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傳》讀後心得與作者額外揭露的七個重點導讀 1

我參加了由天下文化主辦的「黃仁勳:AI 領航者」科技論壇,《黃仁勳傳》的作者 Stephen Witt 親自來到台灣和大家分享。

這本書我自己也讀過,覺得相當有意思。作者獲得黃仁勳本人親自授權,進行了六次訪談,並且訪問了他公司內部許多輝達(NVIDIA)的高層和員工。

這本書中充滿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而現場聽到作者的分享,更讓我獲得了不同的收穫。以下我將分享幾個重要的部分。


一、輝達的成功是一種無法預期的和諧

首先,他提到輝達如今的成功,其實是源自一場「無法預期的和諧」(unexpected harmony)。這是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有兩項過去屢次失敗的科技,最終促成了這個結果。

第一個是「類神經網路」,主要涉及軟體演算法;第二個是「平行運算」,則是硬體方面的突破。

作者打趣道,以前的人只要提到這兩件事,或者想在這兩個領域創業或發展職涯,幾乎都是「死路一條」。這條路上滿是屍體。

過去大家認為這是禁忌話題,但輝達卻奇蹟般地讓這兩者和諧共存,進一步獲得巨大的成功。這是第一件最有趣的事。

《黃仁勳傳》讀後心得與作者額外揭露的七個重點導讀

二、輝達曾經是華爾街眼中的糟糕投資

輝達的發展歷史一直被華爾街視為「糟糕的投資」。

特別是從 2000 年到 2012 年,股價幾乎毫無起色,甚至經常大幅波動。作者是從財經領域的記者出身,對這段歷史特別熟悉。

他回憶起當時在金融圈打滾,很早就賣掉了手中的輝達股票,而且是在非常低的價格賣出。這是他這一生最後悔的決定之一。

然而,從 2020 年到 2024 年,輝達的股價一路飆升,甚至曾登上世界第一的位置,讓華爾街人士大跌眼鏡。許多人後悔當初未能察覺這一趨勢,錯失了巨大的投資機會。


三、一夕之間做出商業史上最重大的決策

作者分享道,輝達改變經營策略,從遊戲繪圖卡公司轉型為 AI 公司,這是一個特別的巧合。

當時,他們致力於幫助頂尖科學家打造超級電腦,希望以更低成本提供更快運算效能,提升一千倍的運算能力。

類神經網路和平行運算這兩個領域已經探索多年,有一群科學家終於提出了一項會改變世界的技術。

2012 年,當時 Alex Krizhevsky 等人發表了 AlexNet 論文,展示了 GPU 在 AI 的巨大潛力。​這篇論文在 ImageNet 競賽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證明了 GPU 可以將類神經網路的運算效能提升約 100 倍。

這篇跨時代的論文至今已有超過十五萬次引用。

黃仁勳表示,他看到了這「一生一次的機會」,並認識到其前景非常明確。幾乎在一個週末內,他決定將公司重新定位為 AI 公司。

最有趣的是,當時,公司內甚至沒有一位 AI 員工,根本沒有人懂 AI,但黃仁勳已經看見了未來。但他相信這是未來的方向,並迅速做出了這個決策。

這個戲劇化的轉變發生在瞬間,而這一決定或許也是商業史上最重大的決策之一。

《黃仁勳傳》讀後心得與作者額外揭露的七個重點導讀 2

四、驚人的學習力和工作態度模式

作者提到,我們可以從黃連勳身上學到許多東西,其中一點特別有趣:他不僅聰明,而且是個快速學習者。

例如,在輝達公司尚未設立「行銷長」這個職位時,黃連勳自告奮勇擔任此職。他購買了 15 本市場行銷的書籍,並迅速閱讀掌握其中要訣,不久後便成為公司的首席行銷長。

這例子強調了書籍的重要性。當你對某個領域不熟悉時,可以選擇 10 到 15 本經典好書快速閱讀並融會貫通,這樣你就能比絕大部分人更精通該領域。

黃連勳的快速學習能力令其他高階主管和輝達員工嘖嘖稱奇,他能迅速掌握任何陌生領域的知識。

黃仁勳的工作模式也經常嚇壞身邊的人。

他每天工作至少 12 小時,每週至少六天,連續這樣工作已經 40 年了。

他每天寫這本書,花費 12 到 14 個小時,幾乎不眠不休。醒著的時間都用來採訪或寫書稿。他說,他用了9個月終於完成這本書,但也完全「精疲力竭」(burn out)了,過度操勞。

他表示,這種方式並不適合每個人,很難想像為什麼有人會有這樣的動力。接下來,他將談論黃仁勳的動力來源。


五、驅動黃仁勳前進的動力

黃仁勳的動力來自什麼呢?作者提到兩種特質。

首先是來自台灣人的特質,黃仁勳在訪談中透露,他打從心底害怕公司倒閉,即使是今天,他仍然非常害怕。他深怕公司可能三十天後就倒閉,不想把羞辱或失敗帶回家。因此,他非常勤奮工作,對家庭和妻子也極為忠誠。

黃仁勳把這一生都當成在做功課。例如,他在學生時期認識妻子,但當時不敢邀請她約會,只敢問她要不要一起做實驗。經過六個月的實驗和功課後,他才終於敢約她出去。這種態度也延續到他的家庭生活中,表現出極高的忠誠。

另一個特質是來自美國人的特質,他不怕面對挫折和失敗,也不怕打破常規。他甚至對自己異常嚴格,犯過錯誤的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

他是一位世界級的工程師,像獨行俠一樣,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和決策。創辦輝達時,他母親並不鼓勵,覺得他應該繼續在原本的半導體公司工作。但他的個性讓他堅持試試看,打破常規。

作者認為,黃仁勳融合了東方文化中乖乖做功課的精神和美國開放冒險的文化。能同時擁有這兩種特質的人並不多,而黃仁勳就是其中之一。


六、輝達的業務是全公司最聰明的人

作者還提到,輝達公司有一個獨特且巨大的優勢,就是它們的業務人員(Sales guy)。

雖然很多半導體公司都能設計晶片,但如何知道要設計什麼?如何了解客戶需求以及未來趨勢?輝達有一個特別的策略:他們的業務團隊幾乎都是博士生,是全公司最聰明的人。

這些業務人員不只是出去賣東西,他們直接參與頂尖科學家的實驗和研究,了解他們需要計算什麼、為何需要如此大量的運算、以及這些運算的用途。

輝達願意在頂尖科技領域砸錢,提供最好的運算能力給這些科學家。因此,這些業務人員一直處於世界科技最前線,非常清楚客戶的需求。

像是 2024 年的諾貝爾化學和物理獎首次頒發給電腦科學家,而非本科系的學者,這是史無前例的。許多頂尖學者使用的正是輝達的 GPU、軟體和技術,來加速科研的發展。

其他公司是否有這樣支援客戶的策略,讓頂尖業務人員到第一線去了解和支援客戶?恐怕不容易,但輝達一直在這麼做,也因此保持領先地位。

《黃仁勳傳》讀後心得與作者額外揭露的七個重點導讀 3

七、談台積電的美國設廠與投資

關於論壇的後半段,作者提到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甚至加碼投資的看法。他認為從商業角度來看,這樣做會侵蝕利潤,因為人工和各方面成本都會大幅提高,對金錢數字來說並不理想。

但為什麼還是會做出這個決策呢?

背後可能有一個十年內會陸續發生的趨勢。

現在亞洲的勞工聰明、知識高且勤奮,相對成本低,CP 值很高。然而,隨著 AI 的發展,AI 代理人和 AI 機器人可能會取代很多人類的工作。

這時候,你會發現以前製造業到全世界設廠以享受低成本勞動紅利的模式可能逐漸消失。

如果腦力和勞力被 AI 和機器人取代,成本逐漸降低時,以製造業分散到各地獲得優勢的狀況就會消失。

科技的發展反而讓全球化佈局消退,使製造業回流到美國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在未來十年內,這種趨勢應該不會減緩,反而會加快。

半導體產業內的人都知道,背後需要的腦力、勞力以及供應鏈非常複雜,短期要用電腦和 AI 取代並不容易。但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只會繼續發展並加速。

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美國本土的人才或許沒有那麼有競爭力(看最近人資主管還帶頭控告公司的案例…),但美國最具競爭力的,其實是它能招攬全世界最優秀人才的能力。

如果 AI 與機器人的發展速度超出我們想像,那就麻煩了,我們可能還沒做好準備。如果發展較慢,我們可能還有時間應對。但無論如何,改變必然發生。


透過《黃仁勳傳》瞭解更多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黃仁勳和輝達背後的故事,可以繼續閱讀《黃仁勳傳》這本書,你會看到​黃仁勳如何從一個移民家庭的小孩,靠著堅韌不拔的精神,一步步打造出他的 AI 晶片帝國。

書中提到,黃仁勳從小就面對各種挑戰,像是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但他總是能從逆境中學習,並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前進的動力。​例如,他在學校被霸凌時,選擇與室友成為朋友,互相學習,這種韌性令人敬佩。

此外,書中也詳細描述了輝達的發展歷程,從早期的資金短缺,到後來在 AI 領域的領先地位。​黃仁勳的遠見和決策力,讓輝達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像是將 GPU 技術從遊戲圖像處理轉型為 AI 運算的核心,這個大膽的策略讓輝達成為 AI 領域的領頭羊。

這本書值得一讀的原因,是它不只是一部企業家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逆境中翻身的指南。​黃仁勳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不是靠運氣,而是靠著對工作的熱情、解決問題的獨特思維,以及對未來趨勢的精準判斷。​

如果你對科技產業、創業故事或是個人成長有興趣,這本書絕對能給你滿滿的啟發。​透過黃仁勳的故事,我們可以學到如何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以創新、堅韌和長遠的眼光開創屬於自己的道路。​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隨時取消訂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Waki 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和《化輸入為輸出》課程講師,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中。

下一篇讀什麼?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