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學子彈筆記?
這得從我自己面臨到的,職場和感情的衝突這段故事說起。
2018下半年,經過多年的職場歷練,躍升為公司最年輕的主管之一。在某次衝動的念頭下,我決定脫離舒適圈進行內部轉職,從新竹轉調到台南工作。
怎料,我跟另一半累積已久的職涯和感情的抉擇問題,以及我疏於溝通與迴避的態度,在2019年初迎來了感情的最低谷,兩人吵到幾乎要分手。
此時,我才驚覺自己貌似成功的人生有著巨大隱憂:缺乏全盤的規劃與自主、任由環境支配自己的生活、沒有願景與夢想的窮忙態度。
急於改變與修補關係的我,很幸運地找到了 《子彈思考整理術》 這本書,子彈筆記的核心精神是「追蹤過去,釐清現在,設計未來」,這正是我需要的!
以下這篇文章,將會跟你分享改變我人生軌跡的這本書、方法的實踐、心得與收獲。
p.s. 邁入2020之後也達成了一整年的使用紀錄,比較進階的心得和建議我分享在另一篇新的文章: 連續寫子彈筆記365天,我學到的7件事與務實的建議 。
《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
子彈筆記創立者瑞德‧卡洛(Ryder Carroll)幼年患有「注意力缺失症」,他透過反覆試驗後,把這個手寫筆記的方法,用在強化注意力、增加生產力、達成預定目標。
出乎他意料的是,子彈筆記成效斐然而且一炮而紅。他呼應廣大支持者創立了Youtube教學頻道,也把操作方法跟背後的思路,寫成《子彈思考整理術》一書。
起初,我透過他的Youtube頻道學到基本的操作和筆記方法,並且開始實驗。另一段網友樸實的教學影片讓我獲益良多,其中一段話更是敲響我心頭的警鐘:
我們太害怕去承諾、不曾花時間去定義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拖延了自己的夢想。
We are too scared to commit and never take time to define what we really want. Our dream was procrastinated by ourselves.
閱讀完《子彈思考整理術》之後,更加深了我的信念:我的目標不只是寫出「五彩繽紛的子彈筆記」,而是透過子彈筆記「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Youtube教學影片雖然讓我學到很多的「如何」,但讀完這本書更讓我知道背後的「為何」。作者在書中做出的哲學思考深得我心,其中的名言佳句會摘錄在本文末段。
作者聲明子彈筆記必須「手寫」,藉此加深我們與資訊的互動,強化聯想思考能力,激發創新的解法與洞見。手寫筆記讓我們放慢思考的步調,讓最深層的意識來的及說話。
作者也提到數位時代的人們,時常同時間處理太多事、注意力太過分散。用子彈筆記反思的過程中,有助於關閉「窮忙」的自動駕駛模式,重新檢視自己的經歷和優先順序。
最後,要建立「自我意識」,我們必須依據信念而行動,不能放任自動駕駛模式支配我們的生活,一切得從小地方做起。透過每天遵行子彈筆記,達到積沙成塔的綜效。
建立自我意識是一輩子的功課,但可以從檢視自己日常生活開始。
Cultivating this self-awareness is a lifelong process, but it starts by simply checking in with yourself.

〈子彈筆記〉手帳的手殘派實踐範例
以下是我自己6個月來的實踐成果,採取最簡約、樸實的書寫方式,即使連最沒有「美術天分」的人都可以依樣畫葫蘆。
關於筆記本的選用,經過多方比較之後,我放棄了昂貴的Leuchtturm 1917和Moleskine筆記本,採用性價比更高的PAPERIDEAS。它的筆記紙厚度與墨暈的表現很優,手的觸感也非常好。
另外,我希望自己的筆記可以保持一致風格,因此我選擇了「活動式書套」搭配「裸背版點陣紙」的組合,使用至今仍非常滿意。
開始正式下筆前的一個月,我用普通筆記本實驗自己的使用情形,優化書寫方式,保留實用的部分,刪除華而不實的地方。藉由實驗,設計出最適合自己的子彈筆記方式。以下依序說明7個範例頁面。

1.索引(Index)與列點(Key)
盡可能簡化標示,真正會用到的其實不多。索引頁遵循頁碼搭配索引項目。列點我自己新增了日誌會用到的四個項目。

2.10年卓越計畫與2年封面故事
「10年卓越計畫」的核心精神是「以終為始」,寫下自己的目標和願景。描述十年後的自己,在什麼環境下過著什麼生活。勇於做夢,敢於執行(可參考這段教學影片)。
如果你不追求卓越,你將默認自己接受平庸。
If you don’t aim for remarkable, you’ll hit mediocre by default.
「2年封面故事」則是受到《一個人的獲利模式》這本書的啟發,寫下兩年後的自己將接受怎麼樣的專訪,暢談自己熱切投入的事情,或者透過專訪要與眾人分享的成就。
【2022/7/30 新增】三年後,我寫的這個封面故事成真了,我把完整的心得和回顧寫在這則 Facebook 貼文〈三年前,我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勇氣和自信,我寫下了一個兩年期的目標:我想被《哈佛商業評論》訪談〉,貼文獲得了非常熱烈的迴響,也驗證了這套方法的強大力量。
這個部分每週、每月固定回來翻閱,尤其在執行「移轉」(Migration)做項目刪減的時候,檢視自己是否仍走在設定的軌道上。

3.年度目標(Yearly Goals)
這是參考許多子彈筆記高手的範例後,自己設定的格式。用意是在各個類別做好規劃,以我自己為例:健康、感情、家庭、紀律、工作、部落格。
為了避免「新年新希望症候群」,我依照作者建議,將年度目標劃分為較小規模、各自獨立的目標。就像把馬拉松分割成數段百米短跑,這個方法在新創企業稱之為「衝刺」(Sprint),完成階段性任務就逐項檢討與改善。
這個部分一樣每週、每月固定回來翻閱,檢視哪邊進步了,哪邊仍需加強。然後轉移到月誌裡面的當月目標以及習慣追蹤格,持續落實到每天的生活中。
4.群組(Collection)
群組的安排比較偏個人興趣導向,我自己設計了三個區域:如何閱讀一本書、你必須改善的缺點、名言佳句。這部分沒有特定格式或標準,依據個人喜好安排即可。
附帶一提,我在前期實驗階段時認為,手寫和數位可以各司其職。所以我仍然使用數位工具Evernote和GoogleSheet輔助,整理閱讀清單、投資清單、預算清單…之類的項目。
但近期漸漸感受到,數位工具仍然容易讓人「分心」,該把一些需要思考跟專注的項目陸續轉移到子彈筆記裡。

5.未來誌(Future Log)
提前規劃行程,安排重要事件,轉移未來待辦事項。這部分採用的格式,讓自己一目瞭然這個年度的重要事項,以及未來發生的時間。
重大的事件、聚會或旅行安排,我會再額外放到GoogleCalendar上面,跟另一半或朋友共用行事曆,掌握共同的行程。
如果對於要安排的待辦事項,還不確定該怎麼拿捏重要性,不妨參考我從《恆毅力》這本書學到的「目標階層」方法,讓你清楚掌握各種待辦事項,是否與自己的最終目標朝著同一個方向?相信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安排待辦事項。

6.月誌(Monthly Log)
左半部融合了習慣追蹤格(Habit Tracker),這是我認為最精簡實用的格式。連續六個月使用這個格式,我維持了幾乎每天瑜珈、書寫、閱讀的習慣。就像詹姆斯在《原子習慣》說的:「你不會成為你設定的目標。而是迴歸到你遵循的系統。」透過每天微小行為的累積,把自己逐漸推向年度目標。
我也使用習慣追蹤表格,進一步養成了自己紮實的晨間習慣,分享執行的方法與細節於另一篇,獲得廣泛回響的《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書評筆記與實踐一年來的心得。
右半部則是條列當月目標,或者把上個月的未完成事項「轉移」過來繼續執行。如果一個事情轉移了太多次,它要嘛不重要,不然就是自己擺爛太多次了。
轉移的時候,重新檢視所有的責任,刪除不必要的責任。最終目的是脫離人生自動駕駛模式,不再將寶貴時間浪費在無價值的事上。逐步刪除令人分心的事物,專注當下,強化自我意識。

7.日誌(Daily Log)
我在前期實驗的階段發現,如果放任自己隨興書寫,日誌項目常常會某天多、某天少,很難保持一致的品質和動力。是否存在著,有規律的類別卻又不失彈性的格式?
我四處搜尋適合的格式,最後得到這個方法:萃取〈五分鐘日誌〉和《五秒法則行動筆記》的每日「肯定、感恩、檢討」,以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的「三的法則」來規劃任務和感恩。如果當天有更多的感恩或檢討,也允許自己視情況彈性增加項目。
- 一個肯定:我最常肯定自己無論天氣是雨是晴,面對生活的熱情不變。
- 三個任務:我會安排兩個工作、一個私人任務。不求多,重點是專注且完成。
- 三個感恩:讓我更專注於人際間的溝通與互助,觀察以前不曾注意的細節。
- 一個檢討:回顧當日任務的完成狀態,檢討改善機會和重新對自己耳提面命。
每天起床我會先「反思」,寫下自我肯定、檢視當日任務並做好準備。睡前則靜下心「回顧」,寫下當日感恩項目與檢討改善點,擬定隔日任務後才入睡。由於項目不多,而且簡單,讓我可以專注在少數的重點並且持之以恆。
堅持執行日誌最讓我驚喜的是,一個月裡面開始會有少數幾天,是找不到任何檢討項目的「完美一天」。如果越來越多天都能做到這個程度,人生會如何?

實踐6個月的心得與收穫
在科技業打滾的我,藉由每天起床的反思,規劃重點任務。當天突發事項就用《搞定》學到的GTD時間管理方法解決。無論當天多忙,睡前的反思絕對不能省,回顧並且檢討。實踐子彈筆記半年來的心得:
- 不要把筆記弄得花花綠綠的,很累,也很難堅持。重點是「為何」而寫?是「探索自我」?還是「成就不凡」?
- 不要在三個月內就放棄,必須當你記錄到一定程度後,「回顧」與「轉移」的過程才能體現出子彈筆記的力量。
- 不要對自己造假,誠實記錄。重要的不是新增的事情,而是你「完成」什麼?又選擇「刪掉」和「忽略」什麼?
透過子彈筆記,讓我能每天靜下心來與自己內心對話,也讓我了解掌握生命的主導權有多麼重要。這半年來,重新規劃並且堅持執行的成果,讓感情關係完全回溫,職場的團隊和專案進度也有了顯著的進展。我彷彿能跟過去的自己對話,也能跟未來的我對話。
我也依據自己的長遠目標,在這半年內使用子彈筆記逐步規劃,創立【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在終身學習和分享知識方面盡份心力。每天都期待著什麼時候快點天亮,迫不及待面對新的挑戰。
最後呼應作者說的:「我們以為消除煩惱的解方存在於外部世界,以為某件事或某個人最終可以讓我們變得完整。我們不斷向外尋求,卻離自我越來越遙遠。終究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負責。」
還有什麼比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更酷的事?

《子彈思考整理術》提到的名人語錄
沒有做好準備,就是準備好要失敗。
By failing to prepare, you are preparing to fail. – Benjamin Franklin
讓世人看見那些沒有了你便永遠不會被看見的事物。
Make visible what, without you, might perhaps never have been seen. – Bobert Bresson
眼睛僅能見光,耳朵僅能聽音,唯有透過內心傾聽才能覺察意義。
Eyes see only light, ears hear only sound, but a listening heart perceives meaning. – David Steindl-Rast
快樂就像性高潮,如果太常想,它就會消逝無蹤。
Happiness is like an orgasm: If you think about it too much, it will go away. – Tim Minchin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先為自己做主的本事。
Intentional living is the art of making our own choices before others’ choices make us. – Richie Norton
子彈筆記初學者備忘指南

想開始學寫子彈筆記嗎?我製作了一份給初學者的備忘指南,你可以印出來隨時提醒自己這些小訣竅!
同時訂閱電子報,若內容不適合你,可隨時取消訂閱。
讀者迴響問與答
這篇文章也同步分享在PTT討論版,讀者 ColdLeafOwl 在推文的提問 :「 推分享!能說說數位筆記讓你分心的情況嗎?最近買了電腦玩物的書,雖然還沒看,應該是數位為主的。也有聽過手寫能強化某些連結的說法,請問你個人的感受是如何變化的呢?謝謝! 」
我的回答如下:
先談數位筆記讓我分心的感想:容易令人「偏離初衷」
我是電腦玩物的讀者,使用Evernote經驗大約五年。起初用它來規劃生活與工作,順便紀錄許多文章資訊。漸漸地發現,自己反而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功能、調整架構,看到很多新的文章或APP就想嘗鮮。回顧使用過程中,總是因為網路上多元豐富的內容,不斷地分心。
前幾年使用下來,有一搭沒一搭的,我建立的架構仍然凌亂。雖然有受益於一些數位記錄的好處,但更多時候是分心到別的地方去。到目前為止,已精簡到僅輕度使用Evernote於:閱讀隨筆書寫、旅行規劃、網頁擷取與待讀、部落格規劃。
由於我任職公司日常時間無法使用智慧手機,因此我對手機的依賴度很低。日前甚至把手機社群類APP全數刪除,寫成另一篇討論度很高的文章 〈讀這兩本書讓我戒掉社群網站成癮,把時間花在新的習慣〉 。因此手機與Evernote的整合也是我難以實踐的項目,或許該慶幸少走了另一條分心的道路。
回顧以上經驗,數位的筆記方式,對我而言帶來的「分心」比專注還多。我偏離了想要仰賴它規劃人生的目標,更多時間是在想怎麼跟這個數位工具打交道,也很容易分心到跟其他數位工具打交道。一旦開啟電腦,注意力就回不去了。
類比式的子彈筆記感想:讓我「專注、慚愧、負責」
這半年我改成以「子彈筆記」作為規劃的主角,書寫的時候是晨間與睡前,這兩個時段是我的電腦關機期。面對桌上的筆記本,只能「專注」於當下的思緒,用筆緩緩地寫下每個字,記憶的深刻程度,不是數位可比擬。
我的筆記的內容有三個主軸:規劃生活的一切、自律的習慣養成、任務的執行追蹤。這三個項目起初都很容易發生「沒做到、沒做完」的狀況,當我望著自己寫過的項目卻沒達成,那種「慚愧」的感覺既真實又強烈。
由於每日不斷地省思與回顧,我對於自己寫下的這些項目,會有越發強烈的「負責」感受。子彈筆記是為自己而寫,所有完成與未完成的,終究只有自己能負責。正因為這本筆記無比真實,跟自身的連結又如此緊密,如果放棄它就好像要放棄自己一樣。寫到這,我也想不出不繼續子彈筆記的理由了。
總結
適度擁抱數位工具的便利性和保存性,同時親身實踐類比工具(例如子彈筆記)。重點不是如何二擇一,而是如何擇優汰劣。 更進一步的如何排除分心的干擾,以及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可以參考我這篇《極度專注力》的閱讀筆記。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讀這兩本書讓我戒掉社群網站成癮,把時間花在新的習慣
- 為什麼早上起床不要滑手機?30歲前你應該學會的晨間習慣
- 《五秒法則》TED最夯的高效行動法,以及缺少的那塊拼圖
- 《極度專注力》活用6個技巧,釋放最大生產力和創造力
- 子彈筆記入門課程,從課前準備到課後反省,我學到的10件事
若喜歡《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可透過此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回饋金,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見本站公益計劃。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瓦基,
你好。我非常喜欢你的分享。从而帮助了我的成长。
我想要了解一下,你的组群。How to read a book: 就是半页就写完了?你是收集了如何阅读才把它写进去?还是只是一个guideline这样?不是很明白你的组群?组群到底是一个小project这样?
还有monthly log, 其实是当月开始规划的?那么和future log的差别是什么?如果是会议日期,我应该是记录在哪里比较好的?
谢谢你的分享,感恩你。
Hi Chee Ting
謝謝你的提問,以下是我的回答:
How to read a book 是我在 2019 年提醒自己如何讀書,只是一個 guideline。
目前 2022 年我已經沒有再寫這個訣竅了(已經很喜歡讀書了)。
Monthly Log 都是當月(或上個月最後一天)開始規劃。
Future Log 有一些任務,是年初就規劃了。在一年當中也會新增,扮演俯瞰全局的效果。
會議日期(如果是工作上),我是用 Google Calendar 控管,而不是用子彈筆記。
因為會議會需要搜尋、改期、協作,比較適合用數位工具管理。
谢谢你的回复。请允许我继续问问题,可以吗?
组群Collection: 因为不知道会用多少页面这样,那么要如何去放呢?是要放在哪里的?要空多少页面,才可以去下一个title ,比如说monthly log。
Collection 可以新增在任意位置,開任意頁面(自己估計數量)
子彈筆記的好處就是有 index page,用頁碼快速找到任意位置
舉例
一年讀20本書的人,就開一頁書單
每個禮拜看一部電影,一年50部的人,就開兩頁電影清單
即使之後超過頁面了,再新增一頁,然後把頁碼寫回 index 就可以
瓦基你好,
請問現在2022年,可以分享你新的一本的子彈筆記,內容規劃有做哪些改變嗎?
是否有增加那些?
或是刪除那些?
ps
文中提到10年卓越計畫, 括號裡面的影片連結似乎跑掉了?
「10年卓越計畫」的核心精神是「以終為始」,寫下自己的目標和願景。描述十年後的自己,在什麼環境下過著什麼生活。勇於做夢,敢於執行(可參考這段教學影片)。
謝謝瓦基
Hi fromage
這是個很棒的問題,的確我最近寫新一本的時候,做了一些調整
我再安排之後的時間,用文章的方式來分享我的作法~
感謝提醒,影片連結已經修正:
https://youtu.be/SXT1ZG7NL-U
瓦基您好,
感謝你分享做子彈筆記的背後含意,與提供實際做法,讓我再次燃起想要再重新撰寫子彈筆記的念頭。因此想請問如果使用電子筆記本(例如:mobiscribe)做子彈筆記,看中它跟寫在筆記本上一樣的書寫體驗,不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干擾而分心,同時又能夠將筆記數位化。因此想請教您對於使用電子筆記本做子彈筆記的看法,期待你的分享,謝謝。
Hi Amber
以我對子彈筆記的用途定義,我不會採取電子式的,以下是三個主要原因:
1. 只要是電子產品它就不會是永久,但紙本筆記不會有任何格式限制,換本也很簡單
2. 子彈筆記我做為 規劃、速記、反思 的用途,不會太仰賴「搜尋」功能,畢竟手動回翻的感覺,很浪漫 (!?
3. 「數位筆記」我定義是用來摘錄資訊、寫下以後方便搜尋的想法、整理文字,這方面的功能我會用 Notion 或 Obsidian 這類型的工具,而非子彈筆記
站長瓦基你好,真的非常喜歡你的分享,讀完你的文章對人生都會有滿滿的動力!想提出兩個小小的疑問,發現你的子彈筆記都是寫英文耶,好奇是因為英文是你的母語或是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會問這個是因為一直很想把語言學習列入我的目標中,但很難維持長久的學習動力和熱情,想請問瓦基是否有讀過針對語言學習方法的相關書籍,或是你個人有實際經驗可以分享?
另外也在嘗試你之前分享的晨間習慣,發現為了做這些事提早一小時後,反而上班精神變不好了,很像沒睡飽(雖然前一天也有提早入睡,總睡眠時間是不變的),你在轉換作息時有遇過這個問題嗎?還是要試比較多天的時間才能慢慢調整過來?因為這樣目前是只有培養成功週末的晨間習慣
Hi Cindy
謝謝你的留言
寫英文是因為我的習慣,我從小時候到現在,玩電動、看電影、聽音樂,都是以英文的為主,也習慣用英文跟自己「自我對話」,所以自然採取英文作為子彈筆記的書寫方式。
我沒有特別接觸語言學習的書籍,因為我的生活娛樂和休閒當中,已經充滿英文。我認為語言是愈實用、愈常用、就愈會用的事情。
另外,關於晨間習慣,建議循序漸進,可以先以 20 分鐘為一個單位,習慣後再慢慢增加到 1 小時。但是每天還是要睡到 7 小時最理想(甚至以上)。
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適應的時間可能會因人而異,我大概調了一個多月,才固定把作息提早了 1.5 小時。但是,還是要以身體和精神感到最舒適的程度為主,別把自己累壞唷!
站長瓦基你好~從podcast輾轉發現很實用的部落格,非常感謝你的分享~
想請問你工作上的安排會使用子彈筆記嗎? 如果不會,可以聽聽你分享怎麼管理工作上的事物嗎?
本身也是在半導體產業的工程師,有一種資訊滿天飛的感覺,開會一本筆記本,現場無塵筆記本,大部分也是會整理成報告在電腦裡面,但每次突然被問某個專案時,就要回想和找資料花費很多時間,不知道有沒有建議的做法呢? 感謝你~~
子彈筆記用來設定工作上「最大型」的目標,通常是每天最重要的1~2件事,以及中長期目標。這像是我的「核心軌道」,讓我不偏離大方向。
其他瑣事、任務管理、專案規劃,完全由 ONE NOTE、OUTLOOK、還有公司的一些數位系統,來整合做到。數位工具這塊是另一門學問了呢!
感謝回覆~數位工具管理真的很需要花費心力,尤其一開始沒有管理好後續指越來越無法挽救。希望未來有機會聽你分享你的使用方法~感謝🙏
PS 聽完電扶梯走左邊的訪談,真心收穫許多,非常喜歡你做選擇的觀念,感謝分享~
謝謝你的支持和建議!之後我會保留一點時間來分享數位工具相關的東西,敬請期待囉 🙂
瓦基先生你好!偶然間發現你的網站!此篇也督促了我拖延的子彈筆記想法!不得不說!僅僅實施一週,有種從外太空飄浮的狀態踩回地面的感覺,起床跟睡起寫筆記、寫下一些零碎的紀實變成期待的時光!也從害怕網路上各種華美的子彈筆記跳脫出來,一本B6橫線筆記本加一隻黑筆,寫下今天☺️
但我在寫十年卓越計畫時,遇到問題,有點不知如何是好,希望瓦基大可以幫忙解惑:在10年卓越計畫的重寫,也有試著按照你的寫法書寫,前面描述生活的部分蠻流暢的,但在第三點的職業以及熱愛的事情卡關,(果然一些東西寫下來就會跑出問題🥲但也是一直存在的問題,不得不直視)想請問要怎麼破關這個部分呢?需要一點武林祕笈,謝謝🙏
嗨!很開心你也開始使用子彈筆記!
關於10年計畫,如果不介意英文原文的話,推薦你閱讀這篇文章:
https://thematthewkent.medium.com/your-10-year-plan-for-a-remarkable-life-f65d661c0594
我的寫法是向 Matthew Kent 這位作者致敬的!提供給你參考看看原汁原味的指南囉!
waki你好
一兩年前我也嘗試使用子彈筆記,但總是無法隨身攜帶筆記本在身邊,而且已經習慣用google calendar記錄我所有的行程與代辦事項,導致我的筆記總是無法落實,勾選了幾天就空白了,所以想請教您你有遇過類似的問題嗎?
對於已經習慣使用google calendar記事情的人,要如何轉換變成使用子彈筆記呢?謝謝
很開心看到你的回饋,我覺得應該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改用子彈筆記會帶給你什麼好處?」
我以前也曾經使用 google calendar 記錄了好一陣子,但我發現自己太容易在網頁上分心,也很容易偶爾沒有記錄到、忘了改,我的心思沒辦法「黏」在這個數位工具上面,所以我轉用手寫,得到我這篇文章中的收穫。
但是我在公司的公事上面,會議、討論之類的安排,我使用公司的 outlook 紀錄,這部分就完全跟子彈筆記脫鉤。子彈筆記只記錄了我公事最最最重要的大事,以及大部分的私事。
如果已經完全習慣 google calendar,轉換到子彈筆記會比較好嗎?這點,我打個問號。如果你的 google calendar 有跟別人「共用」的需要,那麼子彈筆記則沒辦法做到這件事。一切還是得看什麼方式最適合你,對你最有助益。
瓦基大你好,
我也是「重度」依賴outlook或是outlook calendar來決定我的工作或是會議排程。畢竟,在現在的工作環境中九成都是透過這類型的工具來建立與同事間溝通的橋樑。然而,在讀過「子彈思考整理術」一書後,可能是因為作者在書中所提到的運用範例所影響吧,總覺得在上述的工作環境中也仍然可以將子彈筆記運用出來(比如日誌rapid log)。但在你前述的回覆中好像不是如此。可否多分享一點你在前述職場情境上的運用呢?另外,小弟有幸在近期將擔任小主管。您也是一位主管,子彈筆記是否也可以運用到領導以及管理上呢?
十分感謝分享
嗨,我用在工作上是為了「聚焦」,每天集中火力作最重要的 1~3 件事
擔任主管,聚焦更重要了,每天都要為了最重要的事情而戰,在daily log總是感恩自己的隊員,因為有他們才能成就自己 🙂
不知道你看到這封訊息的時間,如果還來的及,邀請你參加這場1/23的免費線上講座
https://us02web.zoom.us/webinar/register/3616112704760/WN_THpRvE4DQhOXU4_S3l0hHw
謝謝瓦基的回覆,看到你的回應讓我豁然開朗,一直以為子彈筆記是要寫工作事項,因為事情太多太雜,導致我很難下手,如果先從私事開始,或許會比較容易吧,決定今年也來嘗試書寫子彈筆記,並希望也能將自己的使用心得分享給大家參考,請問瓦基是用什麼網站架設自己的網站呢?能不能也分享一下自己當初架網站選網站的心得呢?謝謝
很期待你的實踐和分享唷!
我使用的是 WordPress 架設網站,關於架站的經驗談,一時之間可能還沒辦法完整分享 (還不是現在的主軸/時間規劃)。或許在將來一個適合的時間,或許一兩個月後,我會分享更多的細節,非常謝謝你的提問 🙂
Waki您好,不知道能不能詢問,請問您是用什麼筆書寫子彈筆記?
我用中性原子筆寫,常會有墨被手弄到髒髒的狀況
尤其是拿尺畫線之後…
謝謝
我用這種最陽春的原子筆,也有用尺畫線(Future Log),滿快乾的,還沒有遇過手會髒的問題耶
https://24h.pchome.com.tw/prod/DSACPJ-A9007P9IL
在執行的過程中,如何簡化一直在寫一樣事情的感覺?
例如daily寫過的東西,還要再寫進monthly和future log嗎?
這部分是最讓我會懶惰的地方...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分享一下我的用法,試著回答您的問題:
當月的 Monthly Log 和 Future Log 是用來「規劃」,提前想好、或者有新的規畫時寫入。
Daily用來記錄「當下」,只有兩種狀況,我才會挪到這兩個地方重寫:
(1) 舉例:2月份 Daily 「沒完成」的項目,在隔月的「回顧檢視」時,如果仍然認為很重要,才寫到3月份的Monthly Log
(2) 舉例:2月份 Daily 「完成」的大事件,你認為值得在下個年度的「回顧檢視」時回味的,才寫回2月份的Monthly Log
心態上的建議,不要把 Daily 當作流水帳。而是誠實寫下當天預計做的事情、沒做完的事情,透過定期的「回顧檢視」動作,去觀察自己專注在什麼事情上?對什麼事情沒什麼興趣?哪些事情對你真正重要?不奢求完美版本的子彈筆記,只求盡可能地完善「自己」。謝謝您的提問!
您好,不知道您是否有以下的使用情境。
想請教如果我將 collection 定成一個 project level (e.g. Prepare the monthly presentation), 然後切成數個小 task,以方便在 daily log 安排這些 tasks ,那這些 task 與此 collection 也有建議的連結方式嗎?
i.e. 能快速看出來這 task 是屬於某 collection/project
感謝您。
假設你有兩個 collection index:Project A (#30-#31) 和 Project B (#60-#61),#代表頁數
在平日的 tasks 書寫的時候,你可以寫成這樣:
.#30 蒐集表格數據
.#30 準備組織圖
.#60 準備季度趨勢圖
用 # 標記在前面,讓你可以直接翻到該 Collection 頁面。而不是用 Project name 標註,這樣要翻回 Index 頁、再翻到 Collection 頁,多一次查找,會略顯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