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趨緩、股市上漲,就代表景氣即將好轉,真的是這樣嗎?史上最大債務危機可能即將到來,你知道嗎?社會人口的高齡化、科技的自動化反而會讓生活成本逐漸增加,為什麼呢?許多威脅正在我們眼前上演,正在醞釀著一場我們意想不到的危機。
這本書在說什麼?
《大威脅》的作者是紐約大學經濟學家魯比尼(Nouriel Roubini),他曾經成功預測 2008 年美國的次貸風暴,在市場上被大家稱為「末日博士」。最近他寫的這本書,就是想大聲呼籲人們重視正在發生的「十大威脅」,因為這將會引發史無前例而且更動盪、更混亂的危機。
書中從債務的角度出發,描述為什麼「現在」的債務危機跟「以往」有所不同,且因為債務的關係,會連帶造成更大的貨幣和通膨危機。而許多國家在面對這種金融危機時,反而正在採取更民粹和保護主義的方式,以「去全球化」的手段試圖恢復舊有的榮光。這種看似順應民意的作法,卻會造成未來更嚴重的動盪(而人民卻不自覺)。更嚴重的是,這些威脅會再加上地緣政治角力、科技影響就業和氣候變遷等三種問題,最後導致連鎖效應引爆極大的危機。
作者認為大多數人不僅毫無警覺,甚至樂觀期待疫情過後就能回到原本的工作與生活,這可能是很大的誤判。

從債務開始
最近大家對「通貨膨脹」應該很有感,食衣住行等消費都一直在漲價。像我自己每天在家煮飯要去採買食材,都很明顯感覺到物價的漲幅比起往年來得大很多。然而,除了通膨之外,如果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開始停滯、甚至開始衰退,會發生什麼情形?那就是「停滯性通膨」。
你或許會感到好奇,這種情況在以前曾經發生過嗎?還真的有。作者提到在 1970 年代的美國就發生過「停滯性通膨」。但透過持續舉債、創造就業機會,再加上低利率的環境,接下來的 30 年世界是穩定的低通膨和經濟成長。
但是,自從去年以來,已開發國家經濟體的通膨就一直在上升,而且全球經濟成長已經放慢腳步,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經濟體可能陷入經濟衰退。但是這一次跟 1970 的情況不一樣,現在公、私部門的債務比率已經大幅膨脹。全球債務從 1970 年代佔全球 GDP 的 100%,到 2022 年底佔比為 350%,成長了 2.5 倍。而現在各國央行持續升息,對已經負債累累的國家、企業和家庭造成更大的債務壓力。
以前國家透過持續舉債的做法,在不久的將來即將碰到大問題,那就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將導致更大的債務危機。
人口結構的差異
書中提到許多新興經濟體的人口逐漸老化,開始造成退休基金和醫療健康保險陷入負債。作者說:「從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數據中也可看出一個極為凶險的失衡現象。愈來愈多的國民所得,須拿來用在維持退休人口生活,而不是用在年輕工作者身上。」具體來說,按照目前的政策繼續走下去,未來的社會福利將會無以為繼。
作者舉美國為例,像是以前在 1935 年通過的社會安全法案和 1965 年的醫療法案,讓退休勞工可以享有退休金和醫療照顧的保障,即使日後的退休人口增加,只要勞動力持續成長,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進來,讓這些社會福利制度能夠維持運作。 但是到了今天,隨著人口高齡化,這種立意良善的政策卻成了陷阱。
書中寫道:「更長的平均餘命,更新的醫療技術,曾經是有遠見卓識者期盼的夢想,現在卻成為了夢魘。先進經濟體建立社會安全網時,許多勞工還無法活到法定退休年齡。那時候沒有人能預測,維持這個社會安全網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然而,人口結構不只有老齡化的問題,還有科技進步造成的失業問題。
科技演進的影響
隨著 AI 人工智慧的不斷進步,現在愈來愈多的產業的就業者即將受到衝擊。像是最近很紅的對話機器人 ChatGPT 就造成了很大的轟動,因為他能夠用人類看得懂的自然語言跟我們對談,甚至可以流暢地回應各式問題、解數學方程式、寫出學術文章、寫出電影劇本、檢查和調整程式碼、和根據你的問題來解釋事情給你聽。想像一下當對話機器人都能做到這些事情時,人類的價值還剩下什麼?
書中則提到更實際的例子,有一棟 3D 列印的房屋在紐約正式出售。用來列印這棟房屋的設備,外觀像是機械手臂上拿著一把巨大熱熔膠槍,由電腦操作,噴出一層又一層的液態水泥來蓋牆壁,並留下門窗的空間。這棟房屋的結構在九天內就建造完成,只用了兩名工作人員監看設備,成本只有傳統房屋造價的一半。
作者提醒我們:「技術創新的特色是資本密集、更高技術和節省勞動力。如果你擁有機器或是前 5% 的資本擁有者,AI 將會讓你更富裕且更具生產力。但如果你是低階技術的藍領階級,或甚至中階技術的藍領或白領勞工,AI 都將使你的工資減少,並逐漸取代你。」
擁有低階或中階技能的製造業或其他工業的勞工,有可能失去原本製造業的高薪工作,只能在低附加價值的服務業找到低薪工作,像是在速食店做漢堡……等等,說不定哪天連做漢堡也會被機器人取代。
整體的趨勢演變
作者指出:「危險清楚可見,只是我們視而不見。」像是現在的的金融體系槓桿開得更高,社會的貧富差距更懸殊,現在的先進武器比以前更加危險,走民粹路線的政治人物有更多管道去接觸和操弄社會群眾。氣候變遷的惡化速度已比往年快出許多。書中的這段末日預言已經是進行式:
勞工和工會失去保護中產階級的力量;稅制和法規幫助有權勢的大企業和商業利益所有者,使得政策較偏袒資方而非勞方;在感覺不被需要的社會裡,沒技術或半技術的底層階級,飽受沒工作、沒儲蓄或沒希望的煎熬;有錢就有政治影響力;金融機構大到不能倒;科技公司不受限地攫取極大權力,控制消費者和其他公司;演算法取代人類的勞動力,最終可能淘汰人類;因為氣候變遷,海岸城市終將被淹沒;愈來愈多的農地遭遇旱災,逐漸乾枯;司法系統關押了數以百萬計的貧窮美國人和弱勢族群,但沒有提供計劃幫助他們重建生產能力;社會結構的不公平孕育出民粹主義。
這個現象讓我想起兩部作品,第一部是我之前分享過的科幻小說《極限返航》,描述當人類遇到存亡危機時,各國齊心協力共同投入資源,遵循科學家的指示希望能共同度過難關。第二部是前陣子很熱門的電影《千萬別抬頭》,當彗星就快要撞上地球的時候,政府高層和企業菁英反而含糊其辭,不願意讓人們知道真相。第一部作品的畫面美得不像真的,第二部作品的醜陋反而更接近真實。

後記:過去的穩定是例外還是常態?
《大威脅》這本書的脈絡很清楚,主題涵蓋了經濟、金融、社會、政治、科技和環境,引導讀者一步一步前進,讓我們看懂很多即將發生的危機,並且瞭解背後的成因和與以往的差異。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我覺得作者並不像許多人批評的那樣悲觀或喜歡「唱衰」,我認為他正在做的,只是有事實根據的提醒和建言。
他闡述的是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實,而這個事實顯然不符合我們想要的方向——比較美好的那個方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更像是一個「提問」,如同作者所說:「會不會過去的七十五年只是例外,而不是常態?會不會過去四分之三個世紀的穩定,讓我們誤以為未來幾十年也會這樣繼續走下去?會不會我們已經遺忘一個世紀以前的歷史教訓?」
對掌權者而言,這本書的內容或許中肯、但不動聽。對於市井小民而言,這本書的內容或許真實、但令人感到無力。作者希望他自己能敲醒警鐘,提醒大家不要一直按貪睡鍵。只是令人更擔憂的是,裝睡的人叫不醒,人性或許才是最大的威脅。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推力》讀後心得:詼諧有趣的行為經濟學好書
- 《隱性偏見》讀後心得:一本終結偏見的起始指南
- 《數據的假象》讀後心得:現代公民的人生必修課
-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讀後重點整理
- 《價格烽火效應》讀後心得:世界混亂出自同一根源?
《大威脅》抽獎贈書活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55,000+ 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二和五準時收到:1 篇閱讀筆記和有聲說書、2 則好書金句、1 個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