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心得】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兩年後,我的改變和具體收穫 1

今天這篇文章裡,我會分享「卡片盒筆記法」這個筆記方法,我使用了兩年之後帶給我哪些心態和行為上的變化,以及我透過這套方法獲得的具體的成果。最後,我還會簡介一個彙整了我這兩年筆記心法的線上課程,說明這堂課有什麼特色,可以幫你解決哪些問題。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這個筆記方法其實源自於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他一生當中總共出版了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探究的主題橫跨了多個跨學科領域:社會學、生物學、數學、電腦科學。他發表的著作在當代的學術界都佔有一席之地。

所謂的卡片盒筆記法,簡單來說包含了三個筆記的階段:草擬靈感筆記、摘錄文獻筆記,發展成永久筆記,每個階段都對應到一種「資訊處理的狀態」。然後,透過對每張卡片進行索引編碼,把各自獨立的卡片都連結起來,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網絡。

關於卡片盒筆記法本身的詳細介紹,我在這邊就不贅述,若你有興趣可以延伸閱讀這篇我寫過的萬字長文〈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12 個法則和重點整理〉。接下來,我想談談這套方法對我的影響。

【實踐心得】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兩年後,我的改變和具體收穫

我為什麼使用卡片盒筆記法?

直到在 2022 年的時候,首次有英文書籍介紹了卡片盒筆記法。《卡片盒筆記》這本書的英文版在歐美創作者和學術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這套原本在德國學術圈流傳的方法,開始被更多人認識(包含我)。當時第一次接觸這套方法的我,感到十分驚嘆,有好多新觀念打破了我對於筆記的刻板印象。於是我開始了大量的練習,不斷調整自己以前做筆記和寫作的舊流程。

後來,這本書被遠流出版社引進台灣,翻譯成了繁體中文版,獲得廣大好評。但是,有很多人在實踐後發現一些實際操作面的問題。像是很多讀者會找我討論,要怎麼把某些書中理論應用出來?該遵循什麼樣的筆記格式嗎?該怎麼連結不同的筆記和主題?

我總感覺,《卡片盒筆記》雖然談了很多「Why」,說服人們「為什麼要用卡片盒筆記」。書中宣揚了卡片盒筆記的優點和特色,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但是在「How」和「What」的實踐方面,卻顯得單薄。對於我們一般讀者而言,我們最好奇的其實是「如何做」和可以「做什麼」。

因此,我想要用我的親身經歷來補充這套方法的實踐面,特別是「How」和「What」這兩個層面的細節。我從筆記軟體 Obsidian 開始實作,後來則投入了 Heptabase 的懷抱,這篇文章的示意圖都是 Heptabase 軟體的截圖(你可以前往 Heptabase 官網免費試用七天)。

接下來,我會分享一些在我實際操作卡片盒筆記法的兩年來,我得到了哪些具體的改變,無論是心態上的、觀念上的,甚至是行為上的。


改變一:從知識的最小單位開始

我從「龐大的資訊來源開始工作」變成了「從知識的最小單位開始工作」。

首先,我得承認,以前我面對一本厚厚的書時,總是會感到壓力山大。我會打開一張空白的數位筆記頁,然後瘋狂地敲鍵盤,嘗試把整本書的精華都摘要出來。結果呢?有時候逼著自己還能寫出一些東西,但卻更常感到倦怠,覺得無法繼續寫完整本書的長篇大論心得。

但現在,我轉變了方法。我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心態,讓一切從「知識的最小單位」開始。意思就是,我不再試圖一口氣消化完整本書,而是開啟一張卡片(筆記軟體 Heptabase 的一個小卡片頁面),寫下 50 到 100 字的簡短心得與摘要,這樣我就不會感到那麼壓迫,而且我還能更專注於每一個微小的部分。

比如說,我讀了一本超級專業、專有名詞一堆的書,像是《可不可以不變老》這種科普書,我就會用卡片寫下我對某個專有名詞或觀念的理解,用最簡單的話說明它。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把一大堆複雜的資訊,逐步拆解成一張張容易理解的小卡片。當我在一則筆記上面,寫下僅僅一個想法,這不僅讓寫筆記這件事情變得簡單,更可以在日後把這些想法彼此排列組合。

這個微小的改變其實對我影響非常大,我發現我可以更輕鬆地拆解一本書,再慢慢地把知識碎片組合成我個人的完整見解。這種從「知識的最小單位」開始工作的方法,真的讓我的閱讀和筆記過程變得更有效,也更有趣!

【實踐心得】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兩年後,我的改變和具體收穫 2
我透過 Heptabase 拆解一本書的示意圖

改變二:筆記被連結進入知識體系

我從「筆記獨立存在於資料來源」變成了「筆記被連結進入知識體系」。

接下來,我想分享我在筆記方法上的第二個轉變。過去,我總覺得每張筆記卡片或是筆記本上的點子都只與「特定的資料來源」——例如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影片——有直接的關聯。也就是說,我會認為這筆記「只能」在這本書的範疇內被找到或使用。

但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樣的看法其實太過侷限了。

每張筆記卡片不只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點」或「知識的最小單位」,它們更可以在做筆記的過程中被連結起來,形成更龐大的知識網絡。以《可不可以不變老》這本書為例,我一開始可能只是紀錄了有關老化的各種觀點和理論。但隨著我繼續筆記,我也會接觸到運動、飲食、睡眠等方面的預防老化的知識。

這時,這些新的知識點就可以和我之前在其他領域——例如「如何過更健康的生活」——的知識產生連結。因為我本身也對「如何透過運動達到更好的健康狀態」很感興趣,很自然地就可以把這本書中談到運動的知識點,按照我自己的筆記結構建立連結。漸漸地,許多不同來源的知識就自然地交織在一起。

結果,我發現我不只是在做一張張彼此獨立的卡片筆記,而是致力於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更全面的知識體系。與其說這是一套筆記方法,不如更廣義地說這是一套個人知識管理方法。關於建立筆記之間的連結,你也可以參考我寫過的一篇教學文〈建立卡片盒筆記之間「連結」的七種方法〉。


改變三:思考是圍繞著主題

我從「思考是圍繞著來源」變成了「思考是圍繞著主題」。

一直以來,我大部分的資訊來源都是以「書籍」為主,因此我大部分的思考方式,都是圍繞著書籍這個來源。也就是說,我會根據每一本書進行獨立思考、歸納和分析。但這種方式讓我後來覺得有點受限,因為不容易跳脫單一來源的脈絡。所以現在,我更傾向於以主題為中心去思考和整理資訊。

以「職場合作」這個主題為例,過去我可能會讀了很多關於職場的書,像是《與成功有約》、《影響力習慣》或《底層邏輯》,然後每本書都會提到一些關於「團隊合作」、「目標設定」或「人際溝通」的主題。而現在,我會專注於這些主題,而不僅僅是單一書本。我會把來自不同書籍的觀點放在一起,看它們是否互相支持或是彼此矛盾,進而對這個主題有更全面的理解。

這樣的變化也反映在我的筆記系統上。我用不同顏色的卡片來表示不同類型的資訊,比如白色卡片是「基本的知識點」,黃色卡片是「主題大綱」,藍色卡片則是「參考的文獻來源」。這讓我能更有效地組織和串連我的思考。

根據《卡片盒筆記》書中的說法,當我們透過卡片盒筆記法來撰寫筆記的時候,是一種「由下而上收斂主題,而非由上而下」的過程。我們要思考的並不是「現在」該把這一則筆記分類到哪一個主題底下,而是在「未來」你會如何透過這個主題(包含主題底下的索引和架構)找到這張卡片,再依據這個線索來把卡片連結到未來可能會用到的主題裡面。

【實踐心得】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兩年後,我的改變和具體收穫 3
我的「職場工作白板」在 Heptabase 的一隅截圖

改變四:從豐富的素材開始輸出

我從「從空白的畫面開始輸出」變成了「從豐富的素材開始輸出」。

以前,每當我需要寫文章、做簡報或者進行演講,我都是從一個空白的檔案開始。像是面對一張白紙,幾乎可以聽到螢幕上閃爍的游標在嘲笑我,讓我有點心生畏懼。但是後來,一切都變了。

我不再是從零開始,因為我有了我的知識網絡——系列精心組織、分類和發展過的卡片盒筆記。像是現在,我要寫作或創作時,我是從豐富的素材開始寫作,我第一個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我會淹沒在豐富的素材當中」。對,你沒看錯,我的煩惱變成了素材太多,而不是素材太少。不管是寫作、做研究、教學,還是工作上的各種溝通和會議,我都能迅速從卡片盒裡找到適合的卡片,作為我的創作起點。

這不僅讓我能更快地開始,也讓我能創作出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我現在在與人溝通或分享想法時,能更容易地找到合適的語言和例子,因為每一張卡片裡面就封裝著一個知識點、一個舉例、一段故事或一種經驗。我的數位卡片盒就像是我的思考夥伴,讓我有一個豐富的知識庫可以隨時取用(p.s. 加上 ChatGPT 的輔助,我等於有兩個不同的夥伴在身邊一起工作)。


改變五:產出我需要的知識點

我從「尋找更好的筆記格式」變成了「產出我需要的知識點」。

過去,我總是在尋找更完美的筆記格式,像是康乃爾筆記法、麥肯錫筆記法、或其他筆記種類。我會一直比較哪個更好,並不斷地更換。但後來我發現,重點其實不在於找到一個「完美的格式」,因為這樣的東西並不存在。真正重要的是可以輔助我「產出我需要的知識點」的方法。

筆記,廣義上說,是一種對於「知識管理和發展的過程」。所以,最重要的不是筆記的格式,而是如何持續產出我所需要的知識點。我發現,無論是康奈爾筆記法或是麥肯錫筆記法,其實都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背後的目的都是整理和管理知識。

例如,康乃爾筆記分為整理、筆記和摘要的欄位。寫完之後,它其實就成了一種「文獻筆記」。進一步地,你可以將這些筆記內化,摘要欄便可轉變成「永久筆記」。同樣,麥肯錫筆記法也是將各個「知識點」整理在一起,實質上是一種「關鍵字索引筆記」,也就是在某一個大主題底下,透過不同階段的分類,把知識點彙整在一起。

因此,我變得不再特別拘泥於「特定格式」,而是開始將這些知識點拆解成更小單位的「永久筆記」。這樣一來,不僅方便我未來取用,也不會讓我感到壓力、擔心會忘記某個重要的知識點。

舉例來說,我會有一張卡片寫著「不要求記得,而是求理解」。這樣的知識點就是提醒我,對於知識的吸收,重要的不是我記了多少,而是先求理解。因為只有當你理解了,你就自然而然能夠更好地記住。

我逐漸體認到,筆記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其格式,而在於它能否幫助我整理、管理和產出我真正需要的知識點。這樣的轉變讓我更有效地利用我的筆記工具,也讓我在學習和工作上更為高效。所以,現在我更注重的是如何從筆記中產出有價值的「知識點」,而不是一味地尋求最完美的筆記格式。

【實踐心得】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兩年後,我的改變和具體收穫 4
在 Heptabase 裡面「永久筆記」卡片的局部截圖

我獲得了哪些具體成果?

過去的這兩年內,我用卡片盒筆記法實現了多項成果。

首先,它幫助我完成了寫書這個大項目。以前,我一開始連第一章都寫不出來,遲遲無法下手。但自從使用這套筆記法後,我就開始用小卡片整理書中的內容,最終成功出版了第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現在,我也正在使用同樣的方法寫我的第二、三、四本書。

其次,這套方法也幫助我優化了演講和簡報的製作。我可以迅速整合以往的知識點和筆記,快速打造出高品質的演講稿和投影片。像是之前我在台中惠中寺《改變人生的閱讀力》的演講,就是在每一張投影片裡面,埋入三個知識點——也就是三張卡片的標題,然後卡片的內文不需要秀出來,因為那就是演講的口語素材。

再來,我在教學上也發現這個方法非常實用。我可以迅速找到相關的卡片標題,並把它們整合成一門完整的課程。例如前陣子,我要準備「卡片盒筆記實戰課」線上課程的試教內容,我就先用半個小時寫出課程主題的大綱,然後搜尋、嵌入和串聯跟主題相關的永久筆記卡片。課程的投影片內容,就依據這些標題去製作分頁,再補上一些符合內文的圖示、照片就可以完成。

而且,這套筆記方法也促使我更有系統地學習新知識。我不再擔心會迷失方向,因為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知識結構,知道我在學什麼,並能迅速找到相關的資料。例如我正在研究「生產力和時間管理」相關的主題,就可以把任何我讀到、聽到、轉化過的知識,變成一張張永久筆記卡片,放到符合我自己思考脈絡的知識地圖裡面。

最後,我也熱衷於在社群媒體平台分享我的思考過程。像是我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每天分享的一段 200~300 字的短文,就是透過卡片盒筆記法寫下的一張永久筆記卡片。也就是說,我只是將每天處理知識的過程,透過最簡單的文字形式,再度分享出來(也就是 repurpose 一魚多吃的概念),這樣發文形式貢獻了我社群媒體超過一半以上的流量成效。

總之,卡片盒筆記法不僅幫我在寫書、演講、教學、學習、創作等多方面達成很理想的成果,還讓我能更有效地進行思考,把原本粗糙又陌生的想法組織成屬於自己的知識地圖。


幫我提升思考能力的知識管理系統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和實踐,我從原本只是想找到一個更好的筆記方法,到後來,我發現這其實是一場關於「如何提升思考過程」的旅程。特別是在 AI 越來越普及的今天,人類的思考能力變得更為重要。與其想著如何記下更多的筆記資訊(求記憶),不如想想看如何透過寫筆記的流程,讓自己更好地思考(求理解)。

我體會到,卡片盒筆記法不只是一種筆記技巧,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這是一種能幫助我們提煉思考和管理知識的神兵利器。儘管表面看起來,這是把筆記拆成一張張卡片的形式,但如果你深入去了解,會發現這實際上是一套全面的知識管理方法。它只是藉由一種更圖像化、更直觀的手法(卡片=知識點),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操作和應用這套知識管理系統。


彙整兩年來的實踐心法的一門課

有鑑於此,我推出了一門全新的線上課程「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把我這兩年關於卡片盒筆記法的「How」和「What」彙整起來,分享一套完整又實際的操作方法,幫助大家達到更高效的學習和應用成果。

誰適合參加這個課程呢?如果你寫了很多筆記,但不知如何串連,這堂課很適合你。如果你覺得學過的東西總是不能實際應用,這堂課會有解答。如果你需要寫文案、做簡報或提案,但總覺得缺乏靈感,我會教你怎麼讓卡片盒筆記法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你已經有筆記或寫作的習慣,希望更進一步提升效率和創造力,這裡有我身為文字創作者的秘訣。即使你曾經嘗試並失敗過卡片與筆記法,也不用擔心,我們會從原理和底層邏輯教起,然後帶你一步一步走過必經的關鍵步驟。

這堂課的總長 10 小時,是預錄課程可以永久重複觀看。我們會帶你走入實作,從卡片的種類、索引系統到如何有效分類和搜尋資訊,都一一剖析。我也會親自操作示範,讓你了解如何實際創建和設置自己的卡片盒系統。跟著我一步一腳印,讓你第一做卡片盒筆記就兼顧可行性和實用性。我也會分享我如何藉由 Chat GPT 的協助,優化自己的筆記和內容。

最後,我會聚焦於如何運用卡片盒筆記法提升產能和學習效率,包括如何高效組織筆記,用來寫成文章、製作簡報、研究與學習新學問。我希望透過這堂課,不僅教你捕捉和儲存知識,更教你如何運用和發展知識,讓你對知識管理的技法更上一層樓!

除了原本的正課內容之外,我還會在 2024 年舉辦 12 次線上直播講座,每個月邀請一位跨領域職人來跟大家分享知識管理的方法和訣竅。我期許讓這堂課不只幫你打基礎,更成為一個可以伴隨我們持續成長的課程。

目前已經正式開課!歡迎前往「卡片盒筆記實戰課」課程頁面購課。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4 則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按讚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