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分享《好懂秒懂的財務思維課》這本書,作者把我們一般人需要用到的「財務思維」,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寫出來,我一口氣就讀完這本書,根本停不下來!我很難想像這個乍聽之下很「硬」的觀念,竟然可以寫得這麼平易近人,讓我獲得一個看待世界的嶄新視角。
為什麼我想讀財務思維的書?
年輕時剛出社會的我,對於「財務」這兩個字總是感到陌生和抗拒。但是隨著職場經驗和創業歷練之後,我才逐漸發現:原來「財務思維」就是一門「資源管理」的學問。
這個觀念的啟發來自於《好懂秒懂的財務思維課》的作者郝旭烈(以下簡稱郝哥),在讀他這本書之前,我已經聽過他講授的一些有聲課程,從他身上學到許多理財和職場的觀念。我之所以對他的內容產生興趣,正是因為他之前在台積電擔任過高階財務主管(只是服務的年份跟我擦身而過,我太菜了,哈),在業界已經累積了超過 30 年的經驗跟智慧。聽著他的內容,也逐漸產生了更多的信任感。
而這次我之所以想要讀郝哥的這本書,是因為我自己離職之後創立的一人公司,在今年度報稅的時候,我對「財務報表」的解讀還是似懂非懂,剛好這本書就像是我的救命稻草,讓我讀完之後瞬間「秒懂」要怎麼解讀這些財務報表。前陣子,我剛好有機會在 Podcast 節目「下一本讀什麼」EP.292 訪問郝哥,跟他本人挖到許多寶藏,整理在這篇文章一起分享給大家。
1.財報就是一種管理資源的工具
郝哥在書中和訪談都不斷強調:「財報只是一種工具,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管理資源。」
他用親身故事來舉例,描述他小時候家中如何用信封袋來分配每月薪水。像是把生活費放一包信封,把學費放另一包信封,把貸款又放到另一包信封。雖然那不是一個正式的財報,但這個簡單的方法卻能很好地管理家庭收支,甚至包括怎麼儲蓄或做額外花費。
郝哥進一步解釋,財報的本質是幫助我們「管理資源」,而不僅僅是金錢。他認為,即使一個人不完全理解財報,也應該知道財報背後的核心目的。他特別指出,管理資源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思維。而金錢恰恰好是一種「用來衡量和調度資源的工具」,所以我們才會需要用「財務思維」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資源調度。
重要的是,無論是用財報還是其他方法,最終目的都是要更有效地管理和規劃資源。這樣一來,即使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我們也能避免感到恐慌,對資源做出更有效的運用和調度。
2.不要被專有名詞混淆了真正的重點
郝哥分享了他在中國大陸河北的一段經歷。他曾經遇到一位創業二代,這個年輕人的父親曾經是從廢五金起家,但他自己則是投身於電子業。郝哥希望能與這名年輕人建立金融合作關係,於是他就跟這位年輕人提議,說想要閱讀一下他的財務三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
沒想到年輕人卻回應說,他才不看財務報表的三表,而是注重自己的「三本」:存摺本、記帳本、記事本。這三個本子在他看來,比財務報表更為準確。而且對他來說,這些專業詞彙和繁瑣的數字只會妨礙溝通,而且可能還不如他自己的方法來得準確。
像是「存摺本」就讓他隨時能掌握自己帳戶的資金流動,比如何時有錢進來或出去,而不需要等待編制財務報表。他的「記帳本」則是一個更為直觀的工具,用來追蹤「應收帳款」和「應付帳款」,還不需要使用任何專有名詞或方法。
最讓郝哥感到驚訝,是這位年輕人還有一個「記事本」,用來管理他認為比金錢更重要的資源—時間。這本記事本不僅記錄了日常的事務安排,也讓他有機會回顧和評估哪些活動能夠為他創造真正的價值。這種方法讓他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資源,並且遠比依賴財務報表來得實用。
這段經歷讓郝哥深感啟發。他跟我進一步說明,強調真正重要的不僅僅是學習財務管理或財務報表,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來管理人生中最稀缺的資源。如果你沒有錢,當然要好好管理錢,但如果你浪費了時間,那將是更大的損失。
這段分享,也帶給我一個深刻的體悟:不要被專有名詞混淆了真正的重點。所謂的財報、財務、帳本這類聽起來稍微生硬的術語,其背後的精神,其實都離不開對於資源的管控。無論是金錢、時間或各種類型資源,我們要弄懂的就是它們之間背後的「底層邏輯」。
就如同知名商業顧問劉潤說過的一句話:「智慧就是從觀察到洞察的過程。」我們透過專有名詞來學習一門學問,目的就是要弄懂事情的本質,而不是反過來卡在專有名詞的泥淖當中。

3.資產和負債沒有絕對的好壞
我以前的舊觀念是,資產就是「好」的,而負債就是「壞」的。但是從郝哥的書中,我獲得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原來,所謂的資產和負債沒有絕對的好或壞。
像是郝哥在書中提到,如何分辨好的資產和負債?簡單來說,好的資產是能持續為你創造現金流的,而壞的負債則是會持續掏空你口袋的錢。
然而,我們可能會有「壞的資產」。什麼意思呢?
郝哥以他在台積電的工作經驗為例,工廠裡面的半導體機台一般被視為資產。但是,如果一部半導體機台長期沒有訂單,不但無法賺錢,還需要維修的人力和金錢,以及儲放這部機台的空間。這種機器即使在資產負債表上算是資產,實際上卻是一個「壞的資產」,因為它出現的時間點是錯的,只會讓我們持續燒錢,而無法用它來賺錢。反之,如果一個機器能持續有訂單並創造現金流,那麼它就是一個「好的資產」。
關於「資產」跟「時機」的關係,郝哥也舉了另外一個例子。像是一般公司都會聲稱「員工也是一種資產」,但是在疫情等特殊情況之下,如果員工不能帶來正向的現金流,公司就可能會選擇裁員。這樣的例子顯示,資產和負債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是會隨著「時機」的情況而產生變化。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能會有「好的負債」。
以買車為例,如果只是為了展示身份地位、打腫臉充胖子,花費數百萬去購買一台豪華好車是一種「壞的負債」。但是,如果你是一名業務員,購買一台好車能提高你在客戶心中的形象,進而完成更多交易,這樣的負債便變成了一種「好的負債」。
郝哥進一步舉例,假如有人每月需支付三萬的車貸,這看似是負債。但如果此人決定利用這台車去開 Uber 跑單,每月淨賺回來兩萬元,那麼這台車就從負債轉變為資產。他認為:「負債和資產的區別不僅在於它們的財務性質,更在於它們能否帶來持續的現金流和價值。」
書中也提到行為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概念,提醒大家不要因過去的投資而持續維持不良的負債。如果某項投資長期來看只會消耗現金流,那就應該及時止損,避免未來效益的減損。這些觀點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資產和負債,並作出更明智的財務決策。
最後,郝哥強調,我們需要持有能持續創造「正向現金流的好資產」,並且避免擁有看似是資產但實際上是負債的項目。這樣的觀念不僅適用於企業,也同樣適用於個人財務管理。真正重要的不是某個物品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定位,而是它能否為我們創造持續的價值。
4.現金流就像是人體的血液
在很多的商業討論當中,我們常會聽到一個觀念叫做「現金為王」。在書中,郝哥就深入探討了「現金流對公司運營的重要性」。
書中將「現金」比作為「血液」,是為了維持公司健康運作的最基本資源。郝哥強調,無論一間公司多麼成功,如果沒有穩定的現金流,就等同於一個人身體內的大動脈破裂,即使再健康也會因缺乏即時的血液供應而垮掉。
就像是有一個專有名詞「黑字倒閉」,用以形容那些表面上業績不錯,但實際上因為現金流不穩而最終倒閉的公司。舉例來說,即使與客戶做了大筆生意,但如果貨款遲遲沒有進帳(缺乏正向現金流),公司就無法維持正常運作、無法支付員工薪資,更無法採購新的存貨。
當一家公司持有足夠的現金不僅能應對緊急情況,還能實現資產的有效配置。郝哥提到,即使有再多創意的點子,缺乏現金也難以實踐。除了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外,現金流量表是最直接反映一個人或企業資源狀況的財務報表。擁有穩健的現金流可以給予人們足夠的底氣,無論是品牌建設、研發還是招聘人才。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現金也是非常重要的。
像是財富自由的觀念,就是主張「被動收入」(用錢賺錢,產生現金流)的重要性。他指出,只有當被動收入超過主動支出,人們才能真正實現財富自由。他強調「變現性」的概念,說明某些資產雖然不是現金,但因為容易變現,也可以視為一部分的現金儲備。不過,他也警告說,過度投資於不易變現的資產會影響到資金的流動性,限制了人們在需要時迅速獲得現金的能力。
因此,他的結論是,企業經營不能僅看重短期獲利或銷售業績,更需要注重現金流的穩定性。這就像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的健康狀況,還需要注重血液循環,才能確保長久的生命力。他呼籲企業主和經營者應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對我們個人來說,也要保留一定的現金在身邊。

後記:學財務是為了做出更好的決策
總結來說,《好懂秒懂的財務思維課》是一本以實用為主軸的財務管理手冊。涵蓋了從理財投資到企業經營的各個面向。我們可以從書中學會解讀財報背後的意義,包括如何看懂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以及資產負債表。除了基本概念,書中還提供了實際案例,以及隨章節附上的小考題,鼓勵我們思考出自己的答案,幫助我們提升財務思考力,更精準地做出投資和經營決策。
我認為這本書非常適合職場上班族、經理人、創業者,以及一般投資者。如果你是希望在工作或生活中更有效地管理資源,或者想要在投資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本書會是非常好的入門讀物。書中的案例和練習題也讓理論知識更易於實際應用,無論你是財務小白還是有一定基礎,我相信都能從中獲益。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商業簡史》讀後心得:淺顯易懂又富含深度的好書
- 《從0到1》讀後心得:重溫經典的六個重點整理
-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的特色和用法
- 《成長勢能》讀後心得:個體崛起時代的必殺技
- 《主人思維》讀後心得:重新思考職涯和雇傭關係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52,000+ 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二和五準時收到:1 篇閱讀筆記和有聲說書、2 則好書金句、1 個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