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讀後心得:如何「治癒」職場倦怠 1

為生活而工作,而不是再為工作而活。」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鬧鐘響了,你睜開眼睛的第一個念頭是「天啊,又要上班了…」然後把鬧鐘按掉,把被子蓋過頭,只希望時間能夠停止?別擔心,你絕對不是一個人!根據調查,大約七成的上班族都曾經歷這種「不想上班」的掙扎。


這本書在說什麼?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一本超實用的書《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這本書的作者艾米莉.巴列斯特羅斯(Emily Ballesteros)是專門研究「職場倦怠」的管理顧問,她有組織心理學的專業背景,曾經為百事可樂、Salesforce 等大公司提供培訓。

她在剛出社會不久,就經歷過一場嚴重的職業倦怠。俗話說「久病成良醫」,她後來運用心理學專業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便開始幫助更多像她有一樣困擾的人,解決職業倦怠的問題。

成為這方面領域專家的她,抱持著一個信念:「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醒來時感到心情愉悅的生活,即便不能如此,至少也應該擁有醒來時不感到畏懼的生活。」她寫這本書,就是想告訴我們如何做到。

Group of young professionals engaged in a collaborative meeting in a modern office setting.

你屬於哪種倦怠類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工作會讓我們這麼痛苦?作者認為,問題出在我們不斷犧牲生活品質,日積月累的小疲憊最終滾成了大麻煩。很多人以為請個假、週末好好放鬆就能解決,結果發現休息過後又回到原點。

作者提到:「倦怠感的定義就是:長時間處於疲憊、壓力、茫然不協調的狀態。」她進一步把最常見的職場倦怠分成三種類型,讀完後我猜你一定會發出「這不就是在說我嗎?」的感嘆:

一、過勞型倦怠

如果你總是感覺責任一大堆、待辦清單永遠寫不完,幾乎沒時間真正休息,那你可能就是過勞型。

這類人通常是老好人,凡事都覺得「我不做誰來做」,生怕辜負別人期望。你心裡總覺得「達成目標比顧好自己更重要」,於是一直硬撐。

但說真的,當別人在你已經排滿行程的情況下還丟事給你時,你內心是不是其實很抓狂?這就是典型的過勞型倦怠:一邊逞強,一邊又忍不住埋怨自己為何停不下來。

二、社交型倦怠

這種倦怠是因為把太多精力花在應付別人身上,超出了自己的社交能量負荷。

如果每當有人邀約你,你心裡第一反應是「唉,好累,不想去」,但又礙於情面很難拒絕,那你很可能就是社交倦怠。

這類人通常很難把自己擺在優先順位。還沒開口拒絕,內心愧疚感就先湧上來了!長期下來,你會發現跟朋友家人見面變成一種壓力,因為你實在沒剩多少社交能量。

三、無聊型倦怠

聽起來很矛盾,無聊竟然也會「倦怠」?沒錯,長期處在缺乏刺激與意義的狀態,也會讓人感到心累。

如果你的每日生活就像機械式地過著,對周遭事物提不起興趣,感覺自己像行屍走肉般疏離,那你可能就是無聊型倦怠。

一個有趣的判斷方式是:當你看到別人對生活充滿熱情時,你心裡是羨慕甚至有點看不慣嗎?你會不會覺得「有什麼好開心的,我每天過得超無聊」?如果是的話,那就是屬於無聊型倦怠。

這本書彙整了作者多年來提供諮商和培訓的內容,提出了「倦怠管理的五大支柱」這套方法:心態調整、個人關懷、時間管理、設定界限和壓力管理。

只有從這五個方向逐漸改變,我們才能真正化解職場倦怠。甚至在這本書最後的篇幅,還教你如何擺脫有毒的職場環境,告訴你何時該離開、該如何離開。

我認為,這本書最棒的地方,是因為作者有大量的諮詢和顧問經驗,她看過形形色色的問題,所以書中的舉例和建議都很「實際」,不會顯得天馬行空。由於分享的篇幅關係,我從書中的五個方法裡面,特別挑選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兩個出來分享。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讀後心得:如何「治癒」職場倦怠

倦怠救星一:照顧自己是你的任務!

我們常常以為,熬過眼前的忙碌再來休息就好,但現實是忙碌永遠不會自己結束。艾米莉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念:「照顧好自己,是你的責任,也是你的任務。」

她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把自己想像成一台需要定期加油的汽車。開車出遠門時,不會有一個「最佳時機」讓你方便加油,你就是得適時下高速公路,犧牲一點趕路的時間去加油,不然油箱見底車子就開不動了。

我們人比汽車耐操得多,油箱見底了還可以硬撐,但往往也因為這樣,我們才會一再濫用自己的韌性,把自己逼到極限。試想,你是不是也曾帶病工作、累到不行還是勉強應付?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因為不懂得適時停下來休息,反而讓自己傷得更重。

休息不是偷懶,是提升效率

也許你會說:「我哪有時間休息?事情那麼多,停下來不就完不成嗎?」這正是現代人的迷思之一。我們習慣了隨時待命,回訊息、跑家務、照顧別人需求,一刻不停。

但事實上,適當休息不但不會讓你落後,反而能提升效率。研究多次證明,定期休息能幫助我們更專注、更有生產力。我自己的觀察也是這樣,最有生產力的人,經常是最懂得休息的人。

比如,一項研究發現有午睡習慣的人記憶力更好——小睡一下就像清空大腦的信箱,讓你能處理新的資訊,而且即使只是閉眼休息幾分鐘,記憶力也能提升將近 43%!

作者也提醒我們:「如果成就的代價是生活中的其他一切,那代價就太高了。」不要為了追逐成就、忘了休息而付出了身體和心理健康的代價。所以記住:休息其實是在幫你儲備能量,讓你日後跑得更遠。

可預期的休息時段

書中還提出另一種方法叫做「可預期的休息時段」,也就是刻意安排時間來照顧自己,而不是等到撐不住時才休息。

比如說,在中午吃飯的時候,或吃完飯的時候,你有沒有安排一段時間可以一個人獨處、或者午睡一下?或在下班之後,你有沒有安排做些自己喜歡的放鬆活動。像是一週裡面挑個幾天,自己一邊散步一邊聽 Podcast,去參加運動課程,去參加社團聚會。

最重要的心態,就是這種休息並不是「選修課」,它們不是可有可無的;相反地,你要把休息當成「必修課」來做。你可以把這種休息時段當成「正式會議」一樣安排,時間到就是要執行它,休息的「重要程度」跟正式會議是一樣的。

就如同作者所說:「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可能不容易,但絕對是一大要事。」如果我們長期忽略這種安排好的休息,造成的傷害會比你少開幾個會議來得更大。

另外,也請尊重別人設定的休息時間。每個人都只是來上班賺錢過生活的,大家都需要休息和放鬆。別人提早下班或假日不回訊息,不表示他們不敬業,而是他們懂得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這種工作環境裡不健康的觀念,比如把加班當成理所當然,或是用工作量評斷他人價值,這些想法都必須盡快改掉。我們應該鼓勵的是一種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工作文化,畢竟大家都是出來打工的,真的沒必要彼此為難。


倦怠救星二:學會對別人說「不」

很多時候,讓我們疲憊的不只是工作量,還有那種「不得不答應別人」的心理壓力。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明明自己已經很累了,同事又拜託你幫忙加班,你嘴上答應內心卻在崩潰?或者上司臨時交代任務,你其實完全接不下但還是硬著頭皮說好,結果加班做到半夜?

如果這些情景讓你頻頻點頭,那你就該練習本書的另一項重點技能:設定界限,也就是學會對他人說「不」。

艾米莉把「設定界限」形容為現代職場人必修但學校沒教的課。她指出,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金錢、注意力、耐心都是有限資源,如果從不對他人設限,就很容易把這些資源耗光。

想像你的精力像手機電量一樣,每天都只有固定的電量可用。如果你不懂得拒絕,誰來一根充電線都能插你這,最後電量被別人用光,留給自己的就所剩無幾了。所以,學會說「不」其實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重要的人事負責。

你不需要管理他人的感受

首先要調整心態:你不需要也沒義務讓所有人滿意,更不需要替別人管理他們的情緒。很多人不敢拒絕,是擔心對方失望或生氣。但是情緒是屬於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責任,對方的感受並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能控制的。

艾米莉在書中提供了不少實用的小技巧,幫助人們「無愧疚」地設定界限。例如,她建議我們可以準備幾句委婉但堅定的回覆,面對他人請求時派上用場:

「這週我手上的專案很多,可能沒辦法再接新任務了」 「我很願意幫忙,不過我今晚需要休息,明天再看看可以嗎?」

這類話術,禮貌中帶著明確,既讓對方知道你的難處,又沒有直接傷害關係。剛開始練習時,你心裡難免會有點不安,畢竟一直當好人當習慣了嘛。但當你真的說出口、守住了一次界限後,你會發現其實沒想像中可怕。

我非常喜歡書中的一段話:「界限是用來強化關係,而不是削弱關係。界限不是一種拒絕,而是一種邀請,邀請彼此維持一段不帶怨懟的關係。」當你能夠自信地劃出界限,對方也願意尊重你的界限,這段關係才會長長久久。

過度善良是對自己的殘忍

另外,書中還有個一個觀念提醒了我:如果你的善良讓你感到疲憊,那你的善良就變成了一種對自己的殘忍

很多時候,我們口頭上說「沒問題,我可以」,心裡其實在滴血。長期壓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不滿、越來越累。

設定界限並不是要你變成一個冷漠自私的人,而是幫助你在善待他人和善待自己之間取得平衡。試著換個角度想:當你勇於表達「我現在真的累了,需要休息」時,其實也是在給別人一個誠實的反饋和期待管理。

真正體諒你的同事、朋友,會理解並尊重你的選擇;而如果有人因此惱怒,那只說明他們只在乎自己的需求,並沒有把你的狀態放在心上。

先尊重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當你開始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把關,你會發現生活出現了有趣的變化:你不再一天到晚處理別人的麻煩事,反而有空氣、有空間去做那些真正對你有意義的事。

關於設定界限,書中還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很多人之所以設立界限,並不是因為他們討厭工作。正好相反,是因為他們喜歡工作,希望能夠繼續做下去。他們設定界限來保護工作,避免工作變質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設定界限,是為了保護我們在乎的事情。

A man enjoys outdoor relaxation and mindfulness beneath a bright, cloudy sky, exuding calm and peace.

開始行動:三個簡單小練習

看完這些觀念,你可能想知道「所以我該怎麼做?」以下是三個超實用的小練習,幫你馬上行動,向擺脫職場倦怠邁進:

一、每天留一段「加油充電」的時間

從現在開始,請把休息視為日程表上的固定項目。例如每天睡前半小時泡澡放鬆,或每天中午出去走十分鐘,給大腦放個假。重要的是這段時間只屬於你自己,像對待重要會議一樣堅持執行。

你可以把它標在行事曆上,到了時間就提醒自己停下工作。別小看這短短的充電時刻,它可以讓你下午的效率更高,下班後也不至於累得什麼都不想做。

就像前面說的,加滿油的車才能跑得遠。每天一點自我關懷,長期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的能量儲備越來越充足。

二、練習說「不」,從小事開始

如果一下子要你對老闆或重要客戶說不,可能太困難。但你可以先從生活中的小要求開始練習界限設定。比如朋友臨時邀約你周日幫忙搬家,而你原本計畫休息,那就試著婉拒看看。

你可以禮貌地說明:「不好意思,那天我有自己的安排,可能沒辦法幫忙了。」一開始說出口可能會有點不安,但請記住你有權優先照顧自己的需要。

從現在起,給自己一週至少一次說「不」的機會,慢慢鍛鍊出界限肌肉!

三、重新檢視你的優先順序

倦怠常常讓我們感到失去意義,這時候不妨靜下心來想想:對你而言,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麼?把它們寫下來,然後對照你最近一週的時間分配。

如果發現自己大量時間花在那些既不重要也不喜歡的事情上,難怪你會疲憊又無聊啊!接下來,你可以做一個小調整:選一件最讓你耗費能量的非必要事項,勇敢地減少投入。

例如,每天滑社群媒體兩小時讓你覺得空虛,那就限制自己改成半小時,把省下的時間拿來做一直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或者你發現加班到很晚其實產出不高,不如晚上準時下班去運動或陪家人,提升生活品質。

作者強調,當你不清楚自己最重視什麼,就很容易又忙又不開心;反之,一旦你讓時間的運用反映你的價值觀,生活滿意度會大大提升。所以,開始篩選你的時間花費吧!


結語:為生活而工作,不再為工作而活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讓我重新思考,人類畢竟不是電腦或機器人,本來就不該以百分百的運作效率來要求一個人。人類之所以是人類,就是因為生命裡有很多「無用」的時刻,不追求效率的時刻。正是這些時刻,才讓我們有創意、有體驗、有歡樂和有意義。

懂得享受這些無用的時刻,就是我們活著的證明。

改變並非一蹴可幾。畢竟「不想上班的病」也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但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從今天開始做哪怕一件對自己更好的事情,累積下去就能看到轉機。

記住:「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為了工作犧牲生活。」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你重新找回工作的平衡與熱情!每個早晨醒來,心中不再是恐懼或疲憊,而是踏實的充實感與一絲對工作的熱忱——因為我們知道,人生不只有上班,還有很多美好值得我們全心投入。

所以,當你下次再感到「好想乾脆辭職不幹」的時候,不妨試試書中的建議。也許你會發現,問題不在於工作本身,而是我們與工作的相處方式。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學習:愛自己,也愛我們的生活。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隨時取消訂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Waki 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和《化輸入為輸出》課程講師,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中。

下一篇讀什麼?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1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
ChenCuiqian Tracy
訪客
ChenCuiqian Tracy
2025-03-14 10:21 上午

設定界限
然後被霸凌⋯⋯

休息是必修課!
謝謝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