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秘辛|筆記方法的進化、邀請你一同參與社群經營的方向討論 1

嗨,

非常感謝你的支持,在這個月的幕後祕辛電子信中,和你分享我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我接下來的重點計畫。記得讀到最後,有一封專屬於你的邀請函。

筆記方法的進化

最近,我在調整自己作筆記的方法。自從我開始籌備「化輸入為輸出」課程以來,持續地把我使用 Notion 數位筆記的方式整理成簡單好懂的流程。在這段過程中,我重新發現了 Notion 的諸多優點,但是,也發現了它無法克服的「缺點」。

我接下來要撰寫四本書的內容(當然每本的出版有其先後順序),只是我想透過一個有效率的筆記系統,把自己閱讀到、反芻到、聯想到的內容全部都記錄下來,而且之後還要方便我「聯想」和「創造」出許多意想不到的連結。隨著閱讀量變大、文獻變多、想法增加,Notion 的缺點開始顯露出來。

Notion 擅長的是以資料庫的格式,儲存各式各樣的資訊,方便建立起「Top-down」的連結關係,每個主題底下連結到什麼子項目,一目瞭然。可是它缺乏「Bottom-up」的用法,我很難在一個微小的點子裡,跟其他眾多的大點子建立連結。即使可以,方法也十分複雜。當資料量一多,系統就變「緩慢」了。尤其 Notion 的資料都存在雲端伺服器,搜尋的速度就是它的天缺,很難克服。

因此,我開始在使用 Obsidian 這套筆記工具,它是一種適合「Bottom-up」的筆記方法,你可以毫無限制地建立起資料之間的連結。它的連結是雙向式的,代表著「Top-down」和「Bottom-up」都是它擅長的領域。最有趣的是,它有一個功能叫做「Graph View」,圖片看起來就像是腦袋的類神經網路,每個節點之間彼此相連。不同於以往資料庫的「樹狀」連結,這種類神經網路,反而像極了我們腦袋的運作方式,不同節點之間的大跨度「連結」,正好是創新和創意的來源。

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不缺乏「資訊」,我們需要的是「創新」和「洞見」,這種筆記方法正好符合這個目的。接下來,我會持續把以前寫過的筆記匯入這個軟體,並且逐項拆解那些筆記,讓所有的點子形成一個龐大的類神經網路。我很期待把這段經驗記錄下來的過程,這可能是筆記法的革新,也是一種內化知識的嶄新方法。然後也剛好,這個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寫出一本書(或很多本)。

幕後秘辛|筆記方法的進化、邀請你一同參與社群經營的方向討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