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什麼事?》專訪作者談如何解鎖自己聲音的力量 1

有一個人們經常忽略的事實:你的聲音比你想像的還有料!如何找回自己聲音的力量?讓我們在職場或日常生活當中,達成更好的溝通、製造更多的優勢、發揮更完整的潛能?我邀請到《發聲什麼事?》這本書的作者魏世芬老師來接受我的訪談,聊聊這本書。歡迎前往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EP.360」收聽完整訪談。


這本書在說什麼?

發聲什麼事?》的作者是台灣少數的聲音教練(Vocal coach)魏世芬,她是鼎泰豐御用的「聲音訓練師」,也是金曲、金鐘、金馬等知名歌手和演員的「聲音訓練顧問」。 她致力於聲音與心靈的連結,幫助人們解鎖未曾發現的潛能。

書中探討了聲音對人際關係和個人內在的重要性。無論在職場或日常生活中,不同角色所使用的聲音線條、用氣和聲調各異。掌握聲音比用字遣詞更加關鍵,因為聲音裡傳達了大量訊息。她引導讀者透過改善聲音問題來修補內在傷痛,並提供許多祕訣讓聲音變成優勢。


接納與面對自己的聲音

她指出,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說話聽起來難聽,通常是因為別人告訴他們這個事實。她表示,有些人在聽到別人的反應後,會開始相信自己的聲音難聽。她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因為這種認知並非源自自身的觀察,而是他人的反饋。她經常會詢問這些人,究竟是用字難聽、表情難聽,還是背後的情緒難聽,這些都有很大的不同。

她強調,很多人會鎖在自己的身體使用方式上,這可能是出於一種保護自己的心理反應。她解釋說,這種防衛機制會讓人在談話時顯得拘謹、不容易打開自己,甚至會顯得畏畏縮縮。例如,有些人在講話時會不自覺地收縮身體,這是一種典型的防衛姿態,顯示出他們內心的不安和緊張。

她還提到,有些人可能從小在一個不支持的環境中成長,這樣的經歷會讓他們在表達時顯得猶豫不決。他們可能害怕被批評,因而選擇縮小自己的存在感,以避免受到更多的傷害。這種心理狀態不僅影響了他們的聲音表現,也讓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更加退縮。

她進一步解釋道,要突破這種狀態,首先需要承認並接受自己的聲音特質。她建議:「其逃避或否定自己的聲音,不如試著理解聲音背後的原因。」這樣才能逐步放下心理包袱,打開自己的心扉,更加自然、自信地表達自己。書中也指出「接納自己」是克服聲音障礙的第一步,只有當一個人真正接納自己的聲音時,才能夠在面對他人時表現得更加自然和自信。


聲音與心理狀態的關聯

她在訪談當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女學生在講話時會喘氣,整個身體顯得很緊張。她觀察這位女學生在說話時,總是呼吸急促,胸口上下起伏明顯,顯得極為不安和焦慮。魏世芬告訴她,這是因為她的心理狀態影響了她的聲音表現。她說:「很多時候,背後的心理因素才是關鍵。」

透過分析這位女學生的情況,她指出這位學生長期以來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她的防衛狀態其實是一種心理的反映,顯示出她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這位女學生在講話時,身體僵硬,喉嚨緊閉,這些都是防衛機制的表現。魏世芬解釋,這種緊張和不安源自於她內心的恐懼和壓力。

這種心理狀態常常會讓人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聲音缺乏信心時,說話時自然會顯得拘謹和不自然,而這種表現又會進一步加深他們的自我懷疑。她強調,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必須從心理層面入手。她建議這位女學生,首先要學會放鬆,逐步緩解內心的壓力,這樣才能改善她的聲音表現。

她也提到:「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的情感,並且學會如何用聲音來表達時,聲音就不再是一種障礙,而是溝通的橋梁。」學會控制情緒,並以真誠的方式表達,是改善聲音表現的關鍵。透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提升自信,也能讓溝通更加順暢和有效。

《發聲什麼事?》專訪作者談如何解鎖自己聲音的力量

改善聲音表現的方法

要改善聲音表現,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她指出,有些人會因為成長環境的不支持而導致說話畏縮。這種情況下,建立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她解釋說:「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經常受到否定或批評,他們就會對自己的聲音產生懷疑,進而導致說話時不自信,甚至畏縮不前。」

因此她建議,應該學會放鬆,逐步打開自己的心扉,這樣才能改善聲音的表現。她說:「當你能夠放鬆自己的身體,呼吸自然順暢,聲音就會變得更加柔和又有力。」她進一步指出,放鬆不僅僅是身體的放鬆,也包括心理上的放鬆。這需要一些時間和練習,比如深呼吸練習、冥想或瑜伽等,都可以幫助減少緊張和焦慮。

此外,了解自己的聲音特質也是關鍵。她建議人們可以錄下自己的聲音,反覆聆聽,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她說:「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聲音並不了解,錄音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聲音,找到不足之處。」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聲音,還能讓我們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聲音與自身情感的連結

聲音是情感的載體。很多人在說話時,會因為情緒的影響而無法表達得很好。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的情感,並且學會如何用聲音來表達時,聲音就不再是一種障礙,而是溝通的橋梁。她認為,學會控制情緒,並以真誠的方式表達,是改善聲音表現的關鍵。

她進一步解釋說,情感和聲音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當我們感到緊張、憤怒或悲傷時,這些情緒會直接反映在我們的聲音中。例如,緊張時聲音會顫抖,憤怒時聲音會變得尖銳,悲傷時聲音會低沉。魏世芬指出,理解和管理這些情緒,是提升聲音表現的重要一步。

情感是聲音的靈魂,只有當我們能夠真誠地表達情感時,聲音才能夠真正打動人心。」面對不同的情緒狀態,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調整聲音。當感到緊張時,可以透過深呼吸來穩定情緒,使聲音恢復平穩;當感到憤怒時,可以稍微放慢語速,降低音量,以避免聲音過於尖銳。

man standing in stage beside blue curtain

後記

在這場訪談中,世芬老師強調了聲音與心理、情感的深刻連結。《發聲什麼事?》書中也提供了多種方法來幫助人們改善聲音的表現。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接受自己的聲音,理解其背後的情感和心理因素。透過這些方法,無論是日常溝通還是專業表達,都能夠更加自信和有效。

她總結道:「聲音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可以用來傳遞情感、表達思想和建立連結。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自己的聲音時,我們的溝通能力將會得到顯著的提升。」這些見解和建議,適用於每一個希望提升溝通能力的人。透過理解和練習,我們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聲音。

如果你想追蹤更多世芬老師的資訊,歡迎前往她的 Facebook 頁面「魏世芬」。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隨時取消訂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Waki 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和《化輸入為輸出》課程講師,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中。

下一篇讀什麼?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2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
Rachel
訪客
Rachel
2024-10-05 12:15 下午

很高興找到一個podcast 是在介紹不同的書集,也很高興書的類型也蠻廣的。Piggyback這篇文章,對瓦基有一個建議,瓦基在介紹書時用的”啊”,“喔”太多了,尤其一開始在講背景時的口氣加上語尾助詞很像是在對小朋友講話😆,建議盡量可以把這些字改掉,聽起來會更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