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是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親筆撰寫的自傳,他回顧了所有對他成長過程產生重要影響的事情。這本書的時間軸是這樣的,從他小時候剛開始懂事,上小學、中學,到錄取哈佛求學,最後從哈佛輟學全心投入微軟創業的故事。
很多新聞或書籍對比爾蓋茲的報導,大多是從側面角度去描寫,但這本自傳是很難得的,透過比爾蓋茲本人的視角,去描述他成長過程的那些事。我們會更了解他的人格特質、家庭背景、求學時光、創業過程,以及型塑他的世界觀的那些人事物。
接下來,我會跟你分享一些書中的精彩內容。
從遊戲學到世界可以被理解
比爾蓋茲從小時候就領悟到,在遊戲裡,問題都有答案,世界可以被理解。
對他造成最大影響的,是他的外祖母。外祖母是一位打牌高手,總是能根據牌局狀況做出最佳決策,毫不留情地輾壓所有牌桌上的人。當然連比爾.蓋茲也是她的手下敗將,這讓他很不甘心。
但是,比爾蓋茲有強烈的好勝心,儘管一直輸給外祖母,他依然持續不懈地練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打牌技能。經過五年之後,他終於能夠穩定地贏過外祖母。
透過好勝心和學習新技能的滿足感,他得出了一個紙牌遊戲教會他的結論:「不論事情看起來多麼複雜、多麼神秘,你通常都可以想明白,這個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
此外,他觀察到外祖母有一套公平正義與正直的個人原則。她雖然擁有強烈的信仰,但從來不會把信仰強加在別人身上。她也從不發脾氣,不講八卦或批評別人,她往往是房間裡最聰明的人,特別注意讓其他人發光發熱。
比爾蓋茲從她身上學到:「美好的人生,代表過著簡單的生活,將你的時間和金錢奉獻給其他人。最重要的是,要用腦,保持與世界的互動。」

家庭成長背景與早熟的個性
比爾蓋茲有一個姊姊,兩個人的個性截然不同。
比爾蓋茲從小學開始就喜歡自學,快速吸收新知,沉浸在閱讀書籍的樂趣中。他覺得學校的進度太慢,對課堂內容難以產生興趣,常常走神。他也覺得自己與同學格格不入,身形瘦小,說話聲音尖細,在其他孩子面前顯得害羞,有時還會搖晃身體。
相比之下,他的姊姊在學校是好榜樣,遵守規則,在家裡也扮演糾察隊,提醒父親開車不要超速。她對老師非常有禮貌,按時完成作業,成績優異,相比之下,比爾蓋茲的成績就沒那麼好。
比爾蓋茲在書中詳細描述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堅定投入志工服務和回饋社會的人。例如他的父母會花很多時間規劃、開會、打電話、籌備活動,做一切能幫助社區的事情。
他的父親是律師,願意花整個早上站在街角宣傳學校的稅收議案,晚上又參加大學青年會 YMCA 的董事會會議。
他的母親是人際關係專家,喜歡媒合每個人的能力和角色,也知道該聯繫誰來解決問題。她熱衷於社區活動,負責許多募款事務,也樂於幫助社區的人們。她參加很多志工活動,後來更成為美國聯合勸募協會的總裁。
他家裡唯一不節省的花費是買書。比爾蓋茲非常喜歡讀世界百科全書,大約九歲時就讀完了整套二十冊百科全書。他當時就明白:「透過閱讀,我可以找到所有事情的答案。當然,得到一個答案又會衍生更多的問題:愈深入挖掘,就想知道愈多。」對閱讀的熱愛,後來跟著他一輩子。
比爾蓋茲的母親經常帶著孩子們參加社交活動,像是跟社區好友的聚會或募款的餐會,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大人在聊的話題。雖然比爾蓋茲對社交活動不感興趣,但在母親的潛移默化之下,他還是學會了許多人際關係和大人世界的道理。
也因為這樣的童年經驗,比爾蓋茲很早就認識關於募款、研發、專利、組織管理方面的知識。這樣的經驗加上他本身就足夠聰明,導致他後來常被人說「很早熟」。
嚴重到尋求諮商師的叛逆期
比爾蓋茲說,大部分的小孩進入青春期時會經歷叛逆階段,但他自己的轉變比大多數人更早,九歲時就已經有叛逆傾向。他說那個年紀的孩子會期待父母和老師知道所有答案,但他卻愈來愈覺得大人們不知道所有答案,或至少無法給出令他滿意的答案。
當他認知到成年人的智慧極限後,原本緊密的家庭關係受到影響,他開始質疑親子關係的架構,覺得自己可以獨立思考,為何還需要父母的意見?他不明白為什麼主控權在父母手上,因此與父母特別是母親產生了很多衝突,經常用尖酸刻薄的語氣頂嘴。
然而,他並不符合父母的期望。父母希望他參加運動、學音樂,但他都不喜歡,也沒有學成,在校成績也不理想,使得家庭爭執越來越激烈。最後,他爸爸出面求情,要他跟媽媽道歉。父母甚至參加了「如何傾聽孩子需求」的訓練,但效果不好,比爾蓋茲依舊叛逆。
最終,父母決定帶比爾蓋茲去找專家諮詢。心理諮商師不但沒有要求比爾蓋茲「不要叛逆」,反而是告訴他:「這場親子戰爭,你會贏的。」意思是你終究會獨立。但諮商師也提醒他,父母是愛你的、父母是你的盟友、你不可能永遠待在他們屋簷下、他們其實也沒有做錯什麼。
這讓比爾蓋茲理解到:「與其浪費精力與父母抗爭,不如把精神放在學習未來需要的技能上。」
他的父母也從諮商師那裡聽到:「放棄吧,他會贏的。」他們決定放手給比爾蓋茲更多自由。雖然這對於特別是媽媽來說很困難,但最終改善了家庭關係。隨著時間過去,比爾蓋茲逐漸接受了父母原本的樣子,而父母也接受了他的獨特之處。他們理解彼此,關係因此得到改善。
比爾蓋茲開始將心力放在準備未來的獨立生活上,而不是反抗父母。
電腦啟蒙的中學時光
比爾蓋茲在湖濱中學的六年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時期,因為他在這裡首次接觸到電腦。
當時的電腦並不是個人電腦,而是需要透過電話線連接到另一個地方的大型主機,多個使用者共用一台大型電腦。然而,儘管有了設備,但沒有人真正知道如何操作電腦,包括老師在內。老師在第一週設置好系統後,也不知道該如何進一步操作。
於是,老師讓學生開始自行摸索,比爾蓋茲形容他們像是一群用鐵鎚胡搞瞎搞的猴子。他們嘗試寫程式碼,經常遇到錯誤和失敗,但每當成功運行程式時,他們都感到無比滿足。
當時,有一家名為迪吉多的小型電腦公司,由於大型電腦市場被 IBM 壟斷,他們推出了價格低廉的小型電腦。迪吉多公司知道湖濱中學的學生有一些電腦知識,便寫信給學校,希望學生能幫助測試他們的新產品。作為回報,學生可以免費使用最新的迪吉多電腦。
這對雙方來說都是好事:學生可以盡情玩弄新系統,而公司則能在產品上市前發現並修正問題。這樣一來,公司避免了客戶退貨的風險,而學生也獲得了寶貴的實習機會。
有一種說法是,任何技術經過「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就可達到專家水準。比爾蓋茲在書中補充說,如果沒有前期免費使用電腦的五百小時,他後來的九千五百小時練習就不可能發生。因此,各種機緣巧合讓他的發展成為可能。

影響深遠的兩位中學好友
在湖濱中學的六年,比爾蓋茲也認識兩位重要的好朋友,對他造成一生的影響。
第一位是肯特,他們在 13 歲時就認識了,並成為一起在電腦實驗室胡搞瞎搞的好夥伴。肯特非常聰明,也熱愛競爭,和比爾蓋茲一樣,每場遊戲都想贏。他們的友情給了比爾蓋茲很多支持。但可惜的是,肯特在一次登山事故中不幸過世。比爾蓋茲在書中痛心回顧這段往事。
比爾蓋茲感嘆地說:「當與你非常親近的人過世時,你從那一刻起,也會帶著他們的人生一起活下去。你會從他們身上找到某些特質,引領你繼續前行。」他認為,肯特幫助他找到了方向,引導他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但這友誼影響了他許多後來的決定。
另外一位是後來微軟的共同創辦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他是大比爾蓋茲三歲的學長,也是跟比爾蓋茲和肯特在電腦實驗室裡胡搞瞎搞的人。隨著肯特的過世,比爾蓋茲和保羅的交集變得越來越深。
比爾蓋茲行事快速直接,從不拐彎抹角,喜歡快速解決問題,當場找出正確答案。他非常沒有耐心,可以連續工作好幾天,很少停下來。
而保羅的作風恰恰相反,他比較沉穩平靜,內心總是在思考,會靜靜地聆聽並獨自吸收消化資訊。他耐心等待正確答案浮現,而他的答案總是很快就會出現。
因此,他和保羅形成了非常互補的關係,也成為後來的創業好搭檔。
他們經歷過很多衝突和意見不合,甚至寫過「分手信」,沉重地表示要斷絕關係,但最後還是和好了。在書中,我們會發現這兩位共同創辦人之間更深的羈絆。他們就像兄弟一樣,充滿了愛與競爭。他們的性格、做事風格和興趣都不同,但正是這些差異推動著彼此進步。
在微軟之前的創業起步階段
後來,比爾蓋茲進入哈佛大學,跟保羅已經有創辦公司的想法,他們想要製作一台小型電腦。
當時的電腦體型巨大而且複雜,需要使用開關來操作,即使是「微型電腦」也像烤箱大小,充滿了開關,看起來像一台實驗室儀器,你不會想把它放在辦公桌上操作。這些電腦的鍵盤和螢幕都非常簡陋,用戶需要自行寫軟體程式才能運作。
所以,他們看到了為微型電腦寫軟體的機會。電腦運作原理是 1 和 0,需要把人類的自然語言「翻譯」成電腦能理解的指令,電腦才能夠運算。這個翻譯的過程就是靠軟體。他們開始為當時的個人電腦(Altair 8800)開發程式,使用 BASIC 語言編寫可以在電腦上執行的軟體。
比爾蓋茲主動聯絡了微型電腦公司,表示他們已經為這台電腦編寫了一個程式,希望對方試用。在編寫程式時,他們其實還沒有拿到這台電腦,只是透過保羅使用另一台大型電腦「模擬」微型電腦的行為。他們用模擬器寫完軟體後,非常擔心展示時會出錯,不斷重複檢查指令集。
在飛往那家公司的途中,他們發現少寫了一段開機載入程式。保羅迅速用手寫筆記補上遺漏的部分,到達公司後快速輸入到電腦中,心驚膽戰地啟動程式。
最終,他們成功地讓微型電腦執行了 2 加 2 等於 4 的指令,當運算結果顯示在螢幕上時,所有人都興奮不已。這就是人類史上第一個為了「個人電腦」開發出來的軟體程式。
比爾蓋茲回顧這段成長歷程:「只要你勇往直前、不斷學習更多、讓理解更深刻,就能創造出真正有用與創新的東西。」他們對程式設計的熱愛、在湖濱中學學到的本領、在電腦公司實習的機會,一切的過去連成一線,造就了後來的微軟。
從硬體到軟體的演變過程
書中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是我之前不知道的。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主要由大型電腦和微型電腦製造商主導市場,「硬體」被視為最有價值的資產。擁有強大的運算能力是一件難得的事,因此大家都專注於組裝電腦,硬體廠商主導整個市場。
那時候,寫軟體讓電腦「運算」或執行「小遊戲」是相當「新潮」的事。年輕人和當時的使用者認為軟體是一個全新的世界。軟體只是一串程式碼,一個磁碟就能複製到其他地方使用,這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概念。
由於當時缺乏優質軟體,大家爭相推出自己的軟體,希望獲得他人的青睞並在社群中流傳,因此大部分軟體都是免費複製使用。
然而,比爾蓋茲和保羅逐漸發現問題。他們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開發高品質的軟體,但卻面臨盜版問題。許多人只購買硬體,不付費取得軟體,而電腦供應商也不關心盜版問題,只願意支付權利金。
這讓比爾蓋茲非常氣憤,他甚至寫了公開信,指責這種行為是偷竊,並強調如果想促進好的軟體開發,就需要付費。這封信引起了電腦公司的不滿,甚至要求比爾蓋茲跟大眾道歉。
然而,他的理念後來證明是合理的,也成為微軟持續投入資源開發軟體的重要契機。如同他在另一封公開信所說的:「軟體決定一台電腦能否成為長期的絕佳教育工具,或是熱度僅能維持幾個月的新奇玩具。」對軟體收費,才能讓軟體行業持續發展下去,變得更加專業。
發展到今天,許多人甚至認為軟體的價值遠超過硬體。軟體能創造無窮無盡的價值,而硬體只是提升運算效能。如今,的確有許多軟體公司佔據了產業龍頭的位置,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演變。

這本書只是首部曲
比爾蓋茲寫這本書的收益,會全部捐贈給聯合勸募協會,我感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獻給他已經過世母親的最好的禮物。如同他母親給他的教誨:「任何我獲得的財富,我都只是代為管理者。擁有財富,就有責任回饋社會。」整本書處處都可見到母親對他的影響之深,真的很令人動容。
讀完《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之後,讓我感到最意外的是,整本書都還沒提到微軟最知名的 Windows 視窗作業系統。原來,只是比爾蓋茲還沒寫到那邊而已。
他在書中預告了他的自傳會有三部曲。第一本就是這本《原始碼》,重溫他人生早期的成長階段。第二本會談經營微軟那些年的故事。第三本會談他現在的人生階段和在蓋茲基金會的事。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個篇章。
後記:比爾蓋茲之所以成為比爾蓋茲
最後,回到我這篇文章標題下的「超凡成就的不凡開端」,這是我很強烈的感受。
你可說他集幸運於一身,的確,他在書中也坦承自己很幸運。生長在美國白人家庭,頭腦聰明又極度專注,父母是熱衷於貢獻社區的知識分子,讀的中學剛好有電腦可用,有共同學習和接受挑戰的好朋友,剛好有電腦公司的實習機會,又成為最早開發出商用個人電腦軟體的人。
他的成功,來自於他盡可能地運用所有的幸運。只要任何一個環節稍微偏差,他沒有那麼努力爭取、沒有那麼果斷冒險,那就不會有後來的微軟帝國。所以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是,他如何運用他的幸運?他如何打破常規?他如何決定是否休學?他透過這些不平凡的經歷做了什麼?
或許,我們無法複製下一個比爾蓋茲,但是這種人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們不平凡的思想。
我想,每個人以為當下的平凡,在日後回顧起來,其實都很不平凡。正是把這些不平凡集合起來,最終成為了我們現在的樣貌,獨一無二的樣貌。你呢?你想透過這些「不平凡」成為什麼?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輝達之道》讀後心得:黃仁勳 AI 晶片帝國的 9 個重點摘錄
- 《張忠謀自傳》讀後心得:前台積電員工的重點解說和省思
- 《貝佐斯新傳》「當代最重要的商業故事」的讀後心得
- 《馬斯克傳》讀後心得:愛他或恨他都必讀的精彩傳記
- 《Dyson:詹姆斯.戴森的發明人生》傳奇創辦人的精彩故事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