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訪談作者的六個重點心得 1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書中有 33 個源自於心理學的練習,幫我們成為「能夠保有獨特的個性」,又懂得「修正不理想行為」的成熟大人。這次我邀請到這本書的作者劉軒(軒哥)接受我的訪談,一起聊聊這本書。


這本書在說什麼?

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的作者是多才多藝的劉軒,他是一位暢銷作家,還是品牌顧問、音樂製作人及廣播節目主持人。他主持的 Podcast 節目《劉軒的How to人生學》,也是我最常收聽的優質節目。尤其是軒哥充滿磁性的聲音和說話方式,是激勵我認真學習聲音表達的主要原因。

在這本書中,劉軒以他的心理學背景,結合豐富的生活經驗,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提升的方法。這本書也引導我們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建立起更健康、更成熟的人際關係。書中強調,成熟並不僅僅是年齡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正確處理情緒,以及如何從自我認識中理解與他人的關係。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心理學概念和實用的生活指南。以下就是這場訪談的六個重點摘錄。


1.心理學在現代社會的角色

軒哥在對外的介紹都有寫道,他是致力於推廣「實用、生活化的積極心理學」。那麼在他看來,心理學在現代社會的角色是什麼?他認為心理學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有何種影響,尤其是在面對生活壓力和數位時代的挑戰?

軒哥認為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們對心理學的理解各不相同。一些年輕人對心理學的興趣可能源於對「讀心術」的誤解,而另一些人則希望透過學習心理學來解決「情緒勒索」或改善「長期的心情問題」。大多數人對心理學感興趣,通常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希望在心理學中找到答案。

其實心理學是屬於「行為科學」的一部分,它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的行為,包括言行舉止以及這些背後的真正原因。這是一個深奧的領域,因為我們的動機背後可能還有更深層的動機,有時連我們自己也難以完全理解。他強調道:「心理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不只幫助我們理解他人,同時也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對自我認知的理解其實還很有限。這個領域與所有科學一樣,最終幾乎都會轉向哲學的探索。比如天文學和物理學,尤其是量子物理學,當你深入研究時,會發現它與某些哲學思想不謀而合。

心理學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深究我們情緒的來源、理解我們的行為(即使有時它們看似不合理)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洞見。透過探索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學根據,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2.造成玻璃心的原因有哪些

這書本分成四個部分談心理學的應用,分別是情緒、自律、理性、人際。因此我向軒哥請教第一個「情緒篇」的「告別玻璃心的練習」,書中提到玻璃心指的是:「跟一般人相比,收到別人意見回饋的後,容易看做是對自己的否定,影響到自尊心而受傷。」

軒哥提到當我們在討論「玻璃心」這一個主題時,我們可以從兩個極端入手。

一方面,有些人因經歷困難和批評而變得堅強,他們的自信源於自身經驗和成就,不再畏懼他人的言論。這類人充滿自信,即使面對批評也能泰然處之,他們可以說是沒有「玻璃心」。

另一方面,有些人則完全相反,他們可能長期遭受否定和打壓,導致極度缺乏自信。當這些人被稱讚時,反而會感到不安,懷疑他人是否在嘲笑或諷刺他們。這種心態也不能簡單地歸類為「玻璃心」,因為他們的自信已經嚴重受損。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玻璃心」的人可能介於中間。

他們可能對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夠滿意,但同時又深受社會期待和價值觀的影響,覺得必須保持一定的形象才能贏得尊重和機會。這樣的人在取得一定成功後,內心可能仍感到不踏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值得這麼多讚美。

而且,當他們受到負評或批評時,即便是建設性的,也可能格外敏感,因為這觸動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害怕自己的不足被人發現。於是,「玻璃心」的人可能選擇隱藏或極端反擊,用攻擊他人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不安,即使對方並無惡意。


3.如何跟玻璃心的人相處

接著我向軒哥請教,我們跟周遭相處的人,例如:自己的孩子、朋友或下屬,我們可能有觀察到這個玻璃心現象的話,那在跟他們相處上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事情呢?

近年來,在教育觀念中流行了一個名為「心態」(mindset)的概念,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 提出。她的研究發現,學生對學業和挑戰的看法大致分為「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和「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兩種。固定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天生的,因而避免挑戰,害怕失敗。相比之下,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願意面對挑戰,把挫折視為學習的一部分,不畏懼犯錯。

在教育上,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努力而非天資聰明。例如,當孩子考試取得好成績時,我們應該讚揚他們的努力,探討他們的學習方法,而不是單純稱讚他們聰明。這種方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學習,進而提升自己。

反之,固定心態的父母可能會對孩子的錯誤進行人身攻擊,否定他們的基本能力,而這並不利於孩子的長期發展。鼓勵成長心態的父母則會幫助孩子分析錯誤,並一起探討如何改進,這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對於玻璃心的解決方法,其實就存在於我們每天跟自己的內心對話,以及跟別人的對話溝通當中。

《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訪談作者的六個重點心得

4.如何避免自我設限

書本裡面的第二篇是「自律篇」,軒哥有說到有些人害怕面對挑戰,可能會用一些藉口來逃避。像是小時候有些人喜歡講「我考試前都沒怎麼讀書」,為的就是考不好的時候有藉口說「本來就沒讀書」,考得好的時候顯示自己很聰明一樣。我自己先向軒哥承認,我小時候超喜歡用這個藉口,因為感覺講出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是,軒哥有提到心理學把這種行為取一個名字叫做「自我設限」,這種自我設限指的是什麼?有壞處嗎?我們該怎麼面對這種狀況?

當軒哥回想起自己年幼時初到美國的經歷,他感到一絲懷舊。他從一開始幾乎不懂英文,接著他在班上慢慢展現出自己在數學上的才能,並逐步拓展到其他科目。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同學們開始將他視為天才神童,這個稱號也被他所接受。

為了維持這種形象,他常在學校中假裝說自己考前沒念書,雖然他實際上已經準備充分。這種行為反映了一個人如何為自己找尋藉口,為可能的失敗做好準備。如果考試成績優異,這不只是一個加分項,也進一步強化了他在他人眼中的「天才」形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意識到與自己和平相處的重要性。他寫的這本書《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這個社會中,真正自在地生活並不容易。從小到大,他發現自己總是在迎合別人的期待,不論是父母、老師、同事,還是社會價值觀。當他努力滿足這些期待的同時,卻又不得不假裝一切順利,這使得他難以真正表達自己內心的掙扎和恐懼,從而失去了許多真誠交流的機會。這種孤獨感就像站在山頂的老鷹,高處不勝寒。對他來說,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尋找內心的平靜,成為了一生的功課。

此外,他還提到了自我設限的不同表現方式。例如,在拖延症背後的多種心態中,他特別提到了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者在面對任務時往往設定了過高的標準,內心對達不到這些標準的恐懼和期待並存,這導致他們刻意拖延。他們為自己設定了不切實際的時間限制,同時也是一種避免因過高期望而感到失望的自我保護方式。對他來說,這種生活方式無疑是充滿挑戰的。

書中有一段金句:「要懂得跟自己的壓力相處,知道挑戰和困難是進步的過程,偶爾失敗也是必然。當你感受到壓力時,停下來面對這個情緒,不要直接躲入慣性的逃避行為。」而且,因為自我設限往往是「面子」的問題,你要想辦法跟自己說「這個挑戰會讓我的能力進步」,而不只是「這個挑戰會讓別人覺得我很厲害」。換個角度想,你可能會發現,動力來源改變了,許多自我設限行為和藉口也會隨著降低。


5.在團體中表達異議的方法

書中第三章談的是「理性篇」,軒哥有提到一種團體迷思的從眾行為,就是我們可能很害怕在一個群體裏面表達反面意見。為了不要成為邊緣人,只好都默不吭聲,避免被別人討厭。可是這種狀況感覺很消極,很逃避。那麼,當我們真的想在工作上說真話的時候,到底該怎麼表達比較好?

軒哥舉了「國王的新衣」的故事來當例子,當國王赤裸地走在街上時,大家都不敢說出真相,最終是一位小男孩大聲指出了事實。他認為這個故事之所以合情合理,是因為小孩子被認為不懂事,從而勇敢地說出了真相。這顯示了社會化的限制:成年人因擔憂社會地位或被人質疑而害怕說出真相。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害怕說出真相的心理在工作場所尤為明顯。在一些不鼓勵創新和意見被聽見的公司文化中,員工往往選擇遵從上級意見,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有真正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只能在匿名的平台上發泄情緒,而不敢在公開場合中提出。

針對這種情況,他在書中建議,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討論時提出疑問,委婉表示是否有忽略了某個重要的議題,這樣可以在保持謙虚的姿態下,指出討論中的盲點。即使面對愛面子的主管,這種方式也能讓他們意識到問題,並可能重新討論被忽略的議題。

像是書中寫道:「當你用自嘲表達意見,別人就比較沒有理由立刻攻擊你。這樣一來,你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又不至於冒犯眾人;接著,可以順勢請其他人解釋他們的看法。」團體壓力下形成的野獸兇猛且愚笨,要順著牠的毛摸,不要驚動躲在毛髮裡的跳蚤。我們要有技巧的提出質疑,但不破壞氛圍;不要得理不饒人且讓場面難看;即使你很確定自己是對的,表達上也要懂得迂迴。

他認為,即便在這樣的溝通過程中可能會感到一些委屈,但如果能夠通過聰明的問題揭示問題並得到解決,這種委屈是值得的。他相信,在任何充滿自我意識的組織中,如果一個人能夠經常提出有洞察力的問題,揭示問題的盲點,任何明理的主管都會欣賞這種能力。


6.社群媒體的正確使用姿勢

書裡的最後一個章節談的是「人際篇」,軒哥提到社群網路軟體有對我們帶來「好」的一面,也有對我們帶來「壞」的一面。我們該怎麼樣去盡量使用「好」的那一面,才不會都待在同溫層內,或是看朋友在社群媒體炫耀多了,反而越來越排斥用這個東西?

軒哥指出,當代社群科技使年輕人熱衷於建立「人設形象」,這在他年輕時並不存在。然而,社群網路的負面在於人們傾向於展示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這可能造成他人比較和不滿。他觀察到,人們在社群媒體上建構理想化的生活,但實際上卻生活在自我比較的痛苦中。

面對這種情況,他建議進行一段時間的社群媒體「解毒」(detox),這樣人們可以暫時遠離社群媒體,體驗真實生活的美好。他認為,人們需要真正的交流,而不是僅通過精心策劃的內容來觀察他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社群網路的好處在於及時的公開討論和分享,他喜歡觀察智慧和犀利的評論,這有助於他收集新想法和成語,豐富他的演講和表達方式。劉軒強調,社群網路是一個極佳的工具,可以用來集思廣益、收集靈感和故事。

像是他舉例,經營網路社交圈有個簡單的技巧,就是「常常問問題」。只要問題不是太白痴,應該都能獲得一些認真想幫助你的回應。你可能也會訝異於有不少不那麼熟的朋友給你建議。而且,若是你的問題造成的討論能夠集思廣益,說不定還能幫助到其他人。

軒哥在書中寫道:「我其實認為,社群網路就像其他工具,善於運用,就可以是好夥伴。我現在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社群媒體,但因為掌握了幾個重點,所以並沒有變成社群媒體的俘虜,重點是要找出彼此最舒服的相處之道。」

A group of friends at a coffee shop

後記:簡單好讀懂的心理學應用指南

我認為《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這本書簡單好讀懂,尤其對於在職場上遇到困難的讀者朋友們,提供了有效的和實用的溝通技巧,幫助他們應對難以對付的主管或客戶。對於父母來說,書中介紹了如何用積極的成長心態來教育孩子,而不是流於一味的負面批評。

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追求自我提升的人,或是在職場和人際關係中遇到挑戰的朋友,都是一本極佳的選擇。這些在書中學到的與自己和他人更好相處的技巧,將對我們的人生帶來積極的改變。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 65,000+ 多位愛書訂閱者,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週收到兩封電子報:最新的讀書心得、作者專訪、好書金句、能激發思考的問題。瀏覽歷年電子報 →

Subscribe Book Picking

如果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

卡片盒筆記實戰 線上課程

你想要掌握一套會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嗎?源自於德國學術圈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你的首選!我將過去兩年來實踐這套方法的經驗,精心打磨成一堂線上課程。你會學到筆記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各種真實情境的應用。

加入超過 6,300 位學員一起學習!那麼,《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有什麼差異

如何大量閱讀、輸出高品質內容?

化輸入為輸出 線上課程

你是想提升學習成效的朝九晚五忙碌上班族?還是被正職壓到喘不過氣的斜槓創作者?我是瓦基,在科技業正職之餘,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成功打造個人品牌。這堂線上課程我會教你有效輸入、精準整理、高品質輸出的訣竅。

加入超過 7,700 位學員一起學習!其他學員怎麼說?前往參考課程學員投稿作品和心得評價

其他相似的文章

追蹤最新的留言
通知我:
guest

0 則留言
內文留言
查看全部的留言