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人生》讀後心得:從哈佛教授身上學到的三個生命領悟 1

微不足道的不是我的人生,而是世俗的紛紛擾擾。」這是一句邁入中老年的人們,覺得自己不再重要、不如以往的時候,可能會產生的感慨。年輕時候追逐的外在成就,不會跟著你一輩子。我們不會永遠活力充沛和腦力旺盛,人生一定會發生某種程度的衰退。遇到時,該如何是好?


這本書在說什麼?

重啟人生》的作者是哈佛商學院教授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他也是一位研究幸福的社會科學家。他在這本書中指出,人生的外在成就並不是一直向上攀升,我們在職業生涯的高峰過後很可能會遭遇低谷。許多人在面對這種狀況時,常常以否認和加倍努力來回應,結果卻陷入更深的憤怒、恐懼和失望。

他在這本書中,從科學、哲學、神學和歷史的視角,帶我們破解這種愈努力、卻愈痛苦的狀態。書中談了很多重新思考成功、面對失敗與死亡、認識自我、以及將脆弱轉化為力量的策略,來幫助我們培養新的生活方式,發掘生命真正的價值,以一種優雅和喜悅的態度接受生命的改變。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作者巧妙融合了很多真實人生的故事,搭配恰到好處的文獻引用,讓整本書讀起來金句滿滿,卻又有豐富的研究來支撐他的說法。對於任何覺得自己遇到中年危機,或想要轉換職涯跑道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以下分享這本書的核心觀念和方法,最後再談談我自己個人的讀後感觸。

floating green leaf plant on person's hand

一、愈傑出的人遇到衰退會愈痛苦?

很多以為人生只要能夠功成名就,就會從此幸福快樂。然而事實的真相剛好相反。書中提出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來說明這種矛盾,這個現象叫做「奮鬥者的詛咒」(striver’s curse)。

意思是,那些一輩子都努力想表現傑出的人,在到達一定的年紀之後,會發現自己的腦袋和身體開始衰退。像是記憶力變差,精神沒有以前好,然後工作的成果愈來愈難讓人滿意,結果做得更多、成就卻更少,平常的生活裡也缺乏美滿的人際關係。

這種狀態是每個人都會遇到,聽起來很讓人恐懼,但是又無法避免。

更糟糕的狀況是,如果你十分看重成績,而且真的達到卓越,當你後來「由盛轉衰」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愈來愈無力,不再重要,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痛苦。這就是作者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觀察到的現象。

書中提醒我們:「天賦異稟,年少得志,不能保證人生就會從此更快樂。」甚至有一項研究指出,跟那些「無所求」的對照組比叫起來,人要是曾經在職業生活中追逐權力和成就,一般會在退休後比較悶悶不樂。也就是說,在職業中追逐權力和成就的人,在退休之後的幸福感比較低。

所以,面對這種無法避免的現象,我們該如何是好呢?我們得先認識一個很實用的概念。


二、人生階段的兩種不同智力?

這個概念是由心理學家卡泰爾(Raymond Cattell)提出的假設,他指出人類同時具備兩種智力分別是: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這兩種智力的上升和高峰,會出現在人生的不同時期。

第一種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像是閱讀和數學能力。一流的創新者通常也具備很高的流體智力。

卡泰爾本身的研究專長是智力測驗,他觀察到一般人的流體智力最高峰,出現在早期的成年階段,但是到了 30~40 歲之後就會開始急速下滑。幾乎所有努力又勤奮的成功人士,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都是仰賴這種智力。

第二種是「晶體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運用過去累積知識庫存的能力。

隨著年紀變大,晶體智力在 40~60 歲之間會一路攀升,要到人生非常的晚期才會開始下降。這就很像是一些很有經驗和智慧的長輩,他們年紀愈大,反而更像是一座寶藏等著我們去挖掘。

此外,作者也引用了很多資料補充說明。像是在學術界,理工科系講求的是邏輯和創新,所以年輕的學者能夠發揮流體智力,大部分在年輕時就嶄露頭角。而人文社科領域,尤其是歷史科系,則是年長的學者有比較好的表現,因為他們仰賴的是愈老愈吃香的晶體智力。

簡單的結論就是:「你年輕的時候能夠記得和提出大量的事實,但是你老的時候知道哪些事實是什麼意思,也知道該如何應用它們。」年輕時仰賴的流體智力,必定會有由盛轉衰的時候。要懂得重新打造職業生活,轉而發揮你的晶體智力,延長你人生的興盛時間。

這也是這本書的重點,要我們懂得跳下一條曲線,爬上另外一條曲線。我們需要拿出勇氣和毅力,也需要轉換跑道,變得更像「老師」的身份。也就是少一點創新,多一點指導。當我們意識到「成功不必在我」,就會更願意傾囊相授,指引年輕人發揮他們的潛能。


三、要如何重啟人生?

要如何從年輕的時候,追逐傑出和成功的道路上,轉換成另外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做出「心態轉換」的思考。因為每個人的條件和背景不同,不會有一體適用的職涯步驟,但是思考方式的轉變是普遍有效的。我摘錄書中值得參考的三個思考方式。

第一個是我們要「戒斷對於世俗成就的癮」。不要物化自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也不是那些數字。

什麼是對成功上癮?很多人(包含我自己在內)年輕剛踏入社會的時候,會用工作上的頭銜或職位,來定義自己和別人的價值。會想要用金錢、權力、名氣來量化自己有多成功,把每個人的頭上都貼上標籤。但是追逐這種成功,是一種惡性循環,你會想要再追下一個里程碑,追求更多的數字。結果,一旦遭遇不可避免的衰退出現的時候,整個人的心理狀況就會出大問題。

第二個是要懂得「反璞歸真」。作者用他在台灣故宮學到的雕刻故事,講述這種減法策略。

以前年輕的他,認為人生就是一張空白的畫布,我們要在上面畫上更多東西:更多金錢、更多成就、更多人脈、更多經驗、更多追蹤者。現在經過中年轉變的他,認為人生的下半場應該要反璞歸真,執行減法策略。他在書中寫道:「我們必須削去人生這塊玉石中不必要的部分,直到找到自己。」我們可以追求更少反而活得更好。

第三個是更重視「感情和友誼的培養」。書中提到了伴侶的感情、親密朋友的感情、職場上的友誼。

像是對於伴侶感情來說,「幸福的秘訣不是陷入愛河,而是持續有愛。」心理學家稱這是一種像友誼的、陪伴式的愛情,是一種穩定的感情,充滿相互的了解與承諾。研究也指出,把配偶視為好朋友的人,婚姻帶來的幸福感遠比其他人高。此外,對於親密朋友和職場朋友的關係也不能忽略,很多研究指出,只要培養好這兩種關係,即使是單身的人也能擁有幸福感很高的人生。

思想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經說過這句話:「人天生要戰鬥,而不是休息。人在行動中展現力量;人之所以偉大,不是目標偉大,而在於轉變。」這本書就是鼓勵我們做出這種勇敢的轉變。我們一樣要戰鬥,只是可以選擇在不同的賽道上面戰鬥。

整體來說,作者用了自己本人的故事,以及其他許多的個案和研究,說明了這種「轉換人生跑道」的可行性,以其值得我們期待的好處。

《重啟人生》讀後心得:從哈佛教授身上學到的三個生命領悟

後記:從力量到力量

這本書對很多人會是當頭棒喝,尤其是包含我在內 30 ~ 40 歲之間的人,看了肯定會有滿滿的收穫。很多朋友之前聽到我離開台積電轉做自媒體的故事,都會調侃我是不是提早遇到了中年危機。我現在回想,當時遇到的是「心理上的轉變」,比較偏精神和價值觀的層面。

但是,我也必須接受一個慘忍的事實,可能在未來的短短幾年內,我也即將遇到自己「生理上的轉變」。像是體力的下滑,記憶力的下滑,變得更容易分心,這都是生理狀態必然發生的衰退。

我真的很慶幸在這時候就讀到這本書,讓我仔細反省自己,是不是還對成功上癮?我也反覆思考另一個問題,既然成功不必在我,我是不是已經把寶貴的資源和經驗都分享出來了?

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心中也產生一種感觸:我從轉換跑道到自媒體,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決定。我能夠透過各種媒體形式,教一切我知道的東西,同時學習一切我仍然想要學會的東西

另外,我還有一個感觸,我本名中間那個字「勝」,似乎把好勝心刻在我的骨子裡,年輕的我什麼都想自己贏。但是,這種好勝心卻導致了很多令我懊悔的事情,改天再找機會和大家分享。隨著年紀愈大才發現,原來我可以脫離這種奮鬥者的詛咒,那就是讓別人贏,讓大家一起贏。

總結來說,既然人生的衰退勢必出現,問題不是用老方法跟它對抗,而是順著另一股新的力量乘風而上。如同英文書名《From Strenth to Strength》(從力量到力量),從流體智力的力量轉變到晶體智力的力量。我們的力量不會隨著時間衰退,只要用對方法,就能轉換成另外一股愈老愈香的力量。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