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tabase 是更好的筆記軟體嗎?其實我們都問錯了問題 1

市面上這麼多種「筆記軟體」,到底該選哪一個?

關於筆記軟體的選用,我們根本問錯了問題。

我們以為的問題是這樣:

「我應該換軟體嗎?我以前都用 XXX 軟體來做筆記,我該換成 Heptabase 嗎?」

「Heptabase 有比 XXX 軟體好用嗎?它有 XXX 筆記軟體的 YYY 功能嗎?」

「像那個誰誰誰都推薦使用 XXX 來做筆記,Heptabase 會比 XXX 好用嗎?」

「Heptabase 要付費訂閱耶,我難道不能只用免費的 XXX 來做筆記嗎?」

這是一系列錯誤的問題。

嚴謹一點來講,應該不能算是「錯誤」,而是當我們的眼界只能看到某個東西的「局部」的時候,我們只能問出充滿「侷限性」的問題。

真相是,侷限性的問題只能引導出侷限性的答案,而好的問題才會引導出好的答案。

當我們還不知道 Heptabase 提供的殺手級應用、破壞性創新的「白板」(Whiteboard)功能之前,我們不知道它其實跑在另外一個全新的賽道上。

更有趣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有這個「賽道」。

這是一條什麼樣的「賽道」?

那就是「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

Heptabase 是更好的筆記軟體嗎?其實我們都問錯了問題

你如何理解複雜事物?

很多人面對「複雜事物」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類似的困境,包含我自己也是。

我們覺得自己的「腦袋好像糨糊做的」,怎麼讀完了一堆東西、看了一堆講解、聽完了一堆說法,結果總是難以下嚥,我們覺得「把龐大資訊整理成簡潔好懂的東西,是一件天大的難事」。

我們以為這種事情只有「書卷獎」或「神人」才能做得到。結果,我們誤以為「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是一種某些人類天生擁有的「天賦」。

這種迷思,導致我們打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屏除在外。

屏除在「擁有理解複雜事物的能力」之外。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什麼?

那些所謂的神人,他們只是花費了遠比你還痛苦的時光,絞盡腦汁去拆解、分析、重組龐大又複雜的資訊,最後透過「比平常人勝出那麼一點點的腦力」,最終形成自己的理解。

他們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零散在各地的便條紙、隨手筆記、截圖、東拼西湊、零散的檔案、各種你可能還沒聽過的軟體功能。當大家能用的工具(無論是軟體工具或真實世界的工具)都差不多的時候,他們其實沒有比我們好到哪裡去。

他們之所以能「比較理解」這些複雜的事物,只是因為他們在困境當中(這是一種有益的困境)絞盡腦汁,在大腦中形成一份「比平常人」更多一點的理解罷了。他們可能在腦中浮現了比較清晰的框架、流程圖、樹狀圖、因果關係圖。他們對於這些複雜事物的理解,比起一般人多了「一咪咪」的視覺化(圖像化)理解。

那些能理解複雜事物的人,只是比較辛苦的一般人。


你也能擁有這種能力嗎?

打從 Heptabase 測試版時期使用至今的我,終於在某個時刻恍然大悟。

原來 Heptabase 這款軟體的誕生,它背後的真實的意義是:把「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賦予所有的「一般人」。他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具備這種看似「超能力」的能力。

我們以前為什麼無法體會到這種「超能力」?那只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擁有過類似軟體的使用經驗,我們不知道竟然有軟體可以「賦予」我們這種超能力!

回到我們前面提到的「錯誤的問題」。

對於「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這件事來說,我們的經驗是什麼?

我們使用許多「工具」來學習一門學科、看一篇論文、摘錄一本書、進行一項專案、做一項客戶分析…等其他廣義和狹義的「知識型工作」。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我們可能花費一部份的時間操作「數位軟體」,一部份的時間操作「類比工具」,像是便條紙、筆記本、A4 空白紙、辦公室的白板、家裡的軟木板。這些形形色色的「工具」組合起來,讓我們擁有了最基本的「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

每個知道如何操作電腦的人,都有類似這樣的經驗。

在進入數位時代之後,我們有了軟體的輔助。我們有 Word 可以打字,有 Excel 可以整理報表,有 PowerPoint 可以剪貼圖片和文字。

進入網路時代之後,人們開始利用軟體工具來寫筆記,我們有 Evernote 和 Notion,用來整理龐大的數位資訊,讓我們的數位生活變得更有條理。我們有了 Figma 和 Xmind,幫我們透過圖像化的方式,組織原本看似抽象和虛幻的資訊。

這些軟體只是舉例,世界上還有其他八萬七千多種玲郎滿目的工具軟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軟體使用經驗。

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具備這樣的能力——「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只是品質有高有低罷了。

shallow focus photo of white paper sheet mounted on cork board

你以為筆記軟體就是終點?

我們以為的理解資訊,大多離不開從「文字」開始。

像是對這些筆記軟體的操作來說,最常見的情境,離不開對於文字和圖片的「複製貼上」、透過「敲鍵盤打字」,甚至先進一點「語音輸入轉文字」的輸入操作。

我們因為眼前工具在功能上的「侷限性」,認為對於大量資訊的理解跟吸收,必須仰賴被稱之為「筆記軟體」的工具來做到。

在學校時、在書店裡、在網路上、在 YouTube 影片裡、從親朋好友的口中,我們聽到各式各樣的「筆記方法」,我們可能也嘗試過其中的幾種筆記方法。

隨著近年 Roam Reearch、Obsidian、Logseq、Tana 等筆記軟體雨後春筍般推出,我們急著找到一款「更好的」筆記軟體,來讓我們在打字輸入的時候,能多出那麼一絲絲的暢快感。我們東奔西走找了半天,其實都離不開一個功能的侷限性,我們只是在尋找一個更好的「文字編輯器」(或者廣義一點,可以貼圖片和影片的多媒體編輯器)。

正因為絕大部分所謂的「筆記軟體」,都是基於「文字編輯器」的改良和精進,像是從記事本、Word、Evernote、Notion、Roam Reearch…等一路上的功能革新,都是讓我們在電腦上輸入文字、整理文字、編輯文字變得更加方便有效。

久而久之(也過了十幾二十年了),我們眼前所能看到的軟體功能就是「這個文字輸入比較順暢」「這個資訊儲存的結構比較方便」「這個可以同步到雲端」「這個可以把文字連結到其他檔案」。我們停留在對於更好的文字編輯器的想像。

事實上,想要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文字編輯器」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們,但我們還是要仰賴其他各種工具的整合使用(例如在筆記紙上畫框架或流程,在軟木板上釘便條紙),才能達到最終趨近於完整的理解。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好」的工具,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最好」的工具,最好的「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的工具。

當我們誤以為筆記軟體就是終點的時候,Heptabase 出現了。


一款有助於深度理解的軟體長什麼樣子?

你可以想像嗎?能夠普及化「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Heptabase 就是一款在這條全新賽道上——「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的賽道——最好的工具。

其中最關鍵的「殺手級應用」功能就是「白板」(Whiteboard)。我們在軟體裡建立白板,這是一個可以無限擴大、自由度極高的空白版面,在白板裡我們可以:建立一張卡片、建立一個區塊、建立卡片和區塊的連線、在任意處插入文字和圖片、繪製心智圖。

在這個白板功能裡,等於是整合了各種「很好」的功能,像是:Word 簡單直覺的文字編輯、PowerPoint 的文字插入和圖片剪貼、Evernote 或 Notion 雲端文字編輯器的操作體驗、Figma 視覺化的流程連線和框架規劃、Obsidian 快速的文字超連結和雙向鏈結功能、Xmind 流暢的心智圖繪製,接近於真實世界白板/黑板/軟木板隨心所欲的物件操作體驗。

像是我自己在過去兩年多來,就藉由 Heptabase 的白板功能寫出一本十萬多字的暢銷書、運籌帷幄營運一家公司必備的商業模式圖、理解和組織來自不同書籍的龐大資訊,甚至運用白板快速規劃了一趟豐富的馬來西亞自由行(在此之前我對這個國家一點概念都沒有)。

以前我們會覺得要達成「深度理解」和做好「知識工作」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可是當我透過 Heptabase 的白板功能進行操作,我覺得自己就像在一座知識和資訊的遊樂場裡面玩耍。我更懂得享受這種處理資訊時「絞盡腦汁」的樂趣,而不是被軟體和工具的功能給綁住手腳。

雖然市面上也有許多「看似提供了類似功能」的白板軟體,但是它們想解決的本質問題跟 Heptabase 仍有巨大的差異。

我引用 Heptabase 創辦人詹雨安解釋這些差異的一段精準描述:「市面上大部分的白板都是為了繪圖或發想而生的,而 Heptabase 的白板則是為了深度的知識工作而生的。這件事情反映在 Heptabase 的白板與許多與處理知識相關功能的整合上。」

他接著舉例說明:「白板上的卡片具有如 Notion 般的所見即所得的編輯器體驗,可以放任何你想像得到的區塊內容和多媒體;卡片之間可以像 Obsidian 一樣輕易地建立雙向連結、構成知識網路;卡片可以被安放在 Xmind 等級的心智圖結構上,透過這樣的結構去快速地自動佈局卡片之間的相對位置;你可以選取大卡片的部分內容,輕易地拖拉到白板上拆碎成多張小卡片;你也可以選取 PDF 上的內容,輕易地像 MarginNote 那般將 Highlight 拖放到白板之上;你可以像 Figma 和 Miro 一樣,在卡片和其他物件之間建立客製化箭頭,或是將大量物件群組到同一個 Section 底下。」

他總結道:「當這些不同的功能在被整合到白板上以後,就會變成一個『知識的操作系統』,讓你能用更高的維度去拆解和理解你學習的知識。」對此,我深感同意,我們需要的不是成為 N 種軟體的操作專家,而是當一個在知識操作系統裡面玩耍的小孩。

從來沒人有需要告訴小孩該如何玩耍,他們自己就會玩,對吧?

一個好的軟體,特別是用於操作知識的軟體,更該如此。這正是 Heptabase 白板帶給我的體驗,它打破了許多軟體功能之間的藩籬,讓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我以身為 Heptabase 的重度使用者給出一項結論:

當以上這些「很好」的功能,全部被整合在一個「操作簡單且體驗流暢」的白板功能裡的時候,Heptabase 就成為了當今市面上「最好」的「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的軟體工具

Heptabase 是更好的筆記軟體嗎?其實我們都問錯了問題 2

成為最好比成為更好還容易?

我從多次與 Heptabase 創辦人詹雨安交流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他對於「提升人類對複雜事物的理解能力」的使命感。

我試著回答自己心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 Heptabase 團隊致力於打造一款最好的工具?這難道不辛苦嗎?」不,這反而讓所有事情變得更容易。

我回想起矽谷新創教父 Paul Graham 曾寫過的一段話:「儘管嘗試成為最好似乎會承擔重大負擔,但在實際操作中,你常常最終會得到更多。這是令人興奮的,也帶來一種奇妙的自由感。它使事情變得簡單。在某些方面,嘗試成為「最好」比僅僅嘗試成為「好」還要更容易。」

也就是說,不要試著成為某個軟體的「改良版」,也不要試著成為某幾個軟體的「替代品」,而是直接打造一款「最好的」能幫助人們「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的軟體。然後依據這個精神,去思考這款軟體需要哪些「舊的」功能,需要創造哪些「新的」功能。

這種打造產品的思路,就是我打從 Heptabase 測試版的時代加入使用到現在,所深刻體會到的。

你或許會感到好奇,到底「誰」需要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

廣義的答案是「每一個人」。

狹義的答案是「他們的工作能產生高附加價值的人」。

自從 Heptabase 推出以來,在活躍的使用者群組當中,我們看到了各種使用案例:

公司高層用來規劃營運策略,律師用來閱讀和分析合約,醫師用來整理個案分析,業務用來整理客戶案例,學者用來研究和撰寫論文,學生用來研讀課業和準備考試,內容創作者用來將素材轉化為作品,作家和編劇用來撰寫書籍和劇本,專案經理用來整合不同團隊的意見回饋,行銷專家用來擬定銷售策略。

這些橫跨不同年紀和產業的知識工作者們不約而同地發現,透過 Heptabase 竟然可以如此快速、有效且流暢地,完成以前那些需要大費周章、動用許多工具才能完成的「複雜任務」。我自己使用白板功能之後,同樣感到這種「腦洞大開」(mind blowing)的震撼感。

簡單來說,在「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這條賽道上,Heptabase 的「白板」功能(幾乎)整合了所有「必備」的功能,並且賦予給我們。讓我們透過「十歲小孩」也能學會的簡單鍵鼠操作,就能在這款軟體上面發揮「超能力」——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

要完成上面這些「複雜」的任務,原本需要零散在各處的「數位和非數位工具」才能達成,現在被大幅簡化成了只要透過 Heptabase 就能完成絕大部分的「深度工作」,進而對於這些複雜的事物建立起深度的理解。


你該換工具還是不換工具?

自從我開始分享自己的 Heptabase 使用經驗之後,很多讀者透過私訊或電子郵件向我提問。

由於大家知道我以往使用過許多筆記軟體,像是 Evernote、Notion、Obsidian,所以他們向我提出這類型的問題:「想了解對於已經用 Notion 上手的人,會建議換去 Heptabase 嗎?是否有邊際效益?Heptabase 有辦法完全取代 Notion 使用的場景嗎?」

這是很棒的問題,就像有讀者留言評論道:「操作、熟悉與切換工具本身就是一個成本,倘若其產生的效益不能大於成本,那該工具就失去了意義。」的確,如果我們以「替換」的角度去思考,的確必須考慮背後要付出的成本。

但是,我對於使用 Heptabaes 的深切體悟是:不是換工具,而是學會使用一個新工具——「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的新工具。

Heptabase 的出現,完美彌補了這個功能的缺口。以往我需要透過大量軟體工具還搞不定的事情(或者是搞得沒那麼好的事情),現在有了白板功能協助我把這些事情「搞定」。

活用數位軟體的生產力專家侯智薰(雷蒙)跟瓦基一樣是「用 Notion 來管理專案跟任務的進度、安排行程、還有共享文件和多人協作」,至於碎片或系統化閱讀的讀書筆記,則是在 Readwise & Heptabase 上面進行。

這種使用軟體的心態,就是讓軟體功能「反過來」為我們自己服務,而不是將就於某個軟體本身的功能。

也就是說,當我們想完成一項「深度工作」,工作流程包含了思考、組織和產出(以及許多瑣碎但不能忽略的細節)…等許多環節,我們選用了「最適合」的功能來完成工作流程,而不是侷限自己只能選擇某一種。我也推薦雷蒙的這篇文章〈為什麼我不用 PARA 了?PAI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會讓你更瞭解選用不同「軟體功能」和「操作流程」背後的思維。

因此,我的建議是不要從「替換」的角度去看待選用軟體的事情,而是實際去「試用」和「體驗」Heptabase 的「白板」功能,你或許會發現,這個功能可以幫助你解決「以前難以解決的問題」,那些跟「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有關的問題(前往官網註冊免費試用七天)。

你可以像我一樣,用白板來拆解一本書的知識內容;用白板來學習一個新的學科;用白板來分析工作中的個案;用白板來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用白板來規劃和紀錄旅遊行程…等。不要把這些事情當成回家作業,而是讓自己重新當一次孩子,在白板裡面遊玩,試著排列、拆解、拼湊、重新組合這些事情。

從來沒有工具能讓這件事情如此好玩,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不用想著「替換」,而是嘗試看看擁有一個全新的工具,讓對於「知識的操作」變成一種近似於遊樂場的有趣體驗。

Heptabase 是更好的筆記軟體嗎?其實我們都問錯了問題 3

所以什麼才是正確的問題?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我們的問題為什麼「錯了」?

那是因為我們原本還不知道 Heptabase 能提供的真正價值,所以我們會以「替換」的角度來問問題,我們對軟體功能的想像「侷限在舊的軟體」當中。所以我們會問出像是這些問題:

「我應該換軟體嗎?我以前都用 XXX 軟體來做筆記,我該換成 Heptabase 嗎?」

「Heptabase 有比 XXX 軟體好用嗎?它有 XXX 筆記軟體的 YYY 功能嗎?」

「像那個誰誰誰都推薦使用 XXX 來做筆記,Heptabase 會比 XXX 好用嗎?」

「Heptabase 要付費訂閱耶,我難道不能只用免費的 XXX 來做筆記嗎?」

追根究柢,大部分的人對於選用筆記軟體的困惑,只是停留在「挑選一個更好的文字編輯器或檔案管理庫」,我們不斷從一個軟體換到另一個,但終究難以達成我們真正想要的事情:「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

這也是我將 Heptabase 用於《卡片盒筆記》之後的實踐感想與心得、大力推薦的原因,你也可以前往閱讀我的另外一篇文章〈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兩年後,我的改變和具體收穫〉,文章裡描述的眾多收穫就是使用 Heptabase 之後獲得的好處 。

而 Heptabase 正好提供給我們這樣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基於「白板」功能上完美展現出來。這也正是 Heptabase 目前的優勢,白板是其他軟體根本沒有、仍無法匹敵的功能(前往官網註冊免費試用七天)。

因此,我們的問題應該變成:「我想要擁有這種超能力嗎?這種對複雜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的能力。」

或者更現實一點的問題:「我想要『只透過一個軟體』和付出少許的『訂閱費用』,就能擁有這種超能力嗎?」

我的答案是斬釘截鐵的:「我當然想要。」


後記:消費者究竟想要什麼?

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想起 Steve Jobs 在帶領蘋果麥金塔團隊培訓時的一段對話。

其中一名團隊成員提問,要不要做一些市場調查來瞭解消費者的需求。賈伯斯回答道:「不用,因為在我們向消費者展示產品前,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他還引用了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名言:「如果我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答案會是一匹更快的馬。」

這就像是以前的我,我問自己想要什麼軟體,我會說我要一個更好的筆記軟體。

然而,就如同賈伯斯所說的:「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時,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直到 Heptabase 端出了這個產品,我才發現:「這才是我想要的東西」。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4 則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按讚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