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爭取與理解他人的力量:如何在人生中避免急於判斷 1

旅行是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一踏上異國土地,陌生的語言、文化和交通規則便成為我們的挑戰。而此次的韓國家庭旅遊中,許多小小的事件,卻帶來了深刻的啟發。以下,就是我從這趟韓國家庭旅遊學到的兩件事。


在韓國機場出境時的插曲

第一件事,我想談談在韓國機場準備搭飛機回台灣時,遇到的有趣事情。

當時我們正在排隊出關,前面人很多,估計至少要等 15 分鐘。我站在隊伍的最後,身後是一位歐美白人男士。他一站在我後面,就開始用英文髒話抱怨,不斷重複著「It’s so fxxking stupid. Oh, it’s all screwed.」

我用餘光看到他,感覺他似乎對著前面的人說話(前面就是韓國人和我們一家台灣人),讓我覺得非常不舒服。

起初,我一直以為他在罵我們,但後來發現其實是因為他趕不上飛機而懊惱。他和妻子一起,不耐煩地跺步。這讓我也感到不安。我當時想,我們能做什麼呢?也許可以讓我們家四個人讓出位子,讓他們往前一點,但這似乎改變不了前面還有很多人的事實。

就在我猶豫不決時,那位外國人開始向前排旅客展示他的機票,用英文解釋情況,請求插隊。他挑選那些聽得懂英文的人,大部分人都理解並幫助他們夫妻倆通過紅龍柱的布條,一排一排地往前走。最終,他們找到了地勤人員,快速通關。

看到這一幕,我感到十分震撼。原來我有時候會錯得這麼離譜。

我第一時間聽到他的抱怨時,我心裡滿是不愉快,因為我不知道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我是那對夫妻,我可能也會傻傻地等,但他們卻展現了一種不同的做法,直接請求插隊解決問題。

這讓我意識到,有些事情是可以主動爭取的,可以向別人求救,而不是默默接受現實。我當時局限了自己的想法,以為已經遲到就無法改變,只能接受現況。但其實,我們總是能用更有創意的方式解決問題,比如向地勤或其他旅客求助。

這次經歷讓我明白,有些事情是可以主動去爭取的,要用創意和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我很深刻的一個體悟。

積極爭取與理解他人的力量:如何在人生中避免急於判斷

釜山塔的私房下山路線

第二件事情,是我們在參觀釜山塔時發生的。

釜山塔是一個著名的地標,需要搭乘好幾層電扶梯,大約要轉乘五次電扶梯,才能到達山頂的龍頭山公園和釜山塔觀景區。我和爸媽及妹妹一起搭乘電扶梯,有點像是靠著電扶梯爬山,一路向上。

到了釜山塔後,我們在觀景台玩了一會兒,覺得非常棒。在觀景台上拍了很多照片,欣賞了周圍的景色,最後準備下山。

此時,我妹提議走另一條她稱為「私房道路」的下山路線,說那條路其他人都不太知道。她帶我們走到一個相對偏僻的地方,那裡沒什麼人,因為大多數人都選擇「原路返回」。說的更精準一點,當時只有我們「一組遊客」走向這條下山道路。

我心裡納悶,為什麼要走這麼奇怪的地方?往下看去,是一條木頭階梯的步道,看起來蜿蜒而且很長。我心裡疑惑,妹妹是不是只想「炫耀」她對這裡很熟悉,知道一些隱藏的景點?當時我有點情緒化,很想告訴她我們應該走原路,用電扶梯下去,這樣不用讓爸媽走那麼久。

但我當下忍住沒有說出口,我試著理解她的安排,所以沒有特別質問她,就跟著大家一起走。途中發現,這裡的風景更漂亮,有花草樹木和木頭階梯,感覺就像是在山坡上的公園,非常有趣。而且這條路的坡度其實比電扶梯那邊緩和許多,我們慢慢地走下去。

到了平地後,就接壤到普通的街道,是更緩和幾乎感覺不到下坡的下坡,我們最終回到了原點。而在走的過程中,我才驚覺一件事:我們搭乘的電扶梯其實是「單向道」!只有上坡的電扶梯,沒有下坡的電扶梯!

所以,如果要走原路回去,那就是要走非常陡的下坡,這對我爸媽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根本沒有往下的電扶梯啊!

當我回想到那個電扶梯畫面的時候,我才驚覺自己錯得多麼離譜。如果我當時直接質疑我妹妹,情況會變得非常尷尬。她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根本沒有下坡電扶梯。我也會感到無地自容,怎麼會這樣子,竟然自以為自己是正確的。

這件事讓我深刻反省。尤其是當對方熟悉這裡並做出合理安排時,選擇相信對方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果我要問她,我應該用一種請教的語氣,而不是質疑。

例如,可以問她「這兩條路有什麼差別?」「為什麼這條路比較好走?」這樣能表達對她決策的尊重,並促進更好的溝通,而不是直接質疑說「原路那麼好走,為什麼非得走這條?」

旅行中有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第一時間我會覺得為什麼要這樣安排、走這裡、看那個、停在這邊,但我選擇不馬上表達我的判斷和情緒,而是稍微停一下,看看、聽聽、理解,用請教的態度問問看。

「為什麼我們這樣安排?」「這樣安排的用意是什麼?」試著多理解,用「真心想要理解」的語氣去提問,而不是帶著質疑或批判的態度。

往往當我們理解之後,就會發現「喔,原來是這麼回事」,或者我們就能用更正確的方式討論,而不是用錯誤的判斷去討論(往往會讓事情變得很糟糕),而這樣根本不會有好結果。

積極爭取與理解他人的力量:如何在人生中避免急於判斷 2

這次旅行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我發現自己不只是「我可能錯了」,而是「我經常是錯的」。總是有我沒看到、不知道、不夠懂、不理解的東西。儘管我以為自己很有經驗(畢竟都出國自由行這麼多次了),但是總有太多細微的盲點,是只有當我打開心胸才能發現。

我終於明白,我們主觀的意見往往沒有那麼重要。接受現實、理解對方,反而是一個更好的出口。


結語:如何面對那些未知的盲點?

旅行中總是充滿了未知,這些未知不只是對地點的陌生,更多時候是對他人的不解與誤會。

我們往往急著表達自己的立場,急著做出判斷,而在這樣的急切中,我們反而錯過了理解他人的契機。這次韓國之旅教會我,我們應該慢下來,多一些傾聽與體諒,去發現那些隱藏在眼前的智慧。

那麼,當你面對下次的困境,會不會願意試著先停下,去理解而不是立即做出結論呢?

在另一篇文章〈釜山首爾親子家庭旅遊,見聞與心情分享〉,我分享了更多內心的思緒和觀察,歡迎前往閱讀。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隨時取消訂閱。

加入 82,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Waki 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和《化輸入為輸出》課程講師,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中。

下一篇讀什麼?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