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好久沒跟大家更新創作的幕後近況,這兩個月一直跑新書宣傳的訪談和演說,打亂了我好多步調。在此期間,我一直抽空在進行影音製作的相關研究和準備,趁這次的分享,讓大家搶先瞭解。這封信我會談以下三件事情:(1) 影音創作者的配備升級細節、(2) 今年的 YouTube 經營策略和掙扎、(3) TikTok 短影音經營策略與分析搶先!
影音創作者的配備升級細節
在今年的新年展望當中,我寫了一項是「新增影音型內容」,原因是從我欣賞的許多創作者身上,我看到大家朝影音方向前進的趨勢(特別是 YouTube 和 TikTok)。我試著從核心理念「傳遞閱讀的美好」出發,進一步思考「我可以提供什麼額外的價值」?
我漸漸想通,透過影音媒介的方式,或許能影響到更多原本不擅長閱讀文字、不喜歡只聽聲音、很享受於看影片的人。當我有辦法「接觸」到這些人時,才有「可能」更有效地傳遞心中的理念。對於面對鏡頭錄影,我仍然有點膽怯、經常顯露出緊張。但是,這種忐忑不安的感覺,像極了當初我開始撰寫第一篇文章、架設第一個網站時的心情。或許,就是要踏出這第一步,後面的路才會逐漸展開。
為了讓整段「影音內容產製」的流程變得更簡易、更具彈性,我對硬體設備和軟體選用都做了一些升級。以下是我最近的經驗談和採購項目,如果你也有類似需求,歡迎參考看看。
HDMI 擷取卡
目的:將外接相機的 HDMI 4K 訊號傳送到電腦使用。
好處:不需要頻繁插拔相機上面的 SD 卡,而是直接在電腦上進行拍攝。由於我主要想製作的是「頭部特寫」(Talking Head)和「來賓訪談」的影片類型,所以絕大部分的拍攝只要坐在電腦桌前。
我很討厭插拔 SD 卡和整理影片檔案,而是喜歡一鏡到底、不用插拔、單一平台搞定大部分事情的作業流程,一方面體現了我的「懶」,一方面體現了我對流程「極簡化」的追求。
- 舊設備:「便宜版 HDMI Video Capture」台幣 199 元。
- 新設備:「昂貴版 Elgato Cam Link 4K」,台幣 3990 元。
我以前使用這顆「便宜版 HDMI Video Capture」,CP 值突破天際,台幣 199 的價格,就有 1080p 的輸出能力。大家目前看到我任何的直播、錄影,都是用這顆。如果你只需要 1080p 的解析度,買這顆就對了。
由於我的「懶」,我希望把拍攝完的「長版影片」直接摘取出來,剪輯成「短版影片」放到 TikTok、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如果我用原本的 1080p 輸出成「水平式」的長版影片,那麼在擷取成「直立式」短版影片時,解析度會慘不忍睹。
所以我添購了「昂貴版 Elgato Cam Link 4K」,台幣 3990 元的價格差點讓我買不下去,但是為了更高的 4K 畫值,更好的畫面細膩度(它比便宜版的影像更飽和、細緻,可是你不去特別比較其實看不出來)。用起來目前很滿意,有達到期望的效果。但是,如果你沒有 4K 需求,完全不需要買這顆。
- 舊設備 1080p:水平的 1080×1920 變成直版,就剩下 640×1080。
- 新設備 4K (2160p):水平的 2160×3840 變成直版,會變成 1280×2160。

麥克風懸臂
原本我使用的麥克風懸臂,已經跟著我一年半了,如果是固定「一個」錄音角度沒有太大問題。不過接下來,我即將拍攝影音內容,規劃會有「三個」錄音角度。而使用舊懸臂來固定位置的話,每一次調整位置都還要「旋鬆/旋緊」關節,且麥克風方向的選擇比較侷限,再加上比較不美觀(這個才是主因 XD),所以我決定升級到更好的懸臂。
舊設備:「便宜版麥克風懸臂」台幣 200 元。
新設備:「昂貴版 RODE|PSA1+ 麥克風懸臂」台幣 5400 元。
看了很多評比麥克風懸臂的 YouTube 影片之後,看了各式比較,後來選擇 PSA1+ 這支新款懸臂來使用,完美搭配 Shure SM7B 這支麥克風。這支懸臂質感超好,無論移動到哪裡都會「即時靜止」,完全不會有下沉或鬆動的情形。而且整個外觀更現代、線材也有了收納的卡槽,使用至今非常滿意。詳情可看這支影片 Rode PSA1+ Boom Arm & Shure SM7B | Setup & Demo。
結論是,如果你只需要有一個「固定」位置可以錄音,200 元的懸臂就夠用了。如果你會經常更換錄音位置、高度,又想要在拍攝的時候有美觀的外表,才考慮升級成比較貴的懸臂。

提詞機
在 2022 年我到 PressPlay 攝影棚拍了很多隻 YouTube 影片(例如〈明明一直划手機,為什麼還是很無聊?|《無聊心理學》〉),現場都有準備「提詞機」,讓我在說書的時候,眼睛可以「直視」鏡頭錄影。漸漸地,我愈來愈習慣看提詞機錄影,表情也愈來愈自然(比起第一次錄製的時候)。雖然我的說書表現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我感受自己一點一滴的在「進步」當中,也知道這是一個我必須持續精進的技能:面對鏡頭講話。
所以我開始尋覓提詞機,用來搭配我的 Sony ZV-1 相機。一般的提詞機可以直接「掛載」在相機的「鏡頭」前方,所以直接挑自己喜歡的就好了。可是,這款 Sony ZV-1 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他的鏡頭是「無法更換」的,也就是說鏡頭前方「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掛載」(沒有鏡頭的掛載螺紋)。正在我苦惱的時候,被我搜尋到了解決方法,那就是在相機的下方,多裝一個「雲台」,在雲台上面分別鎖上相機和提詞機就可以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可以參考下面兩支影片。
- Desview T2 Teleprompter with a Sony ZV1, Canon G7x, Rx100, YouTube
- Use a Sony ZV1 with a Teleprompter! | G7x and Rx100 too!, YouTube
相較於體積龐大的 Desview T2,我最後選擇了「Parrot Teleprompter 2」提詞機,它的體積較小、好攜帶、尺寸剛好符合我的需求(因為人臉跟 Sony ZV-1 的距離不能太遠)。關於雲台,我買的是「Came-TV Adapter with 52mm Ring Thread」,市面上好像只有這個選擇,可是台灣好像沒有人在賣。兩個產品我透過 Amazon 網站購買,農曆年前一天訂,過完年第一天就寄到家裡了(多付美金 30 元運費可以大幅縮短遞送時間)。
安裝起來的照片如下,提詞機可以夾手機跑字幕(我用自己的骨董機 iPhone 6),提詞機跟我人臉的距離很剛好,閱讀字幕沒有太大的問題。就連訪談其他作者的時候,我都是把訪綱先複製到 iPhone 6,眼睛「直視」著相機對受訪者提問。這種訪談方式也利於後製的剪輯。如果你有興趣拍攝影片,Sony ZV-1 相機是不錯的選擇,加上很多 YouTuber 棄坑,市面上有一堆二手貨(我的就是買二手)。

我的 YouTube 經營策略和掙扎
談到影音內容,勢必得面對 YouTube 這個平台,除了最常見的 Google 搜尋之外,YouTube 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的搜尋平台。對我而言,影音不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了一個必選題。除了設備的選用和升級之外,這個段落來談談我目前規劃的 YouTube 經營策略。
現在的頻道有什麼不好
現在的「下一本讀什麼?」YouTube 頻道雖然有兩萬多位訂閱者,可是完全稱不上是一個及格的 YouTube 頻道,因為裡面「會動」的影片只有不到 10 支。九成以上的影片都是我直接把「Podcast 音檔」加上「靜態封面圖」的靜態有聲影片。簡單來說:假 YouTube、真 Podcast。
這個製作方式,是以前我還在台積電有正職時,因為無暇拍攝和剪輯影片,並且有許多 YouTube 聽眾敲碗希望能用 YouTube 收聽節目,所以權衡之下做出的決定。它的確服務到了部分的聽眾,但是它無法滿足真正想看「會動的」影片的觀眾。
這個致命傷也顯示在「續看率」的數據上,絕大部分的觀眾點進了我的靜態影片,看到影片不會動,馬上就會跳出。所以在演算法的認定下,這是一部「觀眾不喜歡續看」的影片。這讓我省思的就是,明明這是好的內容,卻因為不符合平台的觀眾習慣和演算法,注定難以接觸到更多觀眾。
因此我前陣子開始自問:「當我在錄製 Podcast 節目的時候,為什麼不直接對著鏡頭講話,錄製下來也變成 YouTube 影片就好?」當時我無法回答,因為有心魔在阻擋我,牠說:「你又不擅長面對鏡頭、你不是一個很有戲的人、你不像其他人那麼活潑、你如果做失敗怎麼辦。」隨著我今年初重新制定目標、發想新年展望,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只是想讓『有用』的內容,用『更有效』的方式傳遞出去。哪怕只有一點點提升也好,哪怕只有一些些人喜歡也好。」
同樣的,這像極了我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擔心自己文筆很差;也像極了我開始錄製 Podcast 之前,根本害怕聽到自己的錄音聲音一樣。但是,一旦我覺得自己「只要」想著提供「有用」的內容就好,似乎就沒有這麼難決定了。這是必須跨出的一步,我更期待是充滿挑戰和樂趣的一步。
新製作的單口說書影片
第一個要製作的類型,是透過「臉部特寫」(Talking Head)錄製的單口說書影片。這個形式就等於是 Podcast 節目的「真人影音版」。我會透過 Riverside.FM 這套網頁軟體直接錄製 4K 影像,並且交給剪輯師後製處理和上字幕。
這邊也跟大家分享一個矛盾的心情,那就是。我在新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提過一個觀念「預設生存」,也就是經營任何企業,如果能確定獲利持續大於支出,即使不需要任何新的外部資金,也能繼續營運下去的話,就是一家預設生存的企業。可是現在,我似乎即將「打臉自己」。
外包給剪輯師的衍生開銷是一部影片至少 3000~5000 台幣,以我的製作數量來說,一個月至少八支影片,硬生生多出了額外的數萬元費用。相較於 YouTube 原生廣告帶給影片的分潤,絕對是無法收支兩平的(所以 YouTuber 必須走業配、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其他商業模式)。所以對於這個影音計畫,勢必是從我原本的公司利潤當中,直接切出一部分用於影片後製的剪輯,極高機率不會回本。
所以從純商業的角度來看,「額外」錄製單口說書影片,是沒有立即效益的。單獨看這個決定,就是一件「預設死亡」的專案。
從整個公司運作的角度來看,則是未來的持續收入可以「養」這個專案多久。我理性的大腦一直抗拒著做這件事情,理性腦這麼說:「你現在的事業和生活還不夠好嗎?幹嘛多忙這些事、多花這些錢?」
可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就變成了「我能用我的幸運做些什麼」。也就是說,我的說書事業之所以能擁有讀者的支持、取得還過得去的商業獲利,背後仍然有很多幸運的成分(跟太魯閣出軌意外擦身而過的我每天能醒來都覺得幸運)。與其一直思考「我能得到什麼」,不如思考「我還能做些什麼」。雖然我知道自己對很多事情的追求已經「夠了」,但是我能帶給這個世界的價值還有很多的「不夠」。單口說書影片就是這樣的一件未竟之事。
舊文重拍的單口說書影片
未來的「新」Podcast 節目都會額外採取影音的方式來呈現,然而,這樣就夠了嗎?那些舊的 230 集說書呢?我認為它們大有可為。
我相信一件事:「新的內容不一定是好內容,但好的內容就是好內容」。也就是說,好的內容是歷久彌新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所以我的想法是,把舊的好內容、加上新的想法(順應時局),就可以產製出一個「新的好內容」。這個策略很類似我一開始製作 Podcast 的時候,一集用新內容來錄製,另一集用一年前的舊內容來錄製,交叉進行,這個方法也讓我達到當時「一週兩本說書」的產製頻率(儘管我當時一週只能發表一篇內容)。
我也很好奇想問大家,有哪幾集舊的節目(書),是你想要「看」瓦基透過全新的影音方式重新錄製的?舊內容會保留 80%,其他 20% 再加上新的想法或故事。跟投票選書一樣,我想把這個挑選的權利優先保留給贊助者們,如果你有心儀的名單可以先回覆給我,之後我也會找方法讓大家能夠回饋這個資訊。
以下是目前 YouTube 場景的拍攝畫面,光線還沒有最終定案,我正在測試一些不同的選項。目前我在測試「明亮版」和「暗藍版」兩種,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麼?(或許都可以用,只是用在不同情境或書籍類型?)


訪談型影片
除了單口說書之外,你應該也有發現我開始嘗試「訪談型」的節目。沒錯,訪談型影片也是我的計畫之一,我現在使用 Riverside.FM 這套 Podcaster 常用的訪談軟體,超級方便。它的特點是可以錄製 4K 畫質的影像(主持人和來賓)都可以,而且還有「魔術剪輯」的後製功能,透過 AI 自動切換講話者的影像(我說話的時候螢幕就只有我,來賓說話的時候就自動切到他)。我最近使用不久,正在嘗試各種功能當中,希望能發揮它更多的潛力。
我心中的模範楷模
做一件事情之前,我喜歡透過「模範楷模」(Role Model)的研究,找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元素,當成自我精進的前進方向。經營 YouTube 也不例外,以下是我心目中的模範頻道。
「小Lin說」:單口說書的楷模,生動的表情和語調,無懈可擊的後製和剪輯。
「嗚喵Neko」:單口說書的楷模,生動的表情和語調,有戲、有梗、有樂趣。
「Tim Ferriss」:訪談型節目的楷模,他會把訪談剪輯成一個長版影片、無數篇短版影片,對於內容的「重複利用率」極高。
TikTok 短影音的經營策略與分析
網路作家 Nat Eliason 在 2023 年 1 月底寫了一篇文章,〈Kickstarting TikTok: 55,500 Followers & 7m views in 6 Week〉,分享他怎麼在六個星期之內,讓他的 TikTok 從 400 人成長到 55,500 人追蹤。文章裡面詳細說明了他的策略和觀察。
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先說在前頭,在讀他這篇文章之前,我先「壓抑」住閱讀的衝動,而是直接點進他的 TikTok 帳號實際觀察,用我自己經營自媒體的嗅覺,試圖找出一些他成功的關鍵。我先把自己觀察到的重點跟想法粗略記在紙上,後來再跟他的文章對照,發現差異不大。
這代表,當我們對於一件事情背後的「模式」和「機制」有了充分的掌握度之後,會更容易發現那些導致成功的元素和訣竅。如果你剛好也是創作者,可以試試看上述的練習,測驗看看自己的自媒體嗅覺,先觀察、後讀文。
以下,我將自己讀完全文的筆記重點摘錄給大家。
- 背景事實:他在沒有助理、編輯和助手的協助之下,只用一支手機和電腦,就在六個禮拜之內,讓自己的 TikTok 頁面從 400 人增加到 55,900 人,總觀看次數超過七百萬次。
- YouTube 和 TikTok 影片特性的差異:相較於 YouTube 影片頻繁的場景切換、華麗的字卡和煩人的音效,TikTok 的熱門影片顯得「更自然」,雖然仍然有剪輯的痕跡,但更像是一位好友在面前和你講話。
- 關於頻道的主題挑選:哪一個主題是你擁有「特別」的競爭優勢?哪一個主題「已經」有人在追蹤?以 Nat 來說,他已經寫過 300 本以上的非虛構書籍的筆記,這帶給他巨大的競爭優勢。而且,在 TikTok 上已經有很多人在追蹤虛構、奇幻和言情小說類型的書籍。
- 關於影片的主題挑選:你一旦想到什麼點子或關鍵字,就丟到 TikTok 搜尋欄裡面,看看搜尋出來什麼(有點像是我們在 Google 搜尋做的那樣,看一下大家都在搜尋什麼)。這些關鍵字的「搜尋建議」,可以是我們主題的靈感來源之一,保證有人在搜尋,代表有人需要。
- 主題的重新排列組合:如果對於某個主題,你有「20個新手常犯的錯誤」的內容,你可以試著重新排列,講「3個最顯而易見的錯誤」或「3個最難解決的錯誤」,以此類推。把這些點子透過 Kanban Board 整理起來(流程看板)。
- 關於拍攝畫面的建議:Nat 舉他觀察的書籍領域為例,市面上有兩種熱門的拍攝方法:(1) 沒有人情味的書架是背景、書籍擺在前景。(2) 有一個真人向你展示書籍。第一種拍法透過演算法推播的表現比較好一點,但是 Nat 選擇第二種。因為他認為:「經營社群平台的最終目的不是成為演算法的奴隸,而是盡可能遠離演算法」(上面這句記得抄下來)。也就是說,你有一個鮮明的個人形象,別人想看的是你這個「人」。此外,背景也要有鑑別度,不要選擇一片綠幕,因為那表示人人都可以做(模仿門檻極低)。
- 發佈影片的頻率:根據他分析的數據,在一開始起步的時候,最好一天發布兩支影片。等之後流量穩定了,再改成一天一隻就好。初始速度很重要。這就像是「有效運動強度」的概念,你要先衝刺一段、流一點汗,然後再調整成可以場跑的呼吸節奏。
- 關於拍攝和後製:他建議採取「批次作業」,像他是一口氣拍好八天份的影片,一天拍攝、一天剪輯、一天發布。而且他建議,不要在手機上面剪輯,效率很差。寧可一口氣丟進電腦剪完(批次的概念)。
- 影片標題的訣竅:他舉一個實際例子,主標題(Title):幫你加倍收益的三個訣竅。 內文(Caption):第三個對我幫助最大,幫你加倍收益的三個訣竅。這個背後有一點心理學和農場標題的因素,第一個主標題先吸睛,第二個內文又指講了一半(第三個…),所以更有機會吸引點擊。要替影片上哪些標籤 Hashtag 的細節此處就不贅述,參考其他同主題的熱門頻道怎麼做就可以。
- 上傳影片的注意事項:不要直接把 TikTok 的影片下載回來又搬到 IG 和 YT(因為影片上面會有 TikTok 的浮水印),有可能會被演算法屏蔽。盡量是重新上傳原始檔案,甚至在該平台做一點點的編輯動作(例如用 IG 和 YT 的發文介面在影片上多打幾個字,或隨意添加一個表情符號)。
- 關於失敗的案例:在經營的過程當中,他也觀察那些「很勤奮卻沒有好表現的人」有三個特點:主角不夠有魅力、影片開頭的幾秒沒有鉤子(Hook)、根本沒有人在乎那個主題。
最後,在 Nat 的原文當中,他提到他自己想要開一堂「TikTok 經營課」,因為以上的策略和分析方法,其實本身就是一門專業。這也讓我意識到,我自己對自媒體的嗅覺,其實也有機會成為一門生意。只是我比較喜歡當在遊樂場裡面玩樂的人,享受這個玩樂過程的本身,還無暇分心其他。
新一季的投票選書
今年 1~3 月的投票選書正在進行中,還沒有投票的朋友,記得去投票選書唷!目前正在票選第二季的選書,票數第一名的書是《「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請前往「投票頁面」、登入之後投票唷!投票即將在 2023/3/31 截止。每人可投三票,你還可以提名一本新書上榜,一起來決定下一季的前三名吧!
如果想對這封信留言,歡迎前往這封信的部落格文章版本。
這個月的幕後祕辛就聊到這邊,我們下個月見!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Waki你好:
我剛成為贊助會員
請問我去哪裡登入才能看到幕後秘辛呢?
這邊有圖文教學步驟,歡迎參考唷!
https://readingoutpost.com/supporter-no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