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對話》讀後心得:一本人際溝通的解碼手冊 1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冰山對話》,我們會學到如何跟別人進行真正的「深度溝通」。這本書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學家薩提爾的「冰山理論」,而薩提爾對話也是在台灣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溝通方式,幫助許多人在工作、家庭,甚至是跟自己的自我對話中帶來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在說什麼?

冰山對話》的作者是李崇義老師,他是一位具有豐富產業經驗的資深主管,也是一位熱衷於人際溝通和對話的講師。他在國外的資訊產業服務了二十多年,回到台灣之後投入研究薩提爾模式,並且廣泛涉獵了很多心理學的知識。他經常受邀到各地的企業和機關演講、舉辦工作坊,學員都給予大量的好評。

我認為這本書就像是一本「人際溝通的解碼手冊」,作者運用了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來剖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溝通模式。他以冰山作為比喻,指出我們看到的行為和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而真正的情緒、感受和深層渴望卻如同隱藏在水面下的冰山大部分,這些都是我們在溝通時常常忽略的部分。

作者以豐富經驗和深入淺出的解說,帶領我們理解如何深入「觸碰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建立起更深層的連結。不僅如此,這本書也透過具體的例子和方法,教導我們如何在工作場所、家庭中,甚至是與自己的對話中運用冰山對話,達到真正的溝通與理解。這是一本讓我們重新學會「聽」與「說」的生活指南。

這一次,我在自己主持的 Podcast 節目「下一本讀什麼 EP.283」邀請到作者李崇義老師,接受我的訪談,跟我們暢聊更多關於這本書的內容。


從科技業到薩提爾講師?

在瞭解這本書之前,我覺得李崇義老師的個人故事很有意思。所以我一開始就問他:「你過去在資訊產業一路做到高階主管,在國外像是北京、溫哥華到美國矽谷這些地方工作過。但是,後來怎麼會在事業發展很好的中年選擇了轉職?回台灣進行薩提爾模式的推廣呢?這中間是發生了什麼轉折?」

他回答說,在他自己的演講和工作坊中發現,許多接近中年的參與者都對他的轉職經驗產生了共鳴。他們經常會問他,為什麼他在接近中年的時候選擇轉職,而他在當時的心境又是什麼。他表示,每個人的經驗都有所不同,他自己的轉職經驗可能並不能對所有人產生直接的影響。

他引用了 David Brooks 的《第二座山》的理論,書中認為人們在 40 歲左右的時候,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覺得自己已經攀爬到了生涯的第一座山的頂端。當人們抵達這個階段,他們的價值觀可能會有所轉變。他們可能開始覺得物質的追求,例如金錢、地位、名聲等,不能再激發他們的內心(我自己很喜歡《第二座山》這本書,有興趣的話可以前往我的這篇讀書心得文章)。

因此,他們開始思考他們下一步該做什麼,這就是他們開始面臨第二座山的開始。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他們的第二座山在哪裡。他說當他在40幾歲的時候,他感到他不能再繼續攀爬他的第一座山,並開始尋找他的第二座山。在尋找新的方向的過程中,他面臨了內在的掙扎。他知道他想要離開他的舊工作,但他並不確定他能做什麼,以及如何去做。

他的心中存在一種對自我懷疑的情緒,擔心他如果轉職失敗,他將如何面對挫敗。然而,當他開始「接受他自己也可能會經歷失敗和挫折」的可能性時,他發現他的內在障礙被克服了。他在書中寫道:「我要學習接納自己也會做得不好。一個盡力的人,我要能接納他和愛他。」他不再害怕失敗,而是選擇繼續努力攀爬他的第二座山,即使他可能會跌下來,他也願意再爬上去。對他來說,這是他的心境轉變的過程。


到底什麼是冰山對話?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很有畫面感——冰山對話,講的就是說我們一般人表現出來的行為、遭遇的事件,只是冰山表面露出來的一小塊。真正藏在冰山底下的是我們的情緒跟感受,甚至跟我們最深層的渴望有關係。因此,我就向李崇義老師請教,讓他直接介紹「冰山對話」是一個什麼樣的流程?跟我們以前熟悉的對話模式之間有什麼差別?

他指出,人們過去的溝通方式,主要的目的是想要直接「解決問題」。人們經常以說話的技巧來解決問題,並試圖說服他人。這種方法就像是一場辯論,最能說服人的一方贏得最多的分數。但李崇義質疑,生活中真的就如同辯論賽一樣嗎?沒有一個判官在生活中說誰辯得好,誰就能得到更多,無論是在工作、家庭還是伴侶關係中都是如此。那麼,如何驅動一個人往前進呢?

接著,他引入了薩提爾模式中的冰山理論,認為這個理論提供了洞察人的內在的一種方式。冰山理論,是由家族治療的先驅 Virginia Satir 所提出,冰山作為一個隱喻,表示我們看到的只是人的外在行為,而無法理解其內在發生了什麼。他提醒我們,一個人的行為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在評論一個人時,往往忽略了他內在更大的一部分。他引用了最近的一則新聞,一個船難事件,船員見到遠處的冰山時已經來不及避免,因為冰山的大部分是隱藏在水下的。

最後,他強調說,要了解一個人,我們需要潛入水面下,探索他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以及自我。他用一部名為《模仿犯》的劇集來說明,該劇中的殺人犯其實是在渴望得到大量的關注。他質疑,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犯錯時,我們常常批判他,但我們是否忽視了他真正的需求,即被關注的渴望。他認為,如果我們可以透過語言和行為關注到每一個人,社會將有可能朝向一個更和諧的方向前進。冰山理論的核心,就是去關注一個人的「內在」究竟發生了什麼。

如果連對方的內在我們都靠近不了,形同兩列平行火車,永遠不會有交集的一天,怎麼還有辦法期待透過語言的交集,讓對方能解決問題呢?

《冰山對話》讀後心得

溝通的第一步是連結自我

書中提到,所有的溝通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先「連結自我」,要先覺察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的所有感受。因此我請李崇義老師說明,有沒有什麼樣的口訣或方法,可以讓我們快速的學會跟自己連結的方式呢?

他從自己豐富的資訊產業經驗來舉例,無論一個人身處主管或經營者的地位,瞭解並連結員工的渴望是企業經營的關鍵。他提到一個例子:有兩個工人,當問到他們在做什麼,工人A回答說他在砌磚,然而工人B說他在蓋大教堂。這正代表了價值感對於工作態度的影響,員工若覺得自己是在做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就會更積極努力。

然而,要連結他人之前,首先必須了解自己。他提出冰山的比喻,認為要先明白「自身的需求和渴望」,才能有效地連結他人的渴望。他以一個媽媽的經驗為例,儘管該母親閱讀了許多心理學書籍並學會同理心,她仍無法接受兒子的行為並促使他改變。他認為,原因在於這位母親未能確實接納自己的情緒,也無法真正地去接納兒子的狀態。

因此,他在提出一個名為「SAGE」的口訣,來協助人們處理情緒並連結自我。SAGE 分別代表的是:看見情緒(See it)、承認情緒(Acknowledge it)、允許情緒發生(Grant it)、擁抱情緒(Embrace it)。他強調,只有當我們能全然地接納自己,靠近自己的情緒,才有可能真正接納和理解他人,進而有效地連結他人的渴望。

他引用《活出意義來》的作者心理醫生 Viktor Frankl 的名言:「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應當留有空間」,他質問是否我們真的留有這個空間,或者是我們總是迅速的回應。我們應先回應自己的情緒,然後再考慮回應他人,進而避免過度反應。他鼓勵大家在每一個當下都能實踐這種留白的思考模式,不要填滿每一個空隙,進而跳脫過度反應的慣性(《活出意義來》是我最愛的 Top10 愛書,歡迎參考我曾經寫過的閱讀心得文章)。

如果我能連結到自己渴望,感受到一份認同、關注與愛,我就會跨越了原本的期待和觀點,讓我的內在感受呈現揚升狀態,回到應對姿態上,就可以變得更一致和和諧。


在職場上如何做到深度溝通?

在書中李崇義老師針對了職場上的「團隊溝通」寫了很多篇幅,像是職務範圍的溝通、薪水談判的溝通,甚至是一些日常小事的衝突的溝通。因此我向他請教,在他的經驗裡面,薩提爾模式對於改善哪一些「具體工作場景」的溝通效果最有幫助?可不可以給我們幾個例子?

他指出,在北京工作期間,他經常接觸客戶。他曾經承諾客戶從其他項目中調一位架構師,並答應在半年後將其歸還。但當期限來臨,客戶卻說無法讓架構師離開。面臨如此困境,李崇義感到非常焦急,因為他已向其他部門的老闆保證架構師會回來。當客戶進一步威脅要全面撤回業務時,他並未立即應對,反而選擇回頭和老闆商量,這也讓他明白到需要堅守原則,才能在商場上立足。

在此情況下,他並沒有急著畫出界線,而是坦然地和客戶談論他的困擾,並表達自己也陷於難處。他講明了若無法完成此事,他可能會被解雇,但他仍堅持架構師必須歸隊。然而,他並沒有置客戶於困境中,反而提出幫助他尋找新的架構師,並免除他的費用,以渡過這段困難期。這就是他所說的溫柔而堅定的踩界線,並且讓客戶有台階可下。

最後,客戶明白到李崇義的困境和他的真誠,同意讓架構師回歸原工作,並承諾負擔新架構師的費用,這成為了雙贏的結果。他從這次經驗中認識到,透過理解與尊重彼此的困難與感受,並不只是去踩規則和踩界線,會讓人們能共同面對問題,進而找到解決的途徑。這也是他對於職場人面臨困境的建議:「尊重彼此,理解對方的處境,並一同尋找解決之道,」這是最佳的解決之道。


人們對於薩提爾模式最常見的誤解

最後,我請教李崇義老師,他對於薩提爾模式有哪些個人的獨特見解,是別人可能「不容易」注意到的?或是有哪個觀念經常被大家「誤解」的?

他回答道,愛是一種基本的渴望,它與我們如何連結和愛自己密不可分。他指出,只有當我們學會愛自己,才能真正地對別人展現愛。這種想法雖然簡單,但卻使許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對「愛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區別上。他進一步解釋,愛是一種渴望,一種精神和能量上的東西,其中包含了被關注、被接納、尊重、認同和價值感等元素。這些都是無法量化,但在精神層面上對我們有著重大影響的事物。

然而,他強調說,愛自己並不等於要以自私的方式來表現。他舉例說,如果有客戶送他中秋節的月餅,而他因為不吃月餅而對客戶說:「你送我這個月餅幹嘛?」這樣的反應似乎表現出他愛自己,為自己發言,但實際上,他並未照顧到送禮的客戶的感受。他認為,這就是自私的表現,它只考慮到自我,卻忽略了他人和情境。因此,愛自己的同時,也應該學會以一種非自私的方式對待他人和事情。

他認為該模式強調我們需要與自己的渴望連結,但有時會忽略我們如何對待事情。他引用薩提爾的觀點,認為「問題的本身」並不是問題,「如何對待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與自己的渴望連結後,我們還需要學會如何做出一致性的應對。他鼓勵大家在遇到問題時,首先與自己的渴望連結,接受自己,然後再去應對問題,這才是真正理解和應對問題的關鍵。他認為這些可能是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困惑,並希望能夠幫助他人解開這些困惑。

Young multiethnic business partners speaking about strategy of job while browsing netbook in contemporary workplace

後記:如果能向薩提爾女士提問

在訪談的結我,我向李崇義老師拋出一個特別的問題:「如果有機會和薩提爾女士本人對話,你最想問她的一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你想問這個問題,自己現在有初步的答案了嗎?」

他在訪談中提到,自己在面對薩提爾女士的理論與實踐時,展現出深深的敬仰之情,並對她如何在面對個人生活中的困難時,依然能創造出一系列的心理工具和方法感到好奇。關於薩提爾模式的療法「她是怎麼開發的?她又是怎麼想到的?」這是李崇義老師最想向薩提爾女士提出的問題。

最後,他引用薩提爾女士的一段談話,說她相信每個人都具有創造力和魔法,這種魔法可能還沒有被發現,只需要找到適當的方式來挖掘自己的能力。或許,《冰山對話》就是幫我們挖掘這種能力的工具,讓我們能找到自己內在的魔法。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