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偏見》讀後心得:一本終結偏見的起始指南 1

為什麼美國警察面對黑人男性時,會馬上感覺到「危險、致命」?為什麼人們更信賴男性醫師的問診,卻更信任女性護理師的照護?為什麼老師普遍認為肥胖的學生比較笨,較活潑外向的學生更調皮?為什麼女性政治家或學者必須加倍努力,才能獲得與男性相同的信賴?


這本書在說什麼?

隱性偏見》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記者潔西卡.諾黛兒(Jessica Nordell),經常在《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刊物發表文章。她在 2017 年曾發表一篇文章〈這樣的我們能終結偏見嗎?〉,分享當時正在進行的「終結偏見實驗」,引起了熱烈的迴響。後來她將這個概念繼續衍生成這本書的完整內容。

作者經過十多年的調查,發現偏見形成的原因,是因為人類自然而然就會把個人經歷和社會環境做出連結,形成一種慣性思維,最後演變成有意或無意之間表現出來的偏見。書中解釋了偏見的普遍性,說明我們該如何察覺它,並透過有意識的思考、有巧思的流程設計,去克服和扭轉根深柢固的偏見。

我覺得這本書的撰寫方式引人入勝,介紹了很多實際的案例和科學研究,融合了神經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觀點,是一本引導我們認識偏見、看見偏見甚至扭轉偏見的完整指南。以下分享一些我從書中獲得觀念上的啟發。

《隱性偏見》讀後心得:一本終結偏見的起始指南

偏見到底都藏在哪裡?

偏見很容易隱藏在難以察覺的地方,有時候連當事人也難以發覺。

書中提到一位已經去世的科學家的故事,他的遭遇足以說明這個現象。他的名字叫做本.巴雷斯(Ben Barres),他是一位由女性轉男性的變性人。

他的成長過程是一位女性的身分,學業表現優異,後來成為了史丹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在他四十多歲的那年,因為治療癌症的關係,決定避免家族癌症病史,決定切除乳房,並且實現一個他長久以來的心願,變性成男生。因為他一直以來都覺得身為女性令他十分不自在。變性之後,他很擔心學界的同事會怎麼看待他,也擔心自己的學術成就會不會遭受打擊。結果事情的發展跟他想的完全相反。

變性成男性之後的他發現,那些不曉得他是變性人的同事,開始更仔細地聆聽他的意見,不再質疑他的權威。身為中年白人男子,在開會時不再有人打斷他。在證據不夠充分的時候,別人一次又一次地相信他。在一場研討會上,他無意間聽到一個不知道他是變性人的科學家說:「本今天做的專題研討很棒,再說,他的研究成果要比他姊姊強得多。」

諷刺的是,他擁有同樣的學歷、同樣的技能、同樣的成就、同樣的職位。除了一個變數「性別」之外,其餘的變數都維持不變。但是在變性之前,別人透過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來看待他,認為女性的科學能力比較差。這種刻板印象影響了同事對他的工作與言行的看法。他們認為他比較缺少權威、才華和價值,於是以打斷他、質疑他、否定他的專業能力作為回應。

以前的他以為性別歧視離自己很遙遠,直到變性之後遭受的巨大衝擊,才讓他感受到了這種根深柢固的偏見。人們的偏見,到底是從什麼時候形成、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為什麼偏見是自然養成的?

為什麼人類會自然而然養成偏見?作者提出一個關鍵的觀察,那就是「分類」的自然傾向。

書中提到,小孩子一來到這個世上的時後,原本並不帶有任何偏見。可是小孩子會把他們所見到的任何東西分門別類。對於小孩子來說,學會分類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當我們把屬於同一類別的事物歸類,來原始的感官資訊轉換成有意義的資訊,我們人類才能夠感知這個世界,並且做為一個物種存活下來。就像是對我們的祖先而言,如果一頭獅子出現在草原上,他必須知道要逃跑,他要能夠正確辨認認出那是一頭獅子而不是他的親人。

分類幾乎是一種人性的本能。

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學習和吸收每一種社會類別的界線,以及每一種類別的成員應該如何。隨著小孩子長大成人,各式各樣複雜的新訊息不斷輸入。這些資訊包含了更廣大的世界,朋友和鄰居,報紙和廣播,電視新聞和社群媒體。童年時期所建立的類別填滿了愈來愈多的文化碎片。

當我們生長的「環境」和「文化」當中,本身就帶有很多偏見的色彩在裡面,再加上人類自然而然做出的分類反應,就會將偏見和刻板印象不留痕跡地烙印在我們的腦中。

closed eye boy laying on brown maple leaves

帶有偏見代表我們是壞人嗎?

我覺得如果說一個人「帶有偏見」,似乎有很強烈的負面含意。有時候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是一個帶有偏見的人。但事實上,人人都有偏見,只是我們平常不一定會察覺到而已。作者在書中說了一句話,讓我感到豁然開朗,而且會更願意敞開心胸去面對自己的偏見,他說:「帶有偏見的聯想並不表示你是個壞人,而表示你生活在一種文化中。」

我們抱持的「信念」就好像我們刻意訂閱的一份電子報,是我們有意而為之。而偏見產生的「聯想」則像是一家以某種方式取得我們的 Email 地址的公司所發送的垃圾郵件。我們並沒有選擇要收到這些垃圾郵件,也不想要收到,但它們還是塞滿了收件匣,而我們無法把自己從對方的收件者名單中移除。我們也可以這麼想,偏見就很像我們「並未同意」甚至「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所獲得的文化知識。

這種偏見導致的聯想幾乎無所不在。像是書中提到「女性」和「支持」之間的聯想,如今也深入我們的數位世界當中。像是蘋果的 Siri,亞馬遜推出的 Alexa,還有微軟推出的 Cortana,我們逐漸依賴用來播放音樂或發送訊息的 AI 聲音助理被「預設」為女性的聲音。

每一次由一個女性的 AI 聲音來處理我們生活中的瑣碎事務,就更加強了女性和支持角色之間的聯想。我們並不是帶著惡意要這麼做,而是我們生活的文化當中一直給予我們的暗示。


我們該如何避免偏見?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分成三個層面來探討偏見,分別是由大到小的:環境和文化、組織規則和法條、個人行為。作者得出一個結論,這三個層面彼此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不是誰先改、誰後改的問題,而是必須同時在各個層面進行努力。

以個人行為來說,像是書中提到以「正念」改善執法方式的警察,就是透過先覺察自身的偏見,再選擇做出更客觀的判斷和行為。我覺得這本書可以給我們的最大幫助,就是讓我們擁有「自覺」,知道自己是有可能懷有偏見的。而這種自覺能讓我們能退一步思考:「我是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個直覺反應,還是要停下來尋找進一步的證據?」

畢竟,察覺出「差異」是人類自然而然會做的事,像是看出年齡、性別和膚色,這就是視覺。人類對這些類別會有聯想,這就是文化。而用這些聯想來評斷一個人,這是思考的習慣。看見這些差異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方式做出反應。

以組織規則來說,書中舉醫療為例。根據統計,女性病患得到的醫療介入措施比較少,比較容易受到醫療延誤,也比較不常被轉診給專科醫師。背後的原因是一個刻板印象:女性對於疼痛和痛苦的表達被視為「過度反應」和「不值得信賴」。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是過於情緒化、容易焦慮。研究也顯示,當成年人看著一個小孩表達出疼痛,如果這個孩子被描述成女孩子,成年人會認為疼痛的程度比較不強烈。醫療延誤的現象,也以不同的偏見形式,發生在其他的群體當中,例如黑人、肥胖病人、變性人等。要改善這種問題,除了醫師本身必須知道這種偏見之外,在醫療程序的設計上面,也必須同時做出改善。

作者建議:「把偏見視為一種選擇,可以幫助人們擺脫自動思考模式,改為有意識的深思熟慮。」偏見是必然存在的,但我們自己仍有選擇的餘地。

《隱性偏見》讀後心得:一本終結偏見的起始指南 2

後記:為了更有人性的自己

我們很容易把某些族群都歸類成「同一類人」,加上媒體和文化的催化,讓我們帶著以偏概全的鏡片去看待別人。這邊的陷阱就是,我們愈是把別人簡單化和同質化,就愈容易產生偏見,因為我們不把對方當成一個「複雜的人」。而這種過度簡化的分類法,常常會導致更多的偏見。

隱性偏見》這本書透過一個很宏觀的角度,帶我們認識偏見在人類生活和文化當中的樣貌。我驚訝的是,我們身邊竟然有這麼多難以察覺的偏見,而且當我仔細檢視自己的想法時,也必須承認自己心中也存在著很多偏見。但為了克服偏見,我們必須先「看見」偏見,這本書就是一個起點。

然而,就像這本書給帶給我的衝擊,偏見是一把雙面刃,對很多人而言是有害的,但同時也讓很多人獲得了不對等的利益和好處。但我認為,某些人獲得好處的方式「不應該」損害另外一群人的基本權益。如同作者所說:「我們的人性取決於我們將人性賦予他人的能力。」克服偏見是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一個更有人性的自己。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隱性偏見》抽獎贈書活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