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給的答案1》讀後心得:談失敗和最糟的建議 1

你有過這種掙扎嗎?該選什麼科系?要不要換工作?要跟對方結婚嗎?追求安穩還是冒險?我覺得每當我自己感到迷惘的時候,都想要尋找一盞明燈,希望有厲害的人可以給我指點,讓我不用一個人面對這些人生難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就是過去兩年來,我放在書桌旁隨時拿出來翻閱的解答本。


這本書在說什麼?

人生給的答案》的作者是暢銷作家提摩西.費里斯(Timothy Ferriss),他的 Podcast 節目「The Tim Ferriss Show」連續三年蟬聯 iTunes 的最佳節目,被媒體稱為「音頻界的歐普拉」。他也是我十分欣賞的模範楷模之一,在生活哲學和商業的思考上,我都從他的身上獲得很多的啟發。

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他雖然精通五國語言、二十一歲就創業成功、主持全球最火紅的 Podcast 節目,卻在 44 歲時失去目標、感到迷惘。為了突破瓶頸,他決定採用 Email 訪談的方式,向全世界厲害的人物尋求建議。他寄信邀請創業家、運動員、作家、電影人、教育家、科學家,跟他分享他們最深刻的失敗、最值得的投資、最荒謬的習慣、最喜歡的書、聽過最糟的建議、最忙的時候如何放鬆。

我認為這本書的隱藏版全名是《(那些厲害的人的)人生給的答案》,每個名人的回答都很有意思,有些人的風格強烈,有些人的建議很刺耳。這本書因為篇幅龐大,總共有超過 130 位各領域的頂尖人物的回答,因此全書分拆成兩冊《人生給的答案1》和《人生給的答案2》,這次我想先和大家分享第一本對我最有啟發的重點(第二本的心得在另外一篇《人生給的答案2》讀後心得)。

《人生給的答案1》讀後心得:談失敗和最糟的建議
Tim Ferris,圖片來源:Entrepreneur

最喜歡的失敗經驗

Tim Ferris 常常問對方一個經典問題:「有沒有看起來像是失敗的經驗,卻成為後來成功的墊腳石?」我超級喜歡每個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像是暢銷作家 Neil Strauss 認為發生在自己身上最棒的事情是「沒有考上新聞系」。因為他沒被錄取,所以他才能成為《紐約時報》的記者兼專欄作家。他知道如何透過實務經驗更勝於學術研究,也讓他能朝自己的熱情前進,而不是遵循常規。他深刻地瞭解到:

「結果不是真的結果。我們認為的終點往往只是通往下一個地方的岔路口,我們的人生就是一條無盡往下分岔的路。以宏觀的角度看待人生時,我們其實無從得知某個單一成功或失敗,是幫助我們還是傷害我們,所以我現在為自己的努力和目標打分數的方式是:以我當下的狀態與擁有的知識,我有盡力嗎?我可以從結果中得到什麼,讓下次更好?」

頂尖撲克牌選手 Annie Duke 發現打撲克牌讓她學到一件事情:輸不一定代表失敗,贏也不一定代表成功。因為在撲克牌的牌局當中,經常有輸有贏,單純以結果來看只有輸和贏兩種。可是我們有能打的很差,卻贏得一局;也有可能打的很好,卻還是輸掉那局。如果我們定義失敗就是「輸牌」,那我們可能為了避免輸掉而調整策略,哪怕原本的策略可能很好。更糟的是,可能僥倖贏了一次,就繼續使用原本不好的策略。

我們可以從撲克牌局學到這一課:把成功和失敗定義在「是否做出好的決策」。重點在於過程當中做出的決策是好是壞,面對每一次失敗的決策都是學習,當成調整下一次決策的機會。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決策的品質,就不會被結果的輸贏影響情緒,做出更好的決策,獲得更長遠的成功。


我自己最喜歡的失敗經驗

回想起來,我自己也有一個最喜歡的失敗經驗。那就是我曾經在晉升副理的選拔中,被淘汰出局。

我在進入公司的第五年,就從最資淺的菜鳥工程師一路晉升,獲得管理職副理的選拔門票。在當時這是一個極快的速度,我必須跟部門裡面其他兩位資深的學長競爭,是一個「三取二」的局面。我使盡渾身解數準備簡報,花了很多時間排練,表現出一種志在必得的氣勢。選拔結果出爐後,我落選了。

我當下感到非常氣餒,覺得如果是因為年紀的關係而落馬,也未免太不公平。我低潮了一小段持時間之後就重新振作,表現出一種「即使現在沒有獲得晉升,我仍然會表現得很好」的態度。就像是撲克牌局的決策,做出好的決策「持續發揮好表現」,才有可能獲得更長期的成功。隔年,我順利晉升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是一個「美好的失敗」。倘若當時我真的在第五年的時候就被晉升,很可能會太志得意滿,也會遭受更大的壓力和眼光,我可能也不會擁有之後一整年的磨練期,讓我準備得更充分、更值得擔任管理職的角色。當我第六年再度參與選拔時,心態反而更從容,感覺就像水到渠成,一切自然而然的就發生了。

你呢,你最喜歡的失敗經驗是什麼?

Man in Blue and Brown Plaid Dress Shirt Touching His Hair

在專業領域聽過最糟的建議

我在書中劃下「最多重點」的就是這個問題:「你在專業領域聽過最糟的建議是什麼?」以下我舉兩個很棒的回答。

投資人 Mike Maples Jr. 認為最糟糕的建議就是告訴別人:「我都是靠這樣成功的,所以就用我的方式來做吧!」他發現最好的建議,往往來自與那些不會試著告訴我們答案的人。

糟糕的建議來自於那些「只告訴我們答案」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就是這樣成功的,所以我們應該照著他的方式做。優良的建議來自於那些「不會試著告訴我們答案」的人。他們提供一些看問題的新角度,讓我們自己去找出答案。

給出糟糕建議的人,不過是想重現他們自己過往的榮耀。給出優良建議的人,目的是幫助別人走出獨一無二的路。與其告訴別人應該怎麼做,不如讓他們知道可以怎麼想。

另外,決策專家 Julia Galef 認為「建議」通常都不夠好,因為建議很難一體適用。像是「勇於冒險」、「不要對自己太嚴格」、「努力工作」這些建議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有些人需要冒更多險,有些人卻應該少冒險;有些人需要放鬆一些,有些人則對自己太好了。

她認為最有用的建議是「試著改善我們的基本判斷力」,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準確察覺出自己所處的情況、找出可能的選項、做出適當的取捨。好的判斷力,可以幫助我們評估某個建議是否適合自己;而不好的判斷力,則無法分辨出建議的好壞。

關於書中提到所有的「最糟糕的建議」,我認為可以收斂成這三個重點:不要盡信大師、要懂得質疑和提問、記得將自己的情況納入考量。許多的建議都是根據某一種情境和背景而給出來的,我們必須先瞭解背後的情境,然後再思考這項建議的合理性和適用性。


對我很有幫助的建議

因為我之前很喜歡嘗試不同的寫作框架,閱讀的種類也有點雜食,所以我在寫讀書心得的時候,其實遇過滿多次的「寫作瓶頸」。這本書裡面剛好訪問了很多作家,他們給予的建議讓我深受啟發。

像是高人氣部落格「Wait But Why」的作者 Tim Urban 給作家的建議。他先講他認為最不適合的建議,就是「抓住讀者的心」。這種建議會要求我們把讀者想像成「釘子」,然後把自己塑造成完全符合那個釘子的「洞」,將自己變成可以吸引大量讀者的樣子。

他的建議則完全相反。他認為我們可以尋找身為一個作家最有趣、最令人興奮、最真實自然的自己,並朝這個方向努力。因為在網路上,任何人都有機會看到我們的作品,只要一千個人當中有一個剛好跟我們是契合的釘子和洞,百萬人當中就會有一千個人會喜歡我們的作品。他的建議是「把讀者想像成是一群複製的自己」,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許多。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喜歡的風格。「把重心放在自己內在的作家想寫什麼,而不是揣測讀者想讀什麼,最後一定能夠創作出最棒、最原創的作品,而那些千中選一、喜愛你作品的人也會找到你。」

後來我在其他 Podcast 節目聽到《致富心態》的作者 Morgan Housel 也曾分享過類似看法,他的寫作的對象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他自己」。他從來不為覺得自己在為別人寫作,而是只寫給自己看。他認為能夠引起自己興趣、自己會喜歡讀的東西,也一定會有人喜歡。事實證明也是如此,他仍吸引到為數眾多的財經讀者。

他們的建議對我最大的幫助,就是讓我明白「不要刻意去想要為了誰而寫」,最重要的就是為自己而寫。當我寫自己喜歡讀、需要讀、想要讀的東西時,自然會吸引到志同道合的讀者。我們不需要委屈自己改變成一個不喜歡的樣子,而是展現自己喜歡的樣子,讓喜歡這樣子的人自然向我們靠攏就可以了。

先利己,後利人,這個順序也適用於寫作。

Crop man taking notes in copybook in dark home office

後記:向厲害的人們取經

Tim Ferris 在《人生給的答案》書中提到一個他的感悟,他發現這些最充實又具影響力的人,都認為他們的人生旅程有 25% 在追尋自我,剩下的 75% 則在創造自我。他引述了作家尼恩的名言:「生命格局的大小取決於勇氣的多寡。」成功取決於願意跨出舒適圈的對話與行動。

我覺得這本書之所以帶給我力量,讓我把他放在手邊時常翻閱,是因為書中有很多「跨出舒適圈的」的真實經驗,可以讓我知道他們是如何面對和克服這些不舒適的。此外,我也認為這兩本書的精采,來自於 Tim Ferris 提出的問題很有深度,讓這些厲害的人們可以說出他們自己的洞見。而我們讀者是最幸福的,我們就直接向世界上最厲害的這些人們取經。

誠如暢銷作家 Matt Ridley 的建議,我們不需要畏懼任何事情,因為在大多數的工作領域中,成功的人都沒有比我們「更聰明」。世界上並不是充滿跟神一樣的強者,而是那些強者掌握到適合自己的能力和習慣而已。這本書讓我們可以窺見這些強者,在心態、觀念和思考層面上的細節。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