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2 年 4 月的「走在閱讀路上」線上讀書會,我跟 Jacky 和 Jun 挑戰了一本我們都認為很難讀的書《反脆弱》,想聽讀書會對談可以收聽 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 EP.163」。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了一年多才讀完,堪稱讀了「最久」的一本書。這篇文章是我個人的筆記整理。
這本書在說什麼?
《反脆弱》的作者是以《黑天鵝效應》打響名號的思想家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他專門探討不確定性、機率和知識的相關問題。這本書談的是我們要如何面對「不確定性」的事件,不僅讓自己避免損失,而且還可以從不確定性當中獲利。
作者認為「脆弱」的相反詞並不是堅固,而是「反脆弱」。脆弱的東西就像是一顆玻璃球,如果掉到地上就會破碎。堅固的東西就像是一顆鐵球,即使掉到地上也不會有任何損傷。反脆弱的東西就像是一顆彈力球,掉到地上之後不會碎裂,也不會停在原地,而是快速地反彈回來。脆弱的東西因為外力而受到傷害,反脆弱的東西因為外力而得到好處。
這本書談論的範圍非常廣泛,大至國家的政策和金融市場的機制,小到個人理財、醫療和職涯上面的決策跟判斷。我覺得這本書的觀點很值得一讀,它會刷新我們以往對於做出決策的認知,也讓我們知道該怎麼樣準備好自己,以便面對這個充滿未知數和不確定性的世界。
以下我延伸一些跟我們日常生活比較相關的四個想法。

1.喜愛錯誤是一種反脆弱
如果你想要變得具有反脆弱性,那就要將自己放置在一種「喜愛錯誤」的狀況,方法是犯下不計其數的小錯誤,接受小小的傷害,然後從中找到成長和變強的方式。
作者提到:「我認為輸家的特徵是在犯錯之後,不懂得內省、從錯誤中學習、覺得難堪、產生防衛之心,並且試著解釋為何他會犯下錯誤,而不是以新的資訊來豐富自己,然後邁開步子往前走。」他認為這種人往往認為自己是某個大陰謀、壞老闆、或者壞天氣的「受害者」。
對我而言,像是部落格和社群經營的 A/B 測試,就是喜愛錯誤的一種方式。每次都從小地方開始測試,假設兩種不同的發文模式,兩種一定有一個比較失敗的,而另一個是成功的。每一次的小錯誤跟失敗,不至於毀滅整個事業,但是把得到的好處累積起來,卻讓整個事業變得更強健。個體的脆弱,卻造成整體的強健。
2.個人品牌是一種反脆弱
在這個科技快速變遷的年代,各種商業模式快速地推陳出新,如果只是單方面聽從別人的建議,走著跟大家一樣的路的人,是最「脆弱」的一群。也就是說,那些一旦進入大公司或政府部門,就希望靠這個鐵飯碗度過餘生的人,若遭遇不可預期的意外時(裁員、產業沒落),往往很難重新復原或振作。
這讓我想到最近討論度很高的「個人品牌」,我認為也屬於一種反脆弱。我們可以想想看,如果一般人遇到詐騙或家暴的情形,肯定是受到極大傷害,需要許多時間才能從傷痛中恢復。但是你有想過,遇到這些傷害之後,反而能從中獲利的情況嗎?
像是分享醫學科普的 YouTuber 蒼藍鴿把自己遭受詐騙的經過拍成影片,獲得極高的關注和討論。分享棒球資訊的 YouTuber 台南 Josh 則把自己被前妻家暴的經驗拍成影片,勇敢地吐露那段不堪的往事。他們分享這些親身遭遇的傷害,不但獲得了表面上的流量,還在無形中幫助了很多擁有類似經驗卻不敢告訴身邊親友的人,避免他們遭受類似的傷害。他們把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傷害轉換成了好的利益。
3.創意工作是一種反脆弱
我們一般會覺得一個安穩的工作,或許是最安全的職涯選擇。可是反脆弱的概念告訴我們,愈是安穩的工作,反而愈有可能顯得「脆弱」。尤其近年來 AI 和電腦演算法突飛猛進,有愈來愈多傳統認為安穩的工作,都逐漸被電腦給取代。
根據牛津大學一項研究指出,最容易被 AI 取代的職業有:電話客服人員、快遞和外賣員、會計師、零售業者、貨運和計程車司機…等,都是屬於能夠高度 SOP 化或者單純仰賴勞力的工作類型。如果一項工作能夠被簡單地歸納成一定的流程,那就愈有可能被取代,在未來就顯得愈脆弱。
那麼有哪一些工作具有反脆弱性的?我認為是需要創造力的創意型工作。像是作家、設計師、影劇導演、心理醫生、律師等職業,都是需要高度創造力,或者要和別人進行深度複雜的溝通的職業。面對 AI 的不斷演化,我們要避免投入到過度 SOP 化的行業,反而要思考有哪些行業會因為這種發展而受益。
4.懂得閱讀是一種反脆弱
書中對於「透過閱讀來自學」有一個值得參考的觀點。如果我們對一本書或某個主題感到厭煩,我們可以換另一本書或另一個主題。但是,不要因為這樣而整個放棄閱讀。意思就是,我們願意承受偶爾讀到爛書的風險,但是當我們接觸到一本好書時,這本好書帶來的效益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作者認為讀書是「普通大眾反脆弱」的方式。因為懂得透過閱讀來學習的人,知道如何找到好的書籍去補足自己的知識缺口,學習自己不足的技能。其次,他們會對符合自己個性化的領域去加強,同一本書讓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收穫。
所以掌握閱讀方法的人(我認為更廣泛一點的定義是懂得吸收不同媒介資訊的人,不僅限於書),當他們遭受打擊或挫折時,比較容易找到復原或改善的方式,甚至從以前讀過的書中找到轉化劣勢為優勢的方法,從打擊或挫折當中得到更多的好處。

後記:值得閱讀的難懂的書
這篇文章提到的觀念,遠不及書中高濃度的思想含量。在我的閱讀經驗裡,塔雷伯的書都不太好讀,像是這本《反脆弱》和我以前分享過的另一本《隨機騙局》,都屬於有一點「超越我自身程度、比較難讀懂的好書」。
他的用字遣詞跟舉例的深度,都不是簡單好懂的那種,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感覺讀的速度很慢是正常的。可是我認為這無損它們的價值,因為塔雷伯在思想上帶給我的衝擊,是難以用有形的價值去衡量的。如果你願意挑戰一下自己的閱讀程度,我相信這本書可以帶給你充足的挑戰。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隨機騙局》關於生活與市場的3個人生指引
-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終身受用的五個重點和讀書心得
- 《金錢心理學》讀後心得:五個常見的用錢錯誤和解法
- 《致富心態》一張圖讀懂重點心得,今年最推薦的理財書
- 《財務自由實踐版》你早已自由,只是你還不知道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
對我來說,對於「反脆弱」一詞是難以意會的,當然我還尚未看完這本書,但經由您的文章分享,著實讓我深感共鳴!🥹我想,(喜愛錯誤)是成長必經的過程,無形中也因有這些經歷,使得我們可以反脆弱!我是一位設計師(創意工作),經上一份工作被資遣後,成為一位自由工作者,並開始經營自媒體(個人品牌)😉非常認同您所說的(懂得閱讀),並非限於閱讀呦!看完您此篇的分享,真的是受益良多呢!👍
感謝阿萍仔的回饋!祝福你在踏上自由工作者的路上,展開一段反脆弱的旅程!
安安瓦基,有沒有考慮affiliate 給電子書嗎?像是讀墨的,不然用不同平台的人就沒辦法用你的推薦了
謝謝建議!
由於考量過:頁面呈現的技術、維護的複雜度…等許多因素,綜合起來皆無法滿足我理想中的樣貌,所以暫時還不會推出多種 affiliate 的形式。
未來如果各方面趨於成熟,或許才會改變,感謝回饋!
你對 AI 的發展太過樂觀了,請參考塔雷伯對大數據的基本看法: https://www.wired.com/2013/02/big-data-means-big-errors-people/
另外,作家等行業並沒有「反脆弱」,他們屬於「贏家全拿」的行業,波動與隨機性非常大,與演員一樣。
感謝回饋意見,我也補充一點說明:
(1) Taleb 這篇文章談的 AI 指的是數據的分析和判讀,我文中的 AI 指的是標準化的自動流程和系統,兩者在講的是不同的東西。我同意 Taleb 對於數據方面的見解,但我同時也認為自動化流程會日漸取代人為的標準化行為,兩者並不衝突。
(2) 我對於「作家」的定義很廣泛。我瞭解你指的某類型作家是波動和隨機性大,但也有另外一種類型的作家,擁有波動和隨機性小的特點(這種是我文中所指的)。同樣的,有些作家無法反脆弱,有些作家擁有反脆弱的特性,兩者並不衝突。
謝謝你指出文中沒有提及的細節 🙂
>> …我文中的 AI 指的是標準化的自動流程和系統…
「標準化的自動流程和系統」絕非 AI,AI 跟「標準化」有「根本上的不同」,至少也要能達到某種程度的自我學習,目前這方面比較感受得到的是語音辨識,語音辨識這幾年進步得很明顯,但也無法完全在經濟意義上取代真人客服。另,不同語言間的翻譯 bing 也做得不錯,尤其是比較結構化的商業辭令,但如果天南地北的聊天還差很遠。
目前的 AI 應用,大多仍停留在專家系統的層次,只是數據遠比以前多,然後就可以依照統計結果聲稱其具備「智慧」。全自駕聲稱 2015 上路,但今天還見不到影子(那所謂 99% 完成只是專案管理的話術,最後 1% 也許再 10 年還是 1%),在人口稀疏處還行,在菜市場恐怕就沒辦法。
作家就是作家,市場上 99% 的作家的作品年銷量,可能都比不過哈利波特作者一人,就是隨機性最有力的展示,任何有超級明星級的行業都是如此。隨機性小的行業,塔雷伯舉的例子是牙醫。
關於 AI 的討論
業界實際的現象是,以前難以標準化的事情,導入 AI (有自我學習能力的) 技術後才成為了「標準化的自動流程和系統」
你的描述比較著重「AI厲害的程度」到哪裡,我覺得跟文中談的工作「愈有可能被取代,在未來就顯得愈脆弱」,兩者並無衝突
你提到的AI程度的確如你所述我也同意,但不影響許多工作即將被替代的事實
關於職業的討論,感謝補充這個觀點
我比較在意的是無論從事何種行業,該如何建立那個行業獨有的反脆弱性(跟我們自身比較相關)
你把這本書心靈雞湯化了
這篇文章的用意就是從最淺的角度切入,你說的沒錯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