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一個國家非常陌生,該如何規劃一趟自助旅行?
我最近實踐了一個好方法,那就是透過 Heptabase 軟體「從無到有」規劃一趟馬來西亞自由行!
前陣子我曾經在這篇文章〈Heptabase 是更好的筆記軟體嗎?其實我們都問錯了問題〉大力讚揚過了 Heptabase 的「白板」功能。但是,如果我們搭配這套軟體的其他功能一起使用,就會體驗到一個非常特別的用途:「規劃行程」加「撰寫遊記」。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種「近乎零阻力」的使用方式!
我以前遇到的自助旅行問題
關於規劃行程,我最早以前是使用 Excel 整理行程表,用很多分頁整理不同的資訊。像是有些分頁要存機票資訊、飯店資訊,有些分頁又要來存放每個想造訪景點的照片。用表格去整理行程,其實很不方便,光是要在那邊把表格「格式」弄對,就要調整個老半天。每次出國前,只要想到「又要規劃行程」,就是一整個不情願,但是又不得不整理這些繁瑣的資訊。
然後這些資訊,在 App 功能還沒那麼發達的年代,還要影印下來以備不時之需;另一方面是因為用 Excel App 看這些資訊很痛苦,能不看就不看。更慘的是,等到真正出國旅遊的時候,我完全不會想要寫「遊記」,因為光是想到要開哪一個 App、要分類到哪個資料夾、要怎麼儲存文字和照片,我就一個頭兩個大,乾脆連想都不想、做都不做。
「規劃行程」加「撰寫遊記」這兩件事情,是很惱人的事。
我現在的規劃行程方法
自從我常使用的 Heptabase 筆記軟體推出了「白板」「日誌」「標籤」功能之後,我開始產生一個想法:「我能不能用 Heptabase 來規劃行程?」
所以,趁著今年 2023 年雙十節國慶的連假,我剛好要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玩個 9 天,我就試著利用 Heptabase 來規劃這一趟自由行。
在規劃之前,我對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毫無頭緒。
我做了三件事:(1) 我在臉書貼文問了網友有哪些推薦景點,然後 (2) 跟身邊三個去過馬來西亞的親友問景點和美食,(3) 快速爬了 Google 前三名的吉隆坡遊記,讀了馬來西亞的維基百科簡介。
然後,就到了 Heptabase 上場的時間了!
首先,我創建了一個 Heptabase「白板」(Whiteboard),白板名稱是「馬來西亞自由行 202310」。我在這個白板裡面,隨意建立了一堆卡片,卡片的標題就是「景點名稱」,卡片的內容就是 Google 景點名稱之後貼一張「景點照片」上去,底下貼上網路上的「行程參考資料」(參考資料可以是網友或朋友的推薦語、某篇部落格文章、旅遊平台 Klook 或 KKday 的套裝行程)。
這些卡片的創建標準很簡單,只要是網友或朋友的推薦讓我「有興趣」的,就全部建立卡片;如果沒興趣,就不需要建卡片。然後參考一些旅遊部落格推薦的必訪景點,同樣創建卡片放上來。這個步驟大概花不到 30 分鐘,就把最基本的景點和餐廳全部丟到白板上了。

接下來,就是 Heptabase 「日誌」(Journal)功能上場的時間。
因為我總共要去玩 9 天,所以我就把全部日期的「日誌卡片」,一個個放到白板上面。這在 Heptabase 裡面的操作很簡單,只要在白板上面點「右鍵」,選擇「Journal」,然後選好你要的「日期」,就可以把當天的「日誌卡片」放進去。
例如我就把 2023/10/7~2023/10/15 的九張日誌卡片一次放上去,從左到右整齊擺放,就像是傳統我們常見的行程表一樣。我特別把星期六、星期天的日誌卡片標示成「藍底色」,用意是為了提醒自己,這些日子是「假日」,安排行程的時候要額外留意人潮和車潮的問題。

緊接著登場的,就是 Heptabase 的「標籤」(Tag)功能。
我把所有的景點卡片一次框選起來,給予他們一個共同的「標籤」,命名為「#malaysia-2023」。接下來我就進入標籤頁面,設定三個標籤屬性。
一、車程(分鐘):由於這次的自由行,全部都會居住在吉隆坡的中央車站旁,所以我必須考慮每一個景點的車程,來決定最適合的安排與組合方式。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由於在第一時間我是把「有興趣」的全部丟到白板上,還沒考慮車程問題,所以這個步驟,就是讓我回歸「現實面」,把車程也要納入考慮而已。
二、價位:有些行程會需要門票,或者是要搭配當地導遊行程,可能會衍生費用。此外,有些景點是餐廳,我就可以把大致的用餐預算寫上去,讓我可以決定到底值不值得。(如果你覺得星等評價很重要,也可以自己多加一個星等屬性的欄位)
三、注意事項:有些資訊不一定可以用欄位來表示,或者是當初設計欄位時還沒想到,就用注意事項來把文字補充上去就可以了。
重要提醒:使用「標籤」加上「屬性」欄位的作用,不是為了要做一個美輪美奐的表格(你可以看我的表格很簡陋),而是讓自己可以「快速又有效」評估這些景點「自己最關切的重點」而已。這張標籤表格,在我要介紹的下一個步驟使用完畢之後,整趟旅程我都不曾再開啟過。

接下來,我們就要在一片空白的「標籤 #malaysia-2023」表格中,逐漸填滿關鍵的資訊。
這時候就可以回到「白板」,開啟 Heptabase 的右側欄「分割檢視」(Split View)功能。我們可以把這個分割檢視的欄位當成「網頁瀏覽器」,像是我就開啟 Google Map 頁面,右邊對照地圖,左邊對照景點,確定車程之後,填寫回去標籤表格。在同樣的右側欄位,也可以開啟任意網頁,所以我可以很快地找到某個景點或餐廳的價位,一樣填寫回去標籤表格。
這個在白板裡面邊看「地圖和網頁」、邊看「景點和餐廳」的過程當中,我已經在腦中漸漸形成一種對於這趟自由行的概念,除了知道各景點的相對位置跟相對價格,還可以對照到白板裡面排放整齊的「日誌」,去初步決定每一天的行程該怎麼安排了。
當我填完了標籤表格,就回到白板頁面,把每一天的行程大致安排出來。我只要在白板上面「拖曳」這些景點卡片,就可以很輕鬆地重新排列組合每一天的行程。看著那些景點照片的同時,我腦中對於這趟旅行的想像顯得愈來愈鮮明了。

初步行程安排好之後,我就建立一張「索引卡片」(Index Card)命名為跟白板一樣的「馬來西亞自由行 202310」,然後把卡片背景設為黃色,放到白板的最左邊。這張索引卡片的功能很簡單,收錄這趟旅行「最重要」的資訊,就像是每本書一定都要有「大綱」。而這些資訊跟每一天的「日誌」沒什麼關係,這些資訊是整趟行程最重要的資訊,隨時想到、想用、想查,就要第一時間可以找到,所以直接整理在這一則「索引卡片」裡面。
這些資訊包含(但不限於):機票、住宿、接駁、行動上網、伴手禮。
每一個關鍵資訊,我都會建立一張專屬的「卡片」,像是「吉隆坡希爾頓酒店」和「AirAsia 台北到吉隆坡機票」,在卡片當中,我就放上這些重要資訊的文字或截圖。當我隨時想看這些資訊,只要回到索引卡片,就可以快速前往讀到它們。
這些卡片的位置,我都擺放在白板的「左側」或「上方」,表示它們最重要,最應該被看到。

最後,我在白板的右下角創建了一個「區塊」(Section),命名為「備選景點」。
我把這些行程再跟同行的女友一起討論過,篩選和新增了一些景點,我就把出發之前決定不去的景點卡片,全都丟到「備選景點」區塊裡面。這些卡片不用急著刪除,因為很有可能到了當地之後,又改變心意想去也說不定。
後來真正出發之後,也有一些原定要去的景點,因為臨時狀況而無法造訪,我就在旅行途中把它們也丟進「備選景點」裡面。以上,就是利用 Heptabase 規劃行程的白板全貌。如果你想看我這次旅行的行程表,可以直接點進去圖文並茂的 Heptabase 白板。
最精彩的還沒結束,用 Heptabase 來撰寫遊記,是我的另一個驚喜收穫。

我現在的撰寫遊記方法
前面提到的用「白板」規劃行程,我都是透過 Heptabase 的「電腦桌上版」(Desktop)軟體操作完成的。但是當我們出國旅行、想寫遊記的時候,才不會隨時打開電腦打字,對吧?這時候,Heptabase App 手機板就派上用場了。
還記得前面我把每一天的「日誌」都放到白板裡面了嗎?就是為了用來撰寫日誌。
在出發之前,我按照「索引卡片」的撰寫方式,在每一天的日誌裡面,用「檢核箱」(Check Box)功能列出當天預計的行程。每一個檢核箱後面,就透過「超連結」連到那個景點的「景點卡片」。因此,每天的日誌一目瞭然,看得到明確的條列式景點名稱(和順序)。完成的景點就直接打勾。
每當我造訪玩一個景點、吃完一頓美食,在搭乘 Grab 前往下一個景點的路上,或者是任何的空檔時間,我就開啟 Heptabase App,直接點選「日誌」功能,預設的就是顯示「當天」的日誌卡片,然後我就點進去剛剛造訪玩的「景點卡片」,透過「語音轉文字」的輸入方式,把剛剛的感想和心得快速記錄下來。格式不重要,只要能「無阻力」速記就好。
其中有幾天,行程空檔比較多,我們會決定造訪一個「不在原訂計畫內」的新景點或餐廳,該怎麼紀錄到日誌呢?很簡單。直接開啟 App 日誌,輸入 @ 符號,輸入景點名稱,就可以「創建一張新的景點卡片」了。
例如在 2023/10/14 這天,我們突然想去評價很高的「怡保冰室」用餐,我就直接創建一張新卡片,然後就可以進入卡片記錄美食心得。另外,Heptabase 的卡片都支援多媒體檔案的上傳,無論是當下拍照或錄影,都可以直接更新到新建立的卡片裡面(當然以後要補上傳也可以,隨自己開心)。
因此,整趟旅行當中,當我在任何後想記錄遊記的時候,我就「直覺地」開啟 Heptabase App 的當天日誌,點進去某張景點卡片就可以記錄。有時候,我跟女友在用餐之後,在等我清完全部的食物之前,她還會把我的手機過去,開日誌幫忙輸入我們共同的心得。我還一直跟她開玩笑說:「妳看,這就是卡片盒筆記法啊!」(被飛踢)
另一方面,如果我體驗到當地的文化衝擊,或者有任何經驗談,我就開啟「馬來西亞自由行 202310」的索引筆記卡片,在那邊記錄一些跟日誌無關的經驗談內容(例如道路設計、樓層命名、公共廁所…等)。這些紀錄可以是一句簡短的話,也可以是一大段靈感湧現的真心傾吐。紀錄的長度不重要,紀錄當下最真實的心情感受,才重要。
最後,當整趟旅行結束,回國之後,我就等於寫好了一份遊記「絕大部分的關鍵內容」了,剩下的就是對文字的潤飾、照片的挑選…等其他比較容易完成的事項,就能夠把這份遊記分享出來。
關於「撰寫遊記」這件以前我認為的苦差事,透過 Heptabase App 日誌的操作,成了一件輕而易舉、直覺又容易執行的事情。如果你想看我這趟旅行的遊記,歡迎前往這篇文章〈馬來西亞吉隆坡自由行:9 天 8 夜,美食、景點全紀錄〉。
總結來說,我終於能夠 Heptabase 輕鬆地「規劃行程」和「撰寫遊記」。寫完這篇經驗分享之後,我又開始期待下一段嶄新的旅程了!如果你也想試用 Heptabase,可以點這裡前往官網免費試用七天唷。
p.s. Heptabase 最強大的地方不限於自助旅行的規劃行程而已,還可以讓你運用「卡片盒筆記法」來學習和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歡迎前往《卡片盒筆記實戰課》線上課程頁面,學習我如何將它發揮出最大功效。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Heptabase 是更好的筆記軟體嗎?其實我們都問錯了問題
- 11 款卡片盒筆記軟體比較,如何挑選「最適合」的筆記軟體?
- 專訪 Heptabase 創辦人詹雨安,他如何閱讀、學習和管理知識?
- 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12個法則和重點整理
- 正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六個關鍵步驟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54,000+ 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二和五準時收到:1 篇閱讀筆記和有聲說書、2 則好書金句、1 個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