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書
我回顧了自己今年看過的許多書,雖然或多或少學到了些什麼,但每當想回頭複習或加深印象時,卻又不知該從何做起。畢竟這些書單也是經過多方探詢才覓得的經典好書,總覺得若不留下些什麼文字記錄,將來一定會漸漸淡忘(我記憶力很差)。
到底,我們該如何閱讀一本書?又能把它內化成自己的一部份呢?
因此我第一個問題是,是不是要開始寫書摘?每複習一本就寫一本?許多作者都說過類似的話:買了一本好書且讀了它,就應該徹底地擁有它,不只是擁有的是書的實體,更應該連內容的精華都該理解吸收,才能說的上讀完這本書。第二個問題又冒出來,既然要用文字記錄下來,那該紀錄些什麼呢?怎樣才算是讀懂了一本書呢?
終於被我找到這樣的一本書
因此,我遍尋了關於如何閱讀的書單,最後很幸運地,讓我在PTT的書版(Book版)上面,發現一本廣受其他讀者推薦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甚至有人稱他為「閱讀界的聖經」。
雖然,許多人說這本書講的頗難完全做到,要真正掌握全部的閱讀技巧也不容易,但,不試試看怎麼知道呢?很晚才開始培養閱讀習慣的我,更不敢說自己懂得閱讀,所以很虛心地買了這本書來拜讀。
第一次讀的時候頗為吃力,但是我耐著性子龜速讀完。後來我又回頭讀了第二次,這個時候才漸漸感到豁然開朗。並且,讀完這本書後,有一句話在我內心不斷迴盪,告訴我除了閱讀,更該書寫。因此我後來還找了《自由書寫術》這本書來延伸閱讀,找到了「自由書寫術」這種極佳的寫作方法。
在我學習閱讀的旅途上,找到了書寫的理由。
On my journey of learning how to read, I found the reason to write.

閱讀的四個層次
以下整理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以及節錄一些重點佳句,期望在日後的閱讀旅程中,能不斷地回顧跟檢討。這本書開門見山說了:這本書就是為了那些想把閱讀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的人而寫。既然閱讀是件花時間又花力氣的事,何嘗不試著用更認真的態度對待它呢?增進理解力不是必然的結果,而是需要花功夫致力達到的境界。
這本書把閱讀分成四個層次,以下歸納每個層次的心法:
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幾乎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中學三年級生的閱讀程度」,但許多成年人仍停留在這個階段而不自知。只要你能讀懂書裡的段落、章節,無論讀懂到什麼程度,都可以歸類在基礎閱讀。這是所有閱讀的基本技能,不特別贅述。
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首先,有系統化地略讀或粗讀,然後,粗淺的閱讀。目的是快速了解一本書的架構和內容,以及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做到第三層次的分析閱讀。其次,要做到主動閱讀的習慣,也就是說: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且必須自己嘗試回答這些問題。以下是四個基本的提問:
- 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 作者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 這本書說的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
- 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最後,買了一本書就像買了一項資產,要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它變成自己的一部份才行,也就是去寫下來,無論是在書上做筆記,或額外做書摘。
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許多書值得精讀,但有更多的書只需要瀏覽一下就行了。這邊要學的就是精讀的技巧,也就是分析閱讀,以下是三個階段:
- 找出一本書談什麼:依照種類與主題來分類,用簡短文字摘要全書,確定作者想解決的問題。書籍的分類:實用型、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
- 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詮釋關鍵字且達成共識,由最重要的句子抓住作者主旨,找到論述與相關句子,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哪些還沒解決?
- 評論一本書的規則:除非能詮釋透徹,否則不輕易批評,不爭強好辯,區分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若想表示不同意見,試著證明作者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閱讀的最高層次,也是提升理解力、思考力的最佳策略,找出一個想要探討的主題,尋找很多本相關的書來交互參照、對談。採用檢視閱讀快速挑選眾多相關書籍後,接下來一共有五個步驟:
- 找到相關的章節:主題閱讀中,我與我關心的主題才是重點,而不是我閱讀的書,找出這些書對我的主題有什麼幫助
- 帶引作者與我達成共識:由我建立共識,帶引作者們與我達成共識,使用自己的語言和字彙
- 釐清問題:建立一組不偏不倚的主旨,然後讓作者們來回答這道問題
- 界定議題:兩位以上作者用不同方法和觀點回答上個步驟的問題,就形成了爭議,將爭議的前後關係整理清楚
- 分析討論:把整理過的議題和回答按照特定的順序排列、討論,也要能解釋為何採用這個順序。至此,才能說完成了完整的討論分析

養成持續且規律的習慣
不同於學生時期的求學過程,有課堂老師的講授,閱讀就像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這位老師無法直接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我們只能自己靠著分析、理解去尋找答案。而這本書教的就是這種閱讀技巧。
這本書尤其提到,要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也就是要懂得區分什麼是好書、什麼是爛書。我們該去找出對自己有特殊價值的書,教會我們關於閱讀和生命的事情,幫助自己不斷地成長。
想獲得真正自由就必須高度自律。
True freedom is impossible without a mind made free by discipline.
仔細琢磨書中作者說的這句話,先自律而後自由 ,讓我更下定決心保持規律的閱讀習慣,也演變成後來我戒掉社群網站的驅動力,寫成另一篇改變習慣的實作筆記。
身體有其限制,腦袋則無
在這本書的末段,提到跟Elon Musk觀點如出一轍的、看似老生常談的道理:我們的身體有其成長的限制,但頭腦卻能無限地成長與發展,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身體就像電腦的硬體,要定期維護保養;心智就像電腦的軟體,可以透過不斷地學習和疊代,持續更新其活力和智慧。
其實,學習完如何閱讀,對我最大的激勵反而是開始「寫作」,尤其是寫下閱讀筆記,以及因為閱讀而衍伸的個人觀點。平常想法思緒非常跳躍且隨興的我,對於作者說的這句話非常有共鳴,自己也願意因此做出改變:
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
The person who says he knows what he thinks but cannot express it usually does not know what he thinks.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新的一年養成這3個習慣,一年讀50本書改變人生軌跡
- 【2023 好書推薦】瓦基精選 10 本年度最愛必讀書單
- 【2022 好書推薦】瓦基最喜歡的年度 10 本精選書單
-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日本第一書評家的5個秘訣
- 《引爆趨勢》讀後心得:點燃讀書動力的3種方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這本我也讀過!
太好了 😀
超硬的書字多又小, 我花了好久才讀完!
也確實佩服作者可以把閱讀的層次分的如此清晰!
我自己也因為這樣而想發起讀書會之類的活動, 讓大家可以面對面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動! 瓦基在這方面就做得很讓人佩服!!
謝謝你 🙂
一起在閱讀的路上努力!加油!
這篇似乎去年的文章,謝謝你的整理。
是的,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讀書心得,對我的意義非凡 🙂 !!!
瓦基站長~好久不見><~
終於把這本書推進到…第2.5遍,這本書真的第一次讀的時候真的很卡,但我也覺得這本書真的寫得很好,這遍開始讀有些地方加速,有些地方在細細品味一次,前後都貫串後就更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還記得站長也說自己讀了三遍…
不過我現在遇到了一個問題,想來諮詢站長一下,因為這個我思考了一下,不確定這樣想對不對。
我諮詢站長的問題是,有關於檢視閱讀的地方,其實我一直不太明確的是,
先謝謝瓦基站長的回覆,您真的讓我挖掘到許多超棒的書,只是時間不夠用><
是的,如果認為不值得完整讀完,可以快速翻閱有興趣的少數段落就好。閱讀的「時間」也是很寶貴的,值得留給更棒的書。
.
我會把自己仍有疑惑、爭議的部分貼上標籤紙,之後回頭再細看,試著尋找共識或者提出自己的反例。
.
沒有很固定,最近比較少一口氣讀同一種主題。不過我會把同個主題、不同書作者的想法,紀錄在一起,例如「時間管理」這個主題,我就會把不同書裡看的精彩見解紀錄在一起。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這些紀錄會越來越豐富。
.
很開心再度讀到你的留言,謝謝你的支持 🙂
謝謝 瓦基站長 的回覆!!
那這樣我就有點瞑目了><~
當然繼續支持~~:))))
「瞑目」好像是掛掉的意思,我猜你想講的應該是「眉目」吧,哈!謝謝你 🙂
哈哈哈,看到这里笑死了,太幽默了
我第一次讀到的時候,也是笑了出來,哈!
我也覺得邊讀書邊在作筆記很重要,但我會分成兩個記事,無法歸納到通則的就歸在跟這本相關的記事中,可以歸納到通則的則歸在另一個記事。關於後者,是可以貫穿各本書對同一個主題的說法,譬如,我會記下各個作者對”失落”的看法是如何? 有比較,就會從中淬鍊出自己的洞見。
謝謝你的回饋,這是非常有幫助的方式,我會採取看看!長見識了,大感謝!
最近剛好遇到一些個人的問題,導致我表面上看起來是退步了
而且也剛好看了這本書,也卡了好一陣子了
綜合上述確實使我有一陣子都有點懷疑自己的信心了
但目前越來越有感受到我是為了未來的成長而扎根的感覺
這本書我大概也要花大量的時間才能好好地吸收消化
但我相信學會了之後絕對是值得的
現在的掙扎是一時的,突破之後,還會有下一個掙扎,在這個循環中不斷成長
讀這本書真的不輕鬆,但是物超所值 🙂
您好。我是大陸的讀者。我認為這本書是一本教科書,需要經過一道一道練習題的訓練來達到作者的說明,總之,這本書真的很棒!讀一遍真的遠遠不夠,這本書是拿來實踐的。
很開心你喜歡這本書,我的想法跟你一樣,這是一本用來實踐的書。
經營這個「閱讀前哨站」部落格,正是我實踐這本書的過程 🙂
讀書讀到一半,常會有「哇!這一段真好,觸發我許多感謝,想要把它記下來」,造成看書效率不高的問題。
請問您偏向怎麼處理這種情況呢?是全部看完才動筆,還是當下就寫呢?
在效率壓力之下,常會覺得寫下自己不入流的感想沒有意義,不如多看幾本書⋯⋯
1. 70% 的狀況是全部讀完,才用「回想」的方式寫下想法、30% 是讀完某個段落靈感就來,不用客氣,馬上寫。我覺得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當下最適合你的方法。不要讓方法限制了自己!
2. 「覺得寫下自己不入流的感想」我一開始也這樣想過,但我鼓勵你就開始嘗試,寫出來 + 多看幾本書,兩者是完全不衝突的。我一開始讀沒幾本,也鼓起勇氣寫了,先為了自己而寫,寫著寫著你的想法才會改變,後面的你會成為什麼樣子,現在的你並不知道 🙂
謝謝你用心的回覆,我真想按一百個讚!
不客氣唷!很開心能幫上忙! 😀
同學,好久不見。
由於最近開始聽podcast,因此才想起來你也有一個頻道。
這本書我大概讀了快一半,就如同你在podcast說的,這本不太好讀。老實說我認為有點枯燥⋯⋯
不過聽完你的podcast,我覺得我還是找個時間來認真的吧它讀完。
嗨!是誰呢!?可以私信給我認親,哈哈!
這本書雖然硬,但是也讓我見識到,原來閱讀可以是一件這麼認真的事!
目前也有在拜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有進而找到大陸有「樊登讀書」內部都是在說書,感覺不錯,一同推薦
感謝你的推薦,最近樊登的這本新書《讀懂一本書》頗吸引我,不知道你讀過了嗎?
感謝推薦
不客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