不到 1.5% 的情況下,貿易的自由度並不是最大的瓶頸。反而是大舉開放之後,我們的內功紮實了嗎?會不會傷到更多原本弱勢的產業?作者給出了一個精妙的比喻:「自由化和國際化不能算是經濟政策,就像『放牛吃草』不能算是教育政策一樣。」產業政策和自由貿易不該淪為是非題,它是需要從長計議的申論題。
我回想到最近讀完的另一本書《價格烽火效應》,談的是當世界原物料的「價格」完完全全交給金融市場去「自由決定」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導致已經在墜落邊緣的國家,出現更多的分配不均、爭鬥與混亂。當時在《價格烽火效應》的讀書心得留言區,有一位讀者推薦了提倡自由經濟的學者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選擇的自由》這本書給我。而恰巧的是,朱敬一在書中呼籲不要對「自由放任市場」太過於盲從,再加上他對於產業政策和自由貿易的評論,提醒了我對於這個學派,要持有一些保留態度,而非全然盡信。
這種感覺就很像在練功的時候,有師傅在身旁給自己提點。

後記:邁向內外兼修
我在閱讀《牧羊人讀書筆記》的一開頭,讀到作者「讀書不該有目的」的觀點之時,不免令我感到有點挫折,因為我讀書很喜歡找「有用」的書來讀。我認為,如果是為了解決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對的問題,就是追求特定目的而讀書。讀懂一本書的作者的思想,採納實用的建議,採取真實的行動。
後來,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對於讀書目的的看法調整成了「不是全有,或是全無」,而是一個「比例」問題。對於一位想擁抱閱讀樂趣的人而言,在接觸閱讀的過程中,會經歷初學者到高手的階段。舉「內功」和「外功」來做為譬喻。
不帶有目的讀書,就像是練就一身「內功」。 透過廣泛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增加自己的理解、累積更多的通識,之後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就有機會從看似意想不到的地方,提取真正「有用」的資訊出來。這種內功的成長很緩慢、而且不顯眼,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對於初學者來說,一開始就練內功,可能會練了一年半載都還練不出個名堂。
帶有目的讀書,就像是練就一身「外功」。 直接去解決你眼前遇到的問題。像是如何閱讀、如何管理時間、如何指導團隊、如何增進親子關係,這類型的主題,大多能從書中找到實戰技巧來快速運用。對於初學者來說,從「外功」開始練,會感受到明顯的進步,進而強化自己持續前進的動力。
每個人在初學者到高手階段的路上,都有自己不同的步調。初學的時候可以接觸多一點「外功」,帶有明確目的的閱讀,快速提升自己、加快自己學習的步伐。隨著程度逐漸提升,就可以提高「內功」的比例,加入不帶目的的閱讀,學習更廣泛的知識領域,進而提升自己整體的閱讀涵養。
最後,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走在這條「邁向內外兼修」道路上的讀者,透過作者犀利的眼睛,領略高手眼中的風景。
閱讀的人在臨終前經歷了一千種人生,從來不閱讀的人只經歷了一種人生。
《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George RR Martin)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疫苗商戰》讀後心得: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
- 《價格烽火效應》讀後心得:世界混亂出自同一根源?
- 《反智》讀後心得:找回人類最重要的批判思考能力
- 《雜訊》讀後心得:決策判斷的隱形缺陷和解決方法
- 《思考外包的陷阱》心得重點: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
若喜歡《牧羊人讀書筆記》這本書可透過此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回饋金,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見本站公益計劃。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在《不敗學習力》中提到,要先了解自己想獲得什麼,再去看一本書。
而《牧羊人讀書筆記》中提到,讀書不應該追求目的。
請問這兩者的概念是衝突的嗎?或者是否會因為書種的不同,兩種觀點分別適用於不同的情況呢?
我自己看書也比較偏向帶有目的,但不一定是非得達成什麼,而是譬如我正在學英文,就會想找英文書;工作上要提案,就去找行銷的書,大概是這種感覺。
這樣算是違背作者所言的「讀書不要追求特定目的而讀」嗎?
我認為沒有衝突,因為讀書可以帶目的或是不帶目的。更準確地來說,如何使用你的閱讀焦點?
帶目的閱讀是將閱讀焦點關注在你的目標,但不容易啟發讀者其他領域的觀點。
不帶目的閱讀則是將不刻意關注,任由所接收的訊息進行咀嚼消化。像是有時看了一本商業書,但卻啟發心理學或教育領域的觀點思考。
閱讀的焦點,它的範圍深廣由你決定。
謝謝您的建議!我一開始一直拘泥在讀書需不需要帶目的這回事,過於二分法,反倒沒有體悟到《牧羊人讀書筆記》真正想表達的精神。
您與Waki的提點讓我頓時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感謝分享!
我覺得這個觀點很受用「範圍深廣由你決定」,對於閱讀的目的,掌控權真的在我們自己 🙂
我覺得並不衝突
因為每個人對於「書」的用途不盡相同
也沒有所謂「標準」的用途
尋求「有用」或「無用」都可以
例如我自己,也是傾向讀「有用」的書比較多
但是「無用」的小說類型,反而能給我帶來更多靈感 🙂
謝謝,我大概可以理解了。不用去執著定義有沒有用,總之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就是了
没人反對自由, 或是没大人反對自由貿易,最可惡的是獨裁者式的自由, 例如台灣的COVID快篩試劑,獨家進口,好像是處方藥一般,不知是否有人貪污. 產業政策與自由貿易可以同時存在的, 但希望没有人貪污
感謝分享這個看法!
許多反對或質疑自由貿易的論述,往往都拿出弱勢產業需要保護這種理由(當然還有其他理由),卻很難反駁弱勢產業往往愈保護愈弱勢,而如果所有弱勢都要求保護,那以台灣為例,要不要用自己國人寫的搜尋引擎、作業系統、通訊軟體…,通通禁用 Google、iOS、Windows、Line…等等?
如果受益於自由貿易卻質疑自由貿易,是不是有點錯亂與雙重標準?不完全支持自由貿易?那麼哪些要自由那些又不要?不一視同仁是否公平?
當富國為了保護「弱勢產業」(常常是農業,因為成本可能比窮國高),而出台補貼農業的「產業政策」時,地球另一方窮國的窮農民卻可能因此賣不出自己的農產品而自殺、而本國消費者也買不到更為物美價廉的進口農產品,這樣又算是怎樣的「人道關懷」?分國界的關懷嗎?
謝謝提出這個看法
我在之後讀《選擇的自由》時,再來對照著思考看看,十分感謝!
另,你文中的「英國政治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正是自由貿易、自由市場、自由放任的堅定支持者,這種思想可是反對一切的「產業政策」的!
那些制定產業政策的官員,往往根本沒有經商或蓋廠的經驗,到底如何能比在市場上競爭的企業家更了解市場?像是三星、Nokia、任天堂這樣久遠的企業,不知歷經了幾次轉型然後存活至今,這些又豈能事前制定政策?都是競爭以及適應市場演化的產物。
感謝補充,註記下來!
傅利曼還不算是完全的自由派(相比米塞斯、羅斯巴德、瓦特布拉克、海耶克等),但起碼鼓吹自由經濟。
近 20 年來,從 WTO 杜哈回合談判未能進一步突破各國國內的政治障礙之後,「反自由貿易」似乎就成為了部分年輕人的一種自認正義的時尚,渾然不知自由貿易讓地球上多數人能過上比百年前帝王還要舒適的生活。
古人的智商絕不遜於現代人,但因為經濟制度(或說政治制度與思想)的差異,讓人們無法靠著分工與自由貿易而發達,1793 年英國特使瑪嘎爾尼千里迢迢來到清朝要求自由貿易,被乾隆皇帝拒絕,後來的事無需贅言,不自由貿易往往是戰爭與不幸的溫床。
那些一邊享受著自由戀愛、卻一邊反對自由貿易的年輕人,到底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明顯的雙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