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不是創意》讀後心得:創意工作者的處世哲學 1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你是否曾經為了無法完成一個作品而煩惱?你是否曾經因為追求完美而停在原地、無法前進?今天我要分享的這本書,會指引你走出困境,打破障礙,開始享受創作的過程。我會跟你分享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三個寶貴的收穫。


這本書在說什麼?

重點不是創意》的作者是大師級的行銷專家賽斯.高汀Seth Godin),他在創新、行銷和領導力方面有很獨特的見解,是我長期關注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演講和訪談對很多創作者跟企業家造成很大的影響,我也從他每天更新的部落格文章學到很多實用的觀念。

這本書中,他主要談的是「創意工作」(creative work)。他認為一個人想要在創作領域取得成功,需要建立起一持之以恆的創作習慣,並且持續將自己的作品發表出來。無論是領導、寫作、繪畫、設計還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創意工作,都需要具備這種持續不斷的精神,在書中他稱這種精神叫做「實踐」(practice),英文原文也有「練習」的意思。

他鼓勵我們放下對創作完美作品的追求,而是專注於培養自己的創作習慣。他在書中分享了很多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克服創作過程中的阻礙。這本書會提醒我們,創作不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更是為了跟別人——也就是我們的受眾——建立連結。他鼓勵我們把創作視為一種負責任的行為,並且努力提升自己的創作技巧。

對我自己而言,我身為一個內容創作者,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獲得了很多啟發。作者說這本書是獻給「渴望教學、創新、解決有趣問題的人」,適合創業者、領導人、設計師、作者、畫家…等任何需要從事創意工作的人。如果你剛好也是這類型的人,這本書對你會很有幫助。


實踐的本身就是產出

這本書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字就是「實踐」,而這個字就是這本書的英文書名《The Practice》。作者發現很多人不願意實踐,是因為他們想要獲得的是一種「保證能得到的成果」。

也就是說,大多數的人比較喜歡遵循一種標準的「模式」,就像是職場上常聽到的 SOP。在標準的資本社會裡面,這種模式會促使我們消費跟服從。我們會相信一個道理:只要我按照別人告訴我的方法去做、按照公司指定的方法做事情,就保證能獲得報酬,然後就能夠消費買東西,接著在繼續遵照步驟做事情,獲得保證的結果,然後繼續消費。

這種心態,會導致人們只想做那些「保證有成果」的事情,而這也是抹煞創意的兇手。

作者提倡的方法是「實踐」。實踐是要求我們投入全力來處理創作的「過程」,而不是過度地關注「結果」。我們必須養成日常習慣,每天都致力於改進我們的實踐。這些實踐就像是:試著寫一篇文章、試著畫一幅圖畫、試著採取一個新方法領導下屬。這種實踐是真的採取行動,但是不保證能獲得成功的結果。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電影編劇會帶著一堆劇本和對白到工作坊,讓演員們彼此按照劇本進行試戲。一部分的觀眾或許會喜歡,但有一部分觀眾則無感。這個時候編劇的心裡會想:「這齣戲適合這些觀眾看嗎?」

演員們試了一場戲,觀眾沒有反應。演員們試了另外一場戲,觀眾只有零星的反應。演員們試了最後一場戲,觀眾們終於有反應了,覺得這場戲有夠難看的批評反應。但是這個現象,並不會讓這位編劇感到太過憂慮,因為打從這場試戲的一開始,他就已經瞭解了他即將遇到的各種風險:各種不同回饋的風險。

也就是說,實踐雖然無法讓我們預知結果,但無論結果如何,實踐都有它的成效。因為最差的情況也就是此路不通,繞道而行。但是如果成功的話呢?那就是人們口中的「創意」。作者在這本書的開頭寫道:「實踐不是為了達到產出的手段,實踐的本身就是產出。實踐是我們唯一能掌控的部分。」1這本書的繁體中文版把這句話翻譯成:「實踐不是做出作品的手段,實踐就是作品,因為它是我們唯一能掌控的部分」。這句話的英文原文是:The practice is not the means to the output, the practice is the output. The practice is all we can control. 我認為此處的 output 翻譯成作品反而太狹隘了,為了呼應到作者後文提到的觀念「不要過度關注那些保證能帶來報酬的成果」,我認為此處翻譯成「產出」比較適合。我們無法保證自己的產出是有創意的,但是缺乏了實踐,就不會有產出,也就不會有創意。


《重點不是創意》讀後心得:創意工作者的處世哲學
Seth Godin, Source: https://seths.blog/

藝術是一種慷慨的行為

如同前文提到的「模式」和「實踐」的差異:按照有模式的 SOP 像前走保證會有回報,可是那不是藝術。藝術是一種儘管不知道結果會如何,卻願意持續投入的行為。藝術是一種慷慨(generous)的行為。

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很引人深思:「發表你的藝術是為了受眾。你已經看過、理解過並體驗過了。但這還不夠,因為不與他人分享作品,你就無法做出改變。僅僅取悅自己是不夠的。」這句話讓我想起了自己創立「閱讀前哨站」之前,那種內心深深感受到閱讀的力量,想要把這種美好跟體悟分享給更多人的衝動。那時候的我心想:「閱讀的美好不能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希望讓更多人一起感受到,一起體會閱讀可以為我們自己帶來的巨大改變。」

我在一開始寫的那幾篇文章,應該遠遠稱不上是藝術。但是以作者的定義來說,它們就是藝術,因為它們是我的實踐。無論這個藝術再怎麼微不足道,它們就像是房間裡的一盞燭光,不僅照亮了我自己,也能照亮房間裡的其他人。實踐,就是藝術的第一步,也是接下來的每一步。剩下的過程就是去學習如何變得更慷慨、如何創作得更多、更好、更勇敢。

當時的我不知道結果會如何,但是我實踐得很開心。

作者還認為,成功的領導人、創業家、科學家、行銷專家,以及各種類型的創作者,都是藝術家。因為他們在實踐的那些工作,很少會有能保證成功的操作步驟。創業家怎麼可能保證事業一定成功?科學家怎麼可能保證實驗一定成功?創作者怎麼可能保證作品一定會獲得大家的喜愛?事實上,創意工作的操作步驟都是結果論,是根據某幾次的成功結果,所歸納出來的一系列步驟。

我對這個觀念的感想是,成功雖然有跡可循,但是當我們跟著足跡前進的時候一定會遇到無數次的失敗。而藝術就是明知道過程會遭遇失敗,卻仍然選擇去做。這就是藝術的慷慨。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個問題,可以幫我們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在乎」自己的藝術創作。我們可以問自己:「假如失敗了,這趟旅程是否依然值得?」如果答案是一個肯定的 Yes,我們就不需要再害怕失敗。作者建議我們將過程和結果分開,這不是因為我們不在乎結果,而是因為我們很在乎。

而關於慷慨,作者還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線索:「你有多常推薦你的競爭對手?」

作者指出,像是作家們推薦彼此的書,並不是為了壟斷市場,而是他們知道豐盛的心態能激發他們的創作。當一個創作者願意推薦自己作品之外的「另一個選項」,代表他的態度是慷慨的,而不是貪得無厭的。這讓我想起了《無限賽局》這本書的觀念,藝術家的賽局就是一場無限賽局,沒有所謂的輸家和贏家,重要的是讓賽局可以一直玩下去,也就是一直「實踐」下去。

實踐,不是為了贏,不是為了掌聲,不是為了金錢,而是因為我們做得到。


要有類型,而不是普遍可見

我一開始在寫讀書心得和錄製說書節目的時候,內心總有一種疙瘩,我很討厭被拿來跟人家比較。尤其是當別人說我在寫的是「讀書心得」的時候,或者我跟誰誰誰很像都是在「說書」的時候。那時候,我的內心會有一種抗拒:「我不喜歡被歸類成某一種類別」,因為我當時認為自己在做的事情很特別。

然而,作者在書中給出一個讓我重新省思的看法。他認為身為一個創作者,我們的作品要有類型,而不是普遍可見。

所謂的「類型」(genre),通常用來指一件藝術作品的風格和體裁。像是音樂就會分成很多種類型,例如鄉村音樂、搖滾音樂、爵士音樂之類的各種類型。

在人們的心目中,通常是用類型在看這個世界。當人們看到一個新的創作,就會自然而然地用某一個熟悉的類型去跟它進行比較。像是你聽到某一首歌,你可能把他歸類到某一種類型。相反地,如果一個創作說自己沒有類型,我們會很難辨認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一個無法辨認的東西,通常就會被忽略、被冷落、被這個世界遺忘。

擁有一種類型,才能給我們的受眾一個關於這件作品的線索。而且,類型提供了一個可以衝撞的框架,允許我們在這個界限裡面發揮創意。類型還有一個好處,讓創作者能夠搞清楚「自己究竟在創作什麼」,以及「究竟在為了誰而創作」。

這個觀念和我後來的真實體悟有很強烈的關聯。我一開始錄製 Podcast 的時候,比較像是隨口分享,我不太在意節目內容的結構和順序,我只想把我想說的事情說完而已。我對自己洗腦,我只是在輕鬆分享而已,我不是真的在「說書」。這種自我催眠,讓我免除了一種責任感,一種要把創作改良得更好的責任感。

直到後來,有聽眾陸續跟我回饋,希望可以在節目的流程和結構上做出一些調整。在聽眾的心目中,我在「說書。我這才意識到,原來我的隨意,會造成聽眾們的吸收困難。仔細思考之後,我才開始認真對待,試著在撰寫部落格文章的時候,就把內容的結構寫清楚,讓我在錄製節目的時候更有條理,讓聽眾更好聽懂我的內容。相反地,如果我們只顧著我行我素,只想創作一個沒有任何類型線索的作品(也就是不想承擔責任),那麼受眾就會忽略我們。

當我終於願意承認自己在做的是一種「說書」類型的節目時,我才有了具體的改進方向。我終於體悟到:我必須接受某一個類型,我必須承擔某一種比較。這個體悟就如同作者所說的:「如果選擇了某種類型,就等於要做出一連串的承諾。」選擇類型不是一種壞事,而是一種願意勇於承擔的好事。

Woman in White Shirt Holding Paint Brush

後記:熱情是一種選擇

最後,我必須提醒一點,《重點不是創意》這本書的內容和排版方式,並不是標準商管書那種有條有理的論述。它比較像是把短篇幅的部落格文章拼湊在一起的形式。某種程度上來說,閱讀的時候會覺得思緒有點跳躍,東一塊、西一塊的,這本書不像是告訴你「應該做什麼」的工具書,它比較像是一本探討創意工作的哲學思想書。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這句話:「『做你喜愛的事』是說給業餘愛好者聽的。『愛你所做的事』才是專業人士信奉的真言。」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當我們完成一項困難工作的時候,它才會成為我們的天命。只有當我們先相信那個過程,它才會成為我們的熱情。熱情只是我們相信著自己要做的事。

就像是對我而言,在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要爭奪觀眾的注意力,在人們心中植入「閱讀的美好」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但是,我相信這件事,我相信自己實踐的過程——閱讀、寫作、錄音、錄影、公開分享。熱情是一種選擇,選擇相信某件事,選擇實踐某件事。

這也讓我想起作者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被問道:「你每天都持續發表一篇超過 200 字的短文,數十年如一日,令人佩服。你是如何準備好每天寫一篇文章?」他的回答是:「如果你能做出一次『決定』,那麼問題就不是我『應不應該去做』,而是我『將要做什麼』。如果你決定當一個吃素的人,那你就不會每個晚上都在想是否要吃漢堡的問題。如果你決定每天寫一篇部落格文章,那麼你唯一需要和自己討論的是,你能寫出來的部落格文章是什麼?而不是我應不應該寫一篇文章。」

關於創意工作的實踐秘訣:我們不缺準備,而是缺乏決定。你決定好要實踐什麼了嗎?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註腳

  • 1
    這本書的繁體中文版把這句話翻譯成:「實踐不是做出作品的手段,實踐就是作品,因為它是我們唯一能掌控的部分」。這句話的英文原文是:The practice is not the means to the output, the practice is the output. The practice is all we can control. 我認為此處的 output 翻譯成作品反而太狹隘了,為了呼應到作者後文提到的觀念「不要過度關注那些保證能帶來報酬的成果」,我認為此處翻譯成「產出」比較適合。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