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寫筆記的時候,如何在「新筆記」上面建立跟「舊筆記」的連結?每當你寫下任何一個新的資訊、新的筆記,你都可以透過一些「提示」對自己自問自答。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激發自己的想法、喚醒既有的記憶和經驗、產生具有你個人風格的獨特洞見。
我從產品經理朱騏的文章讀到一個很實用的方法,是知識型 YouTuber Nick Milo 提出的一套名為「思考提示」(Thinking Prompt)的思考方法,總共有七種不同的提示1This method came from Nick Milo’s twitter post and was introduced by 朱騏’s post。這個方法很適合用在「卡片盒筆記法」,特別是當你寫了一張新卡片的時候,要怎麼跟舊卡片建立連結呢?
以下就介紹這七種提示的用法,並且附上我最近用 Heptabase 筆記軟體來練習寫的卡片筆記截圖給你參考(以下畫面都是 Heptabase 軟體內的卡片截圖)。
1.它使我想起…
「It reminds me…」當你說出「它使我想起…」會刺激你的大腦進行回想、開始建立連結。連結則導致洞見。你的洞見很重要,是因為只有你本人可以創造出來。
我在撰寫「擺脫你給自己的限制」的筆記時,想要表達的是透過閱讀,我們就能夠突破自己給自己的束縛。除了舉例自己讀過的書之外,我剛好回想起以前讀《腦力全開》這本書時,記錄下來的一段金句。此時這句話就派上了用場,抄寫到這則筆記來補充說明。

2.它是 XXX 的一部份…
「It’s a part of…」這個提示會強迫你想出一件你已經知道的事情。我們學習的方式就是把新的知識,附著到已知的知識上面。
當我在練習這個「思考提示」的方法時,我想到生活和工作的關係,我發現如果我們改變自己對「工作」的定義,或許生活中的一切規劃和行動,都是讓我們工作得更好的一部份。基於這個想法,我寫下「你對工作的定義是什麼?」這則筆記。

3.它跟 XXX 很像,因為…
「It’s similar to BLANK because…」這個提示會讓你進行模式匹配(pattern matching)。你會看見隱藏在事物表面之下的模式。當你看得見模式,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容易被你理解。
我覺得最能夠引發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透過「聯想」,例如這個提示問法,就是讓我們去回想一些事情的相似之處。像是「學習跟澆花的相似之處」這則筆記,就把學習寫成需要持之以恆的一項活動。無論是學習、澆花、健身、練跑、健康飲食,彼此相似的地方就是持之以恆。

4.它跟 XXX 不同,因為…
(It’s different to BLANK because…)如果所有的事情都一樣,那還有什麼好玩的?正是因為事情彼此不同,這才是有趣的地方。這個提示會訓練你的思考,迫使你解釋為什麼兩件事情的相異之處。
去思考相似的事情的背後,彼此的相異之處,我覺得是很有趣的練習。有時候我們會把不同的概念搞混淆了,這時候透過思考背後的差異,可以釐清自己的想法。例如「自責和自省的差異」這則筆記,談的其實是「回顧和檢視成果」,我就將自責和自省兩者的差異用「過去」和「未來」做出了區別。

5.它很重要,因為…
「It’s important because…」這個提示會迫使你想出具體的論點,去解釋為什麼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你關心和關注它,你會瞭解得更深入。如果你想了半天,覺得它不怎麼重要,那它就真的沒那麼重要。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突然覺得某一個觀念,一直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這時候就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強調它的重要性。例如「這一次,讓我們自導自演」這則筆記,就把我之前聽到的一首歌給我的震撼,寫成了這則筆記的核心觀點。

6.它來自…
「It came from…」這個提示讓你瞭解背後的關係和脈絡。每一件事情都是從別的事情而來的。隨意找一個你有感興趣的想法,它是從哪裡來的?這個練習會讓你思考整個脈絡,一旦我們知道一件事情從何而來,我們就會對它更加瞭解。
有一次我在回答讀者的問題:「如何寫一則自成脈絡的筆記?」我就引用了一篇舊文章的觀念「一則筆記就代表一個脈絡」,然後進一步透過「如何判斷筆記是否自成脈絡?」這則筆記來回答這個問題。我也習慣替每一則新的筆記,在最下方增添「註腳」說明這則筆記的靈感來源。不過,你也不一定要在筆記內文寫下「來自」哪裡,因為這麼做有時候反而會破壞筆記的內容。

7.它真的是關於…
「It’s really about…」這個提示會迫使你停止用別人的觀點想事情。取而代之的是當你大聲說出這句話,你必須更深入這個觀念,然後用自己的答案回答。
這個提示的意思比較像是「你對於這個觀念的獨特理解」,或者是「不同於別人的解釋」。例如我之前一直被問到「斜槓」這個話題,我後來發現自己回答的內容都圍繞在「發現和解決問題」,所以我在「關於斜槓這個符號」這則筆記,寫下了我對斜槓這兩個字的另類定義。

重點回顧
希望以上的簡單示範能帶給你一些靈感和啟發。如果你想要「保存最棒的想法、組織自己學到的知識、產生更多的洞見」,抄寫筆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經驗和想法鑲嵌到筆記裡面、建立起不同筆記之間的連結,才能創造出擁有自己特色的洞見。
這次介紹的七種方法條列如下,如果你對「卡片盒筆記法」這個寫筆記和寫作的方法感興趣,也歡迎延伸閱讀我的另外三篇文章:〈《卡片盒筆記》我的實踐感想與心得、大力推薦的原因〉、〈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12個法則和重點整理〉和〈正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六個關鍵步驟〉。
- 它使我想起…(It reminds me…)
- 它是 XXX 的一部份…(It’s a part of…)
- 它跟 XXX 很像,因為…(It’s similar to BLANK because…)
- 它跟 XXX 不同,因為…(It’s different to BLANK because…)
- 它很重要,因為…(It’s important because…)
- 它來自… (It came from…)
- 它真的是關於…(It’s really about…)
近期,我也寫了一篇長文〈【實踐心得】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兩年後,我的改變和具體收穫〉,分享了一些在我實際操作卡片盒筆記法的兩年來,我得到了哪些具體的改變,無論是心態上的、觀念上的,甚至是行為上的。歡迎前往參考看看我體會到了什麼改變。
彙整兩年來的實踐心法的一門課
我即將推出一門全新的線上課程「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正在早鳥募資中),把我這兩年關於卡片盒筆記法的「How」和「What」彙整起來,分享一套完整又實際的操作方法,幫助大家達到更高效的學習和應用成果。
誰適合參加這個課程呢?如果你寫了很多筆記,但不知如何串連,這堂課很適合你。如果你覺得學過的東西總是不能實際應用,這堂課會有解答。如果你需要寫文案、做簡報或提案,但總覺得缺乏靈感,我會教你怎麼讓卡片盒筆記法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你已經有筆記或寫作的習慣,希望更進一步提升效率和創造力,這裡有我身為文字創作者的秘訣。即使你曾經嘗試並失敗過卡片與筆記法,也不用擔心,我們會從原理和底層邏輯教起,然後帶你一步一步走過必經的關鍵步驟。
這堂課的總長 5 小時,是預錄課程可以永久重複觀看。我們會帶你走入實作,從卡片的種類、索引系統到如何有效分類和搜尋資訊,都一一剖析。我也會親自操作示範,讓你了解如何實際創建和設置自己的卡片盒系統。跟著我一步一腳印,讓你第一做卡片盒筆記就兼顧可行性和實用性。我也會分享我如何藉由 Chat GPT 的協助,優化自己的筆記和內容。
最後,我會聚焦於如何運用卡片盒筆記法提升產能和學習效率,包括如何高效組織筆記,用來寫成文章、製作簡報、研究與學習新學問。我希望透過這堂課,不僅教你捕捉和儲存知識,更教你如何運用和發展知識,讓你對知識管理的技法更上一層樓!
除了原本 5 小時的內容之外,我還會在 2024 年舉辦 12 次線上直播講座,每個月邀請一位跨領域職人來跟大家分享知識管理的方法和訣竅。我期許讓這堂課不只幫你打基礎,更成為一個可以伴隨我們持續成長的課程。
「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正式募資起跑,10/13 ~ 10/27 期間是「早鳥 56 折」優惠期間 ,前往課程頁面 https://readingoutpost.com/recommends/zettelkasten/ 把握最低的價格優惠。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實踐心得】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兩年後,我的改變和具體收穫
- 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12個法則和重點整理
- 正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六個關鍵步驟
- 【教學】建立卡片盒筆記之間「連結」的七種方法
- 《卡片盒筆記》我的實踐感想與心得、大力推薦的原因
註腳
- 1This method came from Nick Milo’s twitter post and was introduced by 朱騏’s post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54,000+ 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二和五準時收到:1 篇閱讀筆記和有聲說書、2 則好書金句、1 個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