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合心智》讀後心得:21 世紀最重要的心智模型 1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Murray Gell-Mann 曾經說過:「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心智模型,就是統合心智。」什麼是統合心智呢?就是當一個人能夠吸收大量訊息、進行反思,然後以對自己有用的方式加以組織,並且(如果你夠厲害、夠幸運的話)證實對他人也有用處。


這本書在說什麼?

統合心智》的作者是「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他的學說對當代教育深具影響。他反對 IQ 測驗這種過於單一的衡量方式,他反而認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更能幫助我們全面性地瞭解人類智能的運作、採取更適合的方式去對待學生、孩子和自己(多元智能有七種:語言、邏輯—數學、音樂、空間、身體動覺、人際、內省)。

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很特別,作者用寫「回憶錄」的筆法,帶我們瞭解「多元智能」理論的發展歷程、詳細介紹他是如何想出這些想法的,以及他對其他人誤用他的學說導致的災難做出解釋。作者也在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如何從一個手不釋卷、熱愛彈鋼琴的內向男孩,一路演變成思想不受拘束的研究生,最後成為哈佛大學教授的人生故事。

我覺得這本書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他以半自傳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統合心智」,就像是用自己的學說來解析自己。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很新穎的閱讀體驗,讓我在學習這方面學說的同時,還能一窺這位偉大學者的腦中思緒。以下摘錄我對作者的印象,以及兩個書中重點給我的啟發。

《統合心智》讀後心得:21 世紀最重要的心智模型
Photo by Suzy Hazelwood on Pexels.com

我對作者的印象

由於是回憶錄的寫作手法,作者他本人鮮明的個性和具體的思路完全浮現於紙上。他會鉅細靡遺地描述他的思考脈絡,而且毫不掩飾地講出他對當代其他學說的批評和想法。我覺得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自詡為學者的風骨,以及他對追尋知識的熱忱跟謙虛。

他厭惡商業化。他說自己對於汲汲營營於商業追求的事都感到深悟痛絕。他認為學者所發展出來的觀念都應該無償提供給大眾,而非化為商機並從中賺錢。他的孩子會調侃他:「爸,你本來可以發大財的!」他總是一笑置之。他認為自己的家裡雖然不富有,卻也豐衣足食。跟很多有錢人比起來,他擁有的無價之寶就是「知足」。這也是「多元智能」並沒有以他為名、成為一個商業品牌或商業解決方案的主要因素。

他很像拓荒者。他提到自己從來都沒有興趣寫「定論」,也就是對於某學說的最終統整。他喜歡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把一些想法或概念擺在一起,盡力提出嶄新的觀點,然後就開始下一個新的回合。這就好像一位科學家做出一個關鍵實驗或示範,然後就讓其他人效法。他認為學者的任務並非只是展示數據,而是期盼自己的論述,可以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與文化脈絡之下,改變與人類本質有關的對話。我認為他的精神很像一個思想領域的拓荒者,總是在新的領域開疆闢土。

他擁有開放的態度。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他不會聲稱自己的發現是「真理」,也不認為自己的理論「不可被挑戰」。相反的,我看到他願意承認自己的侷限性,還謙虛地說這些理論還不夠科學。他致力於推動人們的對話,提供人們更新穎和具有突破性的想法,去探究更多我們還沒發現的領域。比起總是捍衛自己思想跟學說的人,他更像是一個用盡全力推動時代前進的思想家。

綜合以上,我的想法有兩個:(1) 或許,就是因為沒有把概念商業化,結果其他非原創者的人誤用了這個概念,反而造成了更多的誤解和誤用。商業化除了錢的考量之外,對於一個概念的推廣普及、品牌形象跟永續經營是有正面的效果的。(2) 他對於學術抱持探索、冒險和開放的態度是我所嚮往的。我傾向將所學的知識跟自己的經驗連結,創造出新的論述方式,而不是單純重複別人已經走過的路和說過的話。


什麼是統合心智?

在巨量資訊的面前,我們需要培養統合的能力,才能夠有效處理資訊、吸收資訊和呈現資訊。

我在閱讀和練習《卡片盒筆記》方法的時候,其中一種撰寫筆記的方法就是「統合」(synthesize),但我當時對這個方法的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直到我讀了 Howard Gardner 的著作之後,才確認這個方法跟《統合心智》書中的用詞和意義是一模一樣的(補充:synthesize 在化學領域的意思是「合成」,是為了得到一種或多種產物為目的,所進行的一系列化學反應。)。

如同 Howard Gardner 指出的重點:「統合是一門藝術,統合者為了創造出規模宏大的作品或論述,他必須對整體形式、各部件的安排、觀眾的關注焦點和偏好、作品的起承轉合,具有很清晰的概念和規劃。他們會用自己感到最自在的藝術形式,無論是音樂、文學、建築、舞蹈,或是任何有助於溝通的美學呈現方式。」我們從這個觀點可以發現,「統合」這個方法,除了顧及自己的觀感之外,同時也要顧及觀眾的觀感。

但是 Howard Gardner 認為統合者並不是「純粹」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不能無中生有。他們會受到自己和其他人所收集資料的限制,無論這些資料來自於歷史、文學還是心理學…等。他說:「這些志在統合的人需要設法整理與重新排列那些資料,直到找到適切、正確、可傳達而且賞心悅目的解決方案。」

我發現,這段對於「統合」的定義和討論,就是在撰寫卡片盒筆記的永久筆記時的關鍵技巧。當我們透過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寫了下很多素材之後,我們還得對這些素材重新整理和排列組合,才可以變成一個自成脈絡的永久筆記。未來無論在哪個時候、無論是誰來重溫這則筆記,都可以直接看懂其內容。

正因為我們帶著創作藝術的精神來呈現一則永久筆記的樣貌,同時兼顧了觀眾和自己的觀感,以及整體的脈絡呈現,所以一則自成脈絡的筆記不會隨著時間而失去它的效用,就像優秀的藝術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一樣。


草稿和作品的差異

作者說他在就讀哈佛大學的時候受到一場震撼教育。

在一堂名為「美國史專題」的歷史課堂中,教授要求學生針對 1960 年代的「賽勒姆審巫案」進行專題研討並且繳交一份報告。他信心滿滿地繳交了一份五頁的報告,他認為自己詳細閱讀過文獻,而且他的寫作能力是在哈佛寫作課的進階班等級,理應獲得很好的評語才對。

怎知,教授給他的評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在退回來的報告上,一堆密密麻麻的眉批當中,最醒目的是教授對這份報告的整體評語:「你怎麼交了一份草稿過來呢?」這句話猶如一記警鐘。在此之前,他一直以為寫報告這項任務,就是閱讀、思考、然後寫下字斟句酌的摘要,頂多在報告中提出一兩個想法。

後來,他仔細思考教授的評語,並且和其他同學討論過後,他瞭解道:「吸收和反思是一定要的,但也要提出犀利的批評、有趣的問題,甚至是用嶄新的觀點來思考那些議題。」除了研讀歷史文獻之外,也要從我們已經具備的知識和見解上,去釐清一切的脈絡,然後試著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讓我想起,就好像我們在撰寫一篇讀書心得的時候,如果僅僅摘錄書中的重點和金句,卻不加以評論和發表自己的想法,就猶如一篇精簡版的草稿罷了。整理重點的草稿固然有它原汁原味的價值,但是這個世界需要的不只是摘錄重點的草稿撰寫員,而是我們自己要將自己本身的經驗和觀念與之連結,創造出屬於我們思考脈絡下的想法。

僅僅摘錄重點的報告就像草稿,直到融入自己的想法才能稱為作品。

crop unrecognizable male students writing essay in park
Photo by Armin Rimoldi on Pexels.com

後記:從說書人的視角去鍛鍊統合能力

總結來說,統合心智就是一種對自己的多元智能進行「組合」和「應用」的素養。由於同時要應用一種以上的智能,統合心智是屬於比較進階的心智能力。

作者對學術性的統合技巧訂了一個較高的門檻:「直到一個人發展出精熟一個以上學科的心智,才有可能實現有意義的統合或有意義的創造。修練是精熟學科的必經途徑。需要花上多年努力才有可能精通某個領域。」如果我們要成為一位優秀的學者或專家,的確需要花很多年在某個領域持續深耕,才有可能透過統合心智去觸類旁通和分類歸納,然後發展出有創造力的新想法。

那麼,對於我們一般人而言,可以怎麼培養和鍛鍊「統合心智」呢?書中雖然沒有詳述方法,但我認為有一個最簡單又實際的方法:當一個說書人。我們只要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例如當我們吸收資訊的時候,例如讀了某本書的某章節、讀了某篇部落格文章、看了某段 YouTube 影片,聽了某集 Podcast,都可以試著用說書人的角度去講述重點,然後跟自己的經驗作出連結。

如果你的「語言智能」比較強,你可以透過寫作的方式來整理,然後發表成社群貼文或部落格文章。如果你的「空間智能」比較強,你可以透過畫懶人包或心智圖的方式來整理資訊。如果你的「人際智能」比較強,你可以參加線上或線下的讀書會,用口語溝通的方式跟別人分享所學。

如同作者強調的:「統合心智的功能,就是將一個或多個學科觀察所得的資料,以最佳方式組織在一起。」在未來,我們面對的資訊量和複雜度只會愈來愈巨大,只有持續鍛鍊我們自己的組織、整合和解讀的能力,才能確保我們不會被這些資訊淹沒,而是保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統合心智》抽獎贈書活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