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祕辛|影音創作者的配備升級細節、今年的 YouTube 經營策略和掙扎、TikTok 短影音經營策略與分析 1

嗨,

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好久沒跟大家更新創作的幕後近況,這兩個月一直跑新書宣傳的訪談和演說,打亂了我好多步調。在此期間,我一直抽空在進行影音製作的相關研究和準備,趁這次的分享,讓大家搶先瞭解。這封信我會談以下三件事情:(1) 影音創作者的配備升級細節、(2) 今年的 YouTube 經營策略和掙扎、(3) TikTok 短影音經營策略與分析搶先!

影音創作者的配備升級細節

在今年的新年展望當中,我寫了一項是「新增影音型內容」,原因是從我欣賞的許多創作者身上,我看到大家朝影音方向前進的趨勢(特別是 YouTube 和 TikTok)。我試著從核心理念「傳遞閱讀的美好」出發,進一步思考「我可以提供什麼額外的價值」?

我漸漸想通,透過影音媒介的方式,或許能影響到更多原本不擅長閱讀文字、不喜歡只聽聲音、很享受於看影片的人。當我有辦法「接觸」到這些人時,才有「可能」更有效地傳遞心中的理念。對於面對鏡頭錄影,我仍然有點膽怯、經常顯露出緊張。但是,這種忐忑不安的感覺,像極了當初我開始撰寫第一篇文章、架設第一個網站時的心情。或許,就是要踏出這第一步,後面的路才會逐漸展開。

為了讓整段「影音內容產製」的流程變得更簡易、更具彈性,我對硬體設備和軟體選用都做了一些升級。以下是我最近的經驗談和採購項目,如果你也有類似需求,歡迎參考看看。

HDMI 擷取卡

目的:將外接相機的 HDMI 4K 訊號傳送到電腦使用。

好處:不需要頻繁插拔相機上面的 SD 卡,而是直接在電腦上進行拍攝。由於我主要想製作的是「頭部特寫」(Talking Head)和「來賓訪談」的影片類型,所以絕大部分的拍攝只要坐在電腦桌前。

我很討厭插拔 SD 卡和整理影片檔案,而是喜歡一鏡到底、不用插拔、單一平台搞定大部分事情的作業流程,一方面體現了我的「懶」,一方面體現了我對流程「極簡化」的追求。

我以前使用這顆「便宜版 HDMI Video Capture」,CP 值突破天際,台幣 199 的價格,就有 1080p 的輸出能力。大家目前看到我任何的直播、錄影,都是用這顆。如果你只需要 1080p 的解析度,買這顆就對了。

由於我的「懶」,我希望把拍攝完的「長版影片」直接摘取出來,剪輯成「短版影片」放到 TikTok、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如果我用原本的 1080p 輸出成「水平式」的長版影片,那麼在擷取成「直立式」短版影片時,解析度會慘不忍睹。

所以我添購了「昂貴版 Elgato Cam Link 4K」,台幣 3990 元的價格差點讓我買不下去,但是為了更高的 4K 畫值,更好的畫面細膩度(它比便宜版的影像更飽和、細緻,可是你不去特別比較其實看不出來)。用起來目前很滿意,有達到期望的效果。但是,如果你沒有 4K 需求,完全不需要買這顆。

  • 舊設備 1080p:水平的 1080×1920 變成直版,就剩下 640×1080。
  • 新設備 4K (2160p):水平的 2160×3840 變成直版,會變成 1280×2160。
幕後祕辛|影音創作者的配備升級細節、今年的 YouTube 經營策略和掙扎、TikTok 短影音經營策略與分析 2

麥克風懸臂

原本我使用的麥克風懸臂,已經跟著我一年半了,如果是固定「一個」錄音角度沒有太大問題。不過接下來,我即將拍攝影音內容,規劃會有「三個」錄音角度。而使用舊懸臂來固定位置的話,每一次調整位置都還要「旋鬆/旋緊」關節,且麥克風方向的選擇比較侷限,再加上比較不美觀(這個才是主因 XD),所以我決定升級到更好的懸臂。

舊設備:「便宜版麥克風懸臂」台幣 200 元。

新設備:「昂貴版 RODE|PSA1+ 麥克風懸臂」台幣 5400 元。

看了很多評比麥克風懸臂的 YouTube 影片之後,看了各式比較,後來選擇 PSA1+ 這支新款懸臂來使用,完美搭配 Shure SM7B 這支麥克風。這支懸臂質感超好,無論移動到哪裡都會「即時靜止」,完全不會有下沉或鬆動的情形。而且整個外觀更現代、線材也有了收納的卡槽,使用至今非常滿意。詳情可看這支影片 Rode PSA1+ Boom Arm & Shure SM7B | Setup & Demo

結論是,如果你只需要有一個「固定」位置可以錄音,200 元的懸臂就夠用了。如果你會經常更換錄音位置、高度,又想要在拍攝的時候有美觀的外表,才考慮升級成比較貴的懸臂。

幕後祕辛|影音創作者的配備升級細節、今年的 YouTube 經營策略和掙扎、TikTok 短影音經營策略與分析 3

提詞機

在 2022 年我到 PressPlay 攝影棚拍了很多隻 YouTube 影片(例如〈明明一直划手機,為什麼還是很無聊?|《無聊心理學》〉),現場都有準備「提詞機」,讓我在說書的時候,眼睛可以「直視」鏡頭錄影。漸漸地,我愈來愈習慣看提詞機錄影,表情也愈來愈自然(比起第一次錄製的時候)。雖然我的說書表現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我感受自己一點一滴的在「進步」當中,也知道這是一個我必須持續精進的技能:面對鏡頭講話。

所以我開始尋覓提詞機,用來搭配我的 Sony ZV-1 相機。一般的提詞機可以直接「掛載」在相機的「鏡頭」前方,所以直接挑自己喜歡的就好了。可是,這款 Sony ZV-1 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他的鏡頭是「無法更換」的,也就是說鏡頭前方「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掛載」(沒有鏡頭的掛載螺紋)。正在我苦惱的時候,被我搜尋到了解決方法,那就是在相機的下方,多裝一個「雲台」,在雲台上面分別鎖上相機和提詞機就可以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可以參考下面兩支影片。

相較於體積龐大的 Desview T2,我最後選擇了「Parrot Teleprompter 2」提詞機,它的體積較小、好攜帶、尺寸剛好符合我的需求(因為人臉跟 Sony ZV-1 的距離不能太遠)。關於雲台,我買的是「Came-TV Adapter with 52mm Ring Thread」,市面上好像只有這個選擇,可是台灣好像沒有人在賣。兩個產品我透過 Amazon 網站購買,農曆年前一天訂,過完年第一天就寄到家裡了(多付美金 30 元運費可以大幅縮短遞送時間)。

安裝起來的照片如下,提詞機可以夾手機跑字幕(我用自己的骨董機 iPhone 6),提詞機跟我人臉的距離很剛好,閱讀字幕沒有太大的問題。就連訪談其他作者的時候,我都是把訪綱先複製到 iPhone 6,眼睛「直視」著相機對受訪者提問。這種訪談方式也利於後製的剪輯。如果你有興趣拍攝影片,Sony ZV-1 相機是不錯的選擇,加上很多 YouTuber 棄坑,市面上有一堆二手貨(我的就是買二手)。

幕後祕辛|影音創作者的配備升級細節、今年的 YouTube 經營策略和掙扎、TikTok 短影音經營策略與分析 4

我的 YouTube 經營策略和掙扎

談到影音內容,勢必得面對 YouTube 這個平台,除了最常見的 Google 搜尋之外,YouTube 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的搜尋平台。對我而言,影音不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了一個必選題。除了設備的選用和升級之外,這個段落來談談我目前規劃的 YouTube 經營策略。

現在的頻道有什麼不好

現在的「下一本讀什麼?」YouTube 頻道雖然有兩萬多位訂閱者,可是完全稱不上是一個及格的 YouTube 頻道,因為裡面「會動」的影片只有不到 10 支。九成以上的影片都是我直接把「Podcast 音檔」加上「靜態封面圖」的靜態有聲影片。簡單來說:假 YouTube、真 Podcast。

這個製作方式,是以前我還在台積電有正職時,因為無暇拍攝和剪輯影片,並且有許多 YouTube 聽眾敲碗希望能用 YouTube 收聽節目,所以權衡之下做出的決定。它的確服務到了部分的聽眾,但是它無法滿足真正想看「會動的」影片的觀眾。

這個致命傷也顯示在「續看率」的數據上,絕大部分的觀眾點進了我的靜態影片,看到影片不會動,馬上就會跳出。所以在演算法的認定下,這是一部「觀眾不喜歡續看」的影片。這讓我省思的就是,明明這是好的內容,卻因為不符合平台的觀眾習慣和演算法,注定難以接觸到更多觀眾。

因此我前陣子開始自問:「當我在錄製 Podcast 節目的時候,為什麼不直接對著鏡頭講話,錄製下來也變成 YouTube 影片就好?」當時我無法回答,因為有心魔在阻擋我,牠說:「你又不擅長面對鏡頭、你不是一個很有戲的人、你不像其他人那麼活潑、你如果做失敗怎麼辦。」隨著我今年初重新制定目標、發想新年展望,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只是想讓『有用』的內容,用『更有效』的方式傳遞出去。哪怕只有一點點提升也好,哪怕只有一些些人喜歡也好。」

同樣的,這像極了我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擔心自己文筆很差;也像極了我開始錄製 Podcast 之前,根本害怕聽到自己的錄音聲音一樣。但是,一旦我覺得自己「只要」想著提供「有用」的內容就好,似乎就沒有這麼難決定了。這是必須跨出的一步,我更期待是充滿挑戰和樂趣的一步。

新製作的單口說書影片

第一個要製作的類型,是透過「臉部特寫」(Talking Head)錄製的單口說書影片。這個形式就等於是 Podcast 節目的「真人影音版」。我會透過 Riverside.FM 這套網頁軟體直接錄製 4K 影像,並且交給剪輯師後製處理和上字幕。

這邊也跟大家分享一個矛盾的心情,那就是。我在新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提過一個觀念「預設生存」,也就是經營任何企業,如果能確定獲利持續大於支出,即使不需要任何新的外部資金,也能繼續營運下去的話,就是一家預設生存的企業。可是現在,我似乎即將「打臉自己」。

外包給剪輯師的衍生開銷是一部影片至少 3000~5000 台幣,以我的製作數量來說,一個月至少八支影片,硬生生多出了額外的數萬元費用。相較於 YouTube 原生廣告帶給影片的分潤,絕對是無法收支兩平的(所以 YouTuber 必須走業配、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其他商業模式)。所以對於這個影音計畫,勢必是從我原本的公司利潤當中,直接切出一部分用於影片後製的剪輯,極高機率不會回本。

所以從純商業的角度來看,「額外」錄製單口說書影片,是沒有立即效益的。單獨看這個決定,就是一件「預設死亡」的專案。

從整個公司運作的角度來看,則是未來的持續收入可以「養」這個專案多久。我理性的大腦一直抗拒著做這件事情,理性腦這麼說:「你現在的事業和生活還不夠好嗎?幹嘛多忙這些事、多花這些錢?」

可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就變成了「我能用我的幸運做些什麼」。也就是說,我的說書事業之所以能擁有讀者的支持、取得還過得去的商業獲利,背後仍然有很多幸運的成分(跟太魯閣出軌意外擦身而過的我每天能醒來都覺得幸運)。與其一直思考「我能得到什麼」,不如思考「我還能做些什麼」。雖然我知道自己對很多事情的追求已經「夠了」,但是我能帶給這個世界的價值還有很多的「不夠」。單口說書影片就是這樣的一件未竟之事。

舊文重拍的單口說書影片

未來的「新」Podcast 節目都會額外採取影音的方式來呈現,然而,這樣就夠了嗎?那些舊的 230 集說書呢?我認為它們大有可為。

我相信一件事:「新的內容不一定是好內容,但好的內容就是好內容」。也就是說,好的內容是歷久彌新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所以我的想法是,把舊的好內容、加上新的想法(順應時局),就可以產製出一個「新的好內容」。這個策略很類似我一開始製作 Podcast 的時候,一集用新內容來錄製,另一集用一年前的舊內容來錄製,交叉進行,這個方法也讓我達到當時「一週兩本說書」的產製頻率(儘管我當時一週只能發表一篇內容)。

我也很好奇想問大家,有哪幾集舊的節目(書),是你想要「看」瓦基透過全新的影音方式重新錄製的?舊內容會保留 80%,其他 20% 再加上新的想法或故事。跟投票選書一樣,我想把這個挑選的權利優先保留給贊助者們,如果你有心儀的名單可以先回覆給我,之後我也會找方法讓大家能夠回饋這個資訊。

以下是目前 YouTube 場景的拍攝畫面,光線還沒有最終定案,我正在測試一些不同的選項。目前我在測試「明亮版」和「暗藍版」兩種,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麼?(或許都可以用,只是用在不同情境或書籍類型?)

幕後祕辛|影音創作者的配備升級細節、今年的 YouTube 經營策略和掙扎、TikTok 短影音經營策略與分析 5
幕後祕辛|影音創作者的配備升級細節、今年的 YouTube 經營策略和掙扎、TikTok 短影音經營策略與分析 6

訪談型影片

除了單口說書之外,你應該也有發現我開始嘗試「訪談型」的節目。沒錯,訪談型影片也是我的計畫之一,我現在使用 Riverside.FM 這套 Podcaster 常用的訪談軟體,超級方便。它的特點是可以錄製 4K 畫質的影像(主持人和來賓)都可以,而且還有「魔術剪輯」的後製功能,透過 AI 自動切換講話者的影像(我說話的時候螢幕就只有我,來賓說話的時候就自動切到他)。我最近使用不久,正在嘗試各種功能當中,希望能發揮它更多的潛力。

我心中的模範楷模

做一件事情之前,我喜歡透過「模範楷模」(Role Model)的研究,找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元素,當成自我精進的前進方向。經營 YouTube 也不例外,以下是我心目中的模範頻道。

小Lin說」:單口說書的楷模,生動的表情和語調,無懈可擊的後製和剪輯。

嗚喵Neko」:單口說書的楷模,生動的表情和語調,有戲、有梗、有樂趣。

Tim Ferriss」:訪談型節目的楷模,他會把訪談剪輯成一個長版影片、無數篇短版影片,對於內容的「重複利用率」極高。

TikTok 短影音的經營策略與分析

網路作家 Nat Eliason 在 2023 年 1 月底寫了一篇文章,〈Kickstarting TikTok: 55,500 Followers & 7m views in 6 Week〉,分享他怎麼在六個星期之內,讓他的 TikTok 從 400 人成長到 55,500 人追蹤。文章裡面詳細說明了他的策略和觀察。

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先說在前頭,在讀他這篇文章之前,我先「壓抑」住閱讀的衝動,而是直接點進他的 TikTok 帳號實際觀察,用我自己經營自媒體的嗅覺,試圖找出一些他成功的關鍵。我先把自己觀察到的重點跟想法粗略記在紙上,後來再跟他的文章對照,發現差異不大。

這代表,當我們對於一件事情背後的「模式」和「機制」有了充分的掌握度之後,會更容易發現那些導致成功的元素和訣竅。如果你剛好也是創作者,可以試試看上述的練習,測驗看看自己的自媒體嗅覺,先觀察、後讀文。

以下,我將自己讀完全文的筆記重點摘錄給大家。

  • 背景事實:他在沒有助理、編輯和助手的協助之下,只用一支手機和電腦,就在六個禮拜之內,讓自己的 TikTok 頁面從 400 人增加到 55,900 人,總觀看次數超過七百萬次。
  • YouTube 和 TikTok 影片特性的差異:相較於 YouTube 影片頻繁的場景切換、華麗的字卡和煩人的音效,TikTok 的熱門影片顯得「更自然」,雖然仍然有剪輯的痕跡,但更像是一位好友在面前和你講話。
  • 關於頻道的主題挑選:哪一個主題是你擁有「特別」的競爭優勢?哪一個主題「已經」有人在追蹤?以 Nat 來說,他已經寫過 300 本以上的非虛構書籍的筆記,這帶給他巨大的競爭優勢。而且,在 TikTok 上已經有很多人在追蹤虛構、奇幻和言情小說類型的書籍。
  • 關於影片的主題挑選:你一旦想到什麼點子或關鍵字,就丟到 TikTok 搜尋欄裡面,看看搜尋出來什麼(有點像是我們在 Google 搜尋做的那樣,看一下大家都在搜尋什麼)。這些關鍵字的「搜尋建議」,可以是我們主題的靈感來源之一,保證有人在搜尋,代表有人需要。
  • 主題的重新排列組合:如果對於某個主題,你有「20個新手常犯的錯誤」的內容,你可以試著重新排列,講「3個最顯而易見的錯誤」或「3個最難解決的錯誤」,以此類推。把這些點子透過 Kanban Board 整理起來(流程看板)。
  • 關於拍攝畫面的建議:Nat 舉他觀察的書籍領域為例,市面上有兩種熱門的拍攝方法:(1) 沒有人情味的書架是背景、書籍擺在前景。(2) 有一個真人向你展示書籍。第一種拍法透過演算法推播的表現比較好一點,但是 Nat 選擇第二種。因為他認為:「經營社群平台的最終目的不是成為演算法的奴隸,而是盡可能遠離演算法」(上面這句記得抄下來)。也就是說,你有一個鮮明的個人形象,別人想看的是你這個「人」。此外,背景也要有鑑別度,不要選擇一片綠幕,因為那表示人人都可以做(模仿門檻極低)。
  • 發佈影片的頻率:根據他分析的數據,在一開始起步的時候,最好一天發布兩支影片。等之後流量穩定了,再改成一天一隻就好。初始速度很重要。這就像是「有效運動強度」的概念,你要先衝刺一段、流一點汗,然後再調整成可以場跑的呼吸節奏。
  • 關於拍攝和後製:他建議採取「批次作業」,像他是一口氣拍好八天份的影片,一天拍攝、一天剪輯、一天發布。而且他建議,不要在手機上面剪輯,效率很差。寧可一口氣丟進電腦剪完(批次的概念)。
  • 影片標題的訣竅:他舉一個實際例子,主標題(Title):幫你加倍收益的三個訣竅。 內文(Caption):第三個對我幫助最大,幫你加倍收益的三個訣竅。這個背後有一點心理學和農場標題的因素,第一個主標題先吸睛,第二個內文又指講了一半(第三個…),所以更有機會吸引點擊。要替影片上哪些標籤 Hashtag 的細節此處就不贅述,參考其他同主題的熱門頻道怎麼做就可以。
  • 上傳影片的注意事項:不要直接把 TikTok 的影片下載回來又搬到 IG 和 YT(因為影片上面會有 TikTok 的浮水印),有可能會被演算法屏蔽。盡量是重新上傳原始檔案,甚至在該平台做一點點的編輯動作(例如用 IG 和 YT 的發文介面在影片上多打幾個字,或隨意添加一個表情符號)。
  • 關於失敗的案例:在經營的過程當中,他也觀察那些「很勤奮卻沒有好表現的人」有三個特點:主角不夠有魅力、影片開頭的幾秒沒有鉤子(Hook)、根本沒有人在乎那個主題。

最後,在 Nat 的原文當中,他提到他自己想要開一堂「TikTok 經營課」,因為以上的策略和分析方法,其實本身就是一門專業。這也讓我意識到,我自己對自媒體的嗅覺,其實也有機會成為一門生意。只是我比較喜歡當在遊樂場裡面玩樂的人,享受這個玩樂過程的本身,還無暇分心其他。

新一季的投票選書

今年 1~3 月的投票選書正在進行中,還沒有投票的朋友,記得去投票選書唷!目前正在票選第二季的選書,票數第一名的書是《「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請前往「投票頁面」、登入之後投票唷!投票即將在 2023/3/31 截止。每人可投三票,你還可以提名一本新書上榜,一起來決定下一季的前三名吧!

如果想對這封信留言,歡迎前往這封信的部落格文章版本

這個月的幕後祕辛就聊到這邊,我們下個月見!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2 則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按讚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