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學子彈筆記?
這得從我自己面臨到的,職場和感情的衝突這段故事說起。
2018下半年,經過多年的職場歷練,躍升為公司最年輕的主管之一。在某次衝動的念頭下,我決定脫離舒適圈進行內部轉職,從新竹轉調到台南工作。
怎料,我跟另一半累積已久的職涯和感情的抉擇問題,以及我疏於溝通與迴避的態度,在2019年初迎來了感情的最低谷,兩人吵到幾乎要分手。
此時,我才驚覺自己貌似成功的人生有著巨大隱憂:缺乏全盤的規劃與自主、任由環境支配自己的生活、沒有願景與夢想的窮忙態度。
急於改變與修補關係的我,很幸運地找到了 《子彈思考整理術》 這本書,子彈筆記的核心精神是「追蹤過去,釐清現在,設計未來」,這正是我需要的!
以下這篇文章,將會跟你分享改變我人生軌跡的這本書、方法的實踐、心得與收獲。
p.s. 邁入2020之後也達成了一整年的使用紀錄,比較進階的心得和建議我分享在另一篇新的文章: 連續寫子彈筆記365天,我學到的7件事與務實的建議 。
《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
子彈筆記創立者瑞德‧卡洛(Ryder Carroll)幼年患有「注意力缺失症」,他透過反覆試驗後,把這個手寫筆記的方法,用在強化注意力、增加生產力、達成預定目標。
出乎他意料的是,子彈筆記成效斐然而且一炮而紅。他呼應廣大支持者創立了Youtube教學頻道,也把操作方法跟背後的思路,寫成《子彈思考整理術》一書。
起初,我透過他的Youtube頻道學到基本的操作和筆記方法,並且開始實驗。另一段網友樸實的教學影片讓我獲益良多,其中一段話更是敲響我心頭的警鐘:
我們太害怕去承諾、不曾花時間去定義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拖延了自己的夢想。
We are too scared to commit and never take time to define what we really want. Our dream was procrastinated by ourselves.
閱讀完《子彈思考整理術》之後,更加深了我的信念:我的目標不只是寫出「五彩繽紛的子彈筆記」,而是透過子彈筆記「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Youtube教學影片雖然讓我學到很多的「如何」,但讀完這本書更讓我知道背後的「為何」。作者在書中做出的哲學思考深得我心,其中的名言佳句會摘錄在本文末段。
作者聲明子彈筆記必須「手寫」,藉此加深我們與資訊的互動,強化聯想思考能力,激發創新的解法與洞見。手寫筆記讓我們放慢思考的步調,讓最深層的意識來的及說話。
作者也提到數位時代的人們,時常同時間處理太多事、注意力太過分散。用子彈筆記反思的過程中,有助於關閉「窮忙」的自動駕駛模式,重新檢視自己的經歷和優先順序。
最後,要建立「自我意識」,我們必須依據信念而行動,不能放任自動駕駛模式支配我們的生活,一切得從小地方做起。透過每天遵行子彈筆記,達到積沙成塔的綜效。
建立自我意識是一輩子的功課,但可以從檢視自己日常生活開始。
Cultivating this self-awareness is a lifelong process, but it starts by simply checking in with yourself.

〈子彈筆記〉手帳的手殘派實踐範例
以下是我自己6個月來的實踐成果,採取最簡約、樸實的書寫方式,即使連最沒有「美術天分」的人都可以依樣畫葫蘆。
關於筆記本的選用,經過多方比較之後,我放棄了昂貴的Leuchtturm 1917和Moleskine筆記本,採用性價比更高的PAPERIDEAS。它的筆記紙厚度與墨暈的表現很優,手的觸感也非常好。
另外,我希望自己的筆記可以保持一致風格,因此我選擇了「活動式書套」搭配「裸背版點陣紙」的組合,使用至今仍非常滿意。
開始正式下筆前的一個月,我用普通筆記本實驗自己的使用情形,優化書寫方式,保留實用的部分,刪除華而不實的地方。藉由實驗,設計出最適合自己的子彈筆記方式。以下依序說明7個範例頁面。

1.索引(Index)與列點(Key)
盡可能簡化標示,真正會用到的其實不多。索引頁遵循頁碼搭配索引項目。列點我自己新增了日誌會用到的四個項目。

2.10年卓越計畫與2年封面故事
「10年卓越計畫」的核心精神是「以終為始」,寫下自己的目標和願景。描述十年後的自己,在什麼環境下過著什麼生活。勇於做夢,敢於執行(可參考這段教學影片)。
如果你不追求卓越,你將默認自己接受平庸。
If you don’t aim for remarkable, you’ll hit mediocre by default.
「2年封面故事」則是受到《一個人的獲利模式》這本書的啟發,寫下兩年後的自己將接受怎麼樣的專訪,暢談自己熱切投入的事情,或者透過專訪要與眾人分享的成就。
【2022/7/30 新增】三年後,我寫的這個封面故事成真了,我把完整的心得和回顧寫在這則 Facebook 貼文〈三年前,我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勇氣和自信,我寫下了一個兩年期的目標:我想被《哈佛商業評論》訪談〉,貼文獲得了非常熱烈的迴響,也驗證了這套方法的強大力量。
這個部分每週、每月固定回來翻閱,尤其在執行「移轉」(Migration)做項目刪減的時候,檢視自己是否仍走在設定的軌道上。

3.年度目標(Yearly Goals)
這是參考許多子彈筆記高手的範例後,自己設定的格式。用意是在各個類別做好規劃,以我自己為例:健康、感情、家庭、紀律、工作、部落格。
為了避免「新年新希望症候群」,我依照作者建議,將年度目標劃分為較小規模、各自獨立的目標。就像把馬拉松分割成數段百米短跑,這個方法在新創企業稱之為「衝刺」(Sprint),完成階段性任務就逐項檢討與改善。
這個部分一樣每週、每月固定回來翻閱,檢視哪邊進步了,哪邊仍需加強。然後轉移到月誌裡面的當月目標以及習慣追蹤格,持續落實到每天的生活中。
4.群組(Collection)
群組的安排比較偏個人興趣導向,我自己設計了三個區域:如何閱讀一本書、你必須改善的缺點、名言佳句。這部分沒有特定格式或標準,依據個人喜好安排即可。
附帶一提,我在前期實驗階段時認為,手寫和數位可以各司其職。所以我仍然使用數位工具Evernote和GoogleSheet輔助,整理閱讀清單、投資清單、預算清單…之類的項目。
但近期漸漸感受到,數位工具仍然容易讓人「分心」,該把一些需要思考跟專注的項目陸續轉移到子彈筆記裡。

5.未來誌(Future Log)
提前規劃行程,安排重要事件,轉移未來待辦事項。這部分採用的格式,讓自己一目瞭然這個年度的重要事項,以及未來發生的時間。
重大的事件、聚會或旅行安排,我會再額外放到GoogleCalendar上面,跟另一半或朋友共用行事曆,掌握共同的行程。
如果對於要安排的待辦事項,還不確定該怎麼拿捏重要性,不妨參考我從《恆毅力》這本書學到的「目標階層」方法,讓你清楚掌握各種待辦事項,是否與自己的最終目標朝著同一個方向?相信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安排待辦事項。

6.月誌(Monthly Log)
左半部融合了習慣追蹤格(Habit Tracker),這是我認為最精簡實用的格式。連續六個月使用這個格式,我維持了幾乎每天瑜珈、書寫、閱讀的習慣。就像詹姆斯在《原子習慣》說的:「你不會成為你設定的目標。而是迴歸到你遵循的系統。」透過每天微小行為的累積,把自己逐漸推向年度目標。
我也使用習慣追蹤表格,進一步養成了自己紮實的晨間習慣,分享執行的方法與細節於另一篇,獲得廣泛回響的《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書評筆記與實踐一年來的心得。
右半部則是條列當月目標,或者把上個月的未完成事項「轉移」過來繼續執行。如果一個事情轉移了太多次,它要嘛不重要,不然就是自己擺爛太多次了。
轉移的時候,重新檢視所有的責任,刪除不必要的責任。最終目的是脫離人生自動駕駛模式,不再將寶貴時間浪費在無價值的事上。逐步刪除令人分心的事物,專注當下,強化自我意識。

7.日誌(Daily Log)
我在前期實驗的階段發現,如果放任自己隨興書寫,日誌項目常常會某天多、某天少,很難保持一致的品質和動力。是否存在著,有規律的類別卻又不失彈性的格式?
我四處搜尋適合的格式,最後得到這個方法:萃取〈五分鐘日誌〉和《五秒法則行動筆記》的每日「肯定、感恩、檢討」,以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的「三的法則」來規劃任務和感恩。如果當天有更多的感恩或檢討,也允許自己視情況彈性增加項目。
- 一個肯定:我最常肯定自己無論天氣是雨是晴,面對生活的熱情不變。
- 三個任務:我會安排兩個工作、一個私人任務。不求多,重點是專注且完成。
- 三個感恩:讓我更專注於人際間的溝通與互助,觀察以前不曾注意的細節。
- 一個檢討:回顧當日任務的完成狀態,檢討改善機會和重新對自己耳提面命。
每天起床我會先「反思」,寫下自我肯定、檢視當日任務並做好準備。睡前則靜下心「回顧」,寫下當日感恩項目與檢討改善點,擬定隔日任務後才入睡。由於項目不多,而且簡單,讓我可以專注在少數的重點並且持之以恆。
堅持執行日誌最讓我驚喜的是,一個月裡面開始會有少數幾天,是找不到任何檢討項目的「完美一天」。如果越來越多天都能做到這個程度,人生會如何?

實踐6個月的心得與收穫
在科技業打滾的我,藉由每天起床的反思,規劃重點任務。當天突發事項就用《搞定》學到的GTD時間管理方法解決。無論當天多忙,睡前的反思絕對不能省,回顧並且檢討。實踐子彈筆記半年來的心得:
- 不要把筆記弄得花花綠綠的,很累,也很難堅持。重點是「為何」而寫?是「探索自我」?還是「成就不凡」?
- 不要在三個月內就放棄,必須當你記錄到一定程度後,「回顧」與「轉移」的過程才能體現出子彈筆記的力量。
- 不要對自己造假,誠實記錄。重要的不是新增的事情,而是你「完成」什麼?又選擇「刪掉」和「忽略」什麼?
透過子彈筆記,讓我能每天靜下心來與自己內心對話,也讓我了解掌握生命的主導權有多麼重要。這半年來,重新規劃並且堅持執行的成果,讓感情關係完全回溫,職場的團隊和專案進度也有了顯著的進展。我彷彿能跟過去的自己對話,也能跟未來的我對話。
我也依據自己的長遠目標,在這半年內使用子彈筆記逐步規劃,創立【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在終身學習和分享知識方面盡份心力。每天都期待著什麼時候快點天亮,迫不及待面對新的挑戰。
最後呼應作者說的:「我們以為消除煩惱的解方存在於外部世界,以為某件事或某個人最終可以讓我們變得完整。我們不斷向外尋求,卻離自我越來越遙遠。終究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負責。」
還有什麼比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更酷的事?

《子彈思考整理術》提到的名人語錄
沒有做好準備,就是準備好要失敗。
By failing to prepare, you are preparing to fail. – Benjamin Franklin
讓世人看見那些沒有了你便永遠不會被看見的事物。
Make visible what, without you, might perhaps never have been seen. – Bobert Bresson
眼睛僅能見光,耳朵僅能聽音,唯有透過內心傾聽才能覺察意義。
Eyes see only light, ears hear only sound, but a listening heart perceives meaning. – David Steindl-Rast
快樂就像性高潮,如果太常想,它就會消逝無蹤。
Happiness is like an orgasm: If you think about it too much, it will go away. – Tim Minchin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先為自己做主的本事。
Intentional living is the art of making our own choices before others’ choices make us. – Richie Norton
子彈筆記初學者備忘指南

想開始學寫子彈筆記嗎?我製作了一份給初學者的備忘指南,你可以印出來隨時提醒自己這些小訣竅!
同時訂閱電子報,若內容不適合你,可隨時取消訂閱。
讀者迴響問與答
這篇文章也同步分享在PTT討論版,讀者 ColdLeafOwl 在推文的提問 :「 推分享!能說說數位筆記讓你分心的情況嗎?最近買了電腦玩物的書,雖然還沒看,應該是數位為主的。也有聽過手寫能強化某些連結的說法,請問你個人的感受是如何變化的呢?謝謝! 」
我的回答如下:
先談數位筆記讓我分心的感想:容易令人「偏離初衷」
我是電腦玩物的讀者,使用Evernote經驗大約五年。起初用它來規劃生活與工作,順便紀錄許多文章資訊。漸漸地發現,自己反而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功能、調整架構,看到很多新的文章或APP就想嘗鮮。回顧使用過程中,總是因為網路上多元豐富的內容,不斷地分心。
前幾年使用下來,有一搭沒一搭的,我建立的架構仍然凌亂。雖然有受益於一些數位記錄的好處,但更多時候是分心到別的地方去。到目前為止,已精簡到僅輕度使用Evernote於:閱讀隨筆書寫、旅行規劃、網頁擷取與待讀、部落格規劃。
由於我任職公司日常時間無法使用智慧手機,因此我對手機的依賴度很低。日前甚至把手機社群類APP全數刪除,寫成另一篇討論度很高的文章 〈讀這兩本書讓我戒掉社群網站成癮,把時間花在新的習慣〉 。因此手機與Evernote的整合也是我難以實踐的項目,或許該慶幸少走了另一條分心的道路。
回顧以上經驗,數位的筆記方式,對我而言帶來的「分心」比專注還多。我偏離了想要仰賴它規劃人生的目標,更多時間是在想怎麼跟這個數位工具打交道,也很容易分心到跟其他數位工具打交道。一旦開啟電腦,注意力就回不去了。
類比式的子彈筆記感想:讓我「專注、慚愧、負責」
這半年我改成以「子彈筆記」作為規劃的主角,書寫的時候是晨間與睡前,這兩個時段是我的電腦關機期。面對桌上的筆記本,只能「專注」於當下的思緒,用筆緩緩地寫下每個字,記憶的深刻程度,不是數位可比擬。
我的筆記的內容有三個主軸:規劃生活的一切、自律的習慣養成、任務的執行追蹤。這三個項目起初都很容易發生「沒做到、沒做完」的狀況,當我望著自己寫過的項目卻沒達成,那種「慚愧」的感覺既真實又強烈。
由於每日不斷地省思與回顧,我對於自己寫下的這些項目,會有越發強烈的「負責」感受。子彈筆記是為自己而寫,所有完成與未完成的,終究只有自己能負責。正因為這本筆記無比真實,跟自身的連結又如此緊密,如果放棄它就好像要放棄自己一樣。寫到這,我也想不出不繼續子彈筆記的理由了。
總結
適度擁抱數位工具的便利性和保存性,同時親身實踐類比工具(例如子彈筆記)。重點不是如何二擇一,而是如何擇優汰劣。 更進一步的如何排除分心的干擾,以及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可以參考我這篇《極度專注力》的閱讀筆記。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讀這兩本書讓我戒掉社群網站成癮,把時間花在新的習慣
- 為什麼早上起床不要滑手機?30歲前你應該學會的晨間習慣
- 《五秒法則》TED最夯的高效行動法,以及缺少的那塊拼圖
- 《極度專注力》活用6個技巧,釋放最大生產力和創造力
- 子彈筆記入門課程,從課前準備到課後反省,我學到的10件事
若喜歡《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可透過此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回饋金,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見本站公益計劃。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2,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今早拿起之前支持瓦基的第一本親簽版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所附的筆記本,掃描並聆聽Partcat講到個人使用子彈筆記四年後所帶來的實踐心得和體悟,最大的受益在於生活哲學與生活方式的改變,肇始於使用數位工具容易分心,而嘗試子彈筆記本以年度為目標,分成未來誌、月誌與日誌的方式記錄與思考,逐漸養成日日感恩、月月回顧、時時仰望未來目標的習慣,一步步走上如今專注、不輕易偏離初衷,而能自我掌控的人生道路。雖然還不確定瓦基今日是否已能充分享受到自主與自由所帶來的快樂與幸福,但他願意在過程中將這分成長喜樂和成就感與我們分享,在此,我也要向他致上深摯的謝意。如聖經上所記:「財富在那裡,心也就在那裡!」加油!我也被激勵了。
感謝你的支持,也很開心聽到你分享子彈筆記帶來了收穫。
我認為自從接觸子彈筆記之後,「自主與自由」這兩件事情就變成了一種每天的實踐,過程當中必定少不了酸甜苦辣,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軌道在哪裡,也就不需要擔心。
謝謝你分享聖經這段話,很受用!
Hello Waki! 我是香港的讀者,偶爾在LinkedIn 看到你的文章而 follow。主要目的是看你的讀書後分享,可以得到書本內容撮要,以及你的分析(分析是令我豐富了不同角度的),並希望令我對閱讀更有興趣,更有執行力。
很感謝你寫這篇文章,一直都希望為自己生活作點整理。吸收知識,體會多了,很需要一套整理去令自己所得更鞏固和深化。
有一個基本問題關於你用的筆記本頁數,多少頁數可以足夠記下一年呢?問題很 minor,但我很想先了解,讓我可以整理和規劃得好,have a good start 🙂 Thank you!
謝謝支持!
我在內文介紹的這個筆記本,頁數是 268 頁。
每兩頁大約可以寫 3~4 天的日誌,所以剛好會落在一年內寫得進去的篇幅。
更正,仔細回想起來(拍謝過了四年,印象模糊XD)
2018年時,看到的文章似乎是電腦玩物的,2020時又看到您的文章
也非常認同過度使用數位筆記的「偏離初衷」,於是照著您的方式去改進了之前的不足這樣。
瓦基你好,我要謝謝您分享的子彈筆記以及提供不斷優化的使用方式,大大影響我的人生。
2018年時,開始研究子彈筆記,但被一堆浮誇的yt影片給吸引,用了一陣子發現很難持之以恆,雖然好看看了會心情很好,但老實說好看=難用,也花費更多時間在製作筆記而非單純寫筆記,這時候剛好看到您的文章標題『看膩了繽紛的子彈筆記?手殘派科技人的6個月實踐心得』,這標題太猛了,完全就是我當時的心聲XD
2018年對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年,當時一邊在上班、一邊經營自己創立的保健食品品牌、同時又在計畫轉職、加上家裡一些私事,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每天睡不到六小時,因為您的文章,讓我的生產力突飛猛進,後來離職後,自立門戶,接下來的兩年間,我的收入提高了2-3倍。
時間來到2020,此時已經有一段時間沒用子彈筆記了(因為脫離了當時焦頭爛額的情況,突然沒有這麼多事情要記錄,就開始變成一週寫一次、一個月寫一次、最後索性都沒寫了),但隨著工作的案量越來越大,每天都感覺生活很失控,日日埋首於工作中,會議、資料、報告、以及一連串的瑣事實在太多,感覺大腦的記憶體每天都不夠用、時常當機,突然想到很重要的事情沒做,或是根本已經出包了才想到…
這種狀況持續了半年後,我才想到當初幫助到我得子彈筆記,所以我在2020年的8月開始重拾子彈筆記,當時又回到了您的文章,看到了您更新的使用經驗,我也加入了年度目標(十年卓越計畫和兩年封面故事我是有保留這個頁面,只是至今仍然空白XD),其實我的年度目標也是佛系在使用,有時候寫下來也不一定會不斷去檢視自己是否有在進度上,但有趣的事情就是,2022年回頭看兩年前的目標,50%都已經完成,甚至超前:
☑️買車(當初只是想著有輛代步車像fit或是solio那樣的小車,結果買了進口車)
☑️開公司(結果開了兩間,同時還有另外三個品牌&一間餐廳的股份)
☑️開課程(已與政府專案、企業舉辦各項培訓和課程,未來也會推動線上課程)
總之一切都是始於讀完您的文章,決定直接套用,開始嘗試使用子彈筆記!
—
以前的我也是用了一堆被報導的app、各種神人分享的筆記方式,到最後發現那些都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當我看到您這一段後:
『先談數位筆記讓我分心的感想:容易令人「偏離初衷」我是電腦玩物的讀者,使用Evernote經驗大約五年。起初用它來規劃生活與工作,順便紀錄許多文章資訊。漸漸地發現,自己反而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功能、調整架構,看到很多新的文章或APP就想嘗鮮。回顧使用過程中,總是因為網路上多元豐富的內容,不斷地分心。』
對我來說簡直是當頭棒喝,醒悟後,我把常用的、甚至花錢購買的那些app全部捨棄,只保留一個最精簡單純的純待辦事項app,用途也只是將我來不及記錄的瑣事、要處理的事、要買的東西簡單記下而已,有空時再將真正重要的事寫在筆記本上,幸好有您的建議,讓我真正從大腦過度的壓力中解放。
在跟身旁好友分享子彈筆記時,又看到您的文章,有感而發回來寫了這些,除了表達我的感謝,也希望讓您知道,您的文章真實的幫助到我、改變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效率,也讓其他讀者知道,這是多有價值的一篇文章,我使用子彈筆記的方式根本只是皮毛,就能帶給我這麼多的收穫,希望各位也能夠嘗試!
祝福各位事事順心 🙂
Hi Tank
感謝回饋,你的故事好振奮人心!
我也曾經實驗中斷子彈筆記一陣子(大概三個多月),後來又重拾回來
沒有使用的那段期間,生活就像自動導航一樣繼續被推前進,很少主動去回顧跟反省,哈!
很開心這些分享能幫上忙,感謝你的肯定和祝福!
瓦基你好,很開心可以找到你的網站,我也有將你截至目前為止的podcast都聽過了一輪,收穫很多,也讓我重拾看書的樂趣。
其中,我對於你所採用的子彈筆記興趣很高,希望也能夠仿效你的做法,更加的充實自我並善用碎片化時間。
請問你會建議子彈筆記的設計,將工作上的事情與生活中的目標,分開為2本還是整合為1本呢?
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目前我的工作類型屬於專案管理,經常會有較多的細項追蹤,如將工作上的事情與生活目標放在一起,可能會比較雜亂。
謝謝!
我適合在一起用一本
每天主要目標只寫三個:工作x2、生活x1
我以前也是負責專案管理,手上十幾個大大小小專案
只要仔細想想,每天「真正」重要的,其實就只有一兩件事情(值得你靜下心來寫字、思考、反省的)
普通的任務,就用數位工具追蹤和紀錄就可以了(我習慣用 N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