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本 Podcast 有聲說書、一則好書金句。善用零碎時間聽書,把握每個進步的微小時刻!
.
EP.113 《投資金律》真希望我二十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的十個問題
遙想自己在學生時期,只要聽到「投資理財」四個字,總是敬謝不敏,壓根連碰都不願意碰。怎麼會這樣?我出身台灣後山純樸的公務員家庭,周遭親友長輩總是耳提面命投資很危險,信手捻來滿山滿谷在投資股市跌跤的真實案例,現金為王的概念在我心中不斷成形。因此,以前的我是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認為這種發大財的事情跟我毫無關係。
踏入科技業職場一段時間後,開始看到各式各樣的投資管道,有人在選個股、有人在玩選擇權、有人在玩期貨、還有更多人在買房。看到人們透過這些投資方式侃侃而談賺了多少、投報比多高,自己工作領薪水傻傻存定存的心開始動搖。內心的小惡魔開始呼喊:「該不會,我也能發大財?」自此便開始遍尋投資方法,希望能掌握箇中訣竅。
雖然在職場打滾了好幾年,卻滿手現金和儲蓄險。因此開始打聽很多名師和名牌,探詢很多線上、線下課程,都動輒數千數萬元。但身為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自然是半張股票都沒買、半堂課都沒上,現在回想起來仍感到慶幸。最後,我挑了最便宜的方法:先看書。
其中這本《投資金律》屬於難易適中、論述有據,如果在20歲就能接觸到它,對於投資甚至人生的態度必然大幅改觀。我趁著回顧投資的基礎觀念之餘,也記錄自己踏入投資領域的困惑與轉變,也設想如果20歲的我就能懂該有多好的10個問與答。
>> 前往收聽
.
EP.112 《給予》讀後心得:施比受更有福,是成就卓越的硬道理
讓我們來思考這個問題:「在職場上面有三種人,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給予者』總是樂於分享;『索取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互利者』為了可預期的好處而付出相等的代價。長遠來看,誰,會爬到成就金字塔的最頂端?誰,又會淪落到最底端?」正確的答案可能會讓你感到驚訝。
《給予》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他十四歲時曾經想成為跳水選手,但他發現比起追逐個人的比賽成就,他更喜歡幫助別人達成目標。因此他全心投入心理學的領域,透過科學的和實務的結合,幫助人們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動機。
根據他的觀察和研究,在商場和職場上表現「最好」和「最差」的,並不是「索取者」(taker),也不是「互利者」(matcher)。真正帶領個人和組織走向長遠成功的卓越人是,往往是「給予者」。但是,在組織裡面表現最墊底、顯得精疲力竭的,也往往是「給予者」(giver)。他透過這本書詳細探討,這個現象背後的差異到底是什麼?
在這本書中,他透過眾多實驗和案例證明「給予者最有力量」,那些樂於奉獻的給予者可以有非凡的成就,因為他們善用四種人際互動的技巧:經營人脈、團隊合作、辨別人才、影響他人。但是給予者也必須避免自己變得精疲力竭,或成為別人眼中的濫好人和墊腳石。書中提供給我們詳細的指引。這篇文章我會整理四種發揮「給予者力量」的技巧,以及兩種修正「給予者缺點」的方法。
>> 前往收聽
.
一則好書金句
我們內心對改變和新方案的不確定性,總會阻止我們採取行動。當我們內心產生猶豫,就會阻礙我們採取改變,寧可待在原本舒適的環境內。《如何改變一個人》這本書的作者華頓商學院教授約拿.博格(Jonah Berger)認為:
「很少人能達成『偉大』的人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安頓在『美好』的人生實在太容易了。」
( 分享這句話到 Facebook )
.
Podcast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s、Google Podcasts、Spotify
如果你喜歡 Podcast 說書的呈現方式,誠摯邀請你前往 Apple Podcasts 給予五星評論,你的推薦會幫到有其他需要的讀者們,也是對我最大的鼓勵!(非蘋果用戶看這邊:只需要三個步驟,非蘋果用戶也可以留言評價唷!)
.
希望你從這週的說書節目裡,帶走一些好東西。祝你有個美好的週末,我們下週見!
.
瓦基
《閱讀前哨站》和《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55,000+ 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二和五準時收到:1 篇閱讀筆記和有聲說書、2 則好書金句、1 個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