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祕辛|內容策略檢討、YouTube 與 Podcast 成效分析、公司營運的進展、專案和文件管理 1

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遲來的這封信要跟大家分享一些近期營運上的轉變,其中包含四個重點:內容策略檢討、YouTube 與 Podcast 成效分析、公司營運的進展、專案和文件管理。如果大家有想要了解哪一部份的細節,也可以回信跟我說,預計在七月底更新另外一篇關於網站技術 & AI 應用的資訊給大家參考唷!

內容策略檢討

過去一年半以來,我每天張貼一張「卡片筆記」(藍框、白底、黑字的文),獲得了不錯的成效,在前幾期有跟大家分享過。但是,我竟然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而且是這一年半以來都沒有做,那就是「導流」。我的這些貼文內容,沒有任何導流的效果——沒有導流到我最重要的指標:電子報訂閱者。

幕後祕辛|內容策略檢討、YouTube 與 Podcast 成效分析、公司營運的進展、專案和文件管理 2

我曾經分析《原子習慣》作者 James Clear 的社群貼文都有一個共同特性,就是他一定會放上「訂閱電子報」的導流連結,這樣才「留得住人」。而我自己卻在這個卡片筆記文上,犯了這麽基礎的錯,想起來真的感到很懊惱。

發現這件事情之後,現在我就固定在每天貼文底端,放上導流電子報的連結。待兩個月後,再撈取數據比對看看訂閱者的前後差異。

幕後祕辛|內容策略檢討、YouTube 與 Podcast 成效分析、公司營運的進展、專案和文件管理 3

YouTube 與 Podcast 成效分析

YouTube 的成效觀察

自從 2023/03/16 上架第一支 YouTube 說書影片《解讀者》以來,截至目前為已經四個月了,訂閱人數增加了 4.2 萬(從 2.4 萬增加到 6.7 萬),其中最亮眼的一支影片是《可不可以不變老?》,光是這支影片就多達 67 萬次觀看,單支影片帶進了 2.5 萬名訂閱,身邊的長輩和以前公司的主管都密我說看到了這支影片,看來這種主題真的很對中老年人的胃口!

幕後祕辛|內容策略檢討、YouTube 與 Podcast 成效分析、公司營運的進展、專案和文件管理 4

如果排除《可不可以不變老?》這一部極端值影片,其他的影片表現如下。

  • 單口說書影片:最高約 6.2 萬次觀看,最低有 5000 次觀看。
  • 訪談作者長影片:最高近 2.7 萬次觀看,最低有 3200 次觀看。
  • 訪談作者短影片:平均落在 500~1500 次觀看,屬於表現最差的。

以頻道的訂閱人數當成基數來看,單口說書和訪談作者長影片的表現算是可以接受,而且偶爾會出現高流量影片。訪談作者的短影片,表現最差,跟我預期的有一點相反。我原先預測 YT 觀眾可能會喜歡短一點的內容,所以將接近一個小時的長訪談,拆解成短小的精華影片。當然,進一步分析,還會發現短影片的架構是有問題的,因為「短」只是時間長度上比較短,可是呈現出來的仍然是完整的訪談片段,對於觀眾來說還是會覺得有點冗長。而真的想看完整訪談的,就會直接去看長影片。所以短影片似乎沒有解決到看短版影片觀眾的痛點,這部分還會累積更多數據,待蒐集完 6 個月完整的資料再來分析。

簡而言之,以每一個單支影片的「續看率」來看,下圖的灰線代表的是「一般續看率」,也就是整個頻道的平均值,包含了以前兩百多支「只有靜態圖片」的 Podcast 影片。而藍線代表的是我隨機抽樣某一支「說書影片的續看率」,大多數都比以前高出許多,代表有露臉的說書影片,的確比靜態圖片吸引人。而從上面的各項數據看來,說書影片和作者訪談影片的呈現方式,是符合市場上其他影片的數據表現。如果要進一步優化跟調整,可能會需要投入更多的剪輯後製資源,達成的增幅可能有限。

根據數據表現,會再持續目前的執行策略一段時間,待 2 個月後再度評估調整的方向(很有可能會移除訪談作者短影片的剪輯)。

幕後祕辛|內容策略檢討、YouTube 與 Podcast 成效分析、公司營運的進展、專案和文件管理 5

Podcast 訪談型內容

自從今年開始嘗試新的企劃「訪談作者」的內容之後,持續發布了將近 10 集的訪談型節目,以後台的「收聽量」數據看來,以單集節目的平均下載量來說,沒有明顯的增幅或跌幅。這個數據代表大部分的聽眾是願意接受,甚至有向我反映喜歡這樣新嘗試的節目類型。所以從大數據來看,至少沒有負面的影響。

這 10 集下來,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我能夠真的去認識那些書籍作者,他們很多都是該專業領域的高手,從他們身上真的可以挖出許多寶。除了公開的錄製內容之外,我們其實會在錄製的前、後時段,聊一些沒有公開(或不適合公開)的內容,這點是做訪談型節目最有趣的地方。目前為止,我覺得自己是樂在其中,很期待再跟不同的作者交流。

此外,這種訪談型節目,大約有 8 成是屬於「業配置入型」的內容。例如《情緒勒索》和《孫子兵法》這兩集訪談,除了談書籍之外,當集的業配課程就是作者本人的課程。所以這種形式,等於是同時獲得了「業配曝光」和「專訪作者」的兩份收入(同捆包的概念)。而且我認為這種型態是一種創造「三贏」的方式,什麼意思呢?

  • 對我身為創作者而言,我可以直接跟作者交流(無價),當集業配價碼可以提升(因為同捆效應)。
  • 對業主而言,能夠讓課程老師更生動地接觸到讀者、聽眾,創造出一種更直接的信任感。
  • 對消費者而言,聽到課程老師本人的問答分享(我偶爾會進一步追問),可以很快知道這位老師「有沒有料」。

但是,我仍然有接收到零星的聽眾私訊回饋,向我表達的是:「比較喜歡聽你單口說書。」「有些講者因為口條因素,反而會影響收聽體驗。」「講者的聲音品質不太好。」這些都是很棒的回饋,但也是必然會發生的現象。我自己的想法是:

  • 單口說書:還是會維持一定比例的單口說書,在雇正職員工之後,更有餘裕進行其他類型的書籍嘗試。
  • 講者口條:其實大家看到已經曝光的,是我自己挑選完的結果。「被拒絕」的案子(或作者)是不會被大家看到的。而且拒絕真的是一門藝術,要怎樣清楚表達、又不傷和氣,真的是每天都要修練的事情。
  • 聲音品質:由於我居住在新竹,所以目前都是採取遠端錄音(大部分老師在台北)。雖然我在訪談前都會提醒對方,準備適當的錄音器材與環境,但也遇過當天對方的設備臨時出問題,換一個備品錄音;或者是告訴我,對方自己有錄音室,可是真正錄音時,卻發現回音影響的情形。我認為,關於訪談音質的極致追求,是我目前必須「捨去」的,先以目前擁有的資源和條件,把「訪談內容」和「訪談技巧」這兩件最核心的事情做好、練滿。

公司營運的進展

今年三月之後,我一直有一種「忙不過來」的感覺,包含新型態的影片產製、被訪談邀約安排、訪談別人的訪綱流程優化、業配及書籍合作洽談、新課程和新書籌備、第一次的公司年度報稅,以及零星的行政會計事務,這只是工作上的事情。

個人生活的安排上,我在台積電演出了三場國標舞表演(疫情解禁、社團活動終於回復)、開始每週兩到三次的上課和教學,跟朋友玩暗黑破壞神四遊戲(已經滿等,現在暫離沒玩了),但是遲遲沒有開始安排旅遊計畫(好想出國,正在排出時間)。

第一位正職員工

經過考量,我在今年八月,即將聘雇第一名正職員工,協助我處理許多「不是非我不可」的事宜。第一位員工是我妹,Hanna,也就是大家中偶爾在影片中看到的「瓦妹」。

她在一年半前,開始斜槓幫助我擔任社群小編,現在的金句文,都是由她操刀,數據成效其實比我以前自己做還來得好(汗顏)。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她比我「接地氣」很多很多,她能從讀者的視角出發,挑出更平易近人的句子。相較之下,我挑選的句子本身會有創作者的盲點,以及對於專業術語和複雜概念的偏好,反而不利於知識的普及和傳遞。

在多次的討論之後,她下定決定辭去在公家機關的職務,準備正式投入自媒體的經營,擔任我的正職行政助理。在七月的轉換期間,我每天撥出時間指導她,也敦促她去上完了《愛莉莎莎的自媒體銷售學》線上課程,詳做一份課程筆記,並且實際應用到文案的撰寫上面。

我也請她應用課程所學,分析閱讀前哨站目前的狀況。以下是他的筆記內容,我僅微幅改寫(讓大家比較好看懂)。

品牌現狀分析

  1. 目前我們業配的商品,大多與品牌核心價值相關,內容產製方向和品牌定位明確。
  2. 目前流量看來,我們應落於中小型網紅區間,必須留意這個區間的優點和缺點。
  3. 我們受眾年齡偏大、女性偏多、專業度高、定位精準,合作價碼能加乘的機率高。

能更優化的地方

  1. 以品牌特質分析,我們屬於垂直領域型較適合做團購。(我引導她思考之後,他改變了想法:團購要花費心力比業配還高出許多,而且與我們的價值主張較沒關係 )
  2. 以價碼來說我們現在可能算是低估了,感覺可以有更好的議價空間,加上現在尚未使用 IG 跟 YT 接洽案子,未來還有成長空間。我的回饋是:考量到 IG 版面一致性(知識型文字內容),不會張貼業配圖文。YT 說書型影片在不適合置入業配,但適合用生活分享型影片來呈現。
  3. 運用更生活化的方式處理業配文案,感覺之前寫的文章太快切入品牌(我自己撰寫業配文的明顯缺點,藉由她的協助來改善)
  4. 粉絲互動率應該提升,小網紅比大網紅更具優勢的地方便是粉絲互動率及黏著度,我們應掌握這項有利條件(目前我是被訊息淹沒的狀態,由她負責第一層回覆和過濾)

她上完課之後,大力稱讚愛莉莎莎的講述能力,讓她理解了這行的眉眉角角。我自己也完整看過兩個重點章節,從中學到了很多市面上根本找不到(或破碎)的資訊。

公司專案和文件管理

為了迎接 Hanna 了加入,也為了將來的遠端協作做好準備,我這個月用 Notion 整理了一份「閱讀前哨站 Wiki」頁面,把公司營運的大小事全都網羅其中。這陣子我錄製和製作了一堆 SOP,為的就是更放心地授權給 Hanna 經手。

在整理 Wiki 頁面的時候,我主要參考了雷蒙的教學文章,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前往他的文章參考「【Notion Wiki 應用案例解析】打造團隊知識庫、專案線上文檔的新方法」。

幕後祕辛|內容策略檢討、YouTube 與 Podcast 成效分析、公司營運的進展、專案和文件管理 6

這份文件除了文檔和 SOP 之外,有內嵌了三個版面是屬於「專案執行」的範疇,分別是:文字內容產製、小編圖文產製、YouTube 影片產製。這套系統用來讓我、Hanna、另一位小編 、影片剪輯師,四個人協同推進每一個專案的進展。

題外話,我跟「耳邊說書」和出版社編輯、業配品牌主,目前大都改用 Notion 進行協作溝通,已經鮮少透過 Email 和私訊進行繁複溝通。如果你跟別人有長期合作一項專案的需求,Notion 真的是一個很適合的數位工具。

新一季的投票選書

關於上一期的選書,《原則:生活和工作》這本非常精采,預計 7/17 上架分享。但是有另外一本徹底打敗我了,那就是大家票選的《「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什麼意思呢?我根本看不懂(也幾乎看不下去)這本書。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本書的敘事結構。

這本書是訪談美國已故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Ruth Bader Ginsburg 的集錦,當然也是一本跟法律有強烈相關的書。可是,作者彷彿沒有要寫給一般人看懂的意思,因為每個章節的開頭,就會開門見山直接寫到「某某某法案」或「某某某判例」,然後就開始解析、緊接著訪問 Ginsburg。對我這種法律新手(一般人應該都是)來說,對那些法案根本一點頭緒都沒有,就直接看他們討論了起來。這讓我感覺自己就像個局外人,如果想聽懂他們講什麼,我必須先去維基百科和新聞網站,把某某某判例看過一次,才能跟上書中討論的節奏(相反地,法律人讀這本應該很有感)。

雖然我硬著頭皮花了一個月把這本書看完了,也摘錄了幾句 Ginsburg 說得看似感人肺腑的話,但是我卻無從分享起。因為我沒有掌握「脈絡」,我不清楚她說這句話的來龍去脈,甚至也忘了大部分法案在講什麼。如果硬要分享,反而有可能導致誤判,或者是我自己的妄加臆測。因此我暫時對這本書舉雙手投降。後來我也上網研究了一下,另一本《Notorious RBG》是評價最高、最平易近人、近似自傳好讀的書,這本書卻只有簡體版的《異見時刻》,不知道這本沒有繁體版是發生了什麼事…

最後,今年 10~12 月的投票選書正在進行中,還沒有投票的朋友,記得去投票選書唷!目前正在票選第三季的選書。請前往「投票頁面」、登入之後投票唷!投票即將在 2023/9/30 截止。每人可投三票,你還可以提名一本新書上榜,一起來決定下一季的前三名吧!

如果想對這封信留言,歡迎前往這封信的部落格文章版本。

這個月的幕後祕辛就聊到這邊,我們下個月見!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