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我們的工作模式成了一場速度的競賽:回覆電子郵件的時間、參加會議的次數、完成任務的速度,似乎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有效率」的標準。然而,這種忙碌的文化真的讓我們更成功、更快樂嗎?有一本書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
這本書在說什麼?
《慢速工作力》的作者是電腦科學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同時也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包括《深度工作力》和《深度數位大掃除》都是對我非常有幫助的書。他對生產力與數位生活的深刻見解,成為當今最受矚目的生產力專家。
這本書中,他指出現代職場的生產力常常是「假的生產力」,特別是在「知識工作者」的領域,知識工作的實際成效很難被衡量清楚。就像一份報告的品質高低、一本書的好壞、一份論文的價值,都很難直接被量化。所以,人們往往用「可見的活動」來估算實際生產成效。
例如:我在辦公室被看到幾次、看到多久;我回覆了幾封電子郵件;我回覆簡訊的時間有多快;我這週開了多少場會議;我交出了幾份報告。這些都是「可見的」,也很容易被「量化的」。但這些就是「假的生產力」,這些數字跟我們的知識工作成效往往沒有什麼相關性。
作者認為更好的工作哲學應該是:
「工作超載是取得重要成果的阻礙,而不是驕傲的勳章。」
「專業工作應該以更多樣化且人性化的節奏展開,在許多不同時間尺度上,以放鬆休息抵消辛苦時期。」
「將焦點放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品質,而不是作秀性質的活動上。」
「在不過勞的情況下完成工作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應該成為新的標準。」
所以,他認為工作應該圍繞三個核心原則展開:(1) 少做一些事情、(2) 以自然的步調工作、(3) 執著於品質。這三個原則為知識型工作者提供了一條擺脫倦怠、追求長期價值的道路。
什麼才是符合人性的工作模式?
很多人聽到這邊,可能就開始嗤之以鼻,想說這個作者是不是不知道人間疾苦啊?是不是活在大學教授的象牙塔裡面啊?
因為很殘酷的現實就是,很多工作就很像工廠流水線,老闆要的就是員工做得又快、又多、回覆訊息又要即時,哪有什麼慢下來的道理?再加上數位通訊的發達,工作可以遠端作業,還可以全年無休呢!誰還跟你慢慢來?
如果你這樣想,你也是對的!問題就在於,這個「對」,不一定是我們人類想要的。
作者試著帶我們搭上時光機,從人類工作演進的歷史,來看看「什麼才是符合人性的工作模式」。
人類的工作模式隨著文明的發展歷經了巨大的變化:從早期「狩獵採集」到「農耕畜牧」,再到「工業製造」和現代的「數位資訊轟炸」。每一次技術進步都重新定義了生產力的概念,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狩獵時代,高強度的打獵活動結束之後,就是伴隨著一段休息跟慶祝的時間,生活節奏不太固定。農耕時代,工作的節奏由自然決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天辛苦一點,冬天就放鬆一點。
接著,在工業革命之後,標準化的工廠流程強調效率,將人變成了流水線上的一部分,雖然有上、下班的區別,但是已經沒有了季節的區分了。再到了數位時代,資訊的爆炸性增長更讓人疲於應付,我們不但需要面對不斷湧入的電子郵件和會議,還要在快節奏的環境中努力保持競爭力,全年無休,有些人常常連下班和假日都要處理工作。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反思:科技的進步應該是為了人性服務,而不是讓我們淪為工具的奴隸。他認為,現代的工作模式需要重新回歸人性,放慢腳步、專注於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追求短期的數量化成果。
也就是說,無論你再怎麼支持(或被迫接受)數位時代的工作方式,你不能否認的事實是:人類的大腦運作方式,有很大一部分還是停留在狩獵時代的自然節奏。所以,我們才會對現代這種快速、高壓的工作節奏感到這麼痛苦和疲憊。
這個觀點對我來說深具啟發: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迫大腦配合現代的工作節奏,因為這是一場注定會輸的遊戲,我們改變不了大腦的本能。相反的,我們可以好好地認識大腦原本就喜歡的工作節奏,然後把工作調整成這種模式。如此一來,我們的工作才會做得好、做得久、做得快樂。
原則一:少做一些事情
作者提出的第一個原則是「少做一些事情」,也就是;「努力減少你必須履行的職責,直到你能輕易想像自己擁有綽綽有餘的時間來完成他們。借助較輕的負荷,更充分投入和推展最重要的少數幾項計劃。」
書中舉了很多歷史人物的故事,就只是要說明一個現象:當大腦沒有這麼忙碌的時候,會運作得比較好,工作的成果品質會更高。
所以,作者教我們很多種方式,可以去減少不必要的任務,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像是盡量拒絕會提高行政成本的任務,減少處理瑣碎任務的時間,騰出更多空間專注於核心工作。
作者也建議我們限制自己的使命大小、限制專案的大小、限制目標的大小。簡單來說,就是你要合理地「降低標準」。最有趣的是,當你降低標準的時候,你做事情的「品質」反而會提升。因為你避免了因為追求完美而導致的緊湊和匆忙,所以大腦更有餘力發揮最好的表現。
但是,作者提出的其中一種建議,我是反對的。
他說與其透過寄電子郵件和簡訊的「非同步溝通」,他反而鼓勵你設置一個「開放辦公室時間」,也就是每天空出一個固定的時段,讓別人可以任意前來找你進行「即時對話」。他說這樣效率會更好,一次可以討論個清楚。
我的意見相反,我反對、且極力避免任何的「即時會議」。就像是亞馬遜的六頁簡報法,任何的需求和提案都應該被寫成通暢的文字,具體、直接、沒有任何模糊地帶,讓閱讀的人快速理解你完整的想法、看懂你的訴求和建議,直接做出對應的決策。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辦法」寫得很清楚,還需要跟對方進行很多「口頭討論」才能做出決定的話,那就代表你還不具備「提出需求」的資格,我就會認為根本沒有和你進行即時對話的必要性。
簡單來說,如果你沒辦法寫清楚,就代表你還沒想清楚,就代表我們根本還不該談話。你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想要快一點找人即時對話,導致的就是浪費雙方的時間。
在某些人眼中,可能會覺得像我這樣的人很難搞。但就是因為難搞,所以可以過濾掉很多「連想都還想不清楚」的提案者。少做一點事情的原則,其實就是少做一點自己或對方還沒想清楚的事情。

原則二:以自然的步調工作
第二個原則是「以自然的步調工作」,也就是:「不要倉促完成最重要的工作。相反地,讓它在有助於創造輝煌的環境,沿著可持久的時間軸以各種不同的強度展開。」
作者認為,工作不應該只關注短期產出,而是需要有長遠的規劃,按照符合自身節奏的方式逐步推進。書中舉了居禮夫人、伽利略、牛頓的例子,說明:「舊時代的偉大科學家在意的是自己一生的成果,而不是任何特定短暫時期的作為。」
其中有一個觀念讓我特別印象深刻,作者認為「在生活中加入更多計劃,反而可以幫你放慢腳步」。這種想法或許看似自相矛盾,其中的魔力,就在於這種策略拉長了我們評估自身生產力的時間尺度。
作者舉他自己為例,他在麻省理工讀資訊工程博士學位的時候,就開始向出版社投遞書稿,因為他很清楚,在自己的學術生涯之外,他還想要成為一位作家。他設定未來五年的願景,希望在完成學位的時候,已經成為了有多部書籍作品的作家。
這個長期計劃,會幫他屢屢回歸自己的寫作目標。由於他的願景建立在很多年的時間尺度上,所以他可以忍受因為課業沉重而沒空寫書的繁忙時期,也可以忍受在兩本書之間休息比較長的時間,利用這段時間研究新的寫作方向。他的長期計劃,讓他可以接受這條緩慢發展的作家之路。就像現在這本,已經是他寫的第八本書了。
他提醒我們:「唯有抱持長遠的目光,這種緩慢而穩定的步調才可能存在。」所以我們要試著以長期目標為導向,就可以避免因為短期壓力而影響作品的品質。這種時候,就能以自然的步調來工作,要快要慢都可以,只要記得盯好自己的長期目標。
原則三:執著於品質
第三個原則是「執著於品質」,也就是說:「執著於成果的品質,即使這意味著短期內錯失良機。運用這些成果的價值,為你的長期工作獲取越來越多的自由。」
作者認為,高品質的成果比短期的高產出更具備長期價值,即使這意味著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完成工作,但最終的收益將會更大。
像是 Steve Jobs 在 1999 年重返蘋果公司擔任執行長的時候,面對公司十幾款電腦產品,如果同時都要顧好,真的會讓人暈頭轉向。所以,他向高層管理者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應該推薦我的朋友買哪幾款?」當時這些主管沒辦法給出明確的答案,他們決定精簡產品線。
後來,他們把原本的十幾條產品線縮減成四條:給企業用戶用的桌電和筆電、給一般用戶用的桌電和筆電。產品種類的簡化,讓他們可以將心力集中在品質和創新上面,使得為數不多的產品可以脫穎而出。這個策略,讓蘋果的產品重新回到市場的領導地位。
對於我們個人工作者來說,能夠提高工作品質的關鍵,就取決於我們的「專業能力」。由於市場或老闆並不關心你個人對於放慢腳步的興趣,所以作者就說:「如果你想對自己的行程表有更多的掌控,你需要拿出一些東西作為交換。很多時候,最好的籌碼就是你的能力。」
例如,如果你致力於提升專業能力,成為了一位頂尖的程式設計師、傑出的插畫家或才華洋溢的作家,那麼你就不需要接受所有需求,而是篩選那些符合自己創作理念和目標的工作,並要求合理的創作時間。
有了專業能力當籌碼,你就掌握了工作節奏和品質的主導權,你愛多慢、就多慢。

後記:不要放棄尋找更好的工作方法
我認為在這個快速節奏的現代社會,《慢速工作力》是一本關於工作哲學的書,也是一份對人性深刻理解的提醒。當我們習慣於追求「可見的成效」,卻忽略了內在價值時,便容易陷入忙碌卻空洞的循環。書中的原則,不只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工作模式,更讓我們重新找回工作的意義。
這本書特別適合在知識型工作領域的讀者——作家、設計師、研究員,甚至創業者。在這些領域中,長期的思考與深度的專注,往往比快速的產出更能帶來持久的價值。
然而,這不代表每個人都能直接採用書中的建議。對於那些需要快速反應的行業,或工作模式更像是工廠流水線的地方,慢速工作的原則可能需要靈活調整。
如同作者的提醒:「放慢腳步並不是為了抗議工作,而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儘管你讀完這本書之後,不一定會拿到改善工作效率的速效藥,但你也不能雙手一攤任由自己病入膏肓。
如果說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那就是:慢速是一種智慧,它讓我們擺脫了被數字衡量的焦慮,將焦點轉向那些真正重要且有意義的事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長跑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實現長遠的成功與幸福。
希望這本書能為你帶來一份重新定義工作的勇氣,以及找回人性本質的啟發。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把時間買回來》讀後心得:我讀過最好的時間管理實戰手冊
- 《順著大腦來生活》讀後心得:職場必學的腦科學工作指南
- 《高效原力》讀後心得:顛覆舊觀念,感覺良好才能做得更好
- 《贏回自主人生,終結過勞崇拜》讀後心得與三個深刻體悟
- 《原則:生活和工作》讀後心得:終身受用的六個智慧錦囊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2,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