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但不費力》讀後心得:聰明做事的三種方法 1

你覺得一個人要獲得成功,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這條路嗎?你覺得重要的事情,一定都很困難嗎?你覺得不重要的事情,一定都很簡單嗎?或許我們還有另外一種選擇,讓原本困難又重要的事情,變得簡單好執行。用比較不費力的方式,付出較少的努力,卻獲得更多的成功。


這本書在說什麼?

努力,但不費力》的作者是矽谷知名的企管顧問葛瑞格.麥基昂(Greg McKeown),他同時也是廣受歡迎的《哈佛商業評論》專欄作家,他的前一本著作是我很喜歡的書《少,但是更好》。在這本續作當中,他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切角:「想成功不必耗盡全力,而是要懂得不費力」。這本書談的就是如何不費力地聰明做事情。

這本書總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找到「不費力的狀態」:去除雜念和情緒,獲得充足的心理能量,在對的時間專注做對的事。第二個是採取「不費力的行動」:簡化步驟,包容不完美,保持穩定前進的步調。第三個是取得「不費力的成果」:把時間花在高槓桿的活動,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把重複發生的步驟全面自動化、預先防範錯誤,讓成果自然而然一直流向我們。

如果你感覺自己在工作上一直「過度疲勞」,好像花了很多力氣卻得不到預期的成效,那麼這本書的觀點,將有助於你重新檢視自己做事情的方式,讓自己不費力地完成重要的事情,避免過勞的狀況再度重演。以下總結書中提及的三個重點和心得,以及我自己對這本書抱持的看法。

《努力,但不費力》讀後心得:聰明做事的三種方法
Pexels 上由 Daniel Reche 拍攝的相片

1.不費力的狀態

所謂的「不費力的狀態」,就是當我們的身體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情緒沒有負擔,精神飽滿充沛,此時的我們反應會更靈敏,更能專注在當下最重要的事物上。正因為我們進入了不費力的狀態,最重要的事情都可以被輕鬆完成。

作者寫這本書有一個主要的論點,那就是「重要的事情不一定很困難」。這個說法起初有點難懂,但我後來才想到之前讀過 Tim Ferris 在《 一週工作4小時》書中的洞見:「要花很多時間去做的事情不一定很重要。」我們常常會把「重要」和「困難且花時間」聯想在一起,但是作者卻提醒我們可以「反過來想」,我們可以問自己:「會不會這其實可以很簡單?

一件重要的事情,不一定要用很困難的方式去達成,或許有更簡單的方式可以做到。

這讓我想起我女朋友曾經遇過的難題。她的老闆會要求團隊的成員每個禮拜繳交一份進度報告。每週繳交進度報告是一件很費力事情,每次到了繳交報告的前一天,總是忙著查一整個禮拜的 Email、撈取跟別人的對話紀錄,為的就是只是呈現當週的進度,那天總是會忙到特別晚才回家。後來她改變做法,每天下班前都用一點時間把工作進度用一到兩行話寫下來,就像在寫日記一樣。每到了要交週報的時間,她只要把寫過的項目整理起來就可以了。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每次在接受新任務的時候,她可以很快速反應給老闆,手頭上有哪些重要的事情在執行,有哪些卡住的地方她正在嘗試用不同的方法突破。原本掌握進度這件苦差事,反而變成輕鬆又助於溝通的一項利器。

當我們發現重要的工作可能會讓我們過度疲勞、感到既費神又花時間的時候,不妨反過來想:我們有沒有可能,是這份值得投入的艱難任務,變得更簡單和易於執行?


2.不費力的行動

所謂的「不費力的行動」,就是花費比較少的力氣,卻能完成更多的事情。我們會停止拖延,馬上踏出第一步;我們會很快把事情做完,不會左顧右盼;我們會以穩定的步調持續前進,而不是硬撐到底。在這個狀態之中,我們不必過度努力也可以取得比預期更大的成就。

作者提到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縮短行動和滿足感之間的時間差」。例如培養跑步習慣,如果要我們每天都準時踏上跑步機,可能會感覺是一件苦差事。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訂立了運動習慣之後,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直沒辦法堅持下去。很巧地,作者提倡的例子跟我採取的方法一模一樣,那就是把「跑步的過程」,跟「收聽自己喜歡的 Podcast 節目」綁在一起,只有當我踏上跑步機的時候才能收聽某一檔心愛的節目。這個方式把「付出」和「獎勵」綑綁在同一個時段,讓這個習慣變得更有趣,讓我們自然而然地願意去採取行動。這個方法我認為十分有效。

另一個讓我有收穫的技巧就是「設定上限」。如果我們推進某件事情的進展,要設定每天的「下限」以及「上限」,在還有力氣的時候停下工作。這種方法聽起來有點違反直覺,可是這樣的克制,正好是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的關鍵。作者舉暢銷小說作家 Lisa Jewell 的例子,她曾說:「定好自己的步調,寫得太多、太快,你會偏離軌道、迷失方向;而太不常寫,你會失去動力。每天 1000 字是剛好保持緩慢前進的字數。」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我在某一天大量地寫作,把腦袋裡的東西全部倒出來的話,會有點像是掏空了自己的想法,之後的好幾天會感到疲乏,對寫作有點興趣缺缺。我反省自己以前的寫作方式的確比較隨興,想寫很多就一直寫,不想寫的時候就乾脆什麼都不寫。這種做法聽起來很自在,可是卻讓我原本定調的寫書進度一直延後。

因此,我會想要嘗試看看,訂立一個每天寫書的下限和上限字數,試著用穩定的節奏來進行我的寫書計畫。


3.不費力的成果

所謂的「不費力的成果」,指的是這時候的我們做事情的目標很明確,已經能夠跨出第一步,也能用固定的腳步持續前進。我們開始輕鬆獲得自己想要的成果,而且不必花費太多力氣,就能讓成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持續流向自己。

在這個部分讓我感到共鳴的是「自動化」,讓重要的事情可以自動執行,不用耗費額外的腦力。像是帳單的自動轉帳繳費、自動預約會議系統、智慧居家的智能排程之類的科技應用。我自己常用的科技自動化,還包含了排程之後的自動發文,Google Calendar 和 Notion 待辦清單的自動串聯…等。

不過作者除了科技的自動化應用之外,他在這個章節引入了一個「檢查清單」的觀念。意思是把我們未來會重複執行的複雜任務,列出一份檢查清單,每次只要照著列表逐項查核,就可以省下大腦的運算能量,而且還能避免低級的錯誤。我原本認為他把這個觀念放在「自動化」底下有一點牽強,但我後來聯想起另外一本書的觀念,才發現他在談的其實是「大腦決策的自動化」。

最近我讀了電腦玩物站長 Esor 的新書《防彈筆記法》,書中提到我們可以把每一次執行過的重要任務,寫成一個「核心任務筆記」。這則筆記裡面,會包含這項任務的行動步驟、相關資料和檢查清單。下一次執行同樣的任務時,還可以把新的元素和改善的做法新增進去,讓這則核心任務筆記不斷進化。在未來我們要執行這項任務時,就有了以前好幾次執行的經驗累積。我們根本不用花費腦力再去思考每個步驟,也不用煩惱要去哪裡尋找資料,而是直接打開核心任務筆記,就把之前最好的執行方式攤開在眼前,只要照著開始做就對了。

不費力的成果就是要減少腦力的負擔,少做那些重複的費力事情;反過來,我們要把重要的事情做好一次,之後在我們不費力的狀態下重複發揮其成果。

Black Samsung Tablet Computer

後記:我對這本書的看法

我讀過作者寫的兩本書,我對他的第一本書《少,但是更好》有不錯的評價,特別是針對企業領導者而言,第一本著作可以帶來很多幫助。第二本《努力,但不費力》則讓我覺得有點「搔不到癢處」的感覺,特別是對於我這喜歡尋找「實際應用案例」的讀者而言。

這本書的章節架構很鮮明,就是每一個小節會搭配一則故事,然後作者會補充他的個人經驗。這是一個好讀且流暢的架構,但我覺得每個小節的篇幅都太短了。尤其當舉例的故事離我們太遠的時候,我們還不一定知道該怎麼應用那個觀念。因此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給我一種淺嚐即止的感覺,沒有找到太多想要採用的新方法和步驟。

雖然每一個章節的結尾都有整理出結論列表,可是內容比較偏向概念的總結。我私心希望每個章節都能夠再探討地更深入一點。如果你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類型的觀點(如何省力、聰明做事),這本書很適合當成一本「啟發新想法」的書籍。但如果你想「學習實踐步驟」,這本書比較像是給予一些原則和基本指引,真正的練習仍需要我們自己親自去探索和執行。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