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裝,也能閃閃發光》是我讀過關於「冒牌者症候群」講得最好的一本書。作者揭露自己的冒牌者經驗,透過大量的國內外真實案例和研究,幫冒牌者量身打造一個職場行動指南,讓我們徹底跟冒牌者症候群說掰掰!今天我邀請到這本書的作者張瀞仁老師來分享這本書。
你也可以前往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EP.331」收聽這場作者專訪。以下是這場訪談的重點整理。
冒牌者症候群是什麼意思?
瀞仁詳細地向我們解釋了「冒牌者症候群」的意思、它的表現方式,以及成因。
她說「冒牌者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狀態,身在其中的人會感到自己不配擁有成功,對於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也缺乏信心。處於這種狀態時,即便他們取得了成就,也會認為那僅僅是因為運氣好、時機對等外在因素。這種心理會讓人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甚至會認為所有的不足都是自己的錯。因此,在開始行動之前就已經害怕失敗;即使成功了,也難以接受別人的稱讚。
瀞仁接著說:「這種人就像是戴上了面具或穿上了盔甲,表面上扮演著某種角色。從外表看來,他們可能光鮮亮麗,但一旦脫下這些偽裝,他們的內心卻充滿了不穩定、不安全,甚至是焦慮。」這種心理狀態很容易讓人受苦,因為即使各種客觀條件都顯示他們確實擁有優秀的才能,他們還是會認為自己是一個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
她還指出,不只是高成就者、女性、或是愛胡思亂想的人容易受到「冒牌者症候群」的困擾。實際上,任何一個無法將成功「內化」的人都可能會經歷這種情況。瀞仁希望通過她的書,能夠為職場中的「冒牌者們」提供實際的行動指南,幫助他們從這種症候群中走出來。
有哪五種類型的冒牌者?
她在書中將冒牌者症候群分為「五種常見的類型」,並且設計了一系列的測驗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
首先是「完美主義型」的人。他們非常注重如何做到事事完美,擁有自己嚴格的流程、規範和細節。一旦沒有達到這些標準,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失敗了。
接下來是「超人型」。這些人總是想要同時做好多件事情,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並且希望在每件事的每個面向都能做得完美。如果做得不夠多,他們就會感到自己失敗。
第三種是「天才型」。這類人在意的是是否能一次成功。如果他們需要經過練習、努力和不斷的修改才能達成目標,就會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
第四種是「獨行俠型」,他們特別注重誰來完成這件事。如果需要他人的幫助才能完成,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失敗了。
最後是「專家型」,這些人特別在意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一旦在自己的專業上有不懂的地方,他們就會感到自己失敗了。
瀞仁在訪談中強調,一個人通常不會只有一種冒牌者特質,而是會同時具有多種特質。像是瓦基自己做完測驗之後,我發現我是屬於「獨行俠型」和「專家型」的特性,總是會覺得自己要把事情獨力搞定,而且很擔心自己在專業領域上的不足。
她建議我們可以嘗試書中的測驗,看看自己屬於哪些類型。這有助於我們更客觀地看待自己,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
如何面對冒牌者症候群?
我接著向瀞仁請教,她在書中提到「內向者很容易變成冒牌者」,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
瀞仁解釋道,對於「內向」的人來說,冒牌者現象的產生其實是非常自然的。她指出:「內向者很容易把事情往心裡去,就是內化、反省,這可能跟外向特質比較不一樣。」因此,我們無法完全阻止這種想法的出現。她建議,我們不應該強迫自己否定或抗拒這種想法,而是應該學會與它和平共存。
她進一步建議,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出現了冒牌者的想法時,我們應該選擇如何看待這種想法、以及如何行動。我們不應該被這種想法所擊敗或拖延,而是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理解這種想法從何而來,並學會與之共處。
瀞仁強調,我們不可能馬上就消除這種聲音,但我們可以學會與這種聲音保持距離,分辨哪些是真實的,哪些只是我們自我懷疑的幻象。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從理解這些聲音開始,知道如何與它們相處、共存。
總結來說,瀞仁認為我們不應該期望能夠馬上消除這些聲音。相反,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跟它們共存,這樣才能更從容地面對冒牌者的現象。
冒牌者症候群的職場策略?
書中提到「面對冒牌者現象的策略」當中,我請瀞仁教我們其中一個實際的策略?瀞仁和我們分享了一些在職場升職或承擔新職責時的實用建議。
她回憶起自己剛接任國際團隊主管的日子,一開始,她也會質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體會到,能夠獲得這個職位意味著上級主管對她充滿信心。於是,她告訴自己要相信別人對自己的肯定,並擁抱這份信任。
瀞仁還建議:「把重點從『人』身上轉移到『事情』身上,專注在目標是什麼,要做哪些事情來達成這個目標。」也就是說,面對冒牌者心態時,我們可以試著轉移思考的焦點。不要過分擔心自己是否能力夠,而是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優秀地完成新的職責上。
她認為,當一個人被提升或賦予新職責時,這本身就是對其能力的肯定。她建議我們可以這麼思考:「我們是被認可的,是最合理的選擇,所以我們在這裡是應得的。我們要相信那些相信我們的人。」因此,我們不應該去懷疑自己,而是要相信那些給予我們機會的人,並將精力投入到新工作中。
瀞仁強調,變更我們的思考模式,從自我懷疑轉變為任務導向,專注於如何出色地完成工作,這樣的轉變可以有效幫助我們面對職場上的冒牌者焦慮。
作者想送給每個人的一段金句
在訪談的最後,瀞仁特別分享了她在書中認為對於冒牌者極具啟發意義的一段金句:「每一次對抗冒牌者經驗,都是一個軌跡。這些軌跡累積起來,本身就是奇蹟。」
她深入解釋說,我們常常渴望一躍而成,希望能夠迅速地取得巨大的進步或成功。然而,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其實是那些一小步一小步的成長過程。
以冒牌者心態為例,瀞仁指出,我們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完全擺脫這種心態。但只要我們每次面對它時都把它當作一次學習的機會,這些日積月累的努力,最終將會累積成為一大步的進步。她也強調道:「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怎麼樣看待冒牌者想法,然後選擇自己的行動,不會被它擊敗。」
她希望透過這句話來鼓勵每個人,不要忽視生活中的每一個艱難時刻,因為這些都是我們成長的軌跡。而這些軌跡,最終都會化為美好的奇蹟。

後記:重點是與之和諧共處
《不假裝,也能閃閃發光》這本書會讓我們對於「冒牌者症候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對其「成因」和「表現出來的樣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瀞仁也在訪談中提醒我們,面對冒牌者的想法時,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不應該完全排斥這些想法,而是要學會與之和諧共處。
整場訪談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經歷冒牌者現象,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和面對它。瀞仁的分享不僅給了我許多實用的策略,也讓我更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這絕對是一本讓人深思並充滿智慧的好書。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我可能錯了》讀後心得:五個智慧錦囊與金句彙整
- 《更快樂的選擇》讀後心得:邁向幸福的五個關鍵面向
- 《原則:生活和工作》讀後心得:終身受用的六個智慧錦囊
- 《逆思維》讀後心得:顛覆常規突破盲點的思考方式
- 《愛的藝術》讀後心得:值得用一輩子反覆咀嚼的好書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提煉好書精華。透過 Email 收到每週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直達你的信箱。

加入 80,000 多位
喜歡閱讀的訂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